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建筑结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4-20 01:16:07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建筑结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建筑结构读书笔记篇一:建筑结构读书报告

房屋工程读书笔记

——浅谈金属屋面板 x班 级: xx

学 号: xx

姓 名: xxx

指导教师: xx2011年1月图1 屋顶平面图 图2屋面系统构造图

外防水层:直立缝铝锰镁合金屋面板。材料为3004铝镁锰合金,主要成份为铝,还有少

量的镁、锰、硅的化学成份。有强度高、自重轻、化学性能稳定和良好的抗腐蚀性能等优点。

工程板面进行 pvdf(聚偏二氟乙烯树脂)涂层处理,以提高耐侯性和建筑彩色效果。采用先

进的直立锁边铝镁锰合金压型屋面板(板型见图3)。 图3 屋面板型

内防水层:采用自粘性防水卷材,工程屋面的防水要求高,在屋面面板的基础上设置

1.5mm 厚p 型高密度聚乙烯膜自粘防水卷材,形成一道内防水层。防水卷板与下层石膏

板需牢固粘贴,所有端头均上翻。屋面隔热层:屋面保温层以广泛应用于金属屋面保温的60mm 厚(30 kgm-3)挤塑板,跟

防水、隔热、吸音等其它构造层共同作用组成屋面保温系统。 隔声层:采用双层高密度石膏板加岩棉为屋面面板和底板之间的主要隔音层,与屋面其

它构造层共同作用形成整体隔声屋面。这层高密度石膏板不仅起到隔声作用,而且其平整、

密实的特点还保证了自粘性防水卷材牢固粘贴的有效性和平整度。 吸音降噪层:展厅建筑对室内的音质与降噪效果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为满足降噪要求。

吸音构造层采用穿孔钢承底板加多孔松散玻璃纤维吸音棉的处理方法。所不同的是,工程用

760/113高波肋钢承板取代了传统的低肋压型钢板,结合这种钢承板肋高达113mm,吸音棉与

钢承板腹板接触面积大的具体情况,同时为了保证板上、下翼缘不受到削弱,本工程采用了

钢承板腹板打孔,穿孔率21. 67%的方案。穿孔后上铺防尘无纺布一层,再铺设玻璃纤维吸

音棉(16kgm-3)一层(构造见图4)。 图 4吸音构造图

屋面防雷构造:根据防雷设计规范规定: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

品,其厚度不应小于0.5mm时,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板作为接闪器。工程选用的

屋面系统完全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将1mm厚铝镁锰合金屋面板作为接闪器,通过在固定网格

交叉点位置设置镀锌钢带引下线,将电流由屋面板引至结构檩条,形成避雷体系(节点见图

5)。 图 5防雷引下线节点国家大剧院工程超级椭球形屋顶采用钢结构壳体,内部无支点,椭球形壳体结构由钢筋

混凝土环梁支撑。屋面采用刚性防水板,根据结构形式经向分成五层,纬向分成若干段,均

为下大上小的扇形,采用锁边机锁边,施工相对简单,施工速度快。刚性防水板位于钛金属

复合装饰板部分,其夹层从外到里的主要构成(图6)。 图 6刚性防水夹层构造示意图刚性防水板为扇形板,板厚1.0mm,肋高65mm,铝原色锤纹表面。采用大小头形式,宽

