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正文
 

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20 11:26:34 影响了:

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桂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9

桂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

2009年02月10日 17:30:43 来源:桂林日报

——2009年2月4日在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李志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动力,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难攻坚,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3.02亿元,增长12.9%;财政收入85.55亿元,增长1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5.96亿元,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89亿元,增长23.7%;节能减排达到自治区控制指标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6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4465元,增长14.3%;城镇登记失业率3.98%;人口自然增长率6.1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2∶42.6∶36.2

调整为19.4∶45.2∶35.4。我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抗击自然灾害取得胜利,应对金融危机措施有效

2008年初,我市遭遇百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市291.1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99.35亿元; 6月又遭受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179.6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14亿元。面对连续的自然灾害,在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指导和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把抗灾救灾作为执政为民的头等大事,一手抓抗灾救灾与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态恢复,因灾倒塌房屋和损毁基础设施重建工作顺利完成,取得抗击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全面胜利。

正当我市经济全面恢复增长的时候,9月下旬以来,我们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对此,我们及时研究、沉着应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动作快、工作实,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加快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二)工业主导地位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作用逐步凸显。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24.37亿元,增长29.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5%。规模工业总产值631.83亿元,增长34.4%;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1户,总数达138户,其中2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4户,10至20亿元企业6户,5至10亿元企业15户,1至5亿元企业113户。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食品饮料产业提前实现产值超百亿元目标,达109.76亿元。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增自治区批准的A类工业集中区3个,B类工业集中区2个,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80

亿元,新建标准厂房51.5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工业企业92家。全市新开工工业项目490项,比上年增加50项,总投资73.9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有新发展。企业“退二进三”搬迁改造有序推进。非公工业经济进一步壮大,产值占工业比重67.8%。县域工业发展强劲,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46.8%。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特色农业效益显著。全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现大灾之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6.32亿元,增长7.0%,其中,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毛竹、花卉、中药材、养殖等10大特色农业产值占81.0%。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量185.19万吨[1]。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区前列。农业产业化有新进展,新增重点龙头企业26家、农村合作组织563家,分别辐射带动56.68万户和21.86万户农民增收。全市财政支农资金投入13.10亿元,增长67.7%,其中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补助资金5.73亿元,增长169.0%。劳务经济持续活跃,全市外出就业农民工达百万人次。

旅游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通过评审。成功举办2008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第二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启动桂林机场口岸台胞签注,新开通桂林—大阪、桂林—吉隆坡2条国际航线。深入开展旅游“优质服务年”活动。桂林国旅等3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加强景点景区建设,新增龙胜温泉旅游度假区等3个国家4A级景区。精心策划和推出一批旅游产品和线路。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26.90万人次,增长6.3%;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00.26亿元,增长17.2%。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租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12.06亿元,增长11.0%。

(三)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镇面貌发生新改观

积极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临桂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提升同步推进,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临桂新区建设初步启动。新区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政府批复,完成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的征集,新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编制了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地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水资源、电力电讯、道路交通系统、人防工程等一批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加快临桂新区开发建设的决定》、《临桂新区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的人员安置办法》等政策,组建临桂新区管理机构,理顺新区体制机制。成立新区投资公司,积极筹集新区建设资金,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分行第一批5亿元贷款、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8亿元贷款。全面开展新区土地调查和征地工作,土地调查面积24.23万亩,累计获批用地1.20万亩,已征收4523亩。机场路改造工程、新区及秧塘工业园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老城区改造扎实推进。完成《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初步方案论证和《秀峰区琴潭控制性详细规划》、《雁山区科教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榕杉湖等5条特色街区规划方案。启动横塘路、中山北路等一批重要交通节点项目建设,其中福利路改造完工通车;续建的西环路三期、东二环路、中隐路等建设项目基本完工,灵三绕城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完成机场路、中山路、信义路、东环路、解放西路、上海路等近40公里城市主干道以及城区至临桂机场路路段、城区至灵川高速公路路段1300多栋临街楼宇的立面改造工程。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完成市区部分主次干道、重要节点和景区周边户外广告整治及照明工程。花化彩化滨江路,绿化美化城市广场、道路节点,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4%。

