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长亭送别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4-04-23 13:30:00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亭送别导学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亭送别导学案篇一: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 2、赏析语言艺术,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赏析人物形象。 二、背景介绍 1、作者作品简介

王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曲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他编撰杂剧 14 种,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被称为杂剧之冠。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了解剧情

剧本描写唐代礼部尚书之子书生张珙父母亡故后,家庭败落,虽有满腹诗书才学,却还没有做官。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于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张生与莺莺相爱后,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崔夫人在生米已成熟饭的情况下,不得已虽然同意婚事,但提出张生只有到京城考取状元后,才能完婚。本文的故事就是一家人为张生赴京赶考的送别。 三、相关链接 1、名家品评

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称《西厢记》为传奇之“冠”,戏文之“祖”,何良俊称它为“绝唱”(《曲论》),说“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熊”;王世贞则赞“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曲藻》);金圣叹则称《西厢记》为“千古妙文”,称王实甫是“天地现身”。赵景深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 2、名句积累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香魂,追思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写作素材

青春话题:

1、是激情,让我们的心跳动出鼓点一样振奋的节律;是激情,让我们的血奔流出海潮一样汹涌的声势;是激情,让我们的勇气像火山猛烈喷发;是激情,让我们的力量像铁锤重重释放;是激情,让我们轻盈地扇动翅膀,飞向高悬的理想;是激情,让我们敏捷地迈开大步冲向远方的目标;是激情,让我们的拳头高高举起一些誓言;是激情,让我们的牙关紧紧咬住一些信念。一句话,是激情把我们的生命带入最饱满的白炽状态。 2、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龄与肉体来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那是用思想与心态来衡量的。有的人,正当年少,却胸无远志而暮气沉沉,年轻时就已经衰老;有的人年华已老,却壮心不已而朝气蓬勃,年老了却永远年轻。生理的青春如美丽的花朵,但它不能永开不谢;心理的青春如苍松翠柏,可以傲对时间的风霜。

3、总渴望成熟,却又要挽住纷至沓来的日子,总想收获成功,付出的努力却又与失败不期而遇;总想拥有自己的晴空,却又走不出伤心的雨季;总想多几分潇洒,却又改变不了无奈的孤寂。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出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身陷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要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事例积累: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四、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张珙.( ) 玉骢.( ) 揾.( )做 谂.( )知 栖.迟( ) 玉醅.( ) 泠泠..( ) 谨赓.( ) 暮霭.( ) 青鸾.( ) 迍迍..( )金钏. ( )靥.儿( ) 罗帏.( ) 绣衾.( ) 2、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玉骢..难系.:迍迍..: 却.告了相思回避..: 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辱末..: 玉醅..: 白泠泠...: 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 伯劳..东去燕西飞: 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停.

妻再娶妻: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禾黍..秋风听马嘶: 4、填空

元杂剧结构通常是一本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 或,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 是五本二十折的连本戏,杂剧角色分为 、、三大类,另外还有杂色,其中正旦是 ,正末是 ,杂剧通常由主角一唱到底。 五、 名句识记

1、“蜗角虚名,” 来自苏轼的诗歌《满庭芳》。 2、淋漓襟袖啼红泪, 3、

4、“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文本探究:

1、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

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在全文中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 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厢记》的曲词自然华美,显示出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它“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体会下边曲词的情味,说明它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提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3)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长亭送别》练习检测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金钏.(xǜn)笑靥.(miǎn) 拾芥.(jia) 挣揣.(chuài) B.蹙.(qì) 眉谂.(shěn)知 玉醅.(p?i) 忏.(chàn)悔 C.白泠泠.(líng) 赓.(gēng)续 栖.(qī)迟 胸臆.(yì) D.青鸾.(lián)玉骢.(cōng) 搵.(wan)泪张珙.(gǒ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筵席 煎熬 栖惶 亲眷B.蹙眉 携手 顷刻 厮守C.狼籍 淋漓 解剖 讫今D.罗帏 青鸾 暮蔼 胸臆 3.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 留 瘦 染B.尽 挂 减 染C.饮 留 消 点D.尽 挂 消 点 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5.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是()

(1)晓来谁染霜林醉? (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 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 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 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 6.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2)(3)(5)B.(1)(2)(3) C.(1)(3)(4)D.(1)(2)(4) 二、精段阅读:

(一)阅读《长亭送别》折中曲词后,回答以下问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①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②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7.解释加点词语

