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4-17 00:39:57 影响了:

最强大脑的观后感篇一:《最强大脑》观后感[回里小学 王丹阳]

【最强大脑】观后感

福山区回里中心小学 四年级一班 王丹阳

指导教师:姜淑梅

看过了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李云龙对意大利安德烈的pk中感触有好多。

比赛时,用最短的时间把真人模型摆好了,他相信自己一定会赢。可是当听到安德烈的摆式后,却失声痛苦,他以为自己记对了,却摆错了,很沮丧,却不知安德烈的真人模型与他恰恰相反。哭的一塌糊涂,无法站立,无论谁来劝告,都无济于事,其不知他真的赢了。而安德烈在比赛中一直很快乐,很享受,他自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这正是李云龙所欠缺的。——可怜的中国孩子虽然有最强大脑,却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将来将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呢?

最强大脑的观后感篇二:论最强大脑

论最强大脑

贾湛

看了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总感觉有点奇怪。怎么一些特殊能力就称是最强大脑了呢?虽说不是一个迷信的节目,但感觉与宣传气功和中医一样,是在宣传神秘主义,而不是宣传科学。于是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最强大脑》这个节目最早源于德国一个综艺节目,英文叫法是:<super brain>。超级大脑被翻译成最强大脑,可见中国人受钱学森的所谓“人体思维科学”影响多大。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是有关智慧的话题。其实网上早就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因为我感觉到,许多人对智慧有误解,所以几年前我写了一篇与许多人观点不一样的《大智慧与小聪明》。提到大智慧,许多人都会推崇老庄,但我的那篇文章中却指出他们是中国官员习惯说大话空话的源头。什么是大智慧?什么是最强大脑?先来说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被误导了。

钱学森晚年,不甘心拿不到诺奖,于是开辟了一个他认为意义重大的新领域,即人体科学。特别重视特异功能的研究。假如每个人直接用意识来实现想实现的东西,那可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啊?他是这样想的,于是在他的人体科学中特别突出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研究,轻视逻辑思维。因为逻辑思维死板没有奇迹发生。如今北大复旦等心理专家几乎都把开发右脑看成心理学的重点。难道右脑与左脑有质的不同吗?左脑是由神经元组成的,靠神经递质和电流电波来传递信息处理信息,而右脑不是这样吗?没有任何生物学上的依据。右脑与左脑的神经元功能是一样的,区别应该仅仅是因为大多数人主要用用右手写字和工作造成活跃程度不同,造成大脑功能两半有一定的不同而已。由于来自不同身体部位的感觉神经有序地传到大脑中,自然在大脑投射区中产生各种感觉中枢,通过中间神经元的信息处理,传到各种运动神经中枢,由它们控制全身活动。左右大脑两部分信息虽然可以由胼胝体来沟通,但还是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于是左右大脑总的功能上有一定的不对称是自然的,有什么神秘的?

所谓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这种结论太绝对了。实验早就证明喜欢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是右脑。说明左脑与右脑没有质的不同。没有超自然的分工。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大部分人的优势半球为什么在逻辑思维强的那一半。

物理学者都应该能理解爱因斯坦的经济思维思想。即科学研究要选择最高效率的思维方法。原始地让大脑中的图象声音动画胡拼揍会高效吗?当然不会。这样可以产生许多看起来很精彩的文化,但产生不了解科学。逻辑学启发我们要定义好的概念,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正确关系,遵守一定的推理规则,并将中间推理形式和过程尽可能简化,这样思维效率才高。举我的专业物理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我们把力定义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教学中举大量各种具体力的例子(如弹力拉力压力电磁力强力张力等)并用F表示,再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起质量m和加速度a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它们可用牛顿定律相联系,还做一定量的习题加深理解。经过这一系列过程后,某一天某学生看到或回想起F=ma时,就会瞬时联想出大片图景,引起就这几个概念相关的大量信息同时出现,激活的脑细胞的活动不知要比单说一个具体的生活术语(比如苹果)要多多少。“苹果”和“F=ma”笔墨差不多,但引发的大脑活动的差别却是巨大的。该例是否已能让人明白为什么逻辑思维要比形象思维高级得多了?