城镇建设进展加快。全州、恭城、阳朔、荔浦县城和全市39个乡(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各县加快县城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公厕、路灯、河堤等基础设施建设。湘桂走廊、旅游通道沿线县城和重点乡(镇)建设提速,永福县完成“旅游型、工贸型、综

合型小城镇”示范工程建设,阳朔镇、荔城镇、全州镇等一批旅游名镇、商贸重镇、工业强镇加紧建设,小

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城镇辐射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化率达36.9%,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

(四)开放合作成效显著,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深入开展“大兑现、大服务、大招商”活动,推进“央企入桂”、“百企入桂”工作,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桂林。引进风力发电机生产、太阳能光伏、LED照明应用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积极促成新疆广汇、立白集团、华泽集团、康密劳公司等增资扩产。完成7户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进资金2.50亿元。与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分行分别签订150亿元和120亿元的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全年新签市外境内项目587个,总投资261.89亿元,其中新签并落实亿元以上项目51个,内资区外到位资金居全区第三;实施市外境内项目1025个,到位资金256.77亿元,增长52.7%;新批外资项目22个,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增长82.9%,居全区第二。全年合同项目履约率超90.0%,开工投产率超50.0%,资金到位率30.0%。外贸进出口总额10.11亿美元,增长27.7%,其中出口6.95亿美元,增长31.0%。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47项,完成投资70.75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桂林市区至阳朔、阳朔至平乐、全州至兴安等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贵广铁路和湘桂铁路复线扩能改造项目如期开工,两江国际机场A380备降场工程顺利进行,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鸿瑞科技光盘二期生产线、兴安海螺水泥二期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全钢载重子午胎、桂林电力电容器公司超高压电力电容器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莱茵生物制药、华力重工临桂生产基地等新项目全面开工,桂林福达集团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桂林广运实业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深冷设备制造等在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为我市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2013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桂林事业单位考试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

———2013年2月20日在桂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黄俊华

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全市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92.05亿元,增长13.3%。农业增加值274.51亿元,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4.81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522.60亿元,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2.40亿元,增长28.2%。组织财政收入163.56亿元,增长15.2%。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53.15亿元,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0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7328元,增长15.9%。城镇化率达41.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等指标增幅位居全区前列。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两化”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增速加快质量提高。全部工业总产值1821.59亿元、增加值583.03亿元,分别增长22.6%、19.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3%。工业固定资产

投资538.26亿元,增长45.3%。实施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178项,占实施工业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增长16.3%;实施新兴产业项目59项,增长63.8%。 “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有效实施。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70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发放微型企业财政扶持资金额度位居全区前列,新增各类微型企业2085家,增长80%。

园区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园区工业总产值956亿元,增长27.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增长24%;苏桥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76亿元,增长48.5%;西城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71.16亿元,增长28.3%。一批特色园区加快形成。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新增自治区级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20家,总数达285家,居全区第二。旅游、政务、公共管理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深度发展。全市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发展到446万户和74万户。网络与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

二、以“两大改革”推动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取得重大突破。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治区促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相关政策已研究上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筹划及宣传工作全面启动,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统筹实施。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实施项目276项,完成投资197.36亿元。漓江5A级景区完成整改,独秀峰·王城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新增4A级景区3家。旅

游目的地建设积极推进,我市被评为“2012年度国内最佳旅游目的地”,成为首批“全国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城市;阳朔入选“2012年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灌阳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会仙湿地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入选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支持名录。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达3292.65万人次,增长18.1%,旅游总收入276.87亿元,增长26.8%;入境游客达182.4万人次,增长11%,增幅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第6位。新开通境内外航线9条,航空口岸国际直航旅客吞吐量继续保持广西第一、全国沿边地区第三的地位。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扎实推进。自治区研究通过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服务业统计、社会化养老等相关配套改革,金融创新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示范性项目加快建设,服务业重点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全面启动,城乡商业网点建设进一步完善。第六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三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四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成功举办,我市品牌展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开展桂林首届地方美食评选活动及各县(区)文化、旅游、商贸等节事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35亿元,增长16%。

