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地理教案 > 正文
 

褶皱山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0 17:29:16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褶皱山地理教案,提供全面的褶皱山地理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褶皱山地理教案篇一:《褶皱山》教学设计 刘凌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月第3版

4.2山岳的形成—褶皱山

教学设计

授课人:刘凌靖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2009级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的“分析”属于理解性的知识层次,“举例说明”属于应用性的知识层次,我们必须以运动、变化和综合的观点来看待地表形态。

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课标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本节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的剖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内力地貌的学习中,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山岳地区不同位置,对公路线路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加深对“山岳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山岳的形成和变化的。

本设计选取《山岳的形成》中的“褶皱”部分,限于时间原因,介绍褶皱的基本概念,基本单位和基本类型。重点设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以及如何让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对本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见,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本节内容难度较大,理论性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和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讲解法:褶皱的基本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适合用讲解法进行讲述。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见,而多媒体以其形象可观的画面,增强真实性,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

【学习方法】

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地形倒置”现象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记忆法:对于褶皱概念的理解和识记,帮助学生记忆关键词。 列表比较法:褶皱的基本类型是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可以通过列表比较,辨析。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 能辨析褶皱的基本类型,会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3. 有读褶皱示意图的能力,分析褶皱的成因 4. 会用地理的视角来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二、教学内容

知识点

褶皱

定义: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了塑性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关键词 地壳运动 挤压作用 塑性变形 波状弯曲 下位知识点

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基本类型褶皱基本类型的判断

三、教学重点、难点

褶皱基本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材料

【典型材料】

(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褶皱山地理教案)

褶皱模型 褶皱剖面图

【延伸材料】

缙云山、北碚城区的褶皱构造资料 正弦曲线图

“倒置地形”示意图

【检测材料】

褶皱基本类型对比表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PPT)、褶皱教具

【教师形象】

条纹状上衣

五、课程类型

新课

六、课时安排

13分钟

七、教学过程

褶皱山地理教案篇二:上海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褶皱山》教学设计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褶皱山》教学设计

最新上海教师资格证、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报名时间:12月16至19日。面试现场确认时间为:12月16、17、19、20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8日。上海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上海教师资格培训供考生选择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上海教师考试咨询一对一解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景观图片、课本、甘蔗皮等演示,理解褶皱的成因和特征,以及背斜、向斜的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山岳的形成原因,了解世界的大好河山,从而培养提高欣赏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和理解背斜向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地图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形态的山,出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典型的代表的图片,总结出山的不同形态,紧接着提问每种形态山的形成原因,进而导入新课探究褶皱山。

(二)新课教学

1.褶皱和褶曲的概念

补充介绍岩层概念、特性。让学生利用手上的课本演示岩层受到挤压力形变的过程,提问这一些列的弯曲在地里中我们称之为什么?总结出褶皱的概念。进而引导,褶皱的一个弯曲即为褶曲。

2.褶曲的基本形态

带领学生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和特点。进而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是不是形态向上拱的都是背斜,向下凹的都是向斜?在ppt上出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现象。强调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结合课本图式引导学生做切线辅助判断。

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些山地是向斜发育而成,有些谷地是由背斜发育而成。为什么旅途中会看到“向斜成山”?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进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请学生拿出甘蔗皮,跟着我折:第一次往上折,(注意甘蔗皮朝向)可见毛刺,毛刺的地方如果是岩层是否很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呢?(说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为谷地)第二次,请大家往下折,毛刺互相挤压,该处如果是岩层则受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现实中复杂的褶皱山,岩层并不一定是很规则。从而,得出结论:判断背斜、向斜最可靠的依据不是岩层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3.向斜、背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展示背斜、向斜形态图片,结合背斜向斜的特性。提出以下问题:1.找石油、天然气、水分别在哪个地形构造?2.修建隧道宜修建在哪个地形构造?

组织学生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结合背斜向斜的特点总结出背斜、向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找石油、天然气、修建隧道在背斜、找水向斜。

4.褶皱山

我已经知道了褶皱和褶曲的基本形态,那么,到底什么是褶皱山呢?学生思考回答褶皱山的定义和世界上的两大褶皱山系。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说两大褶皱山系的成因。

(三)巩固提高

分析案例泉厦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泉州段在修建过程中,隧道如何选址?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并布置任务课后观察生活中有没有地形倒置的现象,结合实际解释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

以上为高中地理《褶皱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褶皱 山地 教案 高中地理褶皱山 褶皱山教案设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