显然大多数人的大脑优势半球在左边是因为大多数人经常用右手写字右手工作的原因。越是受科学教育多输入到左脑的符号就越多左脑相比较而言就越活跃。而回忆联想综合思维等,又让活跃的大脑部分更加活跃,并向临近部分伸展,这样就形成了优势半球。这里没有神秘主义的地盘。钱学森不去引导人们踏踏实实地研究逻辑思维,却误导心理家研究重心放

在原始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上,还好意思临终前问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来。

现代社会把注意力从逻辑思维引开转向意识的神秘性的源头,当然不只是钱学森一个人的作用。19世纪末,唯物主义已经占了绝对上风,但现代物理学的出现,改变了这情况。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加上西方强大的宗教势力构成了现代的唯心主义体系。这不仅间接支持了封建迷信的复活,而且也让一部分科学家思维混乱。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家大部分是唯心的。如今科学界产生了以生物学家唯物主义和以物理学家为主的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科学界本身观念的分裂,为伪科学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从哲学意义上讲,唯物主义强调的物,不一定是分子原子组成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现在已发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东西,也可能是超弦理论说的频率决定一切。世界究竟是怎么事,人类会一直研究下去,但你不能不承认存在不以人的意志或神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因为如果这都不承认,所有的讨论都不可能达到共识,所有的科学研究毫无意义。然而现在的量子力学竟然承认佛教的理论:一切在于心动。竟然承认王阳明的哲学:你看月亮,月亮才存在,你不看月亮它就不存在。如此违反常识的认识,被认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让人们感觉物理太牛了。不可否定科学研究常常会遇到有相互作用的事物。但这是比较难讨论的问题,科学研究时常常能回避则回避,不能回避则尽量设法把有相互作用的情况等效为相互独立的情况来讨论,比如对耦合电感,我们用等效独立电路来讨论。为减少麻烦,在电路分析中,三个以上电感的耦合都不讨论。科学的目的是想得到确切结论,有些复杂情况是得不到确切结论的。所以解决办法是,当技术需要应用时,再由这些确切的结论,去推理、近似或猜想更复杂的情况。有相互作用的物质系统科学研究都常常回避,则有意识和物质直接相互作用的系统,科学研究一般总是回避的。量子力学是否真的敏感到意识必然影响被研究的对象电子原子了,并不是所有科学家有共识的,即便如此,你也不能把它推广为所有知识都不是客观的。也许当人们研究到电子以下的微观世界时,确实不能排除人的介入即测量而得到结果,但这种认识不能推广到对宏观世界的认知。即便说知识总是与人的活动有关(测量)也不能是说知识会因人而异,没有客观规律。假如没有客观规律,人们永远不会因讨论而有共识,试问,还有什么讨论或研究的必要呢?老庄的神秘主义让中国人放弃真理的追求几千年,是否还要让全人类都学中国人不去追求真理?

显然唯物主义应该看成科学的第一原理。如果你认为超自然的东西存在,别人不信,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后拿出文章,拿出视频证据来,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想让大家产生一个与你一样看法的共识吗?但所谓超自然,就是指不遵守自然规律而受意识或神秘的东西支配的事物,每人的意识又不同,神秘的东西又不能用语言说清楚,你怎么让人们有和你一样的共识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象宗教那样先洗脑子,让所有来布道的人没有思想,完全由他的摆布,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共识的。问题是你不必辛苦地去找证据。

有客观存在才有共识,这是一个常识。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一个肖像如果是画家认真照某个模特画的,则认识这个模特的人都会认为是这个模特的像,如果是画家随手随便画的,则不同的人可能说是不同人的画像。第二种情况没有共识,说明精神产生的东西可以是相当不确定的,第二种情况之所以大家有共识,是因为存在那个模特,每个熟悉他的人脑里都有这模特的像。正是有模本这个客观存在,才有大家的共识。

