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张扬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4-04-20 18:57:29 影响了:

张扬阅读答案篇一:2015-2016学年秋学期初二语文期中试卷

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 初二语文期中试题

2015.11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这是朱赫来在筑路工地视察时说的话,他也是保尔

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

B.这篇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 物形象有血有肉。

C.作品塑造的主人公保尔,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

D.《生命的意义》这一节中,写了保尔在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逝去的战 友,在沉思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6分)

八年级四班举行“长城长存,公民公责”系列语文活动,结合“长城”专题的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 【活动一:成语听写】根据意思写出与长城有关的成语。(1分)

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拟写标语】长城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它正在遭受多方的摧残,作为 一个爱国少年请你拟写一个新颖的宣传标语,呼吁人们保护长城。(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我是导游】请用简洁的语言向班级同学介绍长城。(3分) 要求:说出长城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完成第8题。(4分)

江亭夜月送别 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碧砌,青石台阶。

8.(1)有人认为,“飞月向南端”中“飞”用得极好,请你作简要赏析。(2分)

(2)简要分析此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2分)

(二)阅读清朝林纾的《湖之鱼》,完成9—12题。(14分)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自称。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小食品。

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草:水草。⑦寻:长度单位,八尺。 ⑧薮: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第 1 页 共 2 页

⑨⑦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根据拼音在方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银杏公园的美令人chà异,树叶在秋风的深情呼唤中簌簌而下。áo游于这金色的世界,陶醉于这怡人的景zhì,心中suǒ屑的烦恼早已一扫而空,只留下宁静。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它强调了因果联系的连续性。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C.今年4月,在泰州市国际写作中心,举行了《秋雪湖之春》为主题的书画家笔会。 D.人生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出于自己直觉的驱使?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据初步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引起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他这个人做事非常认真,绝不放过一丁点错误,总是那么斤斤计较。 .... B. 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 C.“9·3大阅兵”现场直播开始后,大街上万人空巷,大家都在家里看电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院士的话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每空1分,8分)

①,乌蒙磅礴走泥丸。 ②木受绳则直,。 ③,非志无以成学。

④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

⑤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 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表达了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无私奉献的精神。 6.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分)

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1)文段中“即将出版的小说”指的是 (篇名),这部小说是保尔在母亲和妻子 (人名)的帮助下,用生命写成的。(2分)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然随喋随逝( )②争喋他物如故 ( ) ..③余方悟()④坠缀葑草之上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必先投食以引之”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盖以诱敌 C.以天下事为己任D.是以谓之“文”也 10.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两处)(2分) ..

林 子 啜 茗 于 湖 滨 之 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2.读完这篇文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你所悟到的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曾祥伍的《父爱从不张扬》一文,完成13-16题。(14分)

①15岁那年,我正读初三,父亲在一次矿难中走了,整个家立即像天塌了下来一样,母亲哭得死去活来。

②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母亲带着一个男人来到家里。第一次见面,母亲让我叫他做?爸?,我把脸扭向一边,母亲给了我一巴掌。他赶紧拉住母亲,说:?孩子不懂事,别为难他。?

③我赌气跑出家门,一个人在村旁的田野里游荡。乡间的风吹模糊了我的眼,村头的水车吱吱地转着,搅碎了原本的宁静。天渐渐黑了下来,我有些害怕了。想回家吧,少年的执拗让我丢不起这个面子。正在胡思乱想时,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仔细一看,正是那个我不愿意叫做?爸?的人。他轻轻地说了句?回家吧?。我的眼泪不争气地下来了,好在天黑他看不见。

④过了段时间,学校举办运动会,要求统一穿运动服。我知道家里的困难,但我还是犹犹豫豫地跟母亲说了。当我看到母亲为难的眼神时,立即就后悔了。?没有就没有吧,没关系的。?我忙安慰母亲。这时,我看到他在一边不说话,闷着头在抽烟,俨然一个局外人。

⑤可是,当我又一个周末回到家时,一套?双星?牌运动服出现在眼前,我喜不自禁地试穿起来。晚上母亲告诉我说,那是他砍了10担柴挑进城去卖换回来的钱。我心里一动,从村里进城有近30里路程,每次要从山上砍了柴又挑着步行进城去卖,该是怎样的艰辛!

