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4-04-25 04:53:41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篇一:从诸葛亮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从诸葛亮的写作故事谈应用文的特点

11机制1 20110606140 鲍旭明

应用写作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处理私事时所使用 的一种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实用性写作,有实 用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平易性的特点。

诸葛亮,一个全中国人众所周知的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追捧也有菲薄的人物,在三国的时代里叱咤风云,人生阅历让我们后人惊叹。三顾茅庐的故事或许体现出诸葛亮些许的狂傲,但是却也看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现在我就以诸葛亮的 《出师表》来具体谈一谈应用文的这些写作特点。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当时的蜀国正处在那危急存亡的时刻,先帝刘备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然而蜀汉贫困衰弱,如果只是坐以待毙的话,蜀国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应用文写作上书,便很好的说明了应用文写作实用性,与时效性的特点。蜀后主刘禅却无心国政,听信小人谗言,为了勉励刘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 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他即针对后主刘禅无心朝政,听信谗言,使得忠臣的建议或者意见无法传达,这一现状,委婉的指了出来,又借助借大臣们都孜孜不倦,勤勉于政的现状,表达了自己对

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他的期望。这样即不会让后主刘禅因为自己说了他的不好,而记恨于心,又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心愿。这一点也符合应用文针对性,与平易性的特点。

同时可以看出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中,臣子都是要写奏折向皇上或是主公什么的陈述自己的观点的,这在后来的被成为奏章和奏折,而这个在古代可以说是最最典型的应用文了。所以说,在古代臣子对皇上的奏折中,都会有臣子们自己对于国家建设或是对于军政之类的建议。我想古代的这个大致就像现在两会时候人大代表写的提案了。但是在诸葛亮和刘阿斗之间,倒并不像是其他的君臣关系。因为刘备临终托孤,所以诸葛亮是刘阿斗的辅政大臣,所以诸葛亮的地位和权利

是非常之高的。更加上刘阿斗的愚笨和无能,诸葛亮大可不必将其放在眼里。但是诸葛亮依然是对他十分的恭敬。在文章中也时时会有对少主非常尊敬的称呼。而其称呼也是十分的明确的。由此可以看出来应用文的对象是非常的明确而唯一的。正如现在的通知,告示什么的,他们的对象也是非常的明确的,这样既可以准确的传递消息,也可以增加办事的效率,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像如果学校要通知全校的学生征文比赛,但如果通知上写的是全校师生的话,那么将来老师投递文章却要被无情的扔掉,那老师岂不是很是可怜,甚至有的老师还会发飙。 因此,应用文的典型特点之一就是其成熟的对象是非的明确。

另外,应用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文章中陈述的事情也是非常的明确。这个特点对于现代的应用文中是至关重要的,不然如果事情陈述的含糊不清,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要干什么那么这个通知只能作废还会耽误很多的事情。所以应用文交代的事情是非常明确的。而在《出师表》各种谏言,也有此特点,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事情的陈述已经具体到了某个人和该怎么样做的事。

此外,这篇文章写作也很规范,他通篇通过对先帝的回忆,与思念,很好的 指出了自己对国家现状与未来的担忧,对后主刘禅提出了许多劝谏,对一些人才 进行了大力的推荐,在最后的时候,更是通过写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心,抒写了 自己对后主对国家的忠心。写自己本来只是一介布衣,多亏了先帝对自己的信任 与欣赏才得以在这乱世中闻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他不提自己对国家所作出的 贡献,只是说自己的担忧,怕自己无法完成先帝对自己的托付,并从这个过度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这一现状,指出现在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 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这一急切的需要。他更是向后主请命,如果自己北伐不能 成功,就甘愿接受惩罚。文章结尾处写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更是将整篇文章的推向了一个高潮,把自己对先帝,对后主的深情,推向了桌面,让人读着不觉深受感动,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不过这点也可以体现应用文的平易性。