三、以“示范市”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农业“示范市”建设加快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全面实施,桂阳公路百里金桔等6条万元增收示范带初具规模;扎实开展“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活动,粮食总产增幅提升2.9个百分点,连续9年增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以上,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区前列。林下经济产值32.68亿元,增长44.6%。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推广,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10个。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34.41亿元,直接带动13.36万农户增收。获得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总数位居全区第一“桂林休闲农业四季游”入选“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12年来新高。 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畅通”“连通”工程,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68.2%,提高8.2个百分点。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2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3个,新增、恢复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63.16万亩。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460个,解决了23.5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34项,推广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30多项。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1万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

四、以项目投资激活增长动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重大项目724项,完成投资636.2亿元。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桂林至永州段建成通车试运行,贵广铁路桂林段加紧建设;兴安至桂林高速公路基本完工,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桂林段、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高速公路分别累计完成总投资额的65.2%和58.8%,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实质性开工,资源至兴安、灌阳经恭城至平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大坝顺利封顶、小溶江水库大坝完成部分浇筑、斧子口水库导流隧洞全线贯通。资源金紫山风电场二期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全州天湖等4个风电场相继开工建设。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实施产业类重点项目359项,完成投资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5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204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社会事业完成投资41.4亿元,促进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投资高位增长,民间投资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达79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2%,增长37%。

五、以特色城镇建设改善城乡面貌,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全面推进。核心区新开工及续建项目67项,完成投资46.87亿元,增长42.9%。临桂大道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区路网逐步成型;西二环路临桂段基本具备通车条件,连接新区老城新的快速通道基本形成;水系及园林绿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创业大厦、“一院两馆”、报业大厦、建设大厦等重点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成,新区整体形象进一步彰显。临苏产业带加快建设。九美桥时尚园、国际足球文化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加紧实施,保利文化产业园、国奥凤凰体育休闲旅游区等项目成功引进,产城互动不断增强。

老城疏解改造提升加速。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国家复核评估。桂林园博园如期竣工开园,确保了第二届广西(桂林)园林园艺博览会圆满成功,创造了园博速度和园博精神。城市重要交通节点改造提升基本完成。“两江四湖”二期工程桃花江段竣工通航,南溪河清淤、截污和驳岸基本完成,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力实施“百镇千村”计划,完成13个镇域总体规划及1280个村庄规划的编制,全州、平乐、灌阳等县新区建设继续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四期工程全面完成,阳朔县兴坪镇、龙胜县龙脊村、平乐县大塘口村、秀峰区鲁家村列入自治区第一批特色名镇(村)命名单位。

六、以生态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保护漓江力度加大。贯彻落实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编制漓江保护和开发规划,启动漓江喀斯特地貌申报“第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

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桂林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1日在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李志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科学研判、克难攻坚、开拓奋进,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2010年比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1.11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1.06番,财政收入翻1.23番,工业增加值翻1.46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翻1.82番,旅游总收入翻1.54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2.19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

1.25番,进出口总额翻 1.03番,实际利用外资翻2.30番,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翻1.37和1.40番;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等荣誉。——过去的五年,是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千亿元和百亿元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12.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8.63亿元,年均增长13.5 %;财政收入由51.61亿元增加到

