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驳论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20 15:27:03 影响了:

驳论的议论文篇一:作文写作指导:立论与驳论

作文写作指导: 立论与驳论

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说理议论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阐述正确论点为主,“立”为主体,叫做“立论”;另一种是对反面论点的驳斥,“破”为主体,叫做“驳论” 。两者常常结合起来使用。

1.学习立论的有关技巧。

2.熟悉运用反驳的一些基本方法。

3.立论与驳论的综合运用。

题目: 有人说“机遇出人才”,有人说“逆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你的看法呢?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驳论文章。

人才靠努力,机遇不可盼

有人认为“机遇出人才”,而且振振有辞地“摆事实”——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机遇,诸葛亮可能会终生无为而老死乡村。假如在强磁铁靠近电线的实验中,不是线圈儿出人意料地转动了一下,法拉第也许无法想出用线圈儿切割磁力线以得到瞬间电流的实验方案,必将无法因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而轰动世界。

假如巴斯德不偶尔发现挤牛奶的姑娘从不患天花病,又怎么会想出“种牛痘”这种独辟蹊径的“天花免疫法”,攻克天花这一医学难题呢?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这里,我们不妨也作这样一番假说:假设诸葛亮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凡夫俗子,假设法拉第平素连电线都不认识,假设巴斯德对医学根本外行,那么,即使有更多的“机遇”来到他们身边,“成功”和“扬名”又岂能和他们有缘?

其实,我们翻开历史,就不难发现,许多被称为“人才”的名人,在未成名之前,都曾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成材“积累”时期,有时还相当漫长。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磨炼,为最后成为“人才”打下了基础;而当自身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才能之后,他们才有可能把握住以后的每一次“机遇”,充分表现自己,树立形象,而一跃为众所敬仰的“人才”。可见,“人才”与“机遇”的关系,“人才”自身的成长是主要的,“机遇”的出现是第二位的。没有“人才”的“积累”时期,任何“机遇”也会失去意义。如果我们不是仅看表象而忽视实质,不是仅注意结果而忽视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就不难看到“机遇出人才”的错误。中国有个典故叫做“毛遂自荐”,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陪同平原君出国与楚王签订“合纵之盟”,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有人说毛遂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握和利用“机遇”的典型“人才”。这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同毛遂一样遇上赵楚订盟这一“机遇”的,还有另外19个被平原君重用的门客,可是为什么这一“机遇”只垂青于毛遂呢?从他那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纯熟的斗争艺术来看,他平时就是一位潜心研究国事、苦心攻读文韬武略的“人才”,并非庸庸碌碌之辈,这是他远远较之那19个碌碌之辈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正是得益于平时成材的“积累”,他才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番话成就了“赵楚之盟”。与毛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阿斗。阿斗当时继父为帝,与魏、吴鼎足而立,基业赫赫,不可谓无“机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不可谓无“机遇”。

但最终为魏所虏,被后世嘲为“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一个拥有重重“机遇”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家国不保呢?历史回答我们:阿斗先天“性驽”,以后才疏学浅,当然任何“机遇”也无法促他成材,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可见,离开平素成材的努力而奢谈“机遇”,是多么荒唐!

当然,“机遇”作为一种好的境遇和机会,我们并不一概加以否定,它能给“人才”提供全方位显示才能的机会,能促使“人才”在短时间内为社会所公认。像上面毛遂、诸葛亮、法拉第、巴斯德这样的“人才”,正是把握了“机遇”,而在世上显名的。

但是,假如我们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成材的磨炼上,而是一个劲儿地企盼“机遇”的到来,那么“机遇”即使来了,我们也只能眼巴巴望着它们一个个溜走,或“相见不相识”而失之交臂。这样的事,世上多得数不胜数。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锐意进取,在成材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材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进入世所公认的“人才”之列。

文章伊始,树立靶子,然后先驳论据,后驳论点。驳论据时,针锋相对,旨在揭露错误论据的片面性。驳论点时,破立结合,先论述自身努力和“机遇”两者的辩证关系,指

出“机遇出人才”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然后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实例,分析“机遇出人才”这一论点的谬误;最后肯定“机遇”的作用,反复阐述“人才靠努力,机遇不可盼”的道理,使论述更周密。

立论与驳论的要求

立论本身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观点来说,第一要科学,经得起推敲;第二要有现实意义,对人们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第三要有新意,让人读了有所启发。就论据来讲,既要确凿,又要典型、恰当。从论证的角度,则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驳论首先要摆好敌论。摆敌论,不能忘记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不偏不倚;同时,摆敌论时,要适当揭示背景,引用敌方的原文要精练、扼要。反驳时,是驳论点、论据还是论证,一定要选准突破口。