纵观全文,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如此被后世所称道,我想这与应用文 本身的特点“更加直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脱不了干系的。 他的作用是直接的,效力是实际的。虽说现代应用文和古代应用文之间还是会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现代的应用文也能看到古代应用文些许特点。在历史长流的洗涤下,应用文日益完善,日益走向成熟。

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篇二:从曹植的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从曹植的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班级:11机制1班学号:20110606103 姓名:张宇颂 曹植的写作,分明地以曹操之死曹丕即位为一个界线。此前是风流自赏的翩翩贵公子,此后虽贵而封王,却形同囚徒。此前是激情的少年,此后一落为苍凉的中年。他最杰出的作品多写于后期。前期的杰作《白马篇》有一个少年形象,是白马游侠,是征战沙场的英雄。后期的佳作《野田黄雀行》,亦有一个少年形象,却只能“拔剑捎罗网”,救一只误入网中的黄雀,“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长于文学,却志不在此,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极欲东灭“不臣之吴”,西吞“违命之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但是家族的现实不允许他如此,而且从根本上说,他实在也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素质,终究是以文学家著称于世。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曹植早年处于连年动乱之中,目睹了社会所遭到的巨大破坏,这必然给他的前期作品带来深刻影响。虽然他的直接描绘社会乱离的诗歌只保存了《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二篇,仍然值得重视。其中《送应氏》尤为出色: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曾为东汉都城的洛阳,一度繁华无比,经董卓之乱,成为废墟。此诗由皇宫而民居,从城市到乡村,逐步开展,描绘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洛阳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作者对洛阳的凭吊,实际包含了对整个社会、整个汉末历史的哀伤,内涵非常深厚。 在曹植前期作品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如《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作者对壮丽人生的追求。《鰕鲌篇》则直抒胸臆:“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视上路人,势利唯是谋。”“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呈现出一片豪迈气概。这些诗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同时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

曹植后期,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发生显著变化。那种雍容华贵的诗作极少再出现,一些表达不甘闲置、要求施展才能的愿望的作品,也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显得深沉悲凉。更多的作品,集中抒写了对

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这些诗文中,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 这里有的作品是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成的,曲折地反映了内心的不平与哀怨。如《美女篇》,形式模仿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但主旨改变了。诗中逐一铺写女主人公的美丽、高贵之后,这样结束:“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透露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痛苦。又如《吁嗟篇》,以蓬草为风所吹,四处飘荡的形象,象征自己屡被迁徙,不能与亲人相聚的命运,表达“愿与根荄连”的愿望。另有一些作品,则用激切的语言表现内心的愤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当时诸王循例入朝,曹彰暴死京城,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途中又被强令分道而行。全诗分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愤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豁达的慰勉,层出迭出,真切感人。

在曹植后期的诗中,还出现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他既不能放弃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赠白马王彪》末章说: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寿不永,现实世界只是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开朗亢奋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追求人生价值的自信的基础上的,当严酷的权力斗争破坏了这种自信以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文学的风气。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其相通之处。正是因为建安文人对于自由意志和生命的价值有着热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抑制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从这一点来理解正始文学,也是同样道理。

曹植前后期的诗篇,在内容上虽有上述明显的不同,但都感情充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他一生的创作实践,他把文人的艺术修养、文人文学的传统与乐府民歌的特点结合了起来,既吸取了民歌的长处,又改变了民歌单纯朴素的面貌。《诗品》评他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黄侃《诗品讲疏》又加上“不离闾里歌谣之质”,曹植的诗歌确实兼具这两个方面。具体地说,以下五点很值得注意:

第一,曹植现存诗作中,乐府诗占有近半数。但这些诗基本上都不是配乐演唱的。刘勰《文心雕龙》谓之“无召伶人,事谢弦管”。这是乐府歌辞文人化的明显标志。

第二,和建安时代其他诗人一样,曹植也写了不少沿用民歌题材,模仿民歌风格的诗。

但他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加以适当改造,有时结合骚体的象征手法,在那些游子思妇的形象中注入纯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前面提及的《美女篇》、《吁嗟篇》,以及《七哀》和《杂诗》中的几篇,都是如此。如《杂诗》之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这里把《九歌》中所谓“美人迟暮”的哀怨与汉乐府民歌的风格相结合,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有限生命的惋惜,浅显而雅丽。较之曹丕比较单纯地模仿民歌的《燕歌行》一类,更富于个性,内涵也更为曲折丰富,耐人寻味。

