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郅都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0:36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郅都导学案,提供全面的郅都导学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郅都导学案篇一:郅都学案

《郅都》学案

学习目标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一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巩固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治:这里是“研究”的意思。

B.由此与错有卻 卻:通“郤”,嫌隙,隔阂。

C.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从,由。

D.公言善,吾亦恨之 恨:痛恨,怀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下无治尚书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不如因而善遇之

C.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晁错“峭直刻深”的一组是 ( )

①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②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

囊” ③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④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⑥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晁错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时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担任太常掌故后,

又被汉文帝派遣前往“治尚书”的“故秦博士“济南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

B.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多次进言而未被汉文帝采用;汉景帝继位后 ,任命晁错

为内史,由于“宠幸倾九卿”,晁错修改了国家的许多法令。

C.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连他的父亲也从颍川赶来

劝说,晁错不为所动,结果“衣朝衣:被斩于东市。

D.晁错死后作者引用仆射邓公的话是为了说明晁错“削地以尊京师”是“万世之利”,而

吴王“以诛错为名”,只是谋反的借口。

5.句子翻译: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预习案

1. 通假字

野彘卒入厕 已倍亲而仕

2. 古今异义

上目都,都不行 ..

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

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

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

⒊ 常见虚词

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

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

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

匈奴素闻郅都节 .

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

4. 常见实词

面折大臣于朝 .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

都伏上前曰 .

亡一姬复一姬进 ..

上还,彘亦去 .

由此重郅都 .

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

公廉,不发私书 .....

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

已倍亲而仕 .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

郅都迁为中尉 .

丞相条侯至贵倨也 .

而都揖丞相 .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 ..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

而都禁吏不予 .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

以危法中都 .

⒌ 词类活用

面折大臣于朝 .

上目都,都不行 .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 .

匈奴素闻郅都节 .

⒍特殊句式

郅都者,杨人也

面折大臣于朝

陛下纵自轻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探究案

一、司马迁将郅都列为酷吏之首,但从字里行间,司马迁对郅都是极尽赞扬的。文中记述了郅都哪些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选取一个话题以郅都为论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可以适当拓展,注意论证方法的灵活使用。

生也太后,死也太后

由于忠心可靠和严厉执法,景帝对郅都异常的看重和信任,尤其是涉及到胆大妄为的宗室贵胄,一般的官吏都不敢惹,郅都那种果于杀伐的作风在这时就显得行之有效,甚至必不可少了。于是,大凡碰到权贵犯法的棘手案子,景帝就叫致都去解决。

中元二年,临江王涉嫌犯法了,景帝还是派致都去办理。但临江王可不是一般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荣,是景帝的亲生儿子。刘荣在前元四年被册封为皇太子,可是在与刘彻竞争太子位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其中更深的原因在于,刘荣的母亲栗姬失爱于景帝。于是刘荣在前元七年被废为临江王。可是这位失宠的王子,三年后又犯事了。他因为要扩建自己的王宫,侵占了文帝太宗庙的墙外余地。这种做法表明对祖先的不敬,违法了汉朝法令,被景帝召到首都长安的中尉府问话。中尉府的中尉当然就是“苍鹰”致都。

临江王刘荣进到中尉府知道事情闹大了,见到致都更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想给景帝,也是自己的亲父亲写封信,表示承认错误,祈求宽恕,但那时蔡伦还没有诞生,纸还没有被发明,所以写信需要刀笔在竹签上刻画。刘荣当然不可能随身携带刀笔这类用具,因此需要向狱吏要。

但这件事传到了致都的耳朵里,他禁止狱吏给刘荣刀笔,可能是不想让他联系皇帝,影响自己判案。魏其侯窦婴得知后,派人把刀笔私下里给刘荣,刘荣用刀笔刻写下了自己的短暂人生的绝笔,上乘给自己的父亲景帝,然后就自杀了。是想要谢罪,还是表示抗议?没有人知道。

临江王刘荣的死亡究竟与致都的行为有多大的关系?

从《史记》的叙述来看,致都的行为并不必然的导致刘荣的死亡,换言之,刘荣即使被送到中尉府,也未必一定要死,或者至少不会这么快就死。致都所做的不过是禁止狱吏给刘荣刀笔,不让他写信给皇帝而已。这应该不至于宣示刘荣死刑吧。当然,刘荣可能想到审讯自己的是鼎鼎大名的致都,那个视皇亲国戚如仇,必欲置死地而后快的酷吏,自己到了他的手上还有几分生还希望?而致都不让人给自己刀笔写信,又似乎印证了这个可怕而有现实的推测。刘荣也许想到自己身为皇子何等尊贵,当年又是太子,何等威风,如今沦落到被一个小小的中尉欺辱,实在难以忍受。再一想,致都敢于这么嚣张,难道是因为得到了景帝的旨意,自从立刘彻为太子后,自己就备受冷落,难道现在父王已经讨厌自己,甚至想害死自己了?如果是皇帝想要自己死,那么自己就算躲过了致都,也同样在劫难逃。

