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24-03-29 18:59:13 影响了: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篇一: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征求《政府工作报告》意见的通知

千里山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千里山工业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各事业单位,驻区各条管单位:

由于时间紧急,根据区政府领导要求,现将《政府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你单位自行下载、打印,直接在打印稿上进行具体修改,并经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于2011年12月16日上午11:30前将书面修改意见报送至区党政大楼337房间。

具体要求:1.请核实并填写有关数据;2.对报告中涉及本单

位、本系统、本行业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语句表述等进行具体修改完善。

联系方式:205983113947308586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政府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

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快推进经济和城

市转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创新务实,圆满完成了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财政收入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 元和 元,同比增长 %和 %。实施招商引资项目 个,引进到位资金 亿元。

(一)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预计工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实施新建、续建重点工业项目 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同比增长 %。不断延伸壮大传统产业,天宇能源300万吨重介洗煤和源通、广纳、黄河工贸二期等3个百万吨捣固焦项目建成投产,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下游产业项目顺

利推进。包钢万腾节能技改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市“有铁无钢”的空白。华峰铝业门窗、国瑞塑胶异型材等项目开工建设,蓝星低辐射镀膜玻璃、维斯通塑料管材等项目基本建成,万晨能源4800吨水泥熟料达产见效,建材产业实现扩容发展。陕汽新能源重卡、冀东专用车改装、神州机械煤炭洗选设备等项目建成投产,成功机械配套车厢、福瑞特专用液化天然气瓶、众远汽车进排气管、远洋电子汽车零部件等陕汽配套项目相继实施,富成发、众益泰等钢构项目顺利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壮大。总投资40.7亿元的东磁光大多晶硅、22亿元的洛阳鼎晶太阳能等重大项目落户园区,蓝星非晶硅薄膜电池、太阳能光电建筑和光伏发电等项目基本建成,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总投资24亿元的榕兴粉煤灰超细纤维项目实现签约,天宇高档填料、新通领特种线缆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群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推动蓝星玻璃、大汗酒业等城区较大企业实现搬迁,引导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小型加工园入驻企业60余家,工业“退城入园”步伐明显加快。投入 万元,加强“一园三区”基础设施建设,千里山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即将投运,园区供电、供水、道路等配套工程基本完工,小型加工园防洪、煤炭洗选区路网改造等工程启动实施,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93家企业入驻园区,预计完成税收 亿元,占到财政收入的 %。启动实施“双百亿工程”,扶持黄河工贸、源通、德晟、广纳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 个。积极开发天然气、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进煤矸石、粉煤灰再生利用,淘汰15万吨以下白灰立窑、重金属超标等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 %,节能减排完成既定目标。

(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势强劲。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亿

元,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超出二产 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海勃湾物流园完成投资6.1亿元,红星美凯龙、凯阳建材城等项目开工建设,21家汽车4S店建成运营,建成园区主干道 公里,园区路网框架基本成型;通用商储物流、宜嘉药品仓储等项目启动实施,岱山物流园一期和众利惠农物流园项目投入运行,物流产业体系日渐完善。维多利、九龙国际等项目有序推进,沃尔玛签约入驻,通用时代广场、大悦城等项目主体完工,金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投入运营,商贸流通业实现提质发展。西贝餐饮项目开工建设,锦江国际酒店达成入驻意向,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全国藏獒展、特色旅游产品推介等大型节会成功举办,旅游业经济得到有效带动。实施房地产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 平方米,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引进交通银行、包商银行等金融机构 家,金融业预计实现税收 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电子商务、广告传媒、中介咨询、物业服务等新兴业态均取得新成效。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实效。预计农业增加值完成 亿