度为260~ 600mm使用牌号为3 004的进口铝镁锰合金卷材,现场压制而成。1)分层。刚性

防水板从顶部到底部最大长度约为120m。在一般情况下,刚性防水板每1m的板长,热胀冷

缩的伸缩量为1mm,板越长,伸缩量就越大,而过长的刚性防水板在运输和吊装时均易被折

弯损伤。同时,刚性防水板表面固定着钛金属复合板系统,其热胀冷缩的伸缩量既影响钛金

属复合板系统的位移,又受钛金属复合板系统的制约。所以,刚性防水板的长度,不能太长,

也不能太短。根据屋面壳体结构的实际情况,将刚性防水板从上到下分成5层,每层板的长

度基本接近,5层之间采用铝合金泛水作为连接和过渡,通过泛水的构造节点处理形成环向

伸缩缝,使其上下板段既能自由伸缩又交接合理,密闭良好,保证屋面的防水性能。2)分区。

根据理论曲线,每块刚性防水板的尺寸不一,为了加工和安装方便,在每一层的纬向将刚性

防水板进行分区(图7)。 图 7刚性防水板经纬向分区图相比之下,应用越来越广的金属屋面系统具有整体结构性防水、排水功能无须化学嵌缝

胶、免除污染与老化问题;自然循环通风构造、增长建筑寿命;结构简洁、轻巧、安全;施

工时也十分的安全、快速、准确、经济的优点。金属屋面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金属屋

面和屋面排水系统。金属屋面系统共分为以下几层(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

1. 面材层(铝锰镁合金板、钛锌板、铝板等);2. 保温层(保温棉);3. 防水层(自粘

性沥青油毡);4. 铁丝网(支撑2、3、4层);5. 吸音棉;6. 无纺布(衬吸音棉下部); 在规律性的相匹配。隐喻方式及其内在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在隐喻的源体与目标

体关系中,相对应的组成元素即相似的格式塔结构维度。找出隐喻的可自动分解的操作模式

就解决了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模式问题。从思维 的角度看,创新是隐喻的结果。 1.2从元概

念出发

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是:从元概念出发,按照人的特性和科学逻辑或隐喻逻辑来推测某

种事物的演化过程与方式。这种推测要注意逻辑思考的彻底性。 1.3对于艺术,利用隐喻逻

辑结合人的特性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环境中的形态与某些概念可构成相应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态具有了某种意义,二者建立

起了隐喻关系。利用隐喻逻辑并结合人的特性,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特定的创新思维成果这

种思维模式还可表现为“原型法”——即找出原型,然后发散,创造出众多的引伸的形态来。

1.4源自某原型可引发出许多不同的组合,但其原型却同一 由某些基本特征独组合构成原型并引发出诸多不同组合形式,形成个性风格的建筑。如

柯布西埃提出的现代建筑的“新建筑五手法”模式。再如将门定义为“两种境界的过渡态或

中介”,可使建筑入口形态的创新思 路大为开阔。 1.5创造思维的算法模型 创造是某种新的组合过程的产物,由构成因子与(多维的)构成序列关系决定。算法是

一组达到某个目标过程的步骤的表述。事物构成因子均是一类集合,而类别划分是相对的,

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认为是同类。本文将创造思维的算法模型粗略

表述为:建立事物构成因子的集合,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归于同一

集合,建立此递归的构成结构;对于某构成因子,在更为抽象的层次,通过某些相似特性而形

成的两种门类事物的联结;选择原有构成因子的替代物并加入到所要进行的组合过程;依据

类别差异度、已组合统计量度、组合因子间亲合度、制作成本等尺度作为约束条件制定搜寻

算法;通过更为抽象的层次进行搜寻,找出原有构成因子的替代者;不同构成因子的差异组

合。从组合要素的数量可知不同组合的数量很大。 2建筑的特性及建筑设计的特点 2.1建筑

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的工作《现代建筑理论》读书报告 摘 要:建筑设计是指对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空间的创作过程,是针

对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而进行的一种人为活动。在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是大部分设计

者都应该有的思维方式,其过程是为实现设计者的设想而做的各种方法的探索。它是逻辑思

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它建立在对设计条件深刻分

析和正确理解的前题下,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在反复思考中获得的灵

感,运用建筑语言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构图技巧,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和卓越艺术性的、完

美统一的建筑形象。本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当前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思想,并从元

概念出发提倡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思维。从而让以后的建筑设计更具艺术性,且让人们的生

活环境更加抽象化、层次化、条理化。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抽象性;元概念 在建筑设计中,再富有创意、再优美精湛的建筑,都不能离开技术层面的支持。在实际

