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4-18 17:06:43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篇一: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题: 《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古龙一中 王金辉

一、课前准备:

1、教具:气球,孔明灯,密度计,潜水艇模型,铁块,木块、烧杯、水,水槽等

2、教学手段: 实验、ppt课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上课前五分钟带学生基本到齐后,开始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同时配以泰坦尼克号从出发到沉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泰坦尼克号的悲壮故事,从而激发兴趣。)上课铃响刚好放完,教师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简述泰坦尼克号并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是钢铁)

2、教师饱含深情的说:今天我也带了了一个泰坦尼克号,但是是浓缩版的。进而出示一个铁块,(学生哗然)注意,我要让他下水了,大家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然后演示,铁块沉入水底。进而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

以此教师引入新课。

二)、新课:

【第一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当我把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放手,物体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的运动状态(学生猜想)

3、教师演示(三种情况)进而提问:当我放手后物体在水中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如何,引导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物体不受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平衡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教师提问并在小组的补充下进行板书(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及最终的结果)

问:上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下沉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悬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此处引导学生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弄懂浮沉条件及根据现象判断受力及浮沉的能力。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5、教师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投影出示)你能用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判断一个完全浸入液体中的实心物体的浮沉吗?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并板书(布置学生课下用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弱化和分散难点)

【第二部分】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6、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到浮力及物体的浮沉知识呢?(出示投影打出相关图片)

7、教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它吗?出示投影密度计的图片,并结合食物介绍其原理、作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8、教师投影潜水艇的图片并讲解其结构,引导学生研究潜艇的浮沉原因,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总结

(进而切入鱼也生活在水里,它的浮沉和潜艇相同吗?引导学生讨论)

9、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小组完成对气球,飞艇和孔明灯等的浮沉原因。

10、简介盐水选种,明确原理

六、课堂训练:

1.一艘潜艇从长江潜往大海,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2.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观察V排与所测液体的密度ρ液的关系,并比较其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如果手边只有一只量筒及适量水,你能利用它们测出一个木块的重量吗?

七、课堂小结:

教师谈教的感受,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还存在的困惑(学生的困惑有时间则请会的学生来解答,若时间紧则留到课后一对一的帮助解决)

八、课下作业:

1、完成课上布置的几个任务

2、讨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

3、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前提:完全浸没

(V排=V物)

结果 1、上浮:F>Gρ液体>ρ物体漂浮:F=G 2、悬浮:F=Gρ液体=ρ物体 在任意深度静止或匀速直线 3、下沉:F<Gρ液体<ρ物体 沉底:F浮=G-N

二、应用:

九、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篇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icrosoft Word 文档 (4)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

2、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 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4)由公式F浮=ρ水g(V2-V1)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相应的位置。

(5)改变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用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

3.生活物理社会

4.总结。

思考练习WW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体的沉与浮》是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浮沉现象。最后,通过介绍潜水艇、盐水选种等案例,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引向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比例不少的学生存在着对物理学习恐惧心理。这种情况尤其在本章中开始体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物理情景,迁移能力不够。就本节课内容而言,我以为学生出现学习障碍主要是由于存在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由于这种生活观念往往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就会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起消极的作用,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比如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或者阻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造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了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但就是因为受这种原有错误的生活观念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判断依然被阻断,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想当然、习惯性的按错误的生活观念进行判断,所以妨碍了物理概念的建立和巩固。而且,这种原有的错误观念和经验往往还比较顽固、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正。

【教学策略】

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安排略做改动:没有让学生直接动手改变物体的浮沉,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在科学课堂上处理过。而且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让一个飘在水面的瓶子沉到水底,但是却不一定能正确分析物(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体浮沉的原因。因此,我认为本节物理课的精髓应该是锻炼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而不是仅凭直觉去解决。

为了抓住让学生抓住合外力才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我还将难度适度分散,对所学的知识不要求一次到位,比如利用平均密度来判断物体的浮沉等可以放到后面的课时陆续渗透进去,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3.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沙桶,气球,许愿灯,量杯,密度计,注射器,玻璃小瓶,水等

【教学手段】 实验、交互式电子白板、ppt综合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哪些力?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方向?

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 提出问题:物体为何有浮沉不同情况?

