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正文
 

南京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25 15:02:21 影响了:

南京政府工作报告篇一:2013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 江滩湿地 政府工作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 政府规章 南京市人民政府 持续增收

——在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季建业

2013年1月6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困难挑战,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3亿元,增长15.4%;工业增加值2740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3845亿元,增长1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0亿元,增长1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亿元左右,增长17%;实际到账注册外资41亿美元以上,增长1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5%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0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左右,增长14.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除因国际市场变化导致出口未能达到预定增幅目标外,基本完成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至此,本届政府已圆满完成了市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五年来,本届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率先建成了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这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3340亿元跃上7000亿元台阶,近三年年均新增1000亿元以上,五年翻了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7年的330亿元跃上700亿元台阶,近三年每年新增近1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是2007年的2.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400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7年的3.5:48.1:48.4,调整为2012年的2.6:44.0:5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五年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达153亿美元,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203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219亿元。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实施“千企升级”计划、科技创新创业计划、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计划等,提升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智能电网、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经过近三年的治理,目前燕子矶地区66家化工企业已全部停产,335家“三高两低”企业得到整治,南京主城突破了化工围城、异味扰民的“环境困局”。首家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软件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创业20条、“1+8”系列政策、“科技九条”等,推进“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软件谷、麒麟生态科技园、模范马路创新街区等载体建设。实施“紫金人才”和“321人才”计划,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6名。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达1.65万件,是2007年的4.36倍。研究出台鼓励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江宁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金陵海关获批挂牌。承办了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中欧领导人会晤和中欧工商峰会、海峡两岸紫金山峰会、台湾名品交易会等重大国际国内展会。

这五年,民生保障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比例从2007年的61.4%提高到2012年的70%。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连续三年出台关于改善民生的“一号文件”,完善了10项民生政策,重点解决了10类特殊群体的困难;市区两级财政分期投入139亿元,解决了1983年以来近52万被征地人员进城保问题,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市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投入500多亿元,实施了南京历史上最大的安居工程,四大保障房组团1000多万平方米全面建设,首批住户顺利入住,改善了市民住房条件;2011年出台了全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惠民举措,约有17万左右适龄儿童每人每年获得2000元助学券;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减少了城乡居民医疗支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98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项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达1296万人次;实施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车、60至69岁老人半价乘车等惠民政策,开展了残疾人“助学、助听、助行、助业”等四助活动。

这五年,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孙权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金陵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成使用,六朝博物

馆、江宁织造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遗址公园等文化项目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3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鼓楼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改扩建工程竣工,河西医疗中心等工程加快建设。平安南京建设不断推进,社会整体发展稳定有序,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畅通人民信访渠道,社区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玄武湖和中山陵陵寝两大核心景区免费对市民开放。对外交流、宁台合作、涉外侨务、民族宗教工作不断拓展,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达47个。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成功申办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3年亚洲青年运动会。顺利举办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和中国航海日活动。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民族进步模范集体、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全国文明城市等光荣称号。

这五年,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目标和“一城三区”总体规划布局,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了“三个提升”计划和河西新城等十大功能板块建设。南京长江隧道、长江四桥、绕越高速、玄武大道快速化改造等一批引导支撑城市发展的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纬一路和绕城公路改造加快推进,纬三路过江隧道建设、城西片区快速路网改造进展顺利。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及南京南站建成运营,宁杭和宁安城际铁路、禄口机场二期工程、红花机场迁建等项目有序推进。地铁1号线南延和2号线竣工运营,开工建设地铁3号线、10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宁高一期等轨道交通线。河西新城青奥村和一批功能性大楼建设进展顺利。老城南文化街区保护、下关滨江旧区改造、燕子矶化工区整治、浦口新城和麒麟生态科技园开发等逐步推进。实施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创,推进大气环境、水环境、垃圾分类处理、节能减排、“动迁拆违、治乱整破”等专项行动。基本完成玄武湖、金川河“一湖一河”区域雨污分流和城北护城河、外金川河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五年累计完成小区出新271个,整治街巷1509条。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滨江两岸百里风光带和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园及百个小游园等建设全面启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平方米。

这五年,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逐步加快。大力推进“区区县县通轻轨、干线公路连街镇、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利能力大提升”和郊区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跨江发展,江北地区发展明显加快。一批好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落户郊区县,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4%。以农业“1115工程”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土资源保护,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江北大道、122省道、宁高新通道三条城乡大动脉和340省道、247省道等干线公路建设全面实施。堤顶宽8米的长江干堤提升工程完成73公里,滁河和水阳江治理加速推进,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和生态水