元,同比增长 %。依托姚舜、岱山、景裕园等农业龙头企业,投

入 亿元,推动土地集中经营,流转土地 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葡萄蔬菜基地建设、果蔬冷链流通等产业化项目 个。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增日光温室、大棚 亩,完成蔬菜、葡萄种植面积 亩和 亩,精品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投入 万元,新建农区道路10公里,完成道路绿化、村镇巷道硬化等工程,建成机井泵房2套,新建改造灌溉渠系 公里,农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投入 万元,加快推进库区移民,搬迁库区居民 户,确保了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引导劳动力转移增收,培训农区居民 人次,转移农区富裕劳动力 人。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和家电、汽车下乡补贴等各类支农惠农资金 万元,农区居民得到更多实惠。

(四)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坚持“旧城”、“新城”并举

共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组织实施全区控制性详规、海北新城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实施旧城拆迁改造项目 个,拆迁房屋 户、净地 平方米,旧城拆迁改造稳步推进。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启动海北新城4大功能区征拆工作。投资 万元,完成新华街改造、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和 条街路给排水等管网改造,启动北部灌区用水改造工程,实施京藏高速出口、林荫大道两侧和机场路分车带等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 平方米。投入 万元,新建压缩式垃圾转运站2个,补充更新了一批环卫设施设备;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违章建筑清理和门头牌匾整体规划建设,市容市貌持续改观。投入 万元,完成三北防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篇二: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征求意见稿)

──2012年3月 日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工作简要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以来的四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区域竞争最为激烈的四年,也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的四年。我们在中共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研判变化变局中把握机遇,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增创优势,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的四年,是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的四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果断采取措施,着力破解难题,综合实力在转型升级中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 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亿元,年均增长 %,2011年比上年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 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增长 %,2011年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达到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和%。

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创新不断融合,科学发展取得新动力的四年。

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加强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招商考核激励机制,成功举办一系列招商活动。累计实现注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011年实现注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家。进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亿美元,其中出口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 %和%。新增省级出口基地3个,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全面加快,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达%。“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在 19个国家和地区建办境外企业家,累计实现海外工程承包营业额亿美元。形成“两区两园”和镇工业集中区错位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东南开发区荣获“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被认定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基地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创建江苏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园跻身全省首批科技产业园行列。出口加工区A区、B区封关运作,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山(泗洪)工业园启动建设,南北挂钩合作不断加深。

过去的四年,是统筹城乡一体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展现新气象的四年。

过去的四年,是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共进,群众生活实现新改善的四年。

富民增收构建新机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 %和 %,2011年分别达到35041元和17289

元。积极拓宽村级财力增长渠道,村均年集体收入超过 万元,年均保持 增长。设立以奖代补资金,鼓励村集体建设生产经营性物业用房,四年新增物业用房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突破

3.5亿元。引导村村联合组建臵业公司,参与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拓宽村级财力增长空间。有序推进土地整村连片流转,深化土地股份合作改革,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四年净增土地流转面积 万亩、入股土地面积 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万亩。推动股份合作经济转型升级,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 家,累计达到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提高到 %,2011年实现分红亿元。推进村企挂钩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现代农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拨付生态补偿资金1.2亿元,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薄弱村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坚持“就业惠民”,四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万个,社会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以下,帮扶 1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达标率达%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提高到 %。落实惠农政策,财政预算内安排三农支出亿元,年均增长%。

民生事业实现新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浒浦高级中学、外国语初级中学、世茂实验小学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落成启用。建成以开发区为依托的职业教育体系,社区教育覆盖率达100%。实行热点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制度,公办学校吸纳外来职工子女比例超过70%,被命名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一院、二院新住院楼、市一院滨江院区投用,市二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成为省