本来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是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偏偏许多人会相信有直接作用。比如,通过气功隔空打击,通过意念可以实现宏观邃道效应。甚至可用意念超时空移物。人的意念真正要对物质产生作用,需要将脑电波信息能量放大,还要有接收这信息的敏感装置。当代发明的由意念控制的电子产品正是按这样的道理产生的。大脑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处理,而不是能量的转换。它需要和能源和换能器官或装置结合才能产生宏观效应。可见迷信意识万能的人忽视了高等事物的复杂性。

人可以有无穷多的想象,其中可以产生许多可以实现的想象,但不可以实现的想象更多。

显然把想象力就等同于创造力,这是国人最严重的概念偷换。在众多的想象中选出可以实现的想象,并努力实现它,才叫创造力。如果说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则实现不了的创造是无限的无限,无限是有低阶和高阶之分的。错误知识是正确知识的高阶无穷。正是这个原因让逻辑或理性思维才显得特别重要。近代著名学者(包括吴国盛等北大哲学系伪科学支持者们)几乎都注意到:中国缺少理性环境。但至今中国人的最大问题还是缺少逻辑训练。多少人还不能理解是两千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写出的逻辑学让西方人远远跑在其它民族的前面的道理。相对想象力而言,判断力是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大脑越发达随机联想能力越强,但判断力强不仅要联想能力强,还在众多联想中做选择。这就要求发达的大脑要有逻辑训练。逻辑本来就是思维规律的总结,所谓人体科学或思维科学竟然不从逻辑知识展开,显然没有理解逻辑是怎么回事。经验告诉我们,再聪明的大脑,没有一定的逻辑训练,思维效率是不可能很高的。我想这也许能解释中国人智商测试一直偏高,但近代几乎没有创造的原因。

逻辑为什么重要呢?学理工类的都会有以下的深刻体会:当我们信手拈来一个不知可靠不可靠的知识来做推理的前提时,下面的推理过程再正确,最后结论都是不可靠的;当推理过程中有一处出现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结论基本上是错;当有一处与或非的推理法则没有遵守,结论基本是错。显然逻辑可以让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想法对不对,错,错在哪儿。只要有丰富想象,而不去反思对不对,就说是智慧,这太可笑了。我们反对水变油,说它是伪科学,但许多人为它辩护,一些科学家甚至用冷核聚变来圆说。究竟水能不能变油并不是我们反对它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水变油研究不符合科学的程序。一种新发明或发现,你应该按科学的规范报道它,即写出符合规范的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让其它科学家去重复做实验和研究,是真的发明或发现是随着时间会被大家接收的。但逻辑知识告诉我们犯错误的可能太多,你认为的正确不一定是真的正确,所以不能你认为是重大发明或发现,就大张旗鼓地运用媒体的力量或上层的关系来推广你的“科研成果”。我们说中医、气功和风水等不是科学,正是因为它不符合逻辑要求。连一个准确定义的概念都没有,如何满足逻辑上的同一律,没有定义的词汇其错误使用都不能用偷换概念来指正,换句话说由这些词汇构成的理论连错误理论都算不上,只能算是胡编乱造的文化。因为错误理论可以找出错处,是可以证伪的,但它们是不可证伪的。

生活语言常常没有定义,所以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模糊逻辑来理解和交流。这是与科学活动不同的。生活对话中常常要猜想对方每个词的意思,猜想对了交流有效,错了无效。其实一些文科领域的讨论目前水平相比科学讨论更接近生活交流。举例说:我看过一个著名方黑寻正驳斥方舟子的一篇美学文章,说8头身是理想人体,不是标准人体。“凡人”的标准是7-7.5头身,还可以更低,到6-6.5头身。这里就有一个词汇理解上的问题。方舟子文章中的“标准人体”的八头身比例,可以说是美学界公认的。这里的“标准人体”与“理想人体”具有同一性。而寻正认为是不同一的。理由是美是匀称,一般人长不到8头身,于是8头身不匀称的,所以就不是标准的。这似乎有道理,但细想想,就会疑问:8头身不匀称吗?从寻正的文章中隐含了人的平均头身比例就是匀称。问题是匀称是这样定义的吗?又8头身如果不匀称,就不美,奇怪的是美术界无一不把8头身看成人物画的一个标准,这种明显违反矛盾律的思维,让人感觉寻正的逻辑水平不是一般地差。然而寻正的文章常常会迷惑许多人,许多公知在攻击方舟子时,会引用他的文章。原因在哪里呢?还就以上例来说明。我曾经说过,越是讨论对象复杂的理论,越不容易成熟。美学是不成熟的,比如什么是美,有非常多的定义。什么是匀称,可以说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定义。我专门写过一篇美学文章,指出了现有的所有美的定义都是不准确的,比如“美是生活”这容易让人认为所有生活都是美好的,这与把“存在就合理”理解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好的一样荒唐。于是我那篇文章中,把“美”定义为“美是生命力的体现和象征”。按这样的定义,8头身被公认为标准的人体比例就可以科学地解释。当人在生长期没有什么挫折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最终按黄