刘荣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惧,于是就决定自己解决,不让别人动手了。而汉朝士人深受贾谊所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思想影响。在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下,刘荣写下了给父亲景帝最后一封信,然后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无论刘荣之死谁负责,但有一个人肯定脱不了关系,那就是致都。毕竟,刘荣是死在致都审案的过程中。刘荣是皇帝的亲儿子,也就是窦太后亲孙子。窦太后在文景武三朝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听说自己的孙子被人逼死了,自然是痛从中来,悲不自胜,继而是异乎寻常的震怒。

窦太后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致都这个名字了,当初劝景帝不救栗姬时,因为教景帝要考虑太后的安危,而被太后所欣赏,也因此仕途畅达,虽得罪不少公卿贵族,但仍然宦海只升不沉。这其中恐怕有不少太后在幕后支持吧。

但这次临江王之死,彻底改变了太后对致都的看法,也彻底改变了致都个人的命运。他从此他成了太后的仇人,前途堪忧。

窦太后在盛怒之下,用严法重伤致都,将他免去官职,打发回家。

奇怪的是,致都逼死临江王刘荣的行为,虽然引起了太后极大的愤怒,却似乎没有对景帝造成很大伤害。史书上甚至完全没有记载景帝的反应,设想如果景帝悲痛欲绝的话,明察秋毫的司马迁是不可能毫无叙述的。要知道,刘荣可首先是景帝的亲生儿子呀!再残忍的君王,对待自己的儿子也难免有怜爱之情,何况一向以恭谨仁孝著称的景帝,难道就没有一丝爱子之心?

这种令人费解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可能是因为景帝从心里极为厌恶刘荣,否则也不会把他从太子位上赶下去。更让景帝不能容忍的是,刘荣的母亲栗姬嫉妒成性,而且得罪了长公主和王美人。这两个人,一是景帝的姐姐,一是景帝的新宠,栗姬与她们过不去,不仅使自己难以生存,而且也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后宫斗争的牺牲品。这回刘荣自杀身死,正可让景帝从此眼前清净,不用再考虑如何处置他。这种可能性极大,因为刘荣本人犯的罪并不算什么。当年晁错就犯过侵占宗庙的事,但景帝觉得无关紧要。对待臣下尚且如此宽宏,难道对待儿子

要如此苛刻?所以刘荣母亲的失宠应该是事件的关键。这是一种可怕的猜测,意味着景帝的心实在残忍至极。

当然还有第二种可能,即景帝拥有高度的政治理性,他虽然不愿看到自己儿子的惨死,但他心里清楚的知道,这并不是致都的过错,致都不过是一心为主罢了。这种可能性更大,从一个侧面说明,景帝确实拥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胸襟,能够超越私人的利益而看重天下的公利。但最大的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景帝确实以政治人物的眼光冷静的看待致都,同时他也确实不喜欢刘荣,所以才可以那么冷静客观。

正因如此,景帝才会在致都被太后罢免不久,就派使节去致都家,拜他为雁门太守。景帝还指示致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叫他走方便的路到任上当官。这个指示可能是为了避免窦太后知晓和阻挠,也可能是因为边关事态紧急,容不得慢慢悠悠。第二件事是用方便适宜的手段自行处理政事。这个指示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景帝对致都无以伦比的宽厚与信赖。雁门郡本就是北方重镇,抗拒匈奴的前沿哨所,也是匈奴最喜欢侵袭的地方,尤其是在景帝时代,匈奴更是对雁门郡情有独钟,两次大规模的攻击矛头都直指雁门。景帝把如此险要而危险的边郡交给致都,而且还要他便宜从事,不去管约束一般官员的条条框框。由此可见景帝非常相信致都的能力,绝非其它官员可以比拟。那么致都会不辜负景帝的重托,保卫好一方的安宁吗?

《史记》所给的答案是令人惊讶的。

致都在担任雁门太守其间,不仅完满的保全了所辖地区的安全,而且还让匈奴人对自己惧怕万分,以至于直到致都死时,匈奴的骑兵都不敢靠近雁门一步。

为什么向来骁勇剽悍好战斗狠的匈奴军队会如此恐惧一个汉朝地方官? 这在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以前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司马迁的理由是因为匈奴人素来听说致都有节操,知道他上任了,就带兵离开边境回老家,从此不再举兵侵略。司马迁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说匈奴人制作了一个偶人,象征致都,然后让骑兵们奔跑射击,结果令人惊讶,竟然没有一个人射中!司马迁感慨道:“匈奴人害怕致都竟到了这种程度!”

