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教育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19:12:38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教育的议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教育的议论文篇一: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

1779年的一天,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准备视察一所学校校方为此准备了隆重的仪式:选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领唱欢迎颂歌。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王后到来时,已没有兴致听一个小男孩唱难懂的六韵步诗。她告诉丈夫:我累了。于是路易十六传旨:班师回朝。那个领唱的小男孩已经为此准备了多天,他在人生中第一次穿如此华贵的衣服,第一次被委以如此风光的重任。可此时,他却捧着诗稿孤零零地站在雨中,委屈地望着远去的皇家车队。等待了多天的荣耀没得到,反倒成了小伙伴的笑料。小男孩永远忘不了这少年的耻辱。13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作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他强烈主张且真的把那个傲慢的国王和王后送上了断头台。那个小男孩便是马克希姆·罗伯斯比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对那18个班上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45岁的相蓝欣是在瑞士任教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华裔教授之一,他还兼任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发现中国小学生的费用比瑞士还要高出十几倍甚至20倍。在瑞士,每一个孩子上小学、中学,不仅不收学费和书本费,还给每个小孩一个月补贴200瑞士法郎,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这里的公立大学也没有什么收费问题,一个学期也就500瑞士法郎左右

去年11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整版介绍了一位18岁青年:通过了MCSD和MCDBA的全部考试,成为亚洲地区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之一。他仅有初中学历,曾经是一个成绩差得让老师失望、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他说:“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适合我学习的互联网,很幸运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了一种适合我的教育方法。”他的母亲说:“从才智上讲,儿子只能算是平平;从自制力来讲,他低于一般孩子。他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只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环境和方法,让他在求知欲最旺盛阶段能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学习。”

【摆正期望的天平】

一个从中国内地移民来到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简直不敢相信,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业高中都没考上。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呢?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位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

其实这位中国女人不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运作。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正面手段

本月中旬美国纽约州的地方法庭审理一场官司。这场官司的特别之处在于,一位29岁的单身母亲受到对自己现年9岁的儿子监护不当的指控,而她涉嫌违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她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神童。孩子的母亲伊丽莎白说,过去几年,为了让贾斯廷应付各种超常孩童的检测,她对孩子进行了近乎残酷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小小年纪承受了太大的压力。

不过,伊丽莎白说,她这样做全是出于母爱。

迈克尔·乔丹的母亲说:“我认为不论是谁,如果把培养明星作为父母的奋斗目标,是父母幻想的悲剧性误导。实际上,我认为任何做父母的,如果把子女在任何领域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那是在危险的道路上践踏子女的前途。父母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和性格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无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在这以后,每当孩子在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更是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在德国我亲眼见过许多德国“君子”愉快地从事各种体力活动,例如议员在家里爬到房顶修整瓦片,坐在梯子上粉刷墙壁;大公司老板在庭院里满头大汗推着剪草机来回奔忙;大学文科教授自己组装电脑,设计连接家庭电脑网络;学者修打火机、配钥匙、安装上下水管道等等??

卡尔先生是研究欧洲古代哲学史的教授,他家的那幢三层小楼房除了设计和盖房是请人帮忙,余下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干的。尽管德国人普遍富有,但在家庭室内装修上并不攀比豪华,他们觉得家庭装修用钱来堆那是愚蠢的。凡事自己动手干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以此来影响和培养下一代。卡尔说:“德国人重‘身教’轻‘言教’,要用父母的行动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一切靠自己而不能坐(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教育的议论文)享其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一百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老舍先生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孩于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自然才是最美的。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他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为之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周国平提出,一个人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运用智力的乐趣、学习的乐趣关系极大。在这方面,东西方的教育是很不一样的。从源头上说,西方文化从希腊起,对智力运用本身的快乐已非常重视,常常把智力本身看成是一种目的,认为智力运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实用是第二位的。而在中国传统中,文化的实用性就比较强烈。其实,西方的科学注重的是科学精神本身,具体的科学成果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在这样的氛围里,科学才会发达。

人的智力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生,两者可以合称为心智生活。教育的意义正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把人引导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用这个标准衡量,我们发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我始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是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

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美国第威夫人:“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单没有任何关系。”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