金分割定形,其结果人的头身比例是1比8(该结论有待科学证实)。显然八头身是良好生命力的体现,八头身的人物画则是身体健康的象征,人们看了很舒服,感受到美好的生命力。而如果某人体不是这个比例,常常是因为生长期内有些不正常,生命力强度不够。显然称八头身为“标准人体”是很确切的。又“标准人体”是一般人不容易达到的(因为漫长的生长期难免会出现一些生长问题),所以“标准人体”就是“理想人体”。又由于除了激素异常外,绝大多数人生长措折后,都是低于这个标准的,于是一般人总是希望腿长点,这种心理延展,就会让很多人觉得超过这个标准更美,于是美术界用九头身甚至更高来夸张(可见美还有主观因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

上例让我们感觉到当一个理论所用的一些名词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时,存在没有结果的争论是正常的。这种理论至少这时还不是科学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但并不是说非科学领域的讨论就一定没有意义。只是提醒有一定的难度。对文学艺术问题或生活问题的讨论,不可能象对科学问题的讨论那样严格,用文学语言或生活语言来对话,首先需要猜想对方所用的词所指什么,运用模糊思维来把握对方的意思,在这基础上的争论才有一定的意义。上例中寻正运用“匀称”这一词时,就是目前没有公认的客观定义的概念。于是他认为八头身美与“匀称美”矛盾,因而认为方舟子“科唬”。 “匀称” 当然指不胖不瘦,但怎样才是标准的不胖不瘦呢?从寻正那篇文章的上下文来看,是指的人的平均胖瘦,这当然与八头身比例难有联系。问题是这样的匀称美,无法与美术界公认的人体美标准调和。如果把匀称一词与人体各部分比例满足黄金分割关系相联系,那么“匀称美”与八头身美就不矛盾。如果我们的大脑能这样思考问题,非科学领域也能有所进展。许多科学领域正是非科学领域运用常规逻辑和模糊逻辑争论的进展演化来的。

从上面的讨论便可发现,最强的大脑,一定是逻辑能力非常强的大脑。发达的大脑有足够的脑容量储存一定量的信息,有活跃的神经细胞在微信息的出触发下就能调出许多相关的信息,但仅这些还不够,还要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自觉地遵守逻辑规律。经常检查推理过程是否不满足同一律,检查推理的结果是否与常识与科学确定的知识相矛盾。离开逻辑谈最强大脑无异于在搞弱智活动。

由于“人体思维科学”的误导,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极少逻辑训练,煽情远远多于透彻说理,死记硬背远远多于推理。就拿语文来说,汉语有它的优点有它的缺点,但常常不是扬长避短而是弃长护短。汉语音形分离让汉语有一定的难度,但简化