写作训练:

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

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

网络使人们更近与网络使人们更疏远

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与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以下角度视为切合题意:

⑴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⑵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⑶以“一叶落是否知天下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观点,作辩证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切合题意的立意举例:

⑴见微

驳论的议论文

知著;

⑵以小见大;

⑶窥一斑而知全豹;

⑷不能以偏概全;

⑸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

⑹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

面对这个疑问,曾有人给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很简单:人无完人,叶无完叶,只因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过失,是不足以轻易判定这个对象的本质的。从一个细微之处作出的宏大结论,未免显得有点武断和仓促了。

然而,除去这片叶子因局部营养不良或是昆虫侵蚀等意外状况凋落的原因,从一片树叶的飘落而得到的秋已降临的结论仍旧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就如同“见微知著”“细谨之处定成败”的喃喃古语传授给我们的智慧之者所说的一样,从一个小小细节,即可以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

想来几千年前姜子牙在得知商纣王用象牙雕造的筷子进食之时,曾叹息道:“商之倾覆不远矣”的故事,不正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持掌天下的君王,只沉溺于炫耀财富奢靡之时,不仅提示了这种执政者对天下兴衰、人民疾苦的漠不关心,也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倾颓。从象牙之箸得出王朝且灭的结论,是姜太公的智慧,同时也是人们自古以来以一叶落判定秋已至的智慧。

同样是统领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周恩来总理曾以一句“我貌虽瘠,天下肥矣”感动了天下。从这短短八个字当中,不难看出这位领导者心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一个微小细节,昭示着说话者对天下人民的责任感和与天下共甘苦的决心。人们为这句话感慨总理的无私之时,也更增强了对国家的信心,因为他们从执政者的一句话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希望,正如同一片落叶,捎来了整个秋天的信息。

然而一个细节,不仅可以昭示国家的兴盛,亦能显示一个人的品格和本性。一个拔脚而

跑的动作,使我们看到了“范跑跑”身上缺失的师德;一个面对死去的妻儿淡定自若的神情,使我们看到了大将军乐羊身上沦失的道德人性。相反,蔺相如的一句宽容之语,段太尉的一双援助他人的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谦谦君子之怀和区区君子之心。细节,昭示着一个人的品格高低。正因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中普通公众的一员,也应注重自己最细微之处的道德,修养和品行操守。虽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寓言也正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让自己的人格和成功的希望败在小小的细节之下,毕竟,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答案毋须质疑是肯定的。一片落叶预示着秋之女神的到来,一个细微之处也论定了我们的人生和世界。

的确,一叶落知天下秋。

【点评】

本文属议论类文章,切合题意。文章开头先驳后立,以驳“一叶落未必知秋”而立“一叶知秋”“见微知著”。阐述了从一个细节可以推知人、事的全貌、本质的观点。作者举用了姜子牙通过商纣王用象牙筷子的细节推知“商之倾覆不远矣”的例子和通过周总理的一句话推知他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又用“范跑跑”、乐羊的事例和蔺相如、段太尉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观点。文章内容较丰富,论证充分。表达流畅,议论有一定的思辨性,能较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昧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着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四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隐种菊;范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离开越王。真正成大事者,不着眼于一叶,而着眼于天下四方。

一叶落,不一定是秋,可能是树的枯萎,也可能是虫的啮咬。叶落知天下秋乎?非也,非也。

得分:57

【点评】

本文的观点是表象不代表本质,符合《辞源》的解释,切合题意。开头在辩证分析中引出观点,第二段例证恰当而充分,议论简洁而透彻,较有力地证明了观点。第三段递进一层,以历史的教训说明被表象迷惑,看不清本质,将导致失败,第四段以“前车之鉴,警惕世人”过渡到现实,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首尾照应,语言较生动。

驳论的议论文篇二:学一点高考作文驳论技法

学一点高考作文驳论技法

写作佳苑

05-14 0534

学一点高考作文驳论技法

按议论的方式,议论文一般可分为立论与驳论两种。立论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而驳论则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这也可

以说是一种证明,但它是证明“敌论”错误。

驳论点,即抓住荒谬、错误的观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揭出谬论同真理、谎言与事实之间的矛盾,达到明辨是非,澄清认识的目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格外有效的方法。因为,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统帅”,论点一经驳倒,整篇文章也就站不住脚,“溃不

成军”了。

驳论点,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直接反驳。抓住错误论点的要害,分析它的谬误,或者分析错误