我比太史公还要感到惊讶!匈奴人怎么会如此惧怕致都呢?司马迁所举的理由似乎很难成立。他说匈奴人听说致都有节操。有节操就很可怕吗?就一定能够打胜仗吗?一个人的操守与他的军事能力似乎是两码事,而且是差得很远的两码事。再说匈奴民族是一支崇尚武力的游牧民族,似乎不会太重视“节操”这种品行吧。就算匈奴人也很看重人的操守,但是两国交战,毕竟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见到真功夫,匈奴人怎么会连试都不试一下,就灰溜溜地走掉,然后再也不来呢?还有那段极富戏剧性的偶人射击,也太夸张了,与其说是训练,还不如说是一场表演。就算匈奴兵真的很怕致都,也不至于连他的偶人也射不中吧。果真如此,我只能说匈奴兵的射击技术太差,愧对游牧民族的身份!况且这种匈奴军队的内部丑闻,司马迁怎么会知道?

太史公的记载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一个可能是匈奴人可能恰好国内有变,所以只能急匆匆的带领军队赶回去,而汉朝人从自己对致都的感受思考,以为是他的“节操”发挥了作用,吓得匈奴人魂飞魄散!反正汉朝人自己很害怕致都,所以也就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得出来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更大的可能是致都到任后,以自己一贯的风格,杀伐果断,严明军纪,坚固城防,精心抵御,不给匈奴兵留下任何一个可乘之机。而匈奴民族生产能力落后,

郅都导学案篇二:《郅都》课后练习

《郅都》课后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A.面折大臣于朝 驳斥

至则族灭瞯氏首恶灭族

B.以郎事孝文帝 侍奉

陛下纵自轻轻视

C.亡一姬复一姬进 进献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 到

D.都伏上前曰趴着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感谢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A.面折大臣于朝

B.上目都,都不行

C.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D.是时民朴,畏罪自重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二千石莫能制 莫用众人之计也

B.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郅都)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B.魏其侯使人以(刀笔)间与临江王

C.为(郅都)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D.尝从(贾姬)入上林,贾姬如厕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略

6.B

7.B

8.D

9.略

郅都导学案篇三:《晁错》导学案

《晁错》导学案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用时2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同学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分析语言行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晁错生平:

晁错(音cháo cuò),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晁错(死于公元前154年)也是献身于帝国大业的政治家,他在公元前155至前154年曾任帝国三个最高职务之一的御史大夫。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绝对地被描述为反儒家的人。他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与贾谊一样,他也很清楚秦的错误和缺点。 二、自主学习 1. 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 由此与错有卻 同 诸侯皆喧哗 同 吴楚罢不通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通 2. 一词多义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及窦婴、袁盎进说..

以《书》称说 .以其辩得幸太子 .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吾当先斩以闻.错以此愈贵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及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

乃 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错乃穿两门南出 .数上书孝文 .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 .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独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独窦婴争之 故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

因上便宜事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

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具为上言之 .

然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便 丞相申屠加心弗便 .

击吴楚军为将 门东出,不便 ..

外为诸侯报仇 闻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 ..

臣窃为.

陛下不取也3. 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古义: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古义: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古义:因上便宜事 古义:4. 常见实词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天下无治《尚书》者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公言善,吾亦恨之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力未有以伤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5. 常见虚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莫敢难 6. 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太子善错计策 别疏人骨肉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7. 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变更者

吾当先斩以闻.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丞相谢 诸侯皆喧哗,疾晁错吾去公归矣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内杜忠臣之口 公言善,吾亦恨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吾当先斩以闻 内杜忠臣之口 外为诸侯报仇错乃穿两门南

力未有以伤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8、翻译:

①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②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③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④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⑤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三、合作探究

1.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2. 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

3. 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4. 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四、拓展阅读: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

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早,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囤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汗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而 ③良淳劝富人出栗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B. ①⑤⑥ C.②③⑥ D. 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学后反思】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史记选读》材料第二专题综合检测第一、二大题。

2、预习《郅都》,完成导学案。

《晁错》反馈矫正学案

一. 语言知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下无治《尚书》者C.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B.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 顷襄王怒而迁之 .

相如奉璧奏秦王 .

D. 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C. 因上便宜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D.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为诸侯报仇 C.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如姬为公子泣 .

B.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 独畏廉将军哉 .

广故数言欲亡 . D.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

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

4. 对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善错计策⑥将军身披坚执锐 ...②别疏人骨肉 ..

③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

⑦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 .

⑧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④内杜忠臣之口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⑤吾当先斩以闻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A. ①③⑧/②⑤/④⑥⑦/⑨⑩ C. ①⑥/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⑩/⑤⑥⑦/⑧/⑨ D. ①⑧/②

郅都导学案

⑤⑦/③⑨/④⑩/⑥ 5. 下列各句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错常数请间言事,(景帝)辄听。 C.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晁错)东市。B. 吾当先斩(晁错)以闻 D. 太常遣错受《尚书》(于)伏生所 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译:

②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译: 二.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

相关热词搜索:学案 郅都导 导学案模板 导学案答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