⑥一个周末,我禁不住嘴馋,偷摘别人家梨时被主人撞个正着。主人的外号叫王二麻子,一脸的横肉。他说:?今天我不打你也不骂你,你只要给我跪下,叫一声‘爷爷’,就放你走。?我心里十分不情愿,但迫于王二麻子的凶恶,战战兢兢地跪了下去。正在这时,他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把将我拽起来,对着王二麻子大吼道:?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王二麻子平时虽然很凶恶,但不知怎的,此时却被他的气势压住,一时间显得不知所措。

⑦回到家里,他的气还没消,又教训我道:?别人让你下跪你就跪?没出息!?看着他气得变了形的脸,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老实巴交、胆小懦弱、我不愿叫?爸?的人。

⑧距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我拚命地学习。或许紧张加上营养不足,一天我突然昏倒在教室

里。当我苏醒过来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坐在床边的他。见我醒了,他长舒了一口气。抚摸着我的头,轻声地问:?好些了吗?。那声音好似一股清泉,缓缓地淌过我的心床。

⑨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爸?。我原以为第一次叫他肯定很拗口,没想到却十分自然。他也愣了一下,忙乱中应了一声。接着,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⑩此后,我一路顺风顺水,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在城里安了家。一切都安顿下来后,我想把他和母亲接到城里来住,他总是不同意,说乡下挺好,自在,我有这番心意,他知足了。其实,我知道是因为我们刚买了房,欠着一大笔债呢!

⑾父爱就像冰箱里的灯,如果不打开门,你永远不知道它一直是亮着的。

(选自《扬子晚报》2014年6月,有删改)

13.文中写了四件让“我”心有所动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三件事(3分)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诸多生活小事,展现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由抵触 到接纳的全过程。

B.第③段中“少年的执拗让我丢不起这个面子”,这里的“执拗”可理解为“任性”。 C.文中第⑥段说“王二麻子平时虽然很凶恶,但不知怎的,此时却被他的气势压住”,突出

父亲也有性情暴躁的一面,使文中父亲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D.父亲不肯搬到城里来住其实不是因为乡下生活“挺好,自在”,主要是他体谅我,不想增

加我的负担。

15.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5分) (1)文章第③段划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2)文章的最后一节很精彩,请从内容的角度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6.第⑨段划线句和链接中都写到了“流泪”,分别品味其原因及蕴含的感情(4分) ....

【链接材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第⑨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17.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细节的重要性。 ?于细微处见真情?一个细节反映亲情、友情等的感人; ?于细微处见变化?一个细节反映时代的进步,自我的成长等; ?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个细节反映美好的品质,道德的魅力等; ……

请以“细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书写占4分。

命题:凌勇 审核:卞城生(语期中) (01机 2015秋)

第 2 页 共 2 页

(1)—— (2)父亲砍柴挣钱,为我买运动服。——— (3)__________——(4)_________

链接:

张扬阅读答案篇二:在体验性阅读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体验性阅读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前郭县八郎小学 吕振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针对特别喜爱的段落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拓展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续写、改写文本的内容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不宜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的接收、索取,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甚至创造。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相信学生,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珍惜他们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在体验性阅读中张扬个性。

一、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体验性朗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而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长春版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意境体现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孩子们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深入理解和真切感受。为此,一定要让学生真真切切

地将情感带入阅读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人性、灵性和悟性,形成独特的、多元化的体验。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了五个读的层次:初读感知、再读品味、熟读入境、美读想象、诵读积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但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风格,还写下了自己对桂林山水秀丽景象的感受,很多学生纷纷做诗,一吐心中的骄傲与自豪。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人向往人人夸。青山绿水美如画,游人心里乐开花。

二、创设情境,把画、唱、演、讲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

小学生因为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他们通常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如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活动形式。而教材课文体裁多样,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乌鸦和狐狸》《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结构简短,情节生动感人,以对话为主,适合学生分角色表演,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展示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季节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用彩笔画一画。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学完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我相信学生只有在亲身画、演、唱、讲体验中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限乐趣。

三、积极参加语文实践,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被封闭在教室之中,教师难以施展才华,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个性。新课程鼓励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如学习《农贸市场》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超市中去观察货物的名称、种类、价格及食用营养价值等。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后,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苍耳、蒲公英、豌豆等植物,

