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正文
 

鲁迅的个人简历及生平

发布时间:2024-04-20 00:34:02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鲁迅的个人简历及生平,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鲁迅的个人简历及生平篇一: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弃医从文的资料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是因为中国民众的 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 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

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是鲁迅第一部小说,其中收集1981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14篇,原题是“自序”。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杂文集)1926,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散文诗集)1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杂文集)1928,北新

《》(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的个人简历及生平篇二: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倍感世态炎凉。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由于鲁迅父亲长年卧病,他深深体会庸医害人,立志学医救国。后深感光用医并不能彻底救国,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他用他的文章批判腐朽的旧社会,向往新

生活

,激励了无数青年奋发进取,让反动统治着望而却步,所以说鲁迅是用笔战斗了一生。

鲁迅的个人简历及生平篇三: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附:自嘲

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迫害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

人,乃是所谓‘流言’。”(《并非闲话(三)》)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他在许多杂文和书信里,叙写和表明了对于各种流言的愤恨和憎恶,揭露流言的卑劣手法和险恶意图,反击流言制造者的诬陷和阴谋。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鲁迅为何离家,搬家?

从青年时代起,鲁迅就遭受流言的伤害。1898年春,他离家去南京求学,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流言的刺激。他回忆起,父亲逝世后,有一次同衍太太闲谈,她怂恿他在家里“到大橱的抽屉里”寻出首饰珠子一类东西“去变卖”。鲁迅十分反感。然而,不久“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那么,走罢!”(《琐记》)莫须有的流言刺痛年青鲁迅的心,使他决意离开互相挤兑的封建故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在婚姻大事上,青年鲁迅又遭受流言的沉重伤害。1906年夏天,鲁迅的母亲听到谣传:说鲁迅和日本女人结婚了,而且还抱着孩子在东京街头散步。实际是,鲁迅有一天和许寿裳去逛公园,路上碰见一位日本妇女,肩背小孩,手抱婴儿,身后还跟着孩子。鲁迅连忙过去,替那妇女把手中孩子抱过来。这本是他仁爱助人的高尚品行,恰巧被一位同乡看到,误说误传成流言,使鲁迅的母亲听后心慌着急,接连写信并故意说自己重病,催迫鲁迅回国完婚。奉命结婚后,鲁迅对友人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查无实据的流言催逼成无爱的婚姻,让鲁迅抱憾终生。

流言给予鲁迅最深重的伤害,乃是1923年夏天发生的兄弟“失和”事件。鲁迅和周作人原本“兄弟怡怡”地住在一起;突然间,周作人决绝地写信给鲁迅:“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这是由于羽太信子在丈夫耳边造谣诬蔑鲁迅。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周作人氏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说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郁达夫:《回忆鲁迅》,《鲁迅学刊》1981年第1期,75页,东北鲁迅学会会刊)章川岛直白地说:“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周作人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她。”(转引自:段国超:《鲁迅周作人“失和”之原因探析》,孙郁主编:《周氏兄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9页)一年后,鲁迅在日记里写道:“下午往八道湾取书及什器,比进西厢,启孟及其妻突出詈骂殴打,又以电话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跃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凡捏造未园处,则启孟救正之。”(《鲁迅日记,1924年6月11日》)鲁迅后来有一(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鲁迅的个人简历及生平)个笔名:“宴之敖者”,意思是“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可见他对此事念念不忘。

1927年秋,鲁迅到上海不久,就陆续的有流言传出,先是说鲁迅要经商开店:“我初到时,报上便造谣言,说我要开书店了,因为上海人惯用商人眼光看人。(”《致廖立峨(271021)》)后又传出鲁迅到艺术大学做教务长的流言,“这是他们有意散布的,是一种骗青年的新花样”。(《致史济行(290221)》)30年代初,流传在北京的谣言,是说鲁迅“在上海发了疯”,(《致章廷谦(300222)》)使得他只得写信去劝慰和化解亲友的惊诧忧心。1934年春,北方报纸上有消息说,鲁迅患“重症脑膜炎”,要停笔十年。“这信息是从上海去的,完全是上海的所

谓‘文学家’造出来的谣言。”(《致萧军(341105)》)谣言流传各地,老母饮泣,挚友惊心,使得鲁迅接连写几十封信去辟谣。他在信里斥责造谣的“文氓”,“心凶笔弱,不能文战,便大施诬陷与中伤,又无效,于是就诅咒,真如三姑六婆,可鄙亦可恶也。”(《致姚克(340324)》)他安慰友人说:“其实我脑既未炎,亦未生他病,顽健如往日。”“我头脑冷静,健康如常。”(《致姚克(340315)》;《致增田涉(340318)》)鲁迅还给台静农写诗云:“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迷众女心。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三月十五夜闻谣戏作,以博静兄一粲。”(《致台静农(340316)》)这诗幽默风趣,表明鲁迅对诅咒式谣言的轻蔑鄙视,抒发了自己依然坚持抗争的乐观心态。

相关热词搜索:鲁迅 生平 个人简历 介绍鲁迅的生平简历 鲁迅生平简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