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专升本考政治

发布时间:2024-03-29 00:08:43 影响了:

专升本考政治篇一:专升本考试政治重点

2011成人高考《政治》重点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

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专升本考政治篇二: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B.-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4.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一

5.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

6.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 1 -

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

8.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相对谬误

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

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

9.经济基础是指(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1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

A.不属于上层建筑

B.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C.属于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 2 -

D.属于上层建筑中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13.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 )

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A.八一南昌起义

B.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15.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 )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1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文化工作的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7.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

1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

A.《井冈山土地法》

- 3 -

B.《兴国土地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9.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2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

专升本考政治

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 )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工农民主专政

21.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2.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3.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 )问题开始的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

24.我国的政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25.我们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 4 -

2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B.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

C.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D.建立经济特区

2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A.改革是手段、稳定是条件、发展是目的

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稳定是目的

C.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D.改革是途径、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

30.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 )

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

3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以()

A.经济效益为中心 B.发展速度为中心

C.扩大规模为中心 D.有计划按比例为中心

32.假象是( )

A.不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直接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 )

- 5 -

专升本考政治篇三:专升本政治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2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来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B.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

D.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2.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人脑

B.语言

C.物质

D.劳动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也是绝对的 5.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6.从一般原理引申出个别结论的方法是

A.归纳的方法

B.演绎的方法

C.分析的方法

D.综合的方法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

A.个性共性的关系

B.特殊一般的关系

C.对立统一的关系

D.原因结果的关系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A.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B.是相对的

C.是绝对的

D.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

9.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

A.相对性

B.绝对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生产

A.具有相对独立性

B.与物质生产没有关系

C.决定物质生产

D.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1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

A.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经济结构

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文化传统

13.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是在

A.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 14.引起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A.打击

B.限制

C.赎买

D.保护

16.五四运动后,中国的革命是

A.农民革命

B.旧民主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7.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在人民范围内包括了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C.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2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发展生产力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

B.资金短缺

C.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D.科技落后

2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

A.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B.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25.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但主要是发展对外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文化关系

D.科技关系

2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

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法制建设

D.民主政治建设

27.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对敌人实行专政

2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

A.长期共存

B.相互平等

C.共同繁荣

D.团结互助

29.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A.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

B.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C.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D.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30.在西部大开发中,2001年6月29日动工兴建的铁路是

A.兰新铁路

B.青藏铁路

C.成昆铁路

D.南昆铁路

31.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的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广州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和。

33.关于物质普遍和永恒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

34.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的、的文化。

35.“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大陆实行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6.要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党的水平,二是不断增强能力。

37.2001年2月19日,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签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向首次获奖的和颁奖。

38.2001年7月13日在市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中国北京获得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39.2001年9月,中共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组织保证是坚持。

40.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一组织的决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哪些方面?

4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43.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四、论述题:本大题满分25分。

44.思想上建党的含义是什么?毛泽东为什么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联系延安整风运动阐述党在思想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B 6.B 7.C 8.A 9.C

10.A 11.B 12.A 13.C 14.C 15.D 16.C 17.C 18.D

19.A 20.A 21.A 22.B 23.A 24.C 25.B 26.A 27.B

28.C 29.B 30.B 31.C

二、填空题

32.根本属性、存在方式33.联系、发展34.科学、大众

35.社会主义、资本主义36.领导和执政、拒腐防变37.吴文俊、袁隆平38.莫斯科2008

39.十五届六中、任人唯贤40.多哈

世界贸易组织(或WTO)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4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同时,人民群众积累生产经验和改进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42.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传统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使经济、文化、科技获得很大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消耗,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口迅速增长,等等。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专升本 政治 2016专升本政治考题 专升本考试科目政治 成考专升本政治重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