工作中却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其设计方案脱离设计原则程度严重,存

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对其的理解,做简要探讨,与大家分享。 1

抽象性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与“机械”思维的方式和形象思维作为实现的途径相

结合而达到创造思维的目标抽象思维是指“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

达”。

1.1创造性新思维与格式塔结构维度所谓创造思维,其实是基于内在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联结、组合与赋予新的认

知对象的思维。当二者相匹配时(即认识能完满地表述客观事物时),这种思维——包括其概

念、法则等就是正确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之相对概念、光速、不变等概念的重新组

合并用来表述光的运动、时空限定等。 任何创新的要领都出自于原有概念或它们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之间的不同的组合与客观事

物内

第 1 页 建筑设计从思维的层面看,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

在已有的(包括即时输入的)和可以组合的东西。 2.2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因子 到某种均衡的过程和产物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

术、材料等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的实用交通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相比,总体

上制作所耗的代价之高之广显然不可比拟,而资源的有限显然决定着最大部分的建筑以实用

经济为第一原则。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3.1建筑构成因子创新取向和建筑设计创新中“度”把握显然,选择何种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和“度”的把握,是决定能否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均

衡状态的关键。例如:使用者留驻时间短、无大量必备的器具放置的功能空间自然在构成上

有较大的造型创新余地。这是一条建筑设计创新的操作规则。 3.2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 由直接的尺度夸张(超尺度)、变异(简化、扭曲等等)来获得以前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

而没有或很少见的形式,实现与否取决于接受的可行性。

3.3利用任何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模仿对象关键是发现现象内在的构成结构的相

似性,并在抽象层次归纳出操作规则。 3.4组合的规则 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将一种构成因子的(甚至不同层面)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从而生成创新的结果。需要依据人群的生理-

心理和文化特性制定相关抽象层次的操作规则。 3.5创新思维规则应否修正的评价规则 如果有全新的构成因子加入,可能需要对创新思维规则加以修正。

3.6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在实际设计中,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很多,归纳如下:将不同的词汇加以重新组合,可依第 2 页

繁杂中增强秩序,将视觉形态控制在人的美感系统所接受的范围;科技作为工具。工程

技术、材料、太阳能,人工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均有极大影响。如光纤相关技术可将太阳

光随意地引入室内,待其成熟及产业化时,利用这种技术与装备,可使任何内部空间外部化。

建筑的组合会十分自由,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构成模式空间维度的变异,可形成新的形态

构成。如利用院落建筑的平面变异成立体的院落,空中别墅的叠加组合等;概念的颠倒与混

淆。如内外之分的颠倒,空间维度的变异(通过连续、缩放、扭曲、偏转、断裂等方式的综

合使用)等等。再如梁与柱或实墙按常规是相连的,利用玻璃(虚幻状)将这种联打断;功

能分离,各自有独立性。依不同功能的不同组合产生新的形式。例如将结构构架与建筑功能

单元体分离(居住、商用等功能单元)。依需要可自由组合,也可随时更换建筑单元体。建筑

语汇图式的变异与重新组合。如将入口做成放大的变异的窗子样子,门为它的一部分,作为

窗格的局部,用较高的台级表达“墙”的意义等;把新的小的因素放大,并加以充分的认识

和利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途径。任何部位的建筑构件均可看作一种特定空间位置中的有意义

形态。如柱头,我们把它看作传统的经典构件,也可以将其变异为现代的构成形态。利用几

何形特别是某种曲线面几何形作为建筑形态主体是有效的方式;“解构”是在“拆毁”概念的

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读解方法与策略。首先,要进行原等级关系的颠倒和打破界线(在原等级