引领学生亲身感受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同时还布置课外作业:了解身边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丰富自身体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往往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深刻的个性体验,这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体验。如教学《蜻蜓和蚂蚁》一课后,我引导学生以“第二年夏天”为开头续编故事。学生想象小蜻蜓在小蚂蚁的真诚告戒下改正贪玩的坏习惯,积极参加劳动,最终过上安乐的生活。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采用观察课文插图,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是怎样?小羊会成为饿狼的美餐吗?他们之间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你希望小羊有怎样的结局?如此的想象、交流张显了学生的阅读个性。

此外利用课本剧的表演想象、对课文吟诵品味的想象、针对课文标点空白处想象等也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才能感受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丰满的形象、优美的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张扬自我阅读的个性。

张扬阅读答案篇三:鼓励阅读批判 张扬阅读个性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采取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探索的关键是“拓展思维空间”;达到的目标是“提高阅读质量”。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鼓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阅读批判”和“读者个性”?

“阅读批判”一词应该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包括文学批评和文章批评),含有显优劣、定品位的意思。它一面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与匡正,一面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阐扬与补充。就是说,“阅读批判”固然重点在反面的评判,但也涵盖正面的评判在内。

“阅读批判”与“阅读欣赏”有所区别。从阅读思维的轨迹来看,如果说欣赏性阅读是“入书”,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那么批评性阅读则是“出书”,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阅读欣赏要求读者深入作品,贴近作者,“见得亲切”;阅读批判则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以便“用得透脱”。倘若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过近,就会身陷当局,为文本所“迷”,正如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要评判作品,必须跳出文外,站在山外看“庐山”,居高临下,旁观者清,方能有客观公正的阅读批评。从阅读的自然进程来看,“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认读→理解→欣赏→评价→创造)。就读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来说,阅读批评(或评价、或批判)比阅读欣赏的程度要深得多。因为阅读批判不同于侧重审美享受的阅读欣赏,它要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然而阅读欣赏又是阅读批评的基础,有了主观印象,才可能有客观判断。严肃的负责的阅读批评必须以正确的理解和欣赏为前提。如果对文本情意的理解不够准确,欣赏还不到位,就是说,不能先“入书”,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脱离文本或误解文本的阅读批判就必然是乱抓辫子,乱扣帽子,乱打棍子。科学的阅读批判是冷静的、理智的、不杂情感的、不带成见的。 “读者个性”本指阅读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内涵非常丰富,把它放在阅读教学中来理解,主要指学生、教师在阅读课文时显露出来的“阅读个性”。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三学段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第四学段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闲居读书》),所谓“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显现。它还从反面警告我们: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二、为何要“鼓励阅读批判”和“张扬读者个性”呢?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批判”的概念,有其国际的和民族的阅读学历史缘由。西方的“读者批评”理念是在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的哲学土壤里,在德国接受美学和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实践中生长起来的。他们突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重视阅读主体的生产作用,把阅读视为文本的诱导空间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的过程。解构主义指出:“重复性阅读寻求的是译解,梦想寻找到真理或源泉,批评性阅读不再关注真理,不再寻找源泉,它只肯定阅读的游戏。”(见蒋成瑀《读解学引论》第26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德里达所说的“重复性阅读”是解构文本的基础;他所说的“批评性阅读”是生产性的,它消解文本

的意义和中心,以创新为目的。 萨特指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其行为是积极和主动的;物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是惰性和被动的。如果没有‘自为’的人的发现,‘自在’之物只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假使文学被弄得纯真无邪,或者只唱赞歌,它就枯萎了。”(《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个哲理启示我们:读物是“自在的存在”,如果束之高阁,毫无价值;读者是“自为的存在”,文本只有通过读者主动的重构,才能获得生命;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不能“只唱赞歌”,还要开展“阅读批判”,再生出新的意义,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波普的科学哲学提出了证伪理论。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是科学的精髓。这种哲学对于阅读批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批判”在中国阅读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孟子就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的阅读思想,他以阅读《尚书》为例阐扬了读者驾驭书本的自主意识,可以说他是倡导“阅读批判”的始作俑者。直到晚清,学者们对“阅读批判”相当自觉。袁枚在《答定宇第二书》中说:“《六经》者,文章之祖,犹人家之有高曾也。高曾之言,子孙自宜听受,然未必其言之皆当也。《六经》之言,学者自宜参究,亦未必其言之皆醇也。”这种对经典文本的大胆质疑精神,是进行阅读批判的心理准备。他在《程绵庄诗说序》中又说:“作诗者以诗传,说诗者以说传。传者传其说之是,而不必尽合于作者也。??遽谓吾说已定,后之人不可复而发明,是大惑矣。”这里明确提出阅读评价“不必尽合于作者”,读者可以“复而发明”,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阅读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袁枚不愧为近代鼓励“阅读批判”的先驱。继之谭献又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未必不然。”(《复堂词话》)