三级中医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21所,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设立市医学检验所,在全国率先实行医学检验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实施妇儿健康工程,建成市镇二级卫生监督网络和院前急救服务网络,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成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山)江南文化节,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授予“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称号。镇级“六个一工程”、村级“六个有工程”首轮创建目标全面完成,常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00余次,成为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舞蹈《姑苏井》、锡剧小戏《追鱼》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建成文博场馆30家,定期公布文保单位和控保建筑、非遗代表作名录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全省率先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验收。圆满承办世界杯跳水赛、世界杯花样游泳比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建成体育中心、滨江体育公园等一批全民健身场所,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彩、福彩销售总量突破6亿元。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在全省名列前茅。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常德盛入选第三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端木银熙等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馆,建成全省首家乡镇档案馆,成为首批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世代服务”品牌形成特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荣获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称号。妇女儿童工作通过国务院妇儿工委两纲

终期评估检查,市政府荣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国际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个,累计达 个,圆满举办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邮政通信、气象防震、烟草烟务、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史志新闻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保障再上新水平。大力推进农保向城保并轨进程,农保转接城保累计完成21.5万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均达99%以上,启动外来职工参保“三年计划”,被首批列入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并轨。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非就业人群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成为全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新农合与医疗救助衔接干预性研究项目试点地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困活动,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 亿元,惠及困难群众 万人次。慈善募捐等活动积极开展,“慈善助学项目”获省十大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称号。落实被征(使)用土地补偿安臵人员28.56万,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完成老居民小区综合改造 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累计安臵保障对象2449户。放宽经济适用房申购和廉租房实物配租、租金补贴条件,净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 万人,累计发放公积金贷款 亿元。加强养老服务和管理,新增养老床位 张,尊老金发放范围扩大到80周岁以上老年人,荣获世卫组织“城市人口老龄化与保障”优秀实践奖。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免除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全部费用。

过去的四年,是创新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文明和谐提升新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篇三: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政府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胜利完成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1.80亿元,增长10.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3%;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36亿元,增长18.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105.16亿元,增长17.1%;出口415.21亿美元,增长17.5%;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分别增长13.4%和15.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8%;人口自然增长率4.64‰。

(一)消费投资出口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消费持续活跃,投资稳中有升,外贸平稳增长,物价总体稳定,经济增长更趋协调。着力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8.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1.6%。推进商贸重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提升商业特色街区功能。成功举办“金秋购物节”与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等活动,第十三届西湖博览会和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贸易成交额达226亿元。全市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乡统筹与保障房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316个。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7.1%,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81.7%。落实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措施,推进外贸转型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39.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2%。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外包离岸执行额同比增长31.0%。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农超直供与市场直销摊位,“控物价、保供应”工作成效明显。落实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向35万名困难群众和退休职工发放物价补贴4.4亿元。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了年度房价调控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全国全省处于低位。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推进“一基地四中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体经济竞争力提升,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增加值达3010.4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地区生产总值42.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与2011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市级文创园区集聚企业2642家,限额以上文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1%。加强旅游促销,接待境内外游客7487.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91亿元。入境游客突破300万大关,杭州入选“2011年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城市”。杭州金融发展水平居全国城市第五,金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0.4%。全市创投与股权投资机构达403家,小额贷款公司28家,新增上市公司10家。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业继续保持领先,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云计算试点示范城市称号。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汽车产业产值超千亿。生物医药产业总量居全省第一,无线传感与卫星导航多模式射频接受芯片等物联网技术全国领先。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水淡化装备基地和出海码头建设顺利推进。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五县(市)特色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创建1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推进10.5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7020亩叶菜功能区与111个肉禽蛋奶水产基地建设。成功举办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等涉农会展,农业六大优势和五大特色产业产值增长12.5%,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1955万人次。推动各级开发区功能提升,以大江东、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龙头,推进大平台建设。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区与西溪谷等产业集聚平台加快建设。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22