关系中,一方在价值与逻辑上等等方面支配着另一方,占主导地位)。突破原有系统,打开其

封闭的结构,排队其本源和中心与二元对立,然后对系统全面置换。将分解后的系统的各种

因子显现出来,并使原有的因子与外在因子自由组合,使之相互交叉和重叠,产生出新的意

义载体组合;原型的提出取与创造性使用。原型法——先发现及设定原型及其格式塔结构维

度,然后以各维度为纽带向外与那些有相似或依某个原理而相关的维度的本体,达成本体之

间的联结。从而从原型生成种种不同的变异体。建筑师柯布西埃的“多米诺”建筑原型和现

代建筑流动空间的原型——密斯设计的巴赛罗纳德国展览馆的空间构成模式。再如任何从原

型机器到各种经过改进的新机型,以及由此为基础与体现其他概念的机器(或部件单元)的

新组合等。非单纯循环的最初单元可以认为是一种原型,其后的循环在某种程度上对应重复

着相似的特性。 4结论

本文讨论了通过“概念”作为中介的可操作的建筑创作的“机械”思维方式。这种方式

可使建筑创作过程抽象化、层次化、条理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操作思路,依此方式,建筑

创作可以高效率地实现。创造思维机制具有内在逻辑且是很有限的,却能生成许许多多不同

的功能组合与形态。篇三:《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国外著名建筑理论译丛《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赛维编著,席云平、

王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内容摘要】: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史教授布鲁诺·赛维的名著之一。全书共分两部

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在归纳现代建筑大师创造的现代建筑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

语言体系,用来代替被学院派公式化了的古典主义建筑语言。这个体系的七项基本原则是:

不受约束地为内容和功能服务;强调变化和不协调性;动态的多维视觉效果;单元之间各具

独立性的相互作用;工程要求和建筑要求之间的有机联系;设计生活空间要满足使用目的;

每座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组合。第二部分通过对建筑历史的论述,证明现代建筑语言

是一个同所有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进行交流的真正的方法。

【关键词】: 建筑语言 手法符号 没有语言,我们不能交谈。它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没有语言我们就不可能表达思想。在

这个意义上,可以进一步说,是语言决定了我们如何表达思想。多少世纪以来,只有一种经

典的建筑语言,即古典主义语言。其它都未曾经典化,没有获得公认那种系统化的形式。一

切都被认为是古典规则的例外,它们虽具有生命力,但并不能代替古典规则。《现代建筑语言》

在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出现,防止倒退到陈腐的学院派老一套的手法,其独特的见解引

起我们去探讨,正如作者文中所说:“这本书像其他异端作品一样有着引起争议的目的,如果

能够引起争论,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不是用普通语言无休止地侈谈建筑学问题,

而是将最终开始用建筑学的现代语言来研究建筑学本身。” 在本书第一部分(反古典学说的准则)里,赛维提出了现代建筑语言的七个原则,(1)即功

能原则;(2)非对称性和不协调性原则;(3)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

(4)思维分解法原则;(5)悬挑、薄壳和薄膜结构原则;(6)时空连续原则;(7)建筑、城

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原则。这七条原则是作者参考了一些特定的建筑,从威廉·莫里斯的红

屋到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阿尔托的代表作品,以及赛夫迪和约翰逊的

成就。这些原则同样借鉴了历史上代表人物的建筑作品,如:波罗米尼、米开朗琪罗、罗赛

特、伯鲁乃列斯基的作品及中世纪和晚古时期的建筑、哈德良别墅、雅典卫城甚至追溯到史

前时代。同时这表明现代建筑语言不仅仅是现代建筑语言,而且包括了历史上一切异端建筑,

无数的这种“不合规则”的建筑已经获得了最后解放,并能够作为新型语言的主要支柱。 功能原则的内容打碎了方盒子,对功能进行了归纳列举,而没有使其古典化;使得被古

典主义用“柱式”和比例次序抹杀了的个性有了新的具体意义。其他的原则则打破了一系列

的禁区,如对称性、协调性、几何图案、透视、体积间的紧 密结合、转角结构以及没有时间因素的空间等从而有助于功能的实现。在这里值得一提

的是强调每一个原则,从功能到组合,都要求消费者的参与,这在今天是值的我们进一步提

倡的。

作者意图在原先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徳·罗和赖特等人创立的基础

上编写新的建筑学语言。一改古典装饰风格派古典语言,强调秩序、比例和对称的抽象原则,

他提出了一种替代的传递体系,这一体系的特征是自由表达内涵和功能;强调变异和不一致;