平。基本完成4482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加大了城乡帮促力度,市区县为20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建造100多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基本消除了可支配收入低于50万元的行政村。

这五年,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行了“大部制”改革,推进了审批制度、简政强区县、国资管理、财政体制、土地利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改革,向区县和开发区下放了202项市级行政权力。健全了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听证等制度。建成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开通运行“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制定并实施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制定和修订政府规章24部,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立法议案29部。实施项目联审联评,推进部门公开办事程序、时限等服务承诺。开展“联系市民、服务百姓”、“改进服务、千企走访”和“向人民汇报”民主评议直播等活动,为人民群众生活和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与此同时,人防、司法、工会、妇女儿童、慈善、档案、地方志、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过去的五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不断提升发展标杆,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使整体实力、发展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动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让老百姓得实惠,使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我们坚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动摇,集中力量推进一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生态环境及文化项目建设,使城市承载能力、竞争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我们坚持全域统筹发展不动摇,构建城乡统筹、跨江发展、区域协调的新格局,使城乡面貌、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不断跃上新台阶;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不动摇,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经济发展活力、社会创新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顽强拼博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所有支持和关心南京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做大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城乡居民收入、环境质量、郊县发展仍是我们需要主攻提升的“三大短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交通拥堵等压力亟需解决;各种体制机制显现出来的深层次矛盾有待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将在新一届政府工作中不断加以克服。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南京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战略部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以“办亚青、办青奥”为契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机遇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新南京、创造新生活”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总体向好,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机遇;面临着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带来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变革,产业向高端发展的机遇;面临着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面临着国家在关键领域推进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的机遇;面临着城乡统筹、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从南京来看,随着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一系列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举措逐步落实到位,全市经济社会必将保持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我们对南京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各位代表,我们深知,人民群众对南京的未来充满着期盼。期盼我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做强整体实力,实现富民强市,为不断改善全市人民生活奠定物质基础,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让人民群众收入更高、财富更多;期盼我们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让市民出行更便捷,生活更便利;期盼我们建立包容、均等、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帮扶;期盼我们下大功夫解决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这些期盼,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政府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我们将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

今后五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办青奥盛会、创率先大业、建人文绿都”的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民生为先、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方针,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三都市、三名城”,逐步使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使人民群众的期盼变为现实。

综合实力新跨越。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继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确保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千亿,确保“十二五”末达到省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显著提升。

产业升级新突破。以科技创新、结构调整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提档升级,创新创业潜力得到有效释放,真正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南京政府工作报告篇二:201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6日在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季建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南京“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三个发展”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务实奋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顺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0亿元,增长13%。完成财政总收入1075.3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8.8亿元,增长19.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7.8亿元,增长18.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6亿元,增长23.9%,其中工业投资1601亿元,增长23.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4.2%。产业转型加快推进。重点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

务业提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502.6亿元、增加值1941亿元,分别增长26.9%、14.9%。风电光伏等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增长29%,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7%。中电熊猫高世代面板项目、中兴通讯二区、华为通讯、扬巴二期、上海大众新型轿车、中环光谷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或竣工投产。首家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已认定软件企业938家,软件业务收入达1013亿元,增长60%。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旅游会展等产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紫金山峰会、金洽会、名城会、软博会、台湾名品交易会、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国家批准设立金陵海关,江宁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8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248.85亿美元,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26.5亿美元。

科技创新全面展开。制定实施《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高新区、麒麟科技创新园、模范马路创新街区等创新载体,白马现代农业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5名,实施“紫金人才”计划和“千企升级”计划。组建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新材料研究院,成立7家省市级产业联盟。在宁高校院所就地转化科技成果206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251亿元,增长22.2%。颁布实施《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76.89亿元。

城市建设“三个提升”开局良好。围绕提升市容环境、城市品质和人居质量,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南部新城、浦口新城等十大功能板块规划建设。完善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南京长江隧道、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地铁一号线南延和二号线竣工运营,开工建设纬三路过江通道、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绕越高速公路东北段。沪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南站、京沪高铁、宁杭和宁安城际铁路以及长江四桥等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建成雨污分流管线530公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35条干道和607条街巷环境整治出新,拆除违章建筑137万平方米、各类广告牌27万平方米。整治沪宁城际铁路沿线环境。玄武湖公园整治提

升后与中山陵陵寝实施免费开放。建设公交场站20座,完成公交车更新710辆。关停搬迁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51家。整合公安、城管力量,启动网格化巡防管理,大城管体制基本形成。

