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地理教案 > 正文
 

中国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0 10:46:19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地理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中国地理教案篇一:中国地理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略)

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地理差异显著: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重要界线:秦岭——淮河线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 ”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3、指

中国地理教案

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二)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

中国地理教案篇二:中国地理教案

教 案

课程名称 中国地理

课程编号 101001207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教学时数 90 教学对象地理科学专业 授课教师 罗 熙职 称 讲 师

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中国地理的分析研究方法,为学生从事地理教学、科研、以及参与国民经济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深入地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较好地了解我国八大综合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全面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中国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发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2)中国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及时空结构。(3)中国经济及空间布局。(4)中国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及建设。(5)中国分区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难点:(1)中国自然结构的形成。(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3)中国各区域经济布局的形成与演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等。

(四)课时安排

(一)总课时:90课时。 (二)课时安排:

(五)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采用笔式、闭卷的方式。 2、成绩构成

课堂成绩10%;课外成绩10%;期终考试80%。

(六)参考教材

1、赵济.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1995 2、程潞.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版.1999

3、“中国地理”是一门内容广泛、涉及面极多的综合性课程,所需要阅读的参考书较多,书中各个章节后面已列有主要的参考书目,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故请参阅教材中所附的参考书目。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教研室: 地理科学教研室 教师姓名: 罗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课前知识:

(1)综合国力的组成:经济实力 政治实力 文化实力 国防实力 民族凝聚力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全球化 推进自由贸易政策

一、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一)人口大国 1、人口发展历程

2、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1970年为22.5%,1995年为21.0%,预计2040—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7亿~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降至16%左右。

目前世界主要人口大国及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 中国:人口约13.70亿(2010年),占世界人口的19% 印度:人口约10亿,占世界人口的16% 美国:人口约2.6亿,占世界人口的5% 印尼:人口约2亿,占世界人口的3% 巴西:人口约1.7亿,占世界人口的3% 俄罗斯:人口约1.4亿,占世界人口的3% 世界其他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49%

(二)国土面积: 960×104 +300×104 =1 260 ×104 (km2)

中国地理教案篇三:《中国地理分区》复习教案

复习中国地理分区

复习课时安排: 3课时

复习目标:

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本讲重点:

1.四大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珠三角、海南岛、等重点区域的位区域自然特征与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本讲难点:

1.在填注轮廓图相关地名的基础上分析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条件等。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预测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2.在填注轮廓图相关地名的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内的矿产、能源、交通、农业基础及工业基础等,推测该地区的工业生产与布局的发展方向与措施。

3.结合某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某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规律、自然人为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4.分析某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5.分析有关某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的表述、判断其正确性。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1

区内差异:黄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和黑土地---东北平原 (一)东北区 1.东北区概况:(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降水集中在7、8两月,冬春季降水少①温度带:

2

(3)植被:东部---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北部亚寒带针叶林 西部---温带草原 (4)地形:地面结构基本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

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沃野千里

(5

(3、4月)年补给,主要靠雨水补给

③松花江洪涝灾害成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支流多流域较广;中上游植被破坏;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自然条件分析

(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3.农业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3。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发展条件与前景预测

3

[经典例题]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3)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

【解析】(1)根据等值线的弯曲方向并结合等值线的相关原理作答。对中国地理熟悉的同学可以较容易地做出来第2问的答案:A在大兴安岭,地形是主要影响因素。(2)根据气温年较差=夏季最高温—冬季最低温可以作答。(3)根据图上位置首先确定商品粮基地名称,再分析两个地方的生产条件的差异,注意分析自然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

【答案】(1)小 地形

(2)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

(二) 黄土地: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

4

①黄土高原:成因—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沟壑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②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Ⅰ范围:京、津、冀、鲁、豫、皖、苏 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Ⅱ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

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

B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洼地

①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②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③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农业特色:

①旱地为主的种植业,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主要作物: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主要产区,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小米) 产量最大的苹果产区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全国最长的果园带在黄河故道; (3)工业:①京津唐工业基地

②山西太原钢铁、洛阳的拖拉机、西安飞机制造和彩色显像管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的纺织—接近棉花产区和消费市场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③春季多大风天气加剧了水分蒸发

5

相关热词搜索:教案 中国地理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