时至现代,中国阅读学家愈加深刻地认识到阅读批判的特性。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评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判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这其实就是‘法官’式的批评。”(见曾祥芹、刘万珍编著的《现代读书经》第40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可见,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起步的,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相异和相反的见解。

既然,“阅读批判”是对精神产品进行再生产的难度很高的创造性阅读环节,那么,阅读就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张扬读者的个性。鼓励阅读批判的另一重要意义是防止阅读单纯注重情感体验,即在感受的基础上加强理性的思辨。因为阅读批判一定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把自己的观点置入文本,有所褒扬或批评,尽心读出新意来。鼓励阅读批判,实质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主人态度和创造精神。现代阅读学认为,读者不仅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的最终完成者。阅读既是体会作者的人生经验,又是读者对自己人生经验的体悟,所以,阅读是对作者和自我的双重“发现”。“每一个读者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轨迹走进或走近作品生命的某一个角落的”,读者有权对作品作出独立的不同于作者意图的阐释。 三、怎样在阅读批判中张扬读者的个性呢?

要做到“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利用阅读反思,固然是显示阅读个性的重要环节,但是,利用阅读批判,这个环节更能张扬读者的个性。因为阅读批判不但要超越作品和作者,对文本作出“比作者自己更好的理解”,而且要超越其他读者,突破传统文评,作出比一般读者更新的阐释,因而难度更大,更需要读者有非凡的阅读见识和才华。

阅读批判的思维和表达,要遵循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基本规范。对文章作品的阅读批判用科学思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批判却以逻辑思维方式评价艺术思维的成果。阅读批判具有实证性,强调客观事实;阅读批判具有思辨性,强调科学抽象;阅读批判具有审美性,强调感悟体验。中国现代的文学批评有三种类型:强调社会政治作用的社会—历史批评;追求意义阐释的学理性、普遍性的科学主义批评;反对权威判断、强调主观趣味的印象主义批评。

(见王先霈主编的《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学生在文章和文学鉴赏中的阅读批判当然不同于批评家的文章批评和文学批评,但是,我们可以仿照去“尝试”对文章和文学作品作以下三类批评:①社会—历史的批评。如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议论文,有人指瑕说:“《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范,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这个评价尽管切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但是过誉了,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并不是“实事求是”的,它与全文的精神实质相违背。②科学阐释的批评。如读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有人发现“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因素”这句话犯了常识性错误,是个“硬伤”,提出应把“经度的差异”改为“海陆的分布”才对。③感悟印象的批评。如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有人不同意权威李何林的判断,认为主题不在于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全文贯串着甜美、欢乐的回忆,有对先生开明通达的好感和对读书入神的赞美,实为一首少年时代的恋歌。

法郎士认为,“最有个人特性的评论是最引人注目的评论”“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叙述了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我们看钱钟书的名著《写在人生边上》,实际是他阅读人生这部大书的心得。其中有一篇《读〈伊索寓言〉》,他不是引述故事情节,揭示作者寓意,单纯去欣赏,而是借书里的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以自己的学识、观念和阅历挥发了关于现代人生的深刻体验,结果古老的《伊索寓言》读成了崭新的《钱钟书寓言》。这可以说是运用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的典范。