著名画家张大千说:“人生在世,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

明朝冯梦龙:“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如是说

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教育的议论文篇二:高考议论文范文精选

【答案】 ⑵感谢挑错 ⑶梅兰芳 ⑷章太炎 ⑸“怎么样” ⑹原一平的做法 ⑻反面例证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从铁凝、莫言闻过则喜、感谢挑错的角度来立意的高分作文,中规中矩,成为阅卷时的一类卷样卷,深得评卷者的好评。原因有三:

一是立意精准,素材丰富。考生匠心独运,题目是“感谢挑错”,短短四字,既概括了文章主旨,更彰显了作者的概括材料的能力。本文素材丰富,选取了三个正面事例:梅兰芳先生的事例详尽且形象生动,简洁而富有镜头感,让人印象真切;章太炎先生的事例叙议结合,要言不烦,注重假设说理,事例论证效果好;原一平的事例运用了因果论证方式,先果后因,突出了文章核心观点的论证力度。反面事例孔庆东微博事件则略写,形成集束式正反对比的论证力量。

二是逐层递进,章法有序。“感谢挑错”,这种提取材料关键词组合而成的观点直抵材料的核心内涵,立意准确,切题;且在论述中形成了从“一种姿态”到“一种行动”的层进式的说理。“感谢挑错”的姿态与智慧已是难能可贵,易于除谬守正;“感谢挑错”的态度与行动更显非凡风釆,更能体现追求卓越的精神。层层深入,使得行文论证由平面化走向了立体纵深化。

三是善于扣题,且行文质朴中透着生动形象。除去题目外,仅在文中“感谢挑错”一词就出现了十一次之多,显示了强烈的扣题意识。行文总的来看,质朴刚健,但不乏比喻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如“铲去错误的毒瘤,让真理之花绽放” “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等比喻贴切形象,也给文章添彩不少。

【答案】 ①笛卡尔 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卷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尔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的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所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言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相得益彰。

【答案】 ①平凡世界 淡淡花开②平凡的月季花与沙子的追求 ④段首 ⑤外国

⑥杜鲁门弟弟 ⑦“望子成龙” ⑧甘愿平凡,安于平凡 ⑨收束全文,呼应题目

☆名师点评☆

这是辽宁卷中的一篇标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1.立意具体鲜明,见解新颖独特。开头以对比方式表明观点,结尾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明确观点:取一叶淡泊,在平凡的世界,淡淡花开。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亦时有新颖深刻之语。

2.论证方法多样,论证充分有力。文章除了采用例证法,还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中观点进行了多层面的充分论证。

3.语言生动形象,语意含蓄隽永。文章的语言极为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诗情,显得含蓄隽永,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等诸多句子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答案】 ②“唯有拥有一颗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与挑错的心,人生境界才不断升华,生命才日益趋向不朽与伟大” ④正面 ⑤曹禺 ⑥反面 ⑦李经纬 善待错误 ⑨面对挑错的态度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从善待错误的角度来立论的髙分作文。观点立意普通却准确恰当,该文之所以获得了阅卷者的青睐,原因如下:

一、注重辩证思维,论据充实到位。本文通过简单分析材料,准确提出中心论点,标题旗帜鲜明,语言出彩。论证时运用了正反对比手法,正面详写曹禺的清醒与自知,反面用例李经纬的倔强与专断,形成鲜明对照,结论不言自明。

二、注重文化气息,打造文化作文。本文不落窠臼,避陈出新,用了一般考生很难想到也不易记忆的曹禺对待黄永玉批评信的理性态度的事例,且引用了信中批评原文,顿时让阅卷者刮目相看;另外引用了前段时间去世的季羡林先生、于是之先生的对待错误的事例,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显示了该考生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议论文体典范,结构层次分明。文章以“引论—本论—结论”贯穿全篇,沿着“什么是善待错误”“为什么要善待错误”“怎样做到善待错误”的逻辑顺序来谋篇布局,给人留下全面、深入、有条不紊的印象。

【答案】 ⑴方圆之用,善莫大焉 ⑵入世为方,出世为圆

⑸痴心为方,明哲为圆 ⑺激进为方,渐进为圆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抓住方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立意,中心突出;主体部分采用横向并列式结构,借助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态度、情感、方式三个层面,借助曹操、尼采、民主革命等典型材料,论证“方圆”的重要意义。内容充实,用例丰富典型简练。其间正反说理,加强了论证的力度。最后点题升华,首尾呼应。该文扣题紧,引例典型,感情饱满,内容充实,有很强的说服力。内容评为一等上。

在表达方面,为了有力地论证论点,作者除了引用名言,还大量引用典型的人物材料,语句多用长短句、排比句,增强了论证的力度。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形象,书写美观,表达评为一等上。

教育的议论文篇三:议论文

传统”作文讲评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传统是包袱,它拖住了前进的脚步;也有人说传统是财富,它滋养着向上的渴望??