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制定实施《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促进政策、资金、人才向郊县倾斜,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1亿元,增长15.3%,实现工业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17.9%。都市型农业特色彰显,新增设施农业6万亩、高效农业17.5万亩。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61个占补平衡项目。农业旅游发展较快。农民健康工程、农村人才工程等八件实事进展顺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91家。扶持126个经济薄弱村新建标准厂房73.4万平方米,解决了21个困难村办公用房问题。

社会建设不断进步。成功申办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3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南京成为中国第二个奥运城市。平安南京得到新的加强,稳妥处理一系列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水平推进教育名城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民生工程惠及城乡居民。隆重举行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妥善处理“7.28”原塑料四厂爆燃事故。出色完成援助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援疆工作,援藏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生工作得到加强。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完善提高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水平等十项改善民生政策,将使90万人受益。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8%。落实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接政策,推进外来务工等人员参保和大学生医保工作。企业退休人员人均上调养老金169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目标两年完成,覆盖率

达99.0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230元以上。对困难群体发放临时物价

补贴4123万元。养老平台不断夯实,福利机构达257家。发放市民卡334.8万张。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平方米,开工66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减少部门9个,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废止和修改206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开通运行。政策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全面强化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安全发展。加强廉洁从政建设,着力打造政风清明的公务员队伍。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参政

议政职能,办结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463件、政协提案572件。民族、宗教、信访、人防、司法、工会、双拥、外事、华人华侨、台湾事务、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人口计生、档案、地方志和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南京发展历程极不平凡,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南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的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00亿元,三项指标实现翻番。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8:46.7:50.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4%。

过去的五年,是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不断变化的五年。“一城三区”、“一带三港”建设全面展开,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地铁实现了网络化运营,增强了城市承载能力。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41%,森林覆盖率达到26%,改善了市容市貌。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五年。全市以区县为单位实现省定小康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50元,年均分别增长13.6%、12.2%。所有区县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县,教育名城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内。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及“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实际引进外资累计达113亿美元。

五年的机遇挑战并存,五年的奋斗成果丰硕,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只有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务实奋进,才能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凝心聚力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只有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只有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才能不断增创发展的新优势。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跃升的平台。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体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支持南京建设与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

南京政府工作报告篇三:200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2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加快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创五年来最好水平。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财政收入265亿元,增长26??7%。郊县经济发展明显加速。“绿色南京”工程开始启动,重点乡镇企业园区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取得新进展,郊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23亿元,同比增长18.8%。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11%。工业总投入达到241亿元,增长54.3%。扬子石化65万吨乙烯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工业集中度有新的提高,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开发区集中。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商贸流通加速扩张,成功举办了中国旅游交易会等旅游会展活动,旅游倍增计划成效显著,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0亿元,增长13.2%。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实施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全面推进了市属工业企业调整资本结构、理顺劳动关系、降低企业负债的“三联动”改革,121家企业进入实施阶段。商贸企业改革继续推进,组建了新百、中央两大集团。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先后组建了综合、交通、城建三个投融资主体和土地储备中心,经营城市取得实效。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36万户,新增注册资本113亿元。开放型经济取得历史性突破。合同利用外资当年翻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8??7%,引进了97个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与中石化合作的南京化工园建设正式启动。外资和民间资本已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一轮城市建设全面展开,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总投入达到181亿元,创历史最高。城市规划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公开化轨道,在城市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明显增强。地铁、龙潭港区、宁杭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进展顺利,长江三桥、铁路南京站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河西新区5平方公里中心区建设开始启动。大学城建设进入高潮。十运会场馆以及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北极阁、石头城风貌区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共拆除主干道两侧的违章和影响景观的建筑103万平方米,完成小区出新202万平方米,完成180幢高层建筑亮化工程,优秀民国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进一步显现。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实施科技先导行动计划,启动了政府与重点大学的全面合作,扶

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实效,首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全面解决。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顺利组建。明孝陵和云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进展。我市运动员在全国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和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积极推进卫生监督、防病体制改革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面实施。整顿规范药品市场,执法力度明显加大。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

6.2%。城乡市场繁荣,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6亿元,增长12.7%。住房、通信、旅游等新兴消费升温,家庭轿车购买量快速增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为民办实事的任务全部超额完成。社会保障力度明显加大,社会养老保险金征缴面达99%,安置上岗就业人员15.5万人次,全市已有70多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扶贫帮困体系初步建立,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保障和救助工作得到加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提高10%,建立了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制度,建成了经济适用住房7万平方米,第一批符合条件的居民拿到了新房。开办了惠民医院。建立了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在就业、子女教育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了帮扶。