动态的多维视觉;元素独立的相互作用;建筑和工程间的有机结合;设计的居住空间是为了

致用以及每一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等等。 实际上,作者这七各原则为设计者提供了指南。没有一个建筑师,甚至赖特、勒·柯布

西耶、密斯或者阿尔托也并不会完全赞同它,虽然约翰逊和赛夫迪可能同意。这些原则是反

对古典主义偶像崇拜的七条异教的箴言,但如果一下子就同时实行,将会欲速则不达。我们

有了这些指南,将尽可能地付诸实行,有些人则完全不会实行。正如哈伯特·乌库斯在《论

解放》一文中所说:“人们时而癫狂,想入非非,放荡不羁:时而呆傻,对一切发展变化漫不

经心,麻木不仁。”

作者在文中提到建筑手法主义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种经典化的语言真的是必不可

少的么?如果它的原则是从建筑作品中推理出来的,那么仿效这些作品还不够么?换言之,

为什么要通过一部经过缩减的法典来代替它的本源?事实上,在现代建筑语言的原则出现之前,

历史上唯一合理的道路是手法主义,就理论上来说,它是没有错误的,相反,手法主义剥去

了赖特的救世主式态度和勒·柯布西耶教条主义的外衣,赋予那些天才们的风格以人性,如

果手法主义能够使这些风格真正得到普及并为所有人接受,那么业就不需要在编撰建筑语言

了。不幸的是这并没有成为事实。手法主义即没有条理化也没有普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手法主义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创作,又忽略了去发展这

些作品,他们的做法可以称为“为说而说”。手法主义对形式而不是对结构和构造的精益求精,

他们敏锐地但又是有限地和自负地曲解形式。大师们的作品来自实在的生活,手法主义的作

品却仅仅来自大师们的作品或者设计语言。大师们不断地进行扬弃,不断地回到起点,直接

从功能原则出发。而另一方面,手法主义者则只是透过他们的选择和经过提炼的想象这个滤

色镜来接受现实。所以他们很快就会厌倦现实而回到以各种形式隐藏着的学院派中去。手法

主义一个重要的弱点是一旦遇上反古典的建筑,如米开朗琪罗、波罗米尼、赖特设计的建筑,

手法主义就显的无所事事。从大师的作品到提供所有人使用的通用语言之间是不存在业不可能存在一条捷径的,要

建筑结构读书笔记篇二:建筑读书笔记

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城市与建筑的再思考

摘要:所有的城市都包舍了记忆的因素。城市的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贲源,通过显性物质实体与文化心理潜质在现实、未来中存在、变化与延续着,它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与理解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在时闻因素中延承变换的基本脉络线索。文中以。记忆“概念切入时间、空间、人与环境等基本要素关系,试图采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对城市与建筑的奉质进行再思考,进而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深屡的毒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问题。

关键词:记忆;城市;建筑

1记忆与城市

近年来,记忆的概念已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广泛关注与研究的对象。但是,大多数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却少有应用于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范畴中。

记忆是一种存在于内在意识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动态和互动艺术,在纵向的时间范畴中,个人通过在现实记忆过程中产生的瞬间性意识片断。追溯过去所经历的事件与体验,以此在未来变换的时空环境中确认与建构自我身份认同。而在横向的社会脉络中,集体记忆则对形成与保持群体、社会的文化特征以及加强其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记忆与场所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记忆空间化的保存方式一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记忆艺术中,古典建筑经常被人们积极地使用在记忆学习系统和演讲辩论中。人们将房屋的空间序列与不同的记忆材料或演讲部分相对应,通过场所意象的恢复与暗示来帮助回忆。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记忆系统就是把熟悉的记忆地点和想要记忆的事件内容相结合,即所谓的”地点事件法“。对于城市与建筑来说,记忆是创造其成为场所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体现出人的主观意识与外在现实环境间的关联与互动。城市建筑将历史事件、杜会生活以空间结构的形式表现与保存,城市的平面、区域、肌理、纪念物等物质空间结构贮存与浓缩历史,其特定的形态秩序反映出城市社会在不同阶段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关系与作用,作为历史参照的内容。这些物质空间形态不仅构成市民们最直接的El常生存生活经验与社会观念,同时也成为达成集体回忆与社会认同的主要内容。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自身在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基本脉络线索,同时也构成了城市与建筑的精神和灵魂。正是记忆的存在,城市物质结构与社会文化的演变才受制于内在发展规律,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与形象。当今许多中国城市之所以产生形象趋同、场所感消失等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城市历史文化遭到大规模人为破坏,而导致城市记忆被迫中断。在这个意义上看,城市如同个人、社会共同体,可以被视作一种由物理过程和心理文化过程相结台的有机发展体。

