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画诗》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4-04-19 23:35:55 影响了:

《画诗》阅读答案篇一:题画诗与题画文

[题画诗与题画文]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之后,在画面上题诗,以收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题画诗与题画文。为画题诗自唐代始,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罗隐、韦庄等都有题画之作,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杜甫的题画咏物诗代表作是《画鹰》,诗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把画中之鹰写得活而有神,你看它,仿佛挟风带霜而起,侧目而视,耸身而搏,宛如真鹰一样。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以展翅飞翔了。何时让这卓尔不群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这最后两句鲜明地点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全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致远雄心和嫉恶如仇的激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清人浦起龙给此诗以高度评价,不仅认为它具有巧妙的艺术技巧,而且表现了“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的确是很中肯的。

真正把诗题在画上,始于宋代文人画的崛起之时。以后历朝历代出现了大批诗家、画家,他们在绘画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著名的有宋代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郑思肖的《画菊》,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徐文长的《题墨葡萄》,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竹》等。其中最受人推崇的是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有地面景——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有江上景——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还有岸边景——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笋。就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画家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景色,而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和要靠经验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中学生作文《题画诗与题画文》。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不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并列。全诗前三句实写了眼中所见,又以虚写作结,不仅丰富了画面,使其更加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余味无穷。如今,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早已失传,而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成了众口传诵的名篇。

题画文出现的时间比题画诗要晚,主要成就在现代,产生了一批题画的散文佳作,朱自清是其中的大家。《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朱自清题画文的代表之作。

作者在此文的第一段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横幅左角之景:斜着的绿色帘子,黄色的茶壶

嘴似的软钩,石青色的双穗。“若小曳于轻风中”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双穗微乱的形态,使静景变成了动景,给人以温暖惬意之感。接着描写横幅右方高悬的圆月,“淡淡的青光遍布纸上”写了月光的柔和,“一张睡美人的脸”突现了圆月的明净、洁白。然后作者集中力量,浓墨重彩地描绘画面的主体部分:在月光的映照下,一支交缠的海棠花从帘子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五丛花上下错落,姿态各异,有的分散,有的聚集,朵朵玲珑秀美。在对海棠花作了总的勾勒以后,作者又对它的叶、花和枝进行具体描写:嫩绿的叶“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写了叶的葱翠鲜嫩;盛开的红花“红艳欲流”,写了花的鲜丽色彩;衬托在葱绿之中的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写了花蕊光彩夺目的妖娆之态;倚而腾挪的花枝“如少女的一只臂膊”,写了花枝的姿态优美。最后,作者把目光对准了枝头上歇着的一对黑色的八哥,淡淡几笔,就把一只小鸟睡前的神情和另一只小鸟酣睡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以“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结尾,写得趣味横生,韵味深长。此段不及400字,却以细腻的笔触,准确的语言,生动真切地描绘了一张小小的横幅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追求纯净、柔软与平和的美好愿望。

苏轼在题王维《蓝关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好的画每每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意,好的诗也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诗与画应当做到两相映衬、珠联璧合。题画诗如此,题画文也不例外。

《画诗》阅读答案篇二:题画诗例说

题画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题画诗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人们有一种既见其画又见其画外之意的妙境。

明代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寅,有一幅这样的画:水塘的一边,长着几层芦苇,芦苇后一渔父,手持长篙,歪立于船头,篙顶有一圆月,隐约悬于半空。笔墨清润缜密,且有静度。画幅右上方,题有一诗,诗云:“插篙芦清系蚱蜢,三更月上当篙顶。老渔烂醉唤不醒,起来霜印蓑衣影。”诗画合一,令人赏心悦目。

自号八大山人的朱耷,有这样一幅画:在寥寥三五片细长的叶儿间,伸出一枝小花──水仙,在空中摇曳。画面简单而韵味无穷,深得古人“笔简意赅”三味。左旁有石涛题诗,诗云:“翠裙依水翳飘飘,光艳随波岂在描。妒煞几班红粉女,凌风无故发清娇。”诗篇赋予画面更有意义的生命。