论点的危害性,用它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后果,揭示它的谬误。

第二种: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错误论点截然相反的新论点,并对此作充

分论证。正确论点一经成立,也就驳倒了错误论点。

第三种:归谬反驳。针对错误论点的破绽,先故意假设其是正确的,然后依此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一个十分明显的荒谬结论,从而证明错误论点

的荒唐可笑。

驳论点,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都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要抓住错误观点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击中要害。为此,必须

在反驳之前对错误观点作认真的分析。

二、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确立正确观点。这就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不能只满足于“破”而

忘了“立”。

三、要以理服人。反驳不是“吵架”,不能以“骂”代驳,不能搞压服;而要以事实为武器,以正确道理为武器,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才能驳得

有力,令人信服。

四、要有对象感,区别对待。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的错误观点,反驳时应采取不同的态度。

驳论据,即根据事实真相揭露对方论据中虚假错误的因素,使其错误或反动的论点立不住。驳论据是驳论的一种方式。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用来支持论点的。错误的或反动的论点,往往会建立在虚假的、错误的论据之上。发现并驳倒这样的论据,对方的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这种从反驳对方论据入手

来揭示其论点错误的驳论方式就是驳论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错误的或反动的论点,无论哪一种论据,都可能犯以下两种错误:

一是虚假。完全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纯属无稽之谈。用作论据的“事实”是胡编乱造的,用作论据的“理论”,是杜撰出来的。

二是“走样”。这就是与事实不符,或以偏概全,或作了“加工”变形,或引用理论断章取义。这种论据,虽非完全虚假、捏造,但是往往比虚假论据更有迷惑力,更要注意辨别。

正因为有以上两种错误的论据,所以驳论据也就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揭露其虚假:是捏造的事实,是伪造的“理论”。从而证明用这种

论据支持的论点必然荒谬。

另一种是指出其“走样”:与事实有哪些出入;对名人名言是怎样“断章取义”的等等。例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这篇文章是以驳论点为主的,但同时也用了驳论据的方法。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申报》刊登的消息,正是用事实来驳反动论点的论据。其方法是揭露这些论据都与事实不符,纯属伪造。

怎样运用驳论据这种反驳方式。

一、它只适用于把论点、论据都摆出来的情况。比如有的人只提出错误观点而不列举论据,那就不适合用驳论据的方式。有的观点明显荒谬,而列举的

论据却似是而非,对此,还是以驳论点为宜。大可不必很费劲地去驳斥论据。与此相反,有的观点倒是貌似有理,而列举的论据则荒谬无稽,对此,就应该

采取驳论据的方式。

二、要驳论据,那就应该对它们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包括进行调查、翻阅材料、查对原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是虚假的。有的错误论据往往假中

有真,鱼目混珠,更要细心辨别。

三、为了使反驳更为有力,除了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错误之外,还应准备好正确的论据,以便与对方论据相对比,从而使之彻底败露。这种用正确事实来说话的方法是最有力量的。

例文:

“开卷有益”质疑

宋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也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

遥想昔日京师国子监内的莘莘学子,夙兴夜寐,焚膏继晷,最终大多只能成为填八股的能手,皇帝的奴仆;赵括少时熟读兵书,纸上谈兵无人能及,而长平一战不但他的四十万部下全被活埋,连他自己也成了秦军的剑下鬼;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开卷可谓“很”,可谓“多”——单是茴香豆的“茴”字就能一口气写下好几种,可到头来他也只能沿街乞讨;王明能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但也正是由于他在我党第五次反“围剿”中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导致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都认真地“开卷”了,可为何得不到“益”呢?关键在于他们“开卷”太死板,只看到“卷”中的字,未领悟到“卷”中的神,并适当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必须“活”读书,这样开卷方能有益。

另外,“开卷有益”的“卷”字也过于笼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之奋斗》,可帮您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可称为“卷”,可这些“卷”读了都会对你有益,完全对你有益吗?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让人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琼瑶的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喟:“这种‘卷’开不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

但有益之卷是否都要开呢?这也未必。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学医的对《时装裁剪》爱不释手;搞艺术的花大块时间去攻读《机修要领》;高考临近,文科生都去研究物理、化学方面的书。这些书不能说不是好书,但他们那样做就未免本末倒置。我们不可盲目地开有益之卷,应该开那些适合自己的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老夫子讲的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有益之卷,我们也要有选择地开。

“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并努力地把卷“开”活,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驳论的议论文篇三:立论和驳论的关系与区别

立论和驳论的关系与区别

山西省柳林二中 任香连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做到:

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可含含糊糊,棱模两可。

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的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酌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的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酋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破和立是辨证统一的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相关热词搜索:议论文 议论文驳论的含义 议论文立论和驳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