因为是公开课,部分学生出于兴奋很可能已经有预习,所以会有正确答案。或者有些学生因为本章的标题是《密度与浮力》,很自然就会想到密度。但是这种认识往往似是而非。可以根据当时课堂具体情况动态生成后期教学。可以主动引入两种常见的认识错误。

1.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轻的物体会浮于水面(万吨巨轮会浮在水面,小小一枚钢针却会沉入水底)

2.物体受到的浮力小就会沉入水底,受到的浮力大就会浮于水面

演示实验:两只相同的瓶子一只漂在水面,一只沉在水底(瓶子有一只是空的)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引入: 物体不受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平衡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演示实验:漂浮、沉底、悬浮,结合电子白板对浸没水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物理知识科学分析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原因。

【第二部分】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鱼类潜水艇孔明灯 盐水选种

【小结与练习】

1.一艘潜艇从长江潜往大海,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2.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观察V排与所测液体的密度ρ液的关系,并

比较其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大小的关系。

1.物体上浮:浮力>重力 ※上浮的最后结果:漂浮:浮力=重力

2.物体下沉:浮力<重力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篇三: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

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讲到不同分寸。

(三) 准备知识

1.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学过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 实验器材准备

1.浮沉子(矿泉水瓶子+口服液瓶子)

浮沉子选用透明的口服液瓶子做,底部(瓶口)绕金属丝,使其在清水中仅露出顶部,放进矿泉水瓶子(材料太单薄的瓶子不行)里,大瓶里水要九成以上满。实验器具保证学生能清晰见到:挤压矿泉水瓶子,水进入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下沉;放手后,水流出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上浮,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

2.大烧杯;橡皮泥小船+围棋子

已经干了的橡皮泥很难捏成小船。

3.玻璃瓶+铁钉

放的铁钉要让玻璃瓶刚好下沉,不宜过多。

盐1包。

4.热气球

食品保鲜袋用三个铁架台撑开,底下用酒精灯加热,几秒种就能见到保鲜袋升空。

(五) 教学流程

引入

情景: 学生操作并观察“浮沉子”的下沉与上浮,初步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活动1:大烧杯盛半杯水,用相同质量橡皮泥制作一小船,放水上,往小船里一个一个加围棋子,比谁做的小船放的围棋子最多(观察小船的沉没)。

思考一:船为什么会沉下去?

思考二:两只质量相同、大小不一的船,载重一样时,为什么小船沉下去,而大船却没有沉下去?

讨论得出1。物体的下沉条件。

F浮 < G物

学生活动2:让下沉的小瓶子浮起来。

方法1:打开瓶盖,取出瓶子里的铁钉。

方法2:往水里加盐。(有些瓶子能浮起来,有些瓶子则不能)

学生实验后,引导学生得出2。物体的上浮条件。

F浮 > G物

观看实验录像:随围棋子的增多,小船吃水深度增加,以致最后沉没。进一步分析小瓶和小船漂浮时的受力情况,得到3。物体漂浮条件。

F浮 = G物

教师演示:小瓶悬浮的实验。得到4。物体悬浮条件。

F浮 = G物

二.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再一次观察“浮沉子”的实验,巩固物体的浮沉现象及对应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1.使物体上浮的方法

减少物体所受的重力;

增加物体所受的浮力,可以是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可以是增大液体的密度。

2.使物体下沉的方法

与使物体上浮的方法相反。

增大物体所受的重力;

减小物体所受的浮力,可以是减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可以是减小液体的密度。

三.应用

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潜水艇的浮沉,汤团的浮沉等。

1.潜水艇的浮沉录像(潜水艇上浮时,可见到有海水排出)+动画(改变水箱中水的多少);鱼的沉浮(改变鱼膘的体积)。

2.生的汤团沉到锅底,煮熟后汤团会浮起来。熟汤团盛到碗里,过一会又会沉下去。

3.演示热气球上升实验。热空气使气球体积膨胀,使气球内气体的密度减小,浮力大于重力,气球升空。在气体中也存在浮沉现象。

四.小结、布置作业

(六) 教学反思

1.重视物理教学的三个要点:(1)认识物理现象;(2)寻找对应的物理规律;(3)学习规律的应用(在包括生活生产上应用及解题)。第一点是基础,现象不清楚,谈不上找规律。实验观察是认识物理现象的主要手段。第三点是目的,学习规律是为了应用规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有利于更深刻理解规律。应用于解题,也有利于深刻理解规律,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设计了多个简单有效的学生实验,通过动手、观察、结合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进行分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学生能清楚的认识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接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重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内心的体验,较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更是学习高中力学的思想基础。在分析物体浮沉条件时若引导学生考虑力和运动的关系,就能更好抓住问题的本质。既可节省学生讨论所费时间,又能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就能更紧密结合。由于中考考纲无此要求,对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无把握,本节课教学中,未能大胆迈出这一步

相关热词搜索:物体 反思 教学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科学沉与浮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