第三,曹植诗的结构大多颇为精致,很少平铺直叙。特别是开头,常常以几句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渲染出特定的气氛,笼罩全篇。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二句,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心境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二句,以迷蒙恍惚的景象,奠定了全诗哀怨的基调。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这虽然是从民歌的比兴句学来,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比通常的比兴句重要得多,效果也更为强烈。

第四,“诗赋欲丽”是建安文学的普遍现象,而以曹植最为突出,对后人的影响最大。与民间乐府不同,他的诗往往有鲜明的色泽,并已较多使用书面语,讲求华美、工整和刻画的细致。只是并不显得深奥。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仗的运用。建安以前,辞赋乃至散文都已明显趋向骈偶化,但在诗歌中,还没有人有意识地运用这一修辞手段。建安时代,曹植、王粲作为辞赋的高手,开始将它引进诗歌写作中来,曹丕等人偶尔也有尝试。和对仗同时出现的,是炼字的现象。像曹植的诗句“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赠丁仪》),“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侍太子坐》),“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公宴》),其中的动词都经过精心锤炼,以求得到警醒的效果。这样的诗句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占比例不大,但在以后的文人诗中,却是越来越普遍。

第五,建安文人诗中,开始有较多的自然景物描写,曹植也是主要的代表。这同样是在汉代民间乐府中很难见到,并对后代文人诗影响很大的现象。下面是《公宴》中的一节: 清夜游西园,飞差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以上是曹植在其诗歌创作中把文人文学与民间乐府结合起来的五个主要之点。他在这方面的特出成就,使他在建安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作品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篇三:从李密的陈情表谈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从李密的作品谈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所谓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物而写作,有着真实性,应用性,时效性,专业性,规范性等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

李密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孝道一直被人们所称道,《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陈情表》就是一篇很好的应用文典范,下面我们就从《陈情表》看看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陈情表》的文体,“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陈情表》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臣密言:”“谨拜表以闻”很好的体现了表这一类文体的特点。

《陈情表》的写作特点,首先是真实性,《陈情表》开篇就是在讲述李密自己的身世,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并没有出现虚假的描述和虚构的场景,剧情,人物。这充分的体现了应用文的真实性。

其次应用性,当时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假如没有任何解释,晋武帝肯定会恼羞成怒,李密说不定就要被拉出去砍了。于是李密就写了这篇《陈情表》来解释,“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文中先表明了自己的想法,然后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来引出下面的原因,这很好的体现了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

然后是时效性,晋武帝的诏书已经下达了,假如李密一直拖着不去就任,那结果还是要被拖出去咔嚓了,所以应用文的时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李密在收到诏书以后就立马写出了这篇《陈情表》,从“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的危机,一旦错过,后果非常严重。

再者是专业性,晋武帝想要李密做太子的老师,这是对李密的重视,假如李密没有正当的理由,这摆明了是看不起晋武帝,不用多说下场同样凄惨,所以应用文的专业性也十分重要,“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机智的李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古代以孝治国的典故来证明自己的做法的正确性,可见李密十分的熟悉国家政策,懂得运用这方面知识来写作。

最后是规范性,这点在《陈情表》的文体介绍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了。首先标题“陈情表”就解释了这是一篇陈述我为什么不去就任的表文,然后开头的“臣密言”和结尾的“谨拜表以闻”都是表类文章固有的格式,由此可见,应用文的规范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随着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诸多事务与国际接轨,应用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更为社会所重视,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学习应用文这一类重要的文体,为以后应用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应用文 写作 作品 应用文写作实践谈 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特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