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政务公开全面推进,建立和完善了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通报制等多种公开形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取消了三分之二的市级审批事项。大力推行“网上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和政务超市,开通了“市长电子信箱”,建立了便捷的政务通道。政府发布的文件、规章通过《南京政报》和政府网站向全社会公开。成立了市、区两级的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的58项行政处罚权,提高了综合执法水平。建立外商、私营个体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和行政效能4个投诉中心,加强了行政责任追究。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阳光操作”,免费发放了数百万册涉及到市民、农户和企业的缴费手册。整顿清理了机关内部刊物。开展了对乱收费、私

南京政府工作报告

设“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工作。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政府组成人员认真按照人大要求进行述职,积极支持政协在城市规划、文化南京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在五年的任期内,政府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所确定的五年目标任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7%;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6%和5.3%,人民生活水平提前总体达小康。

五年来,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次产业之比由6.9∶50.1∶43调整到4.8∶47.3∶47.9。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涌现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车辆制造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建成了国际展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宽带城域网等一批服务业重点基础设施,旅游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建成了长江二桥等一批事关南京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基本实现了“主城成环、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的目标。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称号。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实施了区县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重点推进了农村税费、行政审批制度、国有企业、市

属工业管理体制、政府机构等一系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展。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地方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国家级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建成并产生效益。一批国内外大集团的研发机构在宁落户。我市先后3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深入贯彻,涌现出一批以周光裕为代表的新时期好市民典型。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连续4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称号。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开展了防范和惩治“法轮功”邪教组织犯罪活动的工作。严厉打击了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建立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保持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南京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驻宁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关心支持我市建设的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才能富有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富民强市才能充满活力;只有坚持以民为本,造福百姓,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不够快。市场取向改革相对滞后。社会就业压力较大,一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各级干部思想解放的任务还很艰巨。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任务。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新一轮经济增长加速期正在形成,兄弟城市的发展势头高潮迭起,催人奋进。展望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更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省会城市和长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南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列。市委已经明确提出“两步走”战略,2005年南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4000美元左右,2015年达到10000美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惠及600多万南京人民的宏伟目标,也是一个团结全市人民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凝心聚力搞建设,以开拓的思路谋求跨越式发展,以大胆的改革寻求整体性突破,以全面的开放赢得崭新的局面,以创新的举措推进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全方位的开放,加快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争创工业新高地,着力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全面构建新型政府管理体制,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如下:

——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九五”末翻一番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美元,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以生产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和以都市型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经济新格局,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成为长江下游充满经济活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城市现代化形象充分展现。城市化率达到75%,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形成与加速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大都市发展框架,“一城三区”和“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进一步凸现,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都市。

——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健全。建立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规则,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收入明显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5%。建立比较完备的城市保障体系。市民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基本形成宽松的创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的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

——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全面创新,基本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管理体制,使政府成为营造发展环境的主体、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人民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必须更加注重解决事关南京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注重营造城市的总体发展环境,更加注重“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以新视野谋划更大发展,全面提升南京综合竞争力

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南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积极发挥南京在长江流域和南京都市圈中的集聚和传承作用,在区域共同发展中实现跨越。加强沿江大开发的协作和沟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深入开展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呼应上海,实现错位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城市政府间高层对话、企业合作和民间交流的机制。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基本建成区域性立体化大交通体系和现

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研究规划和适时启动建设城际高速轨道交通体系,建成长江三桥,规划建设长江四桥和新的过江通道,形成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显著增强南京的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发展信息产业,建成“数字南京”骨干基础设施,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抢抓国际资本和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大规模转移的机遇,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先进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大力推进对内开放,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充分激发经济活力。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深层次、宽领域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城重点发展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等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的现代综合服务中心。近郊突出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车辆制造和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以四大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区为依托,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远郊在城市生产力大规模转移中,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非农产业,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郊区。

三、精心塑造城市个性特色,着力建设最佳人居环境

全面建设“绿色南京”,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城市绿化质量,形成路连林隔、城林一体的生态景观。加强水环境建设和空气污染治理,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加快老城改造,保护和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古都魅力。建成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承办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一流的大学城。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面向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研发基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把南京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独具魅力的创业胜地和人居佳境。

四、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充分开掘致富源泉,加快富民步伐。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鼓励创业创新,积极支持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创造和拥有财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切实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放手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在南京竞相迸发,使南京人民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全社会比较充分的就业。完善社会保险金筹措机制,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扶贫帮困工作体系,确保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构筑较为完备的城市安全体系,争创全国最安全城市。切实保护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和伪科学。建成群众性体育服务网络,建立满足市民健康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加强市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市民的法制意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003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相关热词搜索:南京 政府工作报告 南浔区政府工作报告 南京政府工作报告2016 无锡政府工作报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