专家读者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个性”来,学生读者只要能像鲁迅说的“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坚持用已有的经验去汇兑作品的情意,获得独特的体验,也必然能读出自己的“个性”来。例如读《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人反问“移山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如开挖隧道,或者移民”。读《包身工》后有人询问:“芦柴棒”与今日的“打工妹”有何差别?又如读《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人质疑:“如果不是阶级弟兄还救不救呢?”读《信陵君窃符救赵》这篇史传,有人认为“信陵君背弃魏王,陷害侯生,窃符‘走后门’,用‘公款’送礼,并不忠信仁义”。再如读《背影》这篇散文,有人说作者二十多岁上火车还要父亲送,太娇气了;读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有人认为后半部分结构不严密;读《雨中登泰山》《简笔与繁笔》,有人剔出其中一些语病??这些针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结构、语言等的评论都可看作阅读批判,均应予以鼓励。阅读课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目标,就是要读者在见仁见智中,充分发掘阅读成果的最大蕴藏量。“阅读批判”在这里成了开发读者智力潜能、挖掘作品人文内涵的高新阅读科技。 评判作品的价值不能仅仅根据作品本身,还要拓展阅读思维空间,去透视作品与作者、与社会、与读者的关系。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罗曼·罗兰说,要“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者能够在“解文”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察己”,才会有出色的阅读批判。有人读《伐檀》,不拘“反对不劳而获”的主题,认为是劝勉劳动的赞歌;有人读《促织》,突破“揭露封建阶级压迫”的定论,认为是讽刺科举取士制度的小说。这些反传统

张扬阅读答案

的“有创意的阅读”,不都是“知人”“论世”“察己”的思维结晶吗?

深刻的阅读批判总会显示鲜明的个性。但是,张扬读者个性又要避免偏见,排除主观臆断。有人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认为有“鼓动民族仇恨”之嫌,这种带偏见的“阅读个性”不该在“张扬”之列。别林斯基说得好:“判断应该听命于理性。”我们想,这“理性”应该是“科学的理性”。

[阅读方法撷英]

定向选择读书法

甘辛

读书必须有所选择,应该有一定的方向,这道理似乎用不着论证,但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读书为什么必须选择?

理由很多,我们可以信手拈来。

从阅读主体即读者看,人生苦短。即使长命百岁,也不过3万多天,能有效利用的充其量2/3,每天能用于读书的时间至多1/3,算起来少得可怜。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曾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大约活了80岁,如今人的寿命比庄子时代增长并不多,而“知”累计和增长了多少倍,简直无法计量。困扰古代哲人的“生”与“知”的千古难题,到如今愈演愈烈,也还难看到解决的良策。

从阅读客体即读物看,正在无限膨胀。在庄子的时代,能写作的人寥寥,文本的刻制、抄写也很困难,书籍的总量有限。据说一个读书人毕其一生,还可以遍览天下典籍。到宋代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数量大增,就没人敢再夸这样的海口。到上个世纪,人们用“爆炸”来形容知识的激增,而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世纪,报纸、期刊数以千计,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数以十万计,读书人面对茫茫书海,真不知何去何从。在文字垃圾如潮、伪信息泛滥的年代,有人在惊呼“恐惧”!

从阅读本体即阅读过程看,阅读就是对话,阅读过程中读者既接受作者思想的影响,也在辨别和扬弃。有经验的读者大都明白:汗牛充栋的书报,“在势固不能尽读,在理也不必尽读”(杨贤江语),所以自始至终在作选择,为什么阅读,读什么,何时读,何处读,怎么读,读了怎么用??时时都在思考和调整,也可以说,阅读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然而从另一面想,读者不作选择、无法选择的理由也很充足。公务员不读文件公文不行,企业家不读商务信函不行,编辑不读文稿书稿不行,各种各样的考试都有指定书目而且常常改头换面,不读更不行??就拿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教科书选什么课文,师生只能读什么文章;教师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教辅读物),学生也只能读写什么作业。这些与个人生存相关的职业的或为求职作准备的阅读,都使你“别无选择”,感到无可奈何。 但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管怎么忙,总应该能在职业阅读之外,挤出一点自由阅读的时间供选择之用,以求生存之余的发展。

二、按什么标准来选择读物?