家杭州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30家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7家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56家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瞪羚计划”,千方百计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以规划为龙头,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城市更新、信息化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临余公路、九堡大桥主桥、秋石二期高架主体工程及石德立交西北匝道等项目,杭长高速、钱江通道及接线、之江大桥及接线、九堡大桥接线、机场高速公路改造及铁路客运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通城大道涉铁工程、德胜东路改造提升、风情大道南延伸及延安路、西溪路整治等工程开工。地铁1号线完成所有车站主体结构,机电及系统设备安装装修全面开展,城东新城至下沙新城段列车调试运行,2号线东南端车站主体结构和区间工程施工。富春江船闸扩建工程启动,京杭运河二通道、千黄高速、临金高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闲林水库、三堡排涝、钱江水利枢纽、钱塘江干堤三堡围堰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加快钱江新城、城东新城、西溪天堂、杭氧杭锅“城市之星”、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中心等新城和综合体建设,完成湘湖二期建设。继续推进西湖、运河、良渚遗址等综保工程,加快望江与湖滨地区改造,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45846亩。加快市域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与标准化改造,完成钱塘江流域12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与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市三甲医院、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校区、第三社会福利院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社会事业与民生工程加快推进。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新进展

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实施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做优主城,做强副城,打造组团,加快五县(市)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县(市)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2个百分点。市、区两级财政新增城乡统筹资金15亿元。推进区县协作、大企业与中心镇结对,落实协作项目195个,总投资153.27亿元。抓好4个小城市培育试点,“数字城管”向中心镇延伸拓展。中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13个“风情小镇”精彩亮相。加强农村运输服务和路网建设,行政村客运通达率和一体化率进一步提高。下山移民2304户、7978人。完成45座病险水库、368座山塘除险加固和清水河道建设任务。完成土地开发项目363个,新增耕地2.79万亩。农民工医疗保险、“双低”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6.66%和95%。实施丰收计划、种子种苗工程和专家志愿者服务新农村计划,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大学生村官培养。新一轮“联乡结村”活动结对村2150个,实施共建项目1993个,总投资21.87亿元。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制定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方案,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行业准入与源头控制。培育6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施100个循环经济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累计完成循环经济示范工程49个。推进清洁生产与合同能源管理。实施414个年度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印染、小冶炼、小化工、小锅炉、小砖窑企业299家。推进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实施热电厂和水泥厂脱硝项目,关停水污染结构项目87个。201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2%以上,努力完成各项减排任务。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源地及周边地区涉重金属和危化品单位、污水与垃圾处理厂等风险排查。实施钱塘江、苕溪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妥善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推进企业搬迁,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圆满收官。加强汽车尾气、工地扬尘治理,实施“三江两岸”景观保护与生态整治行动计划,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启动第三轮“811”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六条生态带保护,绿化造林84847亩。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扩大“阳光屋顶”和“十城万盏”示范应用,公共机构节能成效明显。推广建筑节能与绿色交通,1142辆新能源汽车试点上路。实行垃圾清

洁直运,市区64%的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主城区截污纳管率提高到84.2%。城市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管理取得新成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工作通过省级预评估验收。

(六)改革开放与创业创新不断深化

坚持以改革增活力、创新强动力、开放促发展。推进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以金融创新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创新发展科技银行,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发展股权投资与债券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稳步拓展。萧山成为全省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杭州成为全国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推进基层医改,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实施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获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称号。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组建6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2个省级创新联盟,启动实施57项共性、关键、前沿技术项目攻关。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与服务技术先进型企业199家、雏鹰企业254家、青蓝企业12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增长20.3%,新产品产值率提高1.6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5.1%和39.4%。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85%。22家科研机构落户青山湖科技城,余杭未来科技城成为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创建知识市场,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举办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实施海外引才计划,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2人入选省“千人计划”,34人和4个团队列入市“521”计划。杭州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训,新设大学生创业企业1742家。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1.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22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0个。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支持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5.82亿美元。大力推进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杭州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行。五年新开辟国际航线18条。外事、对台、侨务与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内资720.57亿元,增长10.8%。加强与上海及长三角合作,全面实施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30个区域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对口支援南充、涪陵及山海协作计划任务,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11个项目完工。