我们知道,中国画强调意境,着墨高度凝练、含蓄,善于取舍。在实虚处更为讲究,既要脚下有尘土,又要胸中有丘壑。画中之实,能为诗提供与增补情趣;诗中之虚,又能为画扩大与深化意境。现代书画名家傅心畲有这样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半岛,岛上有树两棵,树的右方有一石,左方有一老翁,席地而坐,身旁有线装书数卷,半岛尽头有两凫,昂首泛游碧波中。画幅右上端题有一诗,诗云:“溪上望清波,回光碧无影,双凫自去来,久坐衣裳冷。”诗和画,有很多地方,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富含蓄美,令人百看不厌。

宋代李唐有一《题画》诗:“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诗只用“云里烟村雨里滩”一句写画中之景,借题发挥,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时人有一双富贵势利眼,只喜爱牡丹,而看不出寻常之景中的佳境。

清人郑板桥《竹石》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从画中可看出“竹石”的高风亮节和坚定不移的形象。从诗中又可体味到诗人鄙薄流俗、顽强不屈的精神。

《画诗》阅读答案篇三:高考古诗鉴赏之题画诗及其他

高考古诗鉴赏之闺怨诗

一、主题归纳;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不得自由; 5.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

6. 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写作技法: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三、鉴赏方法: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四、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

《画诗》阅读答案

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高考古诗鉴赏之题画诗

一、题画诗特点:是题在画上或吟咏画作的诗歌。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题画诗的鉴赏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目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是借题发挥,抒怀咏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也要注意“意象”。

二、真题训练

1.(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宋诗,回答(1)-(2)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2.(2008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古诗鉴赏之酬赠诗

酬赠诗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古代文人以诗交友应酬,以诗言志,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

鉴赏方法:先弄清是“赠诗”还是“酬诗”,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尤其是通过诗歌后面的注释,把握好诗歌表面和深层的含义。然后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阅读训练: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这是一首赠友诗。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2

问题(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诗回赠。

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

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无长策”是其原因。

D.诗中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闺怨诗: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2分)

二、题画诗:1.(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2.(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3. (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三、酬赠诗:(1)D (3分)

(2)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3)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附:

一、四字结构概诗情

思家之诗:离家日久,思乡情深,有家难回,归家无期,盼望团圆,孤独寂寞,烦闷无奈。

思人之诗:离别日久,渴望团圆,时间特定,独立某地,久望无人,孤独寂寞,望眼欲穿。

送别之诗:离愁之浓,相思之继,关心之切,友情之深,孤独寂寞,感慨深沉。

爱国之诗:收复中原,知音难觅,渴望战场,韶华已逝,岁月磋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

遭遇之诗:人生无常,人生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旷达豪放,沉郁悲怆。

3

贬谪之诗:昔景优美,今景凄凉,沧桑悲痛,离景情伤,来日无望,人生无常。

闲赋之诗:闲适平淡,内心愤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不愿合污。

隐逸之诗:风景优美,风俗朴厚,尘世庸俗,内心惆怅,归隐心切,官场黑暗。

二、诗歌鉴赏的基本术语

(一)基本术语

1.诗歌派别特点——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表达方式有:抒情、描写、议论、叙述(说明)。

其中,间接抒情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可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虚实、明暗、动静、点面、远近、工笔与白描(繁简)、绘形、绘声、绘色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乐与哀、抑和扬)、对比、比兴、想象/联想、用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4.语言特点有: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飘逸、质朴、明快、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哀怨、凄婉等。

①各种诗风的代表——雄浑悲壮:屈原;豪放磅礴:曹操;自然清新:谢灵运;恬淡明快: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雄壮豪迈:王昌龄;清新飘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平白晓畅:白居易;隽永:李煜、刘禹锡;旷达俊爽:杜牧;内涵深邃:李商隐;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②诗歌类型语言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5.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设问、反复等(现代文中还有排比)。

6.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8.结构技巧:照应、铺垫、层层深入等

(二)诗歌常见意象的涵义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酒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流水(如愁丝那般);猿猴;杜鹃鸟;斜阳(夕阳、落日)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牡丹;黍离(表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冰雪、草木;鸿鹄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与“怜”音同);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请缨(喻杀敌报国);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三)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傲视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4

相关热词搜索:答案 阅读 画诗 诗画曲水亭的阅读答案 买画余显斌阅读答案 一幅难忘的画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