倩.: 迍迍..: 破题儿...: 却.告了相思回避: 8.这段曲词,主要以途中景物为线索来抒情,怎样理解画线部分①所传达的感情? 9.划线部分②,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来传达主人公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10.这段曲词以“恨相见得迟”开头,以“此恨谁知”结尾,由此可知全段要表达的是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脱布衫】和【端正好】两支曲子,完成文后问题。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1.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这两支曲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支曲子都是通过莺莺的眼睛,来描写张生在饯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绪,既写出了张生离别时痛苦的情景,又让人想象出莺莺看见张生痛苦时自己“竟无语凝噎”的难过心情。

B. 这两支曲子在整体上依然是先写景后抒情,与前一部分“前往长亭”写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样,前一部分突出莺莺,后一部分突出张生。可见这折戏两个主角交相辉映,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 (小梁州)作者运用了戏谑的笔调描写人物悲伤的心理活动,使这首小令产生了更生动真实的效果。D. (脱布衫)先通过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再运用对人物神情、姿态的侧面描写,把张生面临离别所表现的无限凄凉、痛苦的心情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13.细细体会这两支曲子,琢磨张生的神态表情,把这两支曲子改写成一段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迁移:

14、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长亭送别答案:

基础知识积累:四、 1、gǒng,cōng,wan,shěn,pēi,líng,gēng,ǎi,zhūn,chuàn,ya,w?i,qīn,luán,qī;2、倩通请,却通恰,阁通搁;3、玉骢,马;系,扣停;迍迍,行动迟缓的样子;却,同“恰”,回避,结束;“破题”,是写文章的术语,“开篇”的意思,比喻男女双方刚刚有好的开始;熬熬煎煎,受熬煎;揾,拭泪;辱末,即“辱没”;美酒。水清的样子;经忏,课文注解为“佛经”,实际是“念经”的意思;无心,没有心思;礼,也是动词,做佛教礼仪。“春雷第一声”比喻发榜的好消息。两意徘徊,两边的心情难舍难分;落日横在山上,山色苍翠绝句。谨赓,恭敬地和诗;一绝,一个绝句;“以剖寸心”,来表白自己的心情。伯劳,鸟名;就是现在“劳燕纷飞”的成语

服,适应;趁程途,赶路;节,节制;顺时,顺应时令;保揣,保重。扶持,小心在意。 据鞍,抱着马鞍;阁,同“搁”,噙着。停,丢弃。栖迟,迷恋。禾黍,杂草。) 4、一幕、一场 《西厢记》 旦 、末 、净 、女主角,男主角

五、1、苏轼《满庭芳》 2、比司马青衫更湿3、伯劳东去燕西飞 4、西风紧 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 六、1、(1)这表明了莺莺对张生浓重而深切的依恋之情,正是这种依恋使得她觉得时间过得飞快。(2)运用“举案齐眉”的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渴望与张生同桌共食,哪怕须臾片刻也好;同时也揭示了在封建礼教的残酷统治下,男女爱情不自由的现实。(3)结尾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用“险化做望夫石”来表达女主人公所忍受的隔绝的折磨,揭示出爱情不自由和婚姻不自由给男女青年造成的莫大痛苦。

2、(1)女主人公此时此刻正处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两次把酒,正有“酒入愁肠愁更愁”之意。(2)第一次言语引出莺莺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看见安排好了车马,立刻产生了一种犹如煎熬的心绪,再无心插花戴朵,把自己打扮得娇滴滴的。第二次言语则引出了(快活三)和(朝天子)两首通过描写味觉来刻画女主人公临别前的难以下咽,虽山珍海味却味同嚼蜡的情景。(3)红娘在情节安排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情节串联起来,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3、(1)“染”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2)运用民间口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造成音节和韵律的回环流转,与莺莺抽泣的声音和心情相合拍,并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3)以“夕阳”“衰柳”这些最能牵动人愁思的意象,表达主人公离别后难以排遣的孤独。

练习检测答案:一、C(Achuàn、ya、Bcù 、pēi、Dluán2、B(A恓惶C迄今D暮霭) 3、B4.B(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对象误。)5.C6.B二、7、请,央求慢慢地开始,起头 刚刚,才 8.希望柳丝系住张生的马,希望疏林阻挡太阳别落山,让时间停止,表明了莺莺不忍分别的留恋之情。9、夸张兼对偶。10.不忍离别或依依惜别11、(1)相同点:都以景物描写烘托肃杀的气氛,抒发离愁别恨。不同点:(端正好)写景重在远景,以间接烘托气氛为主;(脱布衫)写景重在特写,以直接抒发情感为主。(2)B(3)(略) 三、阅读迁移