2城市建筑的心理学、社会学再思考

记忆”及其相关概念将城市建筑与人、社会的网络关系有效相联,以此切人人与环境、时间、空间等基本要素,则可以引申出城市建筑在心理学、社会学的多重向度与视角上的新含义,同时。也为设计者们从观念到方法上发展出城市建筑形态建构的新方式。

首先,是对城市空间的再考虑。城市不再只是建筑实物、设计方案草图、模型等单纯的

物质表现或视觉形式,而是应考虑与人、社会层面相关的潜在关系。从人的角度上看,城市包含了与身体实践相联的空间意识与体验。即在眼睛、理性之外,运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综合感官,对抽象空间进行的实实在在体验。

这就特别需要设计者确立将以物质形式表现出的城市建筑纳人到日常生活主观体验范畴中进行考虑的新观念。从社会的角度看,城市如同Lefebvre所述,是一种“社会产品”,~种“具体的抽象物”,即经历从“观念一意象一认同”的过程。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单纯的表象。形态“转向对内在”意义“的关注,即如何通过实体空间来完善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取得在社会、文化与环境等方面的价值。

其次,是将时间因素纳入对城市的再考虑中。在以往,城市似乎只是与空问、形态的建造结果有关·但其实,城市并不是一眼就能了解的静态存在,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它与记忆相关,表现为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在时间中的连续过程。使用者的主体意识行为与关联事件都会导致场所功能、氛围、情感的改变。因此·对于时间的考虑要求设计者以整体、持续的观念看待城市建筑,而不是将它们孤立起来。除了采用动态的历史时间观,同时也要将空间的社会生产、使用、评价过程结合考虑。在这种观念下,采用传统单一学科范畴的风格、形式美学方法,或功能主义经验论的方法来描述与分析城市就必然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运用更为整体和系统的方法来应

建筑结构读书笔记

对城市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必须结合具体的城市现实时空生活背景加以研究。专业人士并非孤立于学术象牙塔之中。而更应属于他所在的那片社会与生活的土壤,它要求专业者更多地深入生活,特别是与公众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以此尽可能地弥合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早在20世纪60年代,凯文·林奇的意象地图以及要素系列就已经向我们证明,设计者们对于一个良好城市形式品质的构想,可以通过与城市居民交谈的方式,而不是来源于脱离具体时空的简单数据与僵化模式。城市也不是凭空由英雄人物的知识和控制创造出的乌托邦。而必须依靠城市日常生活与体验作为基础,要求更多位于基层的市民和公众共同参与到我们所有的建筑、城市与历史中来,进而唤起市民在共同塑造城市过程中对于权利与义务、使命感与归属感的集体意识,当然,与公众结合并不等于迎合、取悦大众而进行”媚俗“(直接表现为作品的商品化和庸俗化)。设计者同时也肩负着培养。高水平的世俗公众”的责任。这样一种反思涉及到将学术专业领域的知识引入到市民与其它社会群体等更加广泛的范畴中,以促进当代城市文化的普及和公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具体来看。一方面,设计者首先要突破传统封闭式的理性分析方式,介入城市实地,并调动整个身心,行走、观看、感受、理解,不仅关注政治、经济等关乎“国计”的大事,而且也要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生”细节进行体验,也就是说,将自己的角色从城市建筑表现者部分转移到使用者的位置上。也只有在这种过程中,城市建筑才可以从纯粹的“客观”事物转变为与主体相关的“场所”。从这种角度上看,也许专业设计者们需要多多借鉴人类学家们的经验,学会从扶手椅中走向城市这片广阔的“田野”,发展一种询问精神,创造出更多切实反映公众意识和价值利益,并得到他们理解与认同的“矮平台”作品。

