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化学教案 > 正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29 20:50:04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数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2.重视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部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第三部分:初步学会某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学法建议

1.重视科学探究,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3.注重比较,认清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本单元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比较,认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单元教学

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化学改变了社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利用化学反应的目的;绿色化学观念;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观察化学改变了社会的事实;思考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第2节 2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从实例中归纳科学探究要素;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反思探究过程。

第3节 3 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操作基本方法。 取用药品,对物质加热、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复习、测试 2 见单元备课(下)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相关知识 ?小学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会发生很多变化。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塑料、纤维、钢铁、食品、药品等物质的知识。 ?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重点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难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学习时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注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是发生的现象。

组成与构成不同: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本节知识结构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 题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标 1.了解化学对(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学习方法。

重 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难 点

键 点 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去判断,不能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判断。

教学媒体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 演示实验 :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锌粒、硫酸铜溶液。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板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等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如:塑料、玻璃、纤维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观察实验一~实验四:

现象:

3.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

2.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结论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第一课时)

了解:天然材料与人工制造材料

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衣服(纯棉的除外)、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制品都是化学制品。逐一说明 土坯、茅草房→玻璃、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

结论: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活动天地P2

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P3页彩图并思考: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P4页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1.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P5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活动天地P5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P5并总结 1~4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反应中的现象等)

判断:

某一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交流共享P6 1、2 比较、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理解:一定、不一定的含义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性;绿色化学观。

3.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

的思维方式。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重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

难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关 键 点

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教学媒体

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板书 设 计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绿色化学:化学对环境的承诺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

水:H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H2 氧气:O2

铁:Fe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2.物质的组成——元素(宏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铁是由铁元素组成。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化学: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并举两例 2.化学变化的特征 3.两种变化的关系 思考并回答 二、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 7.绿色化学 (新授)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常伴随热、光、电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二:新课标2014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2016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三:新课标2012鲁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

2012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单元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

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

⑵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过程与方法:

⑴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通过亲历探究实验,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本节知识点 :

1、酸碱指示剂 2、酸碱的共性 3、原子团 4、酸和碱与溶液的酸碱性 5、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 6、pH的测定 7、

酸和碱与人的生理活动8、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相关知识:

⑴ CO2通入 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色。

⑵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有酸味的物质,如食醋、西红柿等,也接触到一些有涩味,滑腻感的物质,如肥皂水等。

方法技巧:

⑴采用类比法记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以及pH与酸碱性的关系,使溶液的酸碱性→指示剂→pH三者的关系理清。

⑵总结归纳法学习酸碱的特点与共性,总结出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本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维误区:

⑴本节知识中酸与酸性,碱与碱性这两组概念容易混淆,酸溶液中都含有H,溶液显酸性;溶液显酸性,说明溶液中含有H+,但并不是只

有酸的溶液中才有H。碱与碱性的关系也是如此。

⑵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是本节的易错点,正确理解和掌握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考点分析: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中的变化以及根据信息分析自制酸碱指示剂在实践中的应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2、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常结合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

1 +++-+-

3、溶液的酸碱性与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

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

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教师归纳:

1.

2. 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二、硫酸(H2SO4)

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

【板书】 1.浓H2SO4

(1)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高沸点(338℃)。常见浓H2SO4密度1.84g/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讲解]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二氧化硫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 浓硫酸的特性

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

【思考】

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

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

【提问】 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

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 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

【板书】 (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 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板书】1.酸的化学性质

(1) 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

酸与金属的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 +

【演示】酸与锌粒、铁丝反应。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 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硫酸亚铁)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酸→盐(氯化物)+H2↑

(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 + 6HCl= FeCl3 + 3H2O

不溶(红色) 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CuO + H2SO4 = CuSO4 + H2O

不溶(黑色)溶(蓝绿色)

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练习】 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 金属(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二、新课教学:酸的化学性质

(4)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 NaOH溶液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 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盐酸浓度稍大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

化。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不溶(蓝色)溶(蓝绿色)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 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 以上反应是因为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

(5)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 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AgCl↓+HNO3 ( AgCl↓: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

BaC12+H2SO4=BaSO4↓+2HCl (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

在盛少量Na2SO4的试管中;加几滴BaCl2溶液和几滴稀H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小结】 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根)包括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思考】

3 +

1.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 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 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 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

反应的概念。

【板书】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一般要在溶液中进行。复分解反应条件应从两方面去考虑。对反应物而言,酸和碱中只要有一个是溶液,盐和碱、盐和盐的反

应要求二者均为溶液才能发生反应。对生成物而言,交换离子后,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水或气体、沉淀,三者有其一,反应即可发生。此条件可概括为几句顺口溜:复分解,要发生,溶液当中来进行,生成水、气或沉淀,交换成份价不变。

【思考归纳】 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练习:学生举例,教师指正讲解

[归纳] 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相似。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镊子、表面皿、平底烧瓶、滴管、单孔塞、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其它:小气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碱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学习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回忆、回答碱的概念,写出电离方程式。

二、新课

[演示实验]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将少量氢氧化钠分别放在几个表面皿上,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色态,在空气中放置

一会儿,固体氢氧化钠表面的变化;再将其中的一块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试管里振荡,并让学生触摸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从感性上认识氢氧化钠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氢氧化钠(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一)物理性质

[问题讨论] 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你能想到它有什么用途?

思考、讨论:氢氧化钠可干燥某些气体。

(二)化学性质

1.NaOH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指导学生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

2.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石灰水中通往二氧化碳有何现象?是哪类物质间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白色沉淀生成;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Ca(OH)2+CO2=CaCO3↓+H2O

4 +

那么,NaOH能否与CO2反应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思考实验现象中的道理。

[演示实验]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浓溶液,迅速塞紧带有玻璃管和气球的橡皮塞,

振荡烧杯,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问题讨论]

为什么气球会逐渐涨大?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写?

怎样保存氢氧化钠?说明原因?

指导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

讨论气球涨大的原因,最后得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正确结论。

反应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与CO2与Ca(OH)2反应对照: CO2+Ca(OH)2=CaCO3↓+H2O

分析如何保存NaOH及原因。

3.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中和反应)

我们学习了酸与碱的中和反应,这也是碱的重要性质。

练习:写出HCl、HNO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加强化学方程式书写练习,加深理解NaOH性质。

4.氢氧化钠与某些盐的反应

[实验] 氢氧化钠跟某些盐的反应

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小结] 组织学生共同总结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注意:碱与盐反应,反应物均应溶于水。

(三)氢氧化钠的用途

[设问]我们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那么它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看书、总结、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是重点。

难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教学法。

教学用品:

仪器:蒸发皿、镊子、烧杯、药匙、玻璃棒、试管、滴管、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钙粉末、生石灰、氢氧化钙溶液、浓碳酸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我们学习了氢氧化钠,请同学们想一想:

1.氢氧化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如何保存?

2.写出下列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

[引言] 在学习了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常见的、重要的碱—氢氧化钙。

[设问] 氢氧化钙欲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它是怎样制得的呢?(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思考)

氢氧化钙的制取

5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 教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