要求:选好角度(注意这一暗示),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评分细则

(一)审题

传统,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写作时,应在正确理解“传统”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表达对于“传统”的明确态度,既可以谈对传统的认识,也可以谈对待传统的态度和具体做法。传统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写作应以具体到某个方面,化大为小,给读者以可感的认识为好。

(二)判分

1.判分原则: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判分等级: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鉴于许多考生习惯于熟点写作,阅卷时务请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① 对概念“传统”的界定是否恰当。

“传统”是个宽泛的概念,对“传统”的判断,应注意其历史遗传性。如果全文所写的内容与“传统”特质无关或关联性不大,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

议论文重点判断是否对“传统”的特质进行分析和论证,是否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

凡是能紧扣“传统”特质展开理性的分析和论证,结构严密,论述清楚的,应视为见解独到或深刻,判为一类卷;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传统”的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思考,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常陈旧,止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然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或四类卷;如果拘泥于材料,将对待“传统”的态度平分秋色,在“包袱”和“财富”之间进行摇摆,没有明确重心,则判为四类卷(即必须有侧重点);如果只扣住“传统”的外围,简单堆砌熟知事例,基本不作入题的理性分析,原则上判为五类卷。

③记叙文重点判断所描述的人、事、物是否具备“传统”的特质。

凡能扣住“传统”的特质,包含对待传统的态度与感情,展开形象的叙述和描写,均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三、标杆文

而今,我已隐隐约约理解了祖母视为毕生财富的那些传统,看她每日将发丝与晨光紧紧相缠,似是要将她所坚持的传统都绾入一个小小的髻。

小时候,爱看祖母晨起梳头,及腰花发一泻而下,末梢处有几绺小漩涡,在床席上款款流动,一个老旧的年代又活了过来。她的发式自嫁给祖父后就再也没

有改变——传统的妇人髻,每日晨起忙过炊事、饲畜,摸出床头草席下一把密篦,将昨日的发髻拆下。

有时我端着热粥坐在床榻上吃,从热粥的柔烟中静静地瞧着祖母。长发的祖母看起来极为陌生,尤其是当她抿着嘴专心梳顺发丝时,游走的手势掩住容颜,我几乎眼睁睁地看着她逐渐消失,转变成一个我不认识的祖母。一瞬间的惊慌袭来,有粥汁滴到了草席上,却反被瞧见了。祖母嘴中抿着发髻,却还有空迸出一句“去擦”。待我拭净席上印,祖母已绾好初髻,正在用发网将它盛住。看着那个又逐渐亲切熟悉起来的祖母,我不由得喃喃出声:

“其实你头发散下来也挺好看的,为什么非要梳着发髻呢?”

“蠢话,都嫁人了怎么还好散着头发,被人看到了要笑话的,这可是传统。”祖母手中的动作不停,貌似不经意地答我。

幼时的我懵懂无知,但似乎明白传统是祖母衣襟上戴了许多年的红丝帕,是她发髻上那朵青色的簪花,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守护着的东西。

而今,我早已明白已婚女子是不需要再梳发髻的,祖母坚守的那些不过是“不再需要遵守”的传统。但,祖

母如旧。每天梳着妇人髻去市场买菜,她将市场的每一条沿壁巷缝探摸得如同掌纹,只为找出最物美价廉的蔬菜,据她说,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每个节日的早晨,她都早早起床梳好发髻,然后清扫整间屋子,准备好食物,祭拜那些我熟知或者不熟知的神明??