另一方面,城市不断表现出的复杂性也急需以一种更为开放和民主的方式利用一切资源与信息。这需要采用综合系统的学科交叉新方法,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设计艺术有机融合起来。例如,除了建筑,文字与视觉意象也都可以是与空间具有紧密关联的表义性城市记忆载体,结合作家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城市空间与艺术家、电影人创造的城市视觉意

象,将有助于丰富设计者对现实场所的理解。除了在专业学科内打破传统界限,也可以考虑寻求来自社会层面的沟通对话与交流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跨学科、多层面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上虽然肯定会比传统方法面临更多问胚。但其可行性也已经被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所证明。例如。美国洛城“场所的力量”组织,就是在城市设计者、历史学家和艺术家、普通市民的共同合作下进行一系列决策与实践的。

3结语

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城市与建筑存在的本质含义决不只是设计师的形态和空间规划,而更是城市全体居民的情感、历史、文化的社会场所建构过程。

未来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城市与建筑将更为关注与个体意识体验与社会道德为核心的 策略性价值观,而不只是集中在物质设计形态和其艺术性上。这种内在性、多样化的趋势也要求我们从更为开放与多维的意识思想与系统研究方法上进行再思考,为城市与建筑引申出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朱荐。集体记忆的城市:城市形态构建的时间观与价值取向(J)。华中建筑,2006(1):62--65.

建筑结构读书笔记篇三:建筑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

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

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

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

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

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

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

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

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

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

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

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

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

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

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

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

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

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

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

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

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

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

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五)举折,举架。(六)屋顶在中

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

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

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

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

筑系的特征。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中国悠久的

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

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

更具有艺术性。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

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让我

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

自己的灵感。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

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

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篇二:《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

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

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

织结构的延续工作。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

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 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

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

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

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

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五个系统在设

计时同时使用。

一 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

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

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

活动。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

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

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 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

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

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

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

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

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

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

筑序列的关键部位。(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 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

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

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

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

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空间与线型之间的相对距离形成的体系,可以

用来作为空间与线型发生序列关系的基础。

点可以是一个空间,

也可以是一个区域。

几何组合可以造成

强烈的次序感,在所有的建筑元素之间形成高度的几何关联性。因活动分析所形成的空间性

质要与几何序列空间的排序完全一致。

空间的一般形态有

立方体,圆拱,半拱,圆柱体,半圆柱体,拱廊,金字塔形和晶体。这些

形态中可能有一些点或位置比较特殊,可能会形成视觉的焦点,在设计中要注意。有些空间

形态可能富有较强的方向性如果不得已必须维持一个不规则的空间,最好能将该空间与其它

形态的空间分隔开。线型方案容易产生动线。空间形状及几何图形的选取,有可能与基地或

气候状况有关。

四 环境系络

建筑设计必须是能

够反映周围环境的设计。

系络的本意是“编

结在一起”,使各元素之间通过环境状况产生次序关系,通过某些相似的性质彼此编序在一起。

基地状况和气候是

系络元素聚集的主题。为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系络系列和调和状态,可应用集群,族群以

及各种配合。

基地状况包括基地

形态,需保留的植物,主要视景,人车动线等。建筑设计可根据环境条件决定其外墙与造型

的协调性和对立性。

五 外壳

外壳序列是创造建

筑空间周围的遮蔽,与结构,出入口机器封闭面有关联。

六 结论

在机能,空间,几

何学,环境系络,外壳五个序列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彼此相关。

将设计视为序列系

统的观点,以及将设计情境分解为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络以及外壳等,都是为研究设

