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地理教案 > 正文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3:23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篇一: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学案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学习过程:

一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二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转变

阅读P4-5课文和图1-1-4、图1-1-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4

3.人口增长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变首先从 开始的;人口向第四阶段的转变是靠 的实现的。

三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阅读P6 “图1-1-6 200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P6-7课文及图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表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1~2题: 1、 1950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 2、从图示来看,177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③平均寿命延长 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3、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一个地方总人口变化

B.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C.人口增长模式因各国及地区的选择而不同 D.人口增长模式仅反映人口出生的状况 4、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5、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阶段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7、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

A.人口数量的多少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 8、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多属于低速增长阶段 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都属于增长减缓阶段 C.我国各地的人口增长模式都为增长减缓阶段

D.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为增长减缓阶段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①气候条件改善②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④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 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11、发展中国家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有( ) A.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 C.接纳移民D.鼓励移民 12、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 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 13、产业革命初期出现的人口增长阶段是: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14、自然增长率迅速提高的人口增长阶段是: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15、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 C.失业问题 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 16、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不断 B.各国国土兼并加剧,赋税繁重 C.自然灾害频繁D.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

17、人口加速增长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人口政策 B.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家庭观念的转变 D.农业的丰收

二、综合题

18、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是。

(2)图中①阶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处于人口增长的阶段。

(3)图中②阶段为人口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家有等。

(4)目前我国正处于阶段(填数字),这些得益于我国的工作。

19、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严重的 是国,理由是。 (2)甲、乙两国中,近年人口净增数量大 的是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的是 国,具有发展中国家 人口年龄特点的是 国。 (3)两国对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 人口政策分别是:甲 ; 乙 。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重难点:

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人口增长有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有哪些人口问题? 二、新授 (一)人口迁移

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______或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

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迁移主流的流向是,原因 是: 人口迁移特点:(1)(2) 人口迁移路线:(1) (2)

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二)人口流动

阅读P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或_____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篇二:2012年高二地理教案:第1单元(鲁教版选修2)

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 、地层陷落 、冰川重压等。

C

(2) 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篇三: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_教案

选修六 -----导学案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环境

【导与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实例,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环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

1. 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

2. 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导入】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此同时,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选修六: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第一节。

【课前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堂合作探究】

一、环境及其分类

1、概念: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分类

A。自然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B。社会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荒漠流沙等

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 文化环境旅游环境

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环境与自然资源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经济技术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

第一,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第二,经济属性,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关系: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所有的客观自然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指人类主观认定的,对人类有价值的客观存在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互影响:

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保护自然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与生态系统【P5知识窗】

关系:

相互影响:

生物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结构和地理分布,体现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指示性;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利用指示植物找矿:我国古书上载有“山上有葱,其下有银;山上有韭,其下有金;美国的”灰毛紫穗槐“能指示铜矿;植物能指示土壤类型、酸碱度、土壤水分等:油蒿是土质沙性很强的指示植物;铁芒萁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带红壤等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碱蓬的生长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反映了水湿环境。 土壤结构:

矿物质有机物 水分空气

森林的作用: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美化环境 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净化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降低噪声 吸纳灰尘杀灭细菌等

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的污染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反之,则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发生。

三、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情景激励: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郊,距市中心约50千米。50万年以来相继是“北京人”(50万~30万年前)、“新洞人”(10多万年前)、“山顶洞人”(3万~l万年前)和现代人(1万年以来)的家园。科学家利用洞穴堆积物中人与动物的化石以及植物的孢子、花粉,模拟出了当时人类与环境的状况。在50万年前,这里有着适合猿人生活的环境;西北边低山丘陵茫茫林海,东南边平原上森林、草原、湖沼相间,清澈丰沛的河水自北而南从这里出山进入平原。猿人们栖息在一个能容上百人休憩的宽大溶洞(“猿人洞”)里,过着渔猎采集、茹毛饮血的生活。多年以后,可能是林火为他们提供了火种。以后,他们又学会了人工取火,学会了用骨针缝制皮衣,还可能在山顶洞外建造人工居所。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们生活虽然艰苦,却为后人留下了青山绿水依旧的环境。

几十万年过去了,到了近一万午前,这里的人类离开了祖先世代居住的山洞,移居到平原上生活,四五千年前开始了农业生产。可以推想,周口店地形、土壤条件优越,应是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地区之一。三千年前西周燕国人在周口店东南约10千米处建起了都城,金、元、明代也相继在北京建都,大规模建筑用材取自西山山地,历代的砍伐使当地林木荡然无存,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泛滥频繁。20世纪60年代在周口店的北部建起了石油化工厂,高高的烟囱上浓烟滚滚、火炬熊熊, 河流成了化工厂的排污沟。70年代以来,以小水泥厂和小煤窑为代表的乡镇工业进一步污染了本区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们不禁要问,以破坏生态造成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能延续多久?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你认为周口店乡应该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应该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关系:对立统一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2.不断从环境中

获取物质和能量-A3.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B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

类、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4. 人类作用于环境同时,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C

水土流失严重 水旱灾害增多

生态环

气候恶化 境失调

滥伐森土壤侵蚀 物种灭绝 沙尘暴盛行涵养水源

人工

造林 生态系统调节小气候 良性发展

气温降低湿度增大吸烟滞尘

【典例剖析】

例1:下列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

A. 城市 B. 农田 C. 原始森林D. 三峡大坝

例2:下列物质和能量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 煤炭 B. 小麦 C. 钢材D. 雷电

相关热词搜索:高二 教案 地理 教版 鲁教版高一地理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