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了的汉字既精简又容易辨识,若进一步减少汉字的数量可实现打字完全盲打,这样从读、写和打字各方面都比其它语种高效(汉字是唯一的二维文字,理论上讲比拼音文字高级)。但我们的教育让学生上了小学六年级都还不够阅读世界名著(前苏联三年级就可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以字根为基本构字单元的,是以笔划为基本单元,于是一个字的组成单元比一个英语单词的数量多。以笔划为基础必然导致对文字书写规范的过分要求:开始学习时,一定要数笔划,连笔划书写又被严格禁止?。可见我们的教育家们那有效率意识,其实无论识字教育多么迂腐,许多人还是一辈子字写得很难看。中国的古文,连标点符号都不全,又由于朝代更替多,不同的朝代语言文字不完全一样,这样古汉字是特别多的,且相同的字涵义也有变化,每学期都要安排学相当数量的古文,又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什么是基础,将来必需经常用的才能算是基础知识。写字是基础,但当书法家那是专业,说普通话是基础,但对发音过分要求,那是播音专业,学点古文古诗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和陶冶性情,但时间花了过多那是在学考古或文学专业。但强调逻辑是基础,那一点不会过分,因为没有逻辑这个就没有人追求真理,我们现在的社会难道不是这样吗?

汉语真正的弱点是语法太简单,这在科学发达的现代并不完全是坏事,但不重视它,我们的教育就大有问题。与科学语言相比,生活语言不需要非常严格,因为人有模糊思维的能力,在某种情境下,甚至一两个字就能表达意思。所以我不赞同学英语把精力花在学它复杂

的语法上,但我们的语言教育至少应该能让人们进行较为复杂的思想交流。因为许多非科学领域是要用类似生活词汇的语言来讨论问题。所以一个语法粗糙的语言社会特别需要理解教育,即根据情境通过模糊思维来把握对方表达的意思,并把逻辑思维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比如说,英语中每个名词有单数复数的不同,并前面几乎都有定冠词或不定冠词等限定词,而汉语没有这个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情境来辨别是特称还是通称等。但我们没有这样的训练,其后果是经常偷换概念。人们常常会把在特殊情况下成立的东西看成普遍成立的东西。中国人相信中医,不就是因为常把个人的个别经验轻易的推广为必然成立的普遍真理吗?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多点理解训练,也许中国不至于象现在这样落后。比如:“文艺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如何理解?其中的人民你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人。如果你指责目前我国的影视文化是弱智文化,会有许多人攻击你,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又不是为你们这些少数高素质的人服务的。可见这里没有把人民理解为全称,于是中国的影视文化完全受收视率决定堕落成庸俗文化。全用简单句堆积的没有多少思想内容且语速又特别慢的片子,构成现代中国的主要文化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中的学生只适合语速慢,思维迟钝的老师讲课。只要语言复杂点,语速快点,道理讲了深一点,就听不懂了。如果你有这样的联想,就会明白传媒的水平与教育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许多高素质的人们(比如许多新语丝的网友)几乎不看中国的故事片,是否他们不属于人民?高品质的片子确实会有人看不懂,影响收视率,但并不完全看不懂,并且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会因自尊而去看看,所以多少会吸收点正能量。可见收视率不太高的高素质节目,比收视率高的低俗片子更为人民服务。况且高品质片子收视率不一定低。姚晨与吴秀波主演的《离婚律师》是我看到的最高品质的国产电视剧,好象收视率不低。

由于缺少逻辑训练,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好坏颠倒是非颠倒是经常的事。就比如说爱争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多少人都认为是坏事。方舟子见了骗子就揭露,对许多社会问题都要发达看法,网上许多人觉得,他怎么什么事都懂,什么都要管,认为不正常。我从小就爱争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还以为这是我难以克服的缺点。后来看了许多西方人物传后才知道是好事。如果苏格拉底不总是缠着别人争论,人们哪能了解到它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着惊人的智慧。如果玻尔没有比苏格拉底更喜欢争辩的个性,把薛定谔辩到病床上还不放过,哪来的量子力学?中国人的智慧概念大多是神秘的悟性,似乎不需要争论,不需要在争论中不断吸收有意义的信息,不断综合别人的观点,真理或知识就可以自动进入自己的大脑。