14【答案】⑴第一问: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第二问:感叹昭君远去

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长亭送别导学案篇二:《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 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 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 迍( ) 迍金钏()靥( )儿揾( ) 挣( )揣( ) 蹙( )眉 弃掷()淡烟暮霭()

谂( )知 玉醅( ) 白泠( )泠 罗帏( ) 青鸾( ) 谨赓一绝( )栖( )迟

2.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作业。

结合课文和《同步导学》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班级 高二()班 姓名 时间 月 日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亭送别导学案篇三:长亭送别 导学案 教师版

化州一中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第12课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长亭送别导学案)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时安排:

拟用二课时。

导学流程:

一、中国古典戏曲相关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戏曲?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二)、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是戏曲的孕育期。

(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廷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

(3)汉代充分发展了这种表演,其中包括短小的戏剧演出片断。

例如《东海黄公》。

(4)这种戏剧装扮表演长期保持着它的面貌,一直到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妻子的痛苦。

(5)宋金时期的说唱技艺(说话、诸宫调、皮影戏、本偶戏等)、小说、诗词、史传都对戏曲的诞生发生了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6)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经过长久的酝酿,中国戏剧终于在12世纪发生了重大的蜕变,开始经由宋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北杂剧。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两个标志。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7)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王(实甫)又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不管何种说法,关汉卿都是当之无愧的元杂剧之祖。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8)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9)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花部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10)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中后期到近现代“地方戏”的兴起

康熙年间,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众多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

局面。在当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直到现在还比较活跃的有:北京的京剧、江苏的昆曲、安徽的黄梅戏、浙江与上海等地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山东的吕剧和柳琴戏、河北与山西的梆子戏、湖南的花鼓戏、东北的二人转等。

这些地方戏慢慢发展壮大,有些影响深远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京剧”影响最为深远,又被中国尊称为“国剧”。

简单来说,中国古典戏曲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重要时期:

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近现代“地方戏” (发展期) ——(成熟期) ——(繁荣期) ——(繁荣期) —— (共争辉期)

(三)、戏曲的成熟期——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生、旦、净、丑、杂五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元杂剧简介:

(1)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1.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

即是以“四折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来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的“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比如《窦娥冤》只有一本,故而《窦娥冤》的结构是“1本1楔子4折”,而《西厢记》共有五本,故而《西厢记》的结构则有“5本5楔子21折”

2.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唱词的演唱通常配有曲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例如:《长亭送别》用正宫(宫调),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

[朝天予]、[煞尾]等(曲调)。

3.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4.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徐谓《南词叙录》)

5.角色: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末、旦、净、丑、杂"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每行当又可细分,以此把剧中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4)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1.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1220-1300)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一句出自于关汉卿带自传色彩的作品《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恰恰反映了他真实的个性。

关汉卿一生创作甚丰,已知剧作66种,今存18种。今存18部剧作可以分为社会问题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1) 社会问题剧有《窦娥冤》、《蝴蝶梦》和《鲁斋郎》。

《窦娥冤》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

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蝴蝶梦》和《鲁斋郎》把矛头直接指向元代社会的特权阶层——

皇亲国戚,权豪势要,这些人杀人如同房檐上揭片瓦,平民百姓无论到那个衙门去告也不会有人理睬;而且这些人抢人财物,夺人妻女,弄得平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尽管包公敢于为民伸冤,他也只能玩弄花招,“智斩”这类得到皇权庇护的恶棍。

2) 爱情婚姻剧《救风尘》、《诈妮子》和《望江亭》

从题材上看,关汉卿的剧作以爱情婚姻剧为最多,从主人公的性别

和社会地位上看,关汉卿是描写下层妇女形象的大手笔,婚姻爱情剧的主人公大多都是被侮辱、被损害或受压迫、受摧残的下层妇女,其中又以妓女为最多。在关汉卿现存的18种杂剧当中,其中有4种是以妓女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救风尘》是其中成就最高的,它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3) 历史剧《单刀会》

《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写孙吴的鲁肃设宴请镇守荆州

的关羽单刀赴会,企图迫使关羽交还荆州。关羽明知鲁肃会暗藏杀机,仍然单刀赴会。席间,关羽以汉家乃江山正统为由,严正驳斥鲁肃关于荆州属于东吴的论调,以一身正气和万夫不当之勇镇住了鲁肃,挫败鲁肃拘押关羽、索取荆州的企图,终于胜利返回。此剧反复突出“汉家”正统,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情绪,作品以饱满的热情从侧面和正面讴歌了关羽保卫汉家天下的伟大业绩和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

2.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情节是:幽

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相关热词搜索:长亭 送别 学案 黄鹤楼送别导学案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