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 正文
 

美国小学生作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8:46:34 影响了:

美国小学生作文篇一:美国中小学是如何教作文的

美国中小学是如何教作文的?

美国作文教学指导法:

一、强调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生中来。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他的学生对恐龙有着特别兴趣。于是他就特意借来有关恐龙的书刊,图案和教学电影,让学生阅读观看。在此基础上,他引导学生以恐龙为主题进行了写作。

二、强调教师和学生合作。不少教师,他们和学生共同选题,共同起草作文,共同讨论和修改作文。有的教师还把自己写的作文带入课堂,向学生叙述自己的整个写作经过,让学生讨论、评点和修改,等等。

三、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作文课堂教学分为三段:第一段,学生根据要求敞开思想,自由讨论;第二段,学生写作,这一段时间课堂通常是安静的;第三段,学生相互读自己的作文,相互讨论和修改。

四、强调允许学生自由命题选材。小学作文教学中常常提供学生较多的自由命题和选材的机会。对一些命题作文,也尽量给予较大的自由。

五、实行“作文大赛”。这种比赛是采用不计较拼写错误的方法进行的,从而使学生解除顾虑,随意去写他们喜欢的事情,如有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真实描写,原望的表达,或编造的故事,童话。在限定时间内写的字数最多的为优胜。

六、实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不要求学生同步活动,他们在教室里辟出一个“写作角”,里面书桌上备有纸笔,墙上挂着激发文思的图画,还贴有“嘘!——写作者在工作!”的标语。孩子一旦有了写作欲望,随时可以进去写作,如果在作文课统一进行写作,那么要求创造尽可能轻松的气氛,不要催逼孩子。

————————————————————————————

美国作文指导五要素法

(美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提出)

1、让学生去描写、去解释、去判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如福楼拜要求莫伯桑一遍一遍地写同一个故事,直到福楼拜满意为止。

2、让学生多写多改。

玛格丽特?怀斯?布朗是一位近年来以写生动的小传记而深受孩子们爱戴的作家。她是一篇文章只要20分钟,却花费了两年时间修改。

3、让学生早点接触优秀作品

老师给孩子们朗读优秀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积累有用的词汇,开拓视野,在自己的作文中有典有据,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4、让学生感觉老师就是作家。

美国大诗人罗伯特?福罗斯特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指出:如果能让儿童以为自己的老师是一个作家,将会促使他努力学习写作。他回忆童年时,一天早晨,他发现老师为了备课,在

黑板上一行一行地写诗,他不知道她是在抄诗,而以为她是在创作,被老师的熟练的写作技巧深深地打动了。为了跟老师比个高低,他下决心学习写诗。从此,写诗成了他的乐趣,也就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5、教师应看重学生作品的价值。

一是发现;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展示。

-----------------------------------------------------------------

美国作文教学的改革

当前,在美国要求改革作文教学的呼声曰高,一系列改革方案脱颖而出,概其要端有三。

一、旨在消除写作过程的神秘化,使学生不再感到恐惧。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激励他们的语言兴趣。措施是:①鼓励早期写作。②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③加强伙伴之间的反馈,这有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同伴的建议比教师指导似乎更能被接受。

二、旨在提高教师本人的写作经验,教师不仅是学生作文的评分者,更是以自己的写作经验辅导学生作文的指导者。正如每一个音乐教师会演奏乐器一样,每个语文教师自己也应能写作,有写作经验,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而不靠不着边际的空想和猜测来教学,以增加作文教学的权威性。

措施是举办在职教师写作学习班,按计划采取正式授课的形式和聚会讨论的形式,使教作文的教师自己必须会写作。

三、旨在提高对写作过程的研究,以一种新程序教作文。措施是要加强写作思维过程的研究,揭示人们写作的内在心理过程。

------------------------------------------------------

美国作文讲评的一种形式

美国作文教学界,有人把作文评价分成三类,即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作为教师评价形式之一的“作文评议会”,随着80年代唐·格雷夫斯教授、哈利一詹姆斯教授等人的研究和提倡,更为引人注目。

作文评议会是教师主持下对学生作文情况的集中评价。在这种评价会上,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正在做的或已经做完的作文上,做法比较灵活多样。一种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围圈而坐,一起讨论某一篇作文。教师指出作文中的优点,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也可由学生讨论一番,提出问题,由教师回答。另一种方式是由写作者介绍自己的作文,教师提出一些问题,

征求学生本人对自己作文的看法。更常采用的方式是在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有教师的集中讲评这次作文的优缺点,也有学生谈自己作文和教师的书面评语,或者学生提出在写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请教师解答。据美国弗吉尼亚联合大学的玛丽·H·比凡的观点,教师在作文评议会上评价的方法有三种:

①教师为学生作文内容纳入更多信息而提问;②教师重述或反映作文中学生的思想观念;③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地分享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为了开好评议会,格雷夫斯提出,评议会的整个过程应作精心安排,教师事先应提出要求,让学生看看将要讨论的作文,作点准备,让他带着自己写作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参加讨论。作文评议会上师生都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对还开讨论,在一种真诚而又互相了解的气氛中,交流看法,沟通联系,学生从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压力的评论中得到教益,师生共同为达到一些具体的目标而努力。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研究生学习]中外作文的显异与趋同

Jeasteditor 发表于 2006-3-3 2:20:17

中外作文的显异与趋同

上海范守纲

差异之一:一重升学,一重实用

追逐考试的结果,使中国的作文命题研究一直处于被动和偏颇的局面。相比来说,外国的作文命题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联邦德国写作教材中关于“怎样叙述自己的经历”、“描写和说明物品”、“失物启事”、“说明要求”、“提供情况”、“公告、私人信件、报道”等作文题型设计(见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埃恩斯特·克勒特出版社1981年版《作文训练》等书);曰本写作教材中关于“书信和曰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型设计(见曰本学校图书株氏会社昭和五十二年版《中学国语》等书);美国写作教材中关于“自述”、“按一定模式的说明文写作”、“评论”、“程序性写作”、“分析性写作”、“表述意见的文章”、“辩论与说明”等作文题型的设计(见美国威廉·W·韦斯特著《提高写作技能》,美国Prenince-Hall出版公司出版)等等,这些都明显地向社会实用写作靠拢,有意识地将中学写作训练与社会实际应用写作挂起钩来,反映了作文教学目的的清晰性。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表明“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该书举出一个普通美国人杰克·奥布赖恩高中毕业想要参加工作时两周内的写作统计:写了两份广告,填了一张保险估价单,一张所得税表,写了两份理由说明,一封抗议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信,一封申请书。以此说明“‘写’包围着你”。

应该提出的是,国外研究者设计作文训练题力求与社会交际需要相对应,并不只是谋求体裁形式上的契合,而是追求两者基本能力的共同点。例如,曰本“为了搞好学校广播”的作文题型设计,从发现问题、寻找根据、考虑不同意见、提出对策和方案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表述意见”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不仅掌握了“表述意见”的写作形式,而且锻炼了“表述意见”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一旦逐步形成,学生就可据此举一反三,掌握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本领,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受益终身。

反观中国的研究,作文教学的实用目的虽已引起重视,大多数人赞成写作为社会交际服务,但是还缺少系统的考虑,没有成套的落实写作教学目的的理想教材。从这一点说,外国研究者编就的以适应社会交际需要的成套写作教材的引进,无疑对中国是有参考价值的。

差异之二:一重语言形式,一重心理发展

中国历来认为语言文字是载体,是工具,语文课就是语言课。作文教学不解决内容的问题,是解决有了内容如何运用语言表现的问题。这个认识左右了中国作文教学几十年。具体表现在作文教学中,讲究语言修辞,讲究文章模式,讲究写作方法。所谓语言“美”、结构“美”成为优秀作文的标准。而同时期国外作文命题却多从内容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作文命题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写作情趣大增,由被动而主动,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但是,良好的心理能力则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心理学前提。心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1~3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如“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4年级则有“假如我是一个隐身人”、“最美的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5年级有“从一滴水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6年级有“早秋也有一个短暂而美妙的时刻??(丘特切夫的诗句)”这样的题目,以引起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7年级安排了“在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物吗(读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以后)”的题目。8年级的题目有“没有目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印度格言)”。9年级的题目是“在我们今天父与子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读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后写)”。10年级的题目有“俄罗斯离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生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离开俄罗斯就不能生活(屠格涅夫语,写在即将开始劳动生活的前夕)”。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以心理能力的发展作为安排作文训练的理论基础,这是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同样以心理能力发展作为作文训练序列的基础,另一位苏联教育家达维多夫探索的则是一条新的教学思路。他认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该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他主张教学从最基本的概念“语言表达”(功能、作用、形式)开始,运用演绎的方法,依次说明它们在各种类型语言表达中的具体表现,形成语文教材体系。自然,苏霍姆林斯基也好,达维多夫也好,这种科学体系的探索还在进行之中,两种思维形式能不能结合,又如何结合,中

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分几个阶段等等,这些崭新的研究课题正吸引着世界各国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兴趣。

差异之三:一重结果,一重过程

中国的作文现状是重视成篇的文章,完整性成了最基本的要求,似乎片断、段落、问答、留言、通知等等都不算成“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实际生活中,交际需要不都是完整的“文”,更多的是写一句话、一段话,只要意思相对完整,能表达清楚,都是实际交际所需要的。

