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化学教案 >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0 15:10:10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案篇一:中职《化学》(医药卫生类) 电子教案

《化学》(医药卫生类)电子教案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医药卫生类)电子教案内容涵盖新《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中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所有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即新《大纲》建议基础模块讲课的36学时及医药卫生类职业模块讲课的24学时的全部内容。教案内容以2学时(个别设为1或3学时)为单元进行设计,共计30单元。各教案的单元内容及教学时数见下表。

1

2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3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续表

教 学 过 程

4

5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案篇二:中职化学(通用类)2012下全册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教学重点〗

A1.质量数(A)和ZX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引 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新 授:

第一章 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质量数为35,则中子数=35-17=18。

A归纳起来,如以ZX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原子组

成可表示为:

原子核

A原子(ZX质子 Z个 中子 (A-Z)个

核外电子 Z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这些不同的“区域”称之为电子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能量最低的第1电子层)排起,当第1层排满后再排第2层,即按由内到外顺序依次排列。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n=1,即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12 =2个)。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元素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是某种规律呢?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该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这样就得到一个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即: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这三个周期所含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

第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较多,分别为18、18、32种,称为长周期; 第七周期还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1个第Ⅷ族。

其中,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用ⅠA、ⅡA??

ⅦA表示。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即: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表示。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由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构成的族叫第Ⅷ族,用“Ⅷ”表示。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通常用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通常用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如NaOH>Mg(OH)2>Al(OH)3;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

强,如H3PO4<H2SO4<HClO4(高氯酸)。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LiOH<NaOH<KOH;第ⅤA族元素,非金属性N>P,因此,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NO3>H3PO4。

总结归纳:

课后作业:

1.在原子的组成中,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哪些规律?

3.何谓元素周期律? 简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结构(三)

第 二 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案

原剂。

〖教学难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法建议〗

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的形成,导入化学键的教学;在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教学内容〗

引 言:通过前面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然而,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这100多种元素的原子是通过什么作用相互结合构成物质的呢?

新 授:

三、化学键

原子和原子能够相互结合,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我们将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化学键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等。

1.离子键

根据表1-4中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Na+,从而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获得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Cl-,也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1个电子转移到了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

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性质与单质钠和氯完全不同的物质——氯化钠。像氯化钠那样,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由离子键结合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通常,活泼的金属(如钾、钠、钙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如氯、溴、氧等)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绝大多数盐类、强碱类和活泼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

物,如KCl、ZnSO4、NaOH、CaO等。

2.共价键

以氢分子形成为例。当两个氢原子相互作用时,由于它们得失电子的能力相同,都不能失去或得到电子,只有各提供 1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H:H),使 2个氢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称为共用电子对。

像氢分子那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分子中只有共价键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例如,HCl、H2O、NH3等都是共价化合物。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见下表。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

CuO+H2 ==== Cu+H2O

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了单质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氢气得到了氧化铜中的氧变成了水,发生了氧化反应。这两个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像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就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

那么,是不是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呢?

下面我们从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上述反应,反应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

又如:

点燃 △

2Na+Cl2 ==== 2NaCl

反应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虽然没有得氧和失氧的过程,但本质上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相同的,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共同特征是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改变了。

结合前面所学氯化钠的形成,不难看出,钠原子失去电子,钠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发生了氧化反应,被氧化;氯原子得到电子,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发生了还原反应,被还原。

再如,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案篇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教育

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政府加大了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801万,在校学生人数接近2000万,约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的一半。在这一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水平,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化学教学大纲使化学教育有了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不仅仅是指数量及规模方面的发展,还包含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岗位的需求能够就业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就把化学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之一,要求相关的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化学课,并规定课时数为72,同时出版了相应的教材、指导与练习、化学实验光盘等资料,供老师在教学中选用。

这一时期,根据部颁大纲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中化学课的开设较为普遍,教学效果和质量也较好。后来有一部分学校,由于对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全面,以专业课课时不够或化学课与本校专业不密切为由,减少了化学课的课时数,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化学课。面对这一情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了以“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改革的研究”为课题的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化学和其他的相关学科以访问、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大多数意见认为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且化学又是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应该具有一些基本化学知识,所以一些中职学校还是应该开设化学课。

另外,近1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文化基础课的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在2008年5月启动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并于2009年1月,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新大纲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课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1.1 明确了化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新大纲明确指出“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

相关热词搜索:中等职业学校 化学教案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案 中等职业学校教案模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