(七)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九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镇街道基本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84.9%,全市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88平方米。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优质覆盖率分别达到68.3%和82.69%,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99.54%。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青少年“第二课堂”、科普教育基地与“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成效明显。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乡村卫生室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96%,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2.32%。全面实施孕前优生检测、产前检查、0—7岁儿童保健等八项免费检查与保健政策,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率和计划免疫接种率全国领先。杭州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五县(市)均获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称号。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均期望寿命达80.67岁。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杭州籍运动员在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第七届全国城运会、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共获73金48银44铜奖牌的佳绩。推进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扩面,提高居民养老与医保标准。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市残疾人托管中心建成试运行。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夯实基层基础,探索新型社区管理,2969个行政村与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杭州获“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我市社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获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组织“律师进社区”,健全专业化人民调解组织,全市调解组织成功调解纠纷84414件。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110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坚持主动打击整治与加强治安防控相结合,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设“平安杭州”。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事故防范,深化隐

患治理,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年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三下降”。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体系,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多措并举开展主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推进快速路网建设,开通快速公交五号线与四号线延伸段,新增公交线路17条、公交车348辆,新建停车泊位5.97万个。建成出租车服务区9个。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583.37万平方米,竣工619.9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住房改造51512户。市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优良率达到91.23%。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846家,养老机构床位增加7118张。城镇新增就业25.27万人,杭州达到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优秀等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行肉类蔬菜流通质量追溯管理,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实现基本药物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新建与改扩建幼儿园104所,竣工67所,新增班级514个。全面推行医保“一卡通”,1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标准化要求,达标率95.2%以上。行政村健身苑点建设覆盖率达98%。完成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575万平方米,背街小巷改善106条,庭院改善300幢。杭州危旧房改善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获“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区支路建设整治53条,竣工22条。完成77条河道90.6公里的清淤工程。实施河道综保工程44条,完成22条。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工程受益群众19.32万人。

(八)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

启动实施新一轮普法教育依法治市规划,开展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与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情况专项督查,推进依法行政与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好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通过调解、和解、听证等方式化解行政争议。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多渠道征集人民建议。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简化行政审批事项625项。深化综合考评工作,推进“两家两中心”与代办制建设,打造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取消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12345”市长公开电话扩容。加强预算管理与“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加强融资平台监管和审计监督。加强公务员培训。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进行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完成第三批公车改革。实施治庸治懒治散专项行动,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政务公开,完善网上办事平台,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加强国防建设、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深化双拥共建活动。统计、民族、宗教、编制、档案、保密、气象、防震减灾、机关事务、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文联、科协、社联、侨联、红十字工作和爱国卫生、关心下一代、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二、过去五年发展的总体情况和今后五年发展的总要求

(一)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过去五年,面对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妥善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和局面,积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增活力、重民生、抓稳定,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完成了本届政府的工作任务。

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3443.5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011.80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2447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4.5∶50.2∶45.3调整优化为现在的3.3:47.4:49.3;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格局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3.9%;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11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双双增长79.0%。五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民主政治实现新发展。这五年,我们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连续8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开创了杭州发展新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杭州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升级不快,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还很艰巨,生态保护、城区交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行政效能、行政执行力及工作体制机制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廉政建设与效能建设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是杭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与全面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的攻坚期,也是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变化的挑战期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更宽广的国际化意识,开放的战略思维,统筹的根本方法,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大势,更加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奋发有为地做好工作,全力推进杭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城乡一体化、城市国际化为主抓手,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着力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而努力奋斗。

(三)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力争提前一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4万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36.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5%;城市化率达到80%;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平均期望寿命达81岁左右。

三、2012年的重点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以上,二氧化碳和主要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新增就业人口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主旨,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工作总要求,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着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着力深化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强调控能力,防范各类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杭州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一)着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确保投资有效增长。围绕“四大建设”,狠抓一批对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十大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促进民间

相关热词搜索:征求意见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反馈意见 政府工作报告审议 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发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