再从文章形成的过程看,一篇文章的形成是逐步综合的过程,“结果”由“过程”而来。对此,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有一段论述。他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的,也就是写的训练,是跳跃式的,跨越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段落。一般写的教学只注重两头,一头是词句,一头是成篇的文章。”“我曾在教会学校读过书,他们很重视语言教学中的片段训练。近年我应邀去几个国家讲学,发现那些文化发达的国家在母语教学中仍很重视段落的训练。”(《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

[研究生学习]国外作文训练的几种策略

国外作文训练的几种策略

1.设命题框框,让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发挥、自由作文。如何才能使学生都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是知道小学生作文“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小学作文的第一步。先解决他们可写、喜写、会写的问题,以后达到写好命题作文的地步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2.利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体验,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组织少年儿童游戏活动,到大自然中去,能增加他们直接的生活体验;而听故事、观看戏剧表演、阅读书刊报纸等。则能增加他们间接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对这些吸收后,会在作文中反映出来,他们的这些生活体验越广阔、越丰富.对作文的帮助也越大;不仅可以解决作文材料的E乏,而且也使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增大。

3.坚持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先读后写、读写结合。不少国家的作文训练,均坚持从口述到写作,视口头作文为书面写作的必经阶段。在练习形式上,可以是个体先口述后写作,也可以由群体或小组先议论,然后个体写作。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在作文训练过程中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学生为文,需要从阅读中汲取思想营养、语言材料和作文构思过程中各式各样的范例,没有这些,学生作文将寸步难行。国外教学中一方面紧扣课堂教材进行读、写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经常组织学生或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注意发掘学生中读了用得好的事例,及时表扬,扩大影响。

美国小学生作文篇二:美国小学的作文题

美国小学的作文题

前些日子,我在博客里收到深圳一家青少年报编辑发来的纸条,问我“美国小学生写什么作文题”,我还真一时无法回答,来这两年了,孩子在家好像从来没写过什么正经作文,这可不像在国内,小学生每周会写一篇大作文,平时或许还会写两篇小作文。我只好回复这位编辑:暂时无法给出答案,但这是个很好的话题,估计国内老师、孩子及家长都对此感到好奇,等与女儿沟通后再答复,或,写个文出来。

为兑现承诺,我立马与女儿聊起了这事。没想到,女儿居然也一头雾水,说只有一个“writer'snotebook”(写者散记),里面写了些东西,还有一个“researchproject”(研究报告),可以算是个大作文,但那不是一次写完的,而是用了整个第三学段(一学年共四个学段)的所有写作课才最终完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等着女儿把这些“实物”带回来,好有个感性认识。但孩子对这事没怎么上心,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一个星期过去了,总算让我看到了“庐山真面目”。

看完后又与女儿聊,根据这些“实物”及女儿的介绍,总结如下:

一、美国小学给孩子们布置的“作文”,比较偏重“研究性”的成果汇报。

美国小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事,在我以前的博文里有过不止一次的介绍。有博友跟评说:这样的内容和篇幅,已经相当于国内大学生的论文。这种评价也许有些夸张,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研究报告”至少比国内小学生每周一篇的“大作文”可真是要“大”了一些。它不仅涉及内容比较深、广,而且耗时长、磨工大,非一日、一周、甚至一月可以完成,常常要拖上好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个“大作”,我有博文称这是“慢工出好文”。

做这样的研究课题时,孩子们要经过选题、立意、研究、找资料、架构、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一系列“工序”,最后还要向大家展示(present)自己的成果。

经过这样一通“折腾”,已远不是“写作”那么简单,孩子们通过自觉的“探寻”、“研究”,获得了许多书本里暂时还没涉及、也许永远也不会涉及的知识,很有成就感。

拿这次的“研究报告”为例,选题范围很广,仅种类就有:famouspeople(著名人物),sports(体育运动),history(历史事件),places(名胜名景),nature(自然生态),humans(人体构造),animals(动物生灵),invention(创造发明),other(其它)。每个种类下还有小范围,可供学生参考和选择。

选题参考:以粗黑线分出大类区域,每个区域的中间,画着红框的是类别名称,红框的四周是可选小项。

据女儿自己说,她是经过了好几次“缩小范围”,最后才决定研究“pyramids”(金字塔)。

在她研究报告的“卷宗”里,有许多资料,貌似从英特网上“挖”来的。她自己写出的研究报告,还都是用电脑打印的,版本至少有四稿,每稿都保留着,可见日趋成熟的痕迹,内容越来越完善。而所有这一切过程,都是在学校完成的,老师会有适度指导,学校提供电脑等硬件,只有上网查资料占用了家庭资源,但也是她自己独立完成,家长没帮上任何忙。

封面:

相关资料中的一个:

研究报告的第一稿(只有一页,眉毛胡子全在一起了):

美国小学生作文篇三: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

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美国小学生作文)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

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作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它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撅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选,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小学生作文 美国孩子的作文 国外小学作文大纲 国外小学作文教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