计,并有助于设计方案的完善,合理。

第二篇 系统化设

计法

1.建筑有若干可以调配的元素,其定义是“建筑是构成的,可用的,经过塑造的空间”。

2.按一定规则进行

设计构思,并逐步判断,归纳,筛并,对各要素分别整理,对任何思路都表示欢迎。

3.建筑空间在概念上存在着两个因素:空间和空间界面。空间具有三个特性:可以从它的界

面上感受到;处于空间中的人和空间界限因素之间存在着可以感受和可以测量的关系;空间

只能从多个观点的移动将各局部加以总和才能感受到,把握空间感受的方法是“空间注记”,

直观的方法有照片,图,录象,或影片等方式。语言分析表示可以区分质的描写,对照的描

写,量的描写。空间注记可以采用如下参项:用户,活动,空间形态,人群(通过空间的人),

人工物。

4.信息美学观点。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在建筑设计中研究编辑出用户可识别的信号索引,使之

成为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人对环境与建筑的感受,除了建筑物,器皿和装饰的视觉传递

与情感转换外,本人的感情也传递到被看者身上。这与建筑的艺术质量无关,因此感受学说

把属性区分原始的属性和外来的属性。感受学说从实验出发,得出了一系列造型法则的心理

学原则,即闭和法则(认为闭和的图形更易于显现和被视为完整图形),接近法则(认为相距

较近的两个线或点更容易构成图形),对称法则(对称的特别容易收到图形效果)。

5.感受学说是从存

在的整体出发,局部是“形”。若干个“形”合成为“造型”。由此得出如下结论:不能孤立

的看待建筑学中的造型。每个建筑是在更大一层关系中的局部,它形成和限界

相邻的空间,它可能是城市,居住区或风景区的局部---建筑的形体与空间是和一定任务相关

联的,并手结构,技术,施工,造价等条件的制约。因此,造型的概念不仅指建筑本身,也

可以是一个大的区域。

6.造型是建筑学的中心,塑造则是配置与安排各局部成为整体的过程。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前

提是把整体划分成若干较小可以一目了然的“局部域”,并把这些局部放入整体造型的全部联

系之中。质量是通过局部的配置与安排来实现的。

第三篇 从空间出

发设计建筑

日本卢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全面概括了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

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

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

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

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

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

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

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

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

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

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

法空间“。

卢原义信的基本论点就是从小环境的角度,探讨建筑外部程序本身的设计方法,从而完善了

空间论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外部空间论的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建筑应从环境设计开始进行设

计的基本论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和建筑群,城市总体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城市大空间

系统中的子系统。在量的空间体验与衡量上。提供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第四篇

从语言体系中寻找设计方法

1.从设计方法论角度来看,不受约束的为内容和功能服务是”重赋语义“的重要内容。除功

能原则不便之外,其它均从零点开始,在内容和语义上重新深入分析,发挥建筑上每一构件

单元的特色,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信息。

2.非对称性是现代建筑语言的一个原则,非几何形状和自由形式,非对称和反平行主义等现

代语言法则,以其不协调体现了建筑的解放

3.主张动态的多维艺术效果和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非对称的和不完整的形式更容易和周围

环境发生联系,互为补充。现代建筑语言强调建筑的体积和动态感。

4.可以利用“四维分解法”。除长宽高外增加时间因素,称之为四维空间。将空间重新分解,

节点分离,从而开创了建筑解放的新篇章。先进行分解手,在进行新的组合,并注重各个单

元之间的独立性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分解所造成的不协调实际反映了一系列功能的需要。

5.悬挑,薄壳和薄

膜等新结构的采用有利于打破古典法规的锁链。技术和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造型基础,建筑

师必须一不断完善的方式弥合表现方法和技术手段之间的冲突。

7.在人类学,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途径,完成建筑与环境以及空

间与时间,与城市的组合关系,形成在运动中统一的“城市建筑体系”。

第五篇 建筑模式

语言的启迪

相关热词搜索:建筑结构 读书笔记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 建筑工程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