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地理教案 > 正文
 

温室效应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5 15:45:03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温室效应地理教案,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温室效应地理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读下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温室效应地理教案)增加 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

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答案 A

解析 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未达到原数的5倍。由图b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气温呈现出了波动上升的趋势,但由图c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D.近三十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呈负相关

答案 B

解析 由图c可知我国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由图a和图b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所以D错。

3.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D.南极臭氧层空洞逐步扩大 答案 A

解析 由图a和图b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增加,全球气温呈整体上升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发生磁暴、河流三角洲向海洋推移及臭氧层空洞的扩大皆与之无关。

(2012·山东临沂高一质检)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C.①③

B.②③ D.③④

5.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C.③④答案 4.A 5.B

解析 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及造成的后果。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根据图上高程标示,能淹没滩涂,但不能淹没耕地,海水倒灌可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不利于港口的建设。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森林面积减少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读“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回答6~8题。

B.②③ D.①③

单位:体积分数×10-6

6.在近40年时间里,CO2含量增加值和平均年增加速度分别为( )

A.35×10-6、10×10-6B.45×10-6、10×10-6 C.45×10-6、1.1×10-6D.45×10-6、2×10-6

7.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 A.吸收太阳辐射,使人体增温 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8.联系上表可知,近50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的原因是( ) A.自然原因造成 B.人为原因造成

C.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D.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起主要作用 答案 6.C 7.C 8.C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CO2含量增加值和平均速度。CO2

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近50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人为原因起主要作用。

读下图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回答9~12题。

9.图中正确代表近年来CO2增长曲线的是( ) A.AC.C答案 C

解析 近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速度较缓。

10.近年来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增多 ③热带雨林的破坏 ④人口的增加 A.①②C.①③答案 C

解析 CO2增加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和毁林。

11.CO2增多,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B.③④ D.②④ B.B D.D

温室效应地理教案篇二: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10讲新)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第10讲 大气环境保护

主备人:黎秀文成员: 蔡荣娟 黄康学 审核人: 巩固夯实基础 一、全球变暖

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0.9 ℃。

2.人为原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影响

(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4.防御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4)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破坏

1.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工厂、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等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等,统称酸雨。 3.我国的酸雨

(1)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2)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 4.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危及人类健康。 (4)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

(1)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2)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理解要点诠释

考点 三类大气环境问题

难点一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及后果

难点二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链接·注意 全球合作的意义

(1)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污染物造成的危害都是全球性的。

(2)发达国家对全球大气污染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应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 (3)国际公约: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共有150多个缔约国;②《京都议定书》等。 诱思实例点拨

【例1】仔细阅读“1989年世界环境日宣传画”,完成下列问题。

啊,地球出汗了!

(1)这幅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中“地球出汗了”意思就是全球气温升高。气温升高的原因又要紧紧围绕图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去思考,不能泛泛而谈。导致“地球出汗”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大量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和滥伐森林,环境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削弱。 答案:(1)全球气温升高

(2)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煤烟、粉尘、二氧化碳等;大量砍伐森林 (3)首先是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和亚欧大陆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气温升高,全球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将变得干旱

讲评:本题是1989年高考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让学生思考“地球出汗了”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温室效应的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的后果。第(2)题容易出现错误,让学生阐述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往往不能紧紧围绕图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去思考,而只是泛泛而谈。在讲评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全球变暖在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使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程度有所降低,减少取暖费用;使中纬度地区作物在温度升高不太大时增产等。

【例2】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述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国 家的代码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2000年吉、苏、浙文科综合测试题的一道读图题,该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图中曲线表示的是降水的pH,当降水的pH小于5.6时,所降的雨水为酸雨。其形成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形成酸雨,危及动植物生长,对建筑物进行腐蚀。因此图中实际反映了一个环境问题——酸雨,即pH越小,酸雨危害程度越严重。 答案:(1)B C

(2)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入SO2、NOx等酸性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讲评: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根据题目的要求重点分析图中的两种信息:等值线的数值以及国家的分布位置。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时,如果让学生通过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利用比较法与其他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比较,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例3】(2004辽宁、广东高考,1—3)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位于( )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 C.平流层中D.高层大气中 (3)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解析:从图示经纬度范围可看出,图示地区位于南美洲南端,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现在南极地区的春季。从第(1)题四个选项看,A、C、D都与图示区域距离遥远,故正确答案为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因其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导致平流层中臭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因此从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来看,减少人类活动影响是最重要的。 答案:(1)B (2)C (3)A

讲评:此组试题考查学生对臭氧层及臭氧空洞的位置、臭氧层破坏原因及保护的掌握。如果对臭氧层的位置及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不理解,第(2)题易出错。

温室效应地理教案篇三:地理环保教育渗透教案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从地球宇宙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关环境状态数据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这些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使命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又如全球变暖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相关资料,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了解温室效应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进行分组讨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行为,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身边还有哪行行为是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温室效应的想法,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问题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方式,使地理问题能够更直观地显示

出来,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来看,学生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将洗手用的水冲厕所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环保意识。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或参加具体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自觉性。结语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