原则上讲,要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但什么是真、善、美,各人所见不同,所以实践起来,会因阅读目的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常见的主张是多读书,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令人神往。北朝李谧说“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其英雄气概更令人称羡。但读万卷书毕竟只是一种理想。清末张之洞为了回答他的弟子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写过一本《书目答问》,他按照培养“学者”的标准,从浩瀚的古籍中筛选出两千多种书目,并作了简明的提要。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今天读书恐怕要比《书目答问》提出的书少得多,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主张读书要有选择,去粗取精。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依据80种推荐书目,在作了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列出300种书的提要,分为三个层次:“最低限度的必读书”,包括《诗经》等75种;“必读书”包括《东坡全集》等99种;“应读书”包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126种(王余光、邓咏秋编著《名著的选择》,云南人民出版社“读好书文库”1999年7月第1版)。这种书目研究的价值,在于给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大范围,免得读者个人“在黑暗中摸索”而浪费时间。

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证明,“阅读经典”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罗曼·罗兰一生博览群书,对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等大师的经典作品情有独钟,从

中汲取思想和语言营养,创作出《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以《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开创了法国史传体传记文学的先河。

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启蒙,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十分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如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二年级(高中阶段的第一年)学生开列的阅读“作品清单”包括:16-17世纪作家蒙田、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5位作家的8部作品;19世纪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莫泊桑、司汤达、左拉等12位作家的17部小说;20世纪作家法朗士、纪德、莫里亚克、罗曼·罗兰等21位作家的28部作品,还要选读16、19、20世纪的诗歌。国外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如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纲要》“古典文”教学的目标明确规定:“培养理解鉴赏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的能力??树立创造丰富人生的态度”,而且指出“尽量使日语古典文和汉语古典文并举,不要偏于一方”(引文均见《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同理,中国的读书人,读《论语》,读《唐诗三百首》,读《红楼梦》等经典,才能寻到中华文化之根,领悟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

经典作品都是有思想深度的,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叔本华认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所以有人主张读那些“稍微超过自己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书”,以激活感性,启发知性,磨练理性(朱铁志《读磨脑子的书》,2001年7月12日《光明日报》)。有人认为:一个没有比较艰深著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范仄《偏爱艰深》,2002年4月18日《中国教育报》)。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不重视阅读、不愿下功夫阅读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当前,青少年对经典的阅读一是数量太少,二是理解肤浅,有的甚至读歪了,需要学校、教师、家长正确引导。大师和经典也并不都是枯燥和艰深的,引导得法,由浅入深,应该而且能够越读越有趣,读出韵味来。当然,这就对教师、家长的阅读欣赏、鉴别、判断能力和阅读品味提出了挑战。

“适合自己”,应该是优先的选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名家推荐的经典书目直接告诉我们哪些书“可读”,也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书“可不读”,但哪些书必读、哪些书要先读,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适合自己。一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趋势来选择。比如,新世纪不会使用电脑的机盲相当于20世纪的文盲,读点电脑、上网之类的书,这是时代的选择。二是根据学习、工作需要来选择。比如,中学语文教师先于学生阅读大纲,推荐的篇目、书目,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到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等等,这是敬业的选择。三是根据个人的环境、体力、脑力、兴趣、爱好来选择。比如重点阅读唐诗,阅读苏轼,阅读鲁迅,阅读散文等等,都有一定选择的自由空间。 三、由谁来选择?

当然要由读者自主来选择!对于有丰富阅读经验的成年人来说,这是基本正确的答案。听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数十年的阅读实践,他已经从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悟出了如何选择读物的真谛,许多学有成就者早已明确了自己阅读的主攻方向,完全应该由自己来选择。范用先生认为:“书没有绝对好或绝对坏的。好书坏书,看了以后得自己判断。”这话自然是对的,但有个前提,就是读书要多。所以范用先生又说:“这种判断能力,要靠读书养成,读得多了,有了比较,渐渐就会有判断的能力。”(《我的读书观》,2002年4月20日《文汇报》)达到范用先生这种自由阅读的境界,何等惬意,但又谈何容易! 对在校学生来说,自主选择则相当艰难。诚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又是学习中和发展中的主体,是成长中的主体。尤其是中小学生,阅读经验尚少,还分不清读物的良莠,往往“跟着感觉走”,又有从众心理,随着大流走,于是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读书“热点”,金庸热,琼瑶热,哈里·波特热,《大话西游》热??这些“畅销

相关热词搜索:答案 阅读 张扬 父爱从不张扬阅读答案 张扬议论文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