在一个中庸和非理性的人文环境中常会把争论视为吵架。即使是大事大非问题也常常没有人争论。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正能量常常与负能量一样多,甚至负能量更多,因为错误言行常常比正确多。伟人也不例外,比如马克思非常伟大,他的理论在富有批判精神的西方国家充分发挥了正能量,赢得了他们的尊敬;相反在所有把他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几乎没有例外地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原因是这些国家缺少批判精神,连他理论中一些最简单的错误也发现不了。比如经济决定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商品(意识产品),这是非常简单的常识,但至少目前中国人还以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毛泽东非常伟大,但再多点科学知识就好了,有了原子弹,稍有逻辑的人都会想到大规模战争可能成为过去,为什么还要增加人口?人口的负担让中国人穷到现在。邓小平的“猫论”只是在特殊历史阶段下减少改革阻力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但在一个容易盲目崇拜的国度,却把它当真理,于是山上下来的人、地痞流氓和腐败官员成了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主力,这批主力还不知道要影响中国以后多少代的发展进程。

最强大脑应该理解为综合思维能力最强的大脑,而不是某部分感觉中枢或运动中枢发达。局部脑功能超出常人的水平,把它说成超级大脑还不太误导人们对智慧的理解,但说它是最强大脑,则人们很容易以为不需要信息综合就可以有智慧了。动物学研究已表明,人与

最强大脑的观后感篇三: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中日战惊心动魄 打盹的王昱

珩怎么赢的

本周五晚,很多清华的高材生们并没有看校友李健《我是歌手》节目中唱歌,而是守在电视机前看完了一场堪比大片的“中日脑力竞赛”。

在这场《最强大脑》国际赛第二场——中日对抗赛中,“鬼才之眼”王昱珩力挽狂澜,拿到对中国战队来说至关重要的一分。王昱珩与原口证老先生比拼的“扇面之谜”成了整场PK赛的首个赛点,挑战规则要求选手从极为相似的200把扇子中,通过合起来的折扇折痕来匹配相应扇面,简直难度爆表。

虽然中国战队1:3惜败强劲的日本战队,但两队的实力较量让这场比赛惊心动魄。

而作为全场唯一获胜的中国队选手,长得很像明星朱亚文的王昱珩则成了全场的焦点。昨天,记者采访了他。

尽管王昱珩的技能在中日脑力pk中获得验证,但他的台风表现,似乎遭遇评审质疑。放弃2小时的赛前观察,中途打盹,种种举动让人颇生疑惑。王昱珩对此首度回应:“当时在台上还想说更多的,但怕打乱节奏没来得及脱口而出。” 王昱珩解释说,他挑战扇面之谜,不需要提前进行大量观察记忆信息,所以放弃赛前观察。“我的挑战基数可以达到x,所以后面提到几十万把扇子也可以。加之比赛前那段时间,一直在生病,所以没想到在台上居然打盹了一阵子。” 王昱珩也提及“心里一紧”:“我就是觉得哪怕错了一个,就是在打自己脸。所以我对挑战正确率再三确认,要保证观察速度比对手快。”

谈到具体怎样观察扇子,王昱珩保持着一贯的方法:“我还是采用的多信息匹配的战术,包括看扇骨、边边角角啊,就像通过合起扇子的侧面信息找它的孪生兄弟——打开的扇子一样。”

“扇面之谜”挑战中,评审挑选出了2把中国扇子,1把日本扇子。日本扇子存在1-2毫米的偏差。中国扇子的难度更大,画面存在2-3毫米偏差,这意味着可能原本出现在折起部分的信息被隐藏到凹进去的扇面上了。

“合起扇子的折起处也就芝麻宽的边儿,信息量很局限。我当时观察这把合起

扇子时也觉得奇怪。在架子上观察200把扇子时,我发现有一把中国扇子上有2条很浅的线出现在凹进去的面,画的是两条桅杆。后来揭晓答案才发现,那把合起的中国扇子,打开时里面藏着一艘船,而在折起部分,这个信息是被隐藏的!这就是那2-3毫米偏差带来的结果。”

有惊无险的是,王昱珩依旧凭借想象力“平移”扇面画作,顺利找出了三把扇子的正确编号。

相关热词搜索:观后感 最强 大脑 观看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最强大脑观后感20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