121.08亿元,年均增长18.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7.78亿元,年均增长35.5%。三次产业结构由23.4∶36.5∶40.1调整为18.3∶45.3∶36.4。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粮食稳定增长,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区前列。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加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55.67亿元提高到427.61亿元,年均增长19.4%;完成技改投资529.62亿元,年均增长50.7%;食品饮料、机械电器产业超百亿元,新增工业上市企业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62家,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超过50%。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累计接待游客8601.90万人次,年均增长13.3%;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4亿元,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530.19亿元增加到1367.59亿元,年均增长20.9%。12县完成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分别由64.3%、41.8%、72%上升为67.8%、47%、78.5%,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的五年。“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开工建设了一批事关桂林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启动建设贵广高速铁路(桂林段)、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桂林段);建设高速公路8条,通车总里程349公里;完成4E级标准机场跑道扩建工程;实现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油路目标;完成南洲大桥、穿山桥、雉山桥、东二环路、中隐路等一批城市路桥改扩建工程。永福电厂扩建等工程加快实施,完成电网改造投资31.75亿元,新增发电能力44.10亿千瓦时。完成15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平乐巴江口水利枢纽设施投入使用,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顺利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统筹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深入实施“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发展战略,城镇化率达39%。临桂新区建设初见成效,完成规划编制,全面推进创业大厦、“一院两馆”[1]、中央公园、新区路网等一批重点项目。老城疏解提升成效显著,以“三桥十路”[2]和“1212”工程[3]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完成60公里城市道路2110栋临街楼宇立面整治改造。城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明晰,县城改造、新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特色鲜明的桂北城镇群初步形成。拓展深化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3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0倍,惠及农户77.40万户297万人;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屯)新农村规划编制1.06万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354个;完成7021个自然村(屯)道路硬化工程,实现100%行政村通公路。累计投入资金13.5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894个,解决4.50万人温饱问题,8万人稳定脱贫,286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全部以优秀等次通过自治区验收。

——过去的五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的五年。编制完成《桂林生态市建设规划》及12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和市县人大审议。全面启动“漓江四化”[4]“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以及“两江四湖”二期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68.15%、城市绿化覆盖率44.3%,居全区前列;可建沼气池入户率 78.9%,持续位居全区第一;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本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4%,比“十五”期末提高41.8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完成12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环境质量指数在113个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城考”)中名列前茅。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12个乡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通过验收,阳朔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的五年。强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119户,搭建5个投融资平台,引进浦东发展银行等6家银行设立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桂林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桂林银行,启动新型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投资审批事项100项。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农村税费、乡镇机构、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力推进“央企入桂”“百企入桂”,主动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引进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大商集团、沃尔玛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桂林。累计新签市外投资项目3235个,项目总投资1693.05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276.92亿元,年均增长3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0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8.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4%。

——过去的五年,是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五年。完成科研投入68.1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66倍,获自治区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8项,创建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地方共建联合实验室1家,获专利授权3045件。义务教育水平位居全区前列,职业教育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高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打造并提升“百姓大舞台”“读书月”“百姓文化大讲坛”“漓江之声”和“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文化品牌;在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评比中继续位居前列;76%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全面完成。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保持全区领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1.69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4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00%、95.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2%,率先在广西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每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

程,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及“扶残安居”工程4131户,解决256万农民看病难、32.0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243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7元,年均分别增长14.1%、12.8%,分别是2005年的1.93倍和1.83倍。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 强力推进“四大建设”,项目投资成效显著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8.56亿元,增长37.8%,是“十五”时期的1.41倍。在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796项,重大项目建设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以临桂新区和老城基础设施“1212”工程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00亿元,机场路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竣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0亿元,贵广高速铁路和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征地搬迁基本完成,兴安至桂林高速公路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加快推进,灌阳至凤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小溶江、川江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80亿元,高新区完成土地平整1600亩,新建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苏桥经济开发区完成征地5617亩,新建标准厂房及服务楼3.71万平方米;秧塘产业园外扩4950亩,新建标准厂房5.50万平方米。以桂柳、桂梧、桂黄及桂阳公路沿线、漓江两岸和12县城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完成投资43亿元,桂林市、阳朔县荣获全区城乡风貌改造优秀组织奖。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相关热词搜索:桂林市 政府工作报告 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锦州2016政府工作报告 陆川县政府工作报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