就这样看了十几年,早已习惯了祖母将传统放在心上,也渐渐地有了尊重。时光不会老,老的是肉体凡躯,十多年来,我已变了万千脸孔心性,而祖母依旧每日梳一个小小的髻。

到现在,还是爱看祖母梳头,因为我明白,那小小的紧紧的髻,记得是她所坚持的传统,祭的是那个老旧的时代。

【简评】本文选材精当,构思严谨、立意精彩,对“传统”的意义有独特深刻的理解,且结尾处升华精妙,细节描写细腻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故判为一类上,68分。

灶膛的温柔

灶膛里的火花兴奋地跳跃着。

就像此刻的奶奶。她从身后的黄豆秆中麻利地抽出了几根,将它们弯曲成美丽的弧状,满心欢喜地送进面前的灶膛。炉火映红了身后的泥墙,也映红了奶奶的面庞。

老灶是揉碎在时光深处的记忆。她在整个家族中最年长。它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与没落颓败。刚过门的新媳妇,忸怩,羞涩,拘束,老灶的端庄厚实,或许能带给她最初的安稳与笃定。而今,脱下火红嫁衣的老妇人,神色安详,端坐在灶膛前,眼里如水的平静。老灶的记忆里镌刻着她的容颜,她的眼角眉梢。

周围的人家都陆续新建或整改了原来的旧厨房,煤气灶、油烟机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可奶奶倔强地守着那口老灶,任凭父亲如何劝诫开导,她毫不妥协,潇洒有力地甩给父亲四个字:我不同意。

或许,老灶已经融入了奶奶的生命,随着血液一起感受每一次的心跳,感激每一刻的欢欣。

记得每逢过年的时节,奶奶便把灶台当做自己的一方舞台,大显身手。也不知从何时起,家里便有了这样的传统:每年过年都要炸些金灿灿的狮子头、藕饼、红薯饼。也许是想讨个团团圆圆的好彩头吧。希望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这样的盛宴,够奶奶一个人折腾好几天。早些时候,奶奶便精心挑选新鲜的食材,然后一个人坐在井边,择去些不能入馅的黄叶,用清水漂洗几遍。再拾起墙边一块破碗的碎片,刮去芋头表面一层薄薄的“铠甲”,一菜刀拍下去,变成了松软的芋头泥。开始炸饼的时候便是奶奶最忙的时候了。一边才将面粉放进锅中,油锅太温和,火头太小,奶奶又要忙着到灶后添柴火,趁着火头刚好,在迅速朝锅中丢三两个藕片。油锅里“噼噼啪啪”,奏出好听的交响乐。

一盘色泽诱人的藕饼热腾腾地出锅了。可是似乎我们从没被它鲜亮的外表诱惑住,很少有人愿意将手中的筷子伸向那盘金黄。奶奶有些失望。

炸的东西过于油腻,老灶孕育出的实物已不受待见了。

倔强的奶奶却仍旧每年必做。那一盘盘象征着团团圆圆的食材满满是奶奶的心态与祝福。它让吃的人明白,你从哪里来。

那灶台壁上的白底绿莲红鲤鱼,煞是喜庆。

【简评】本文选材准确,生活气息浓郁,“小切口”反应出“大主题”,作者语言功底不错,描写细腻生动,语言表现力强,故判为一类中,65分。

重拾传统的厚重

“我层层叠叠厚重的梦,撞碎在你出现的那个下午,那以后的日子里都是在临摹你的模样。”顾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一如窗外徘徊的帘燕,聆听过往的回音。即便早已脱离了南飞的队伍,依然驻足凝视逐渐远去的风景。人总是渴望先进,期待成长,在疾行中忘却了传统与精髓。身体已然成了一口枯瘦的井,因为你早已抛弃了源头。是谁尘封了你的初心?又是谁埋葬了传统?

“你是谁,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一位裹着白布、身着素衣的老者向我走来,带着默默的微笑:“我无法带给你百年的金霞,只因它穿越不了时代的屏障,输给了时代发展的风。我愿带着金霞追溯到百年后的今天。”

这位老者,他不仅叫泰戈尔,更是古旧的传承,是经典的回放。

古代文人自居静默的根系,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根啊!盘枝错节,虬劲有力,它从远古开始延伸,身上烙印土地的血液,踩着时间的节拍,挪过殷商,挪过春秋,挪过唐宋元明清??

承载着灵魂与民族的根,浸润光阴的雨露,亦步亦趋,只为传递我们最中国的亘古容颜。当枯槁了容颜,折损了信仰,传统是否褪去了光华,被你寄放到心情的深处,再不去触碰与留恋?

相关热词搜索:议论文 教育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棍棒教育的议论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