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历史教案 > 正文
 

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3 17:27:09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 1.3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中图版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组织学生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组织学生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请学生讲述邓世昌等人的英勇事迹,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培养再现历史情景并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 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二、教学要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史实以及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 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

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黄海大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因此不可能突兀的讲述“黄海海战”。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完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板书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当然,要重点强调“黄海海战”。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①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学生看书了解。 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

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展示如下:

达成共识:《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

【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篇二:八年级历史下册1-6单元教案 中图版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照油画《开国大典》,能够描述当时开国大典盛况,能够列举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及纪年方法,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形成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运用归纳法归纳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分析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资料,培养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取得了民族独立。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设情境,结合教科书导言导入。

2、讲解

一、开国大典

本目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和开国大典的盛况。需要介绍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全国人民热烈盼望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本着“民主、团结、严肃、负责”的精神,代表全国人民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等一系列有关成立新中国的法律文件和决议案,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行动准则。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参加会议的各学派、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共同遵守和忠实执行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护了中央政令的统一及政府各部门行使职权的一致性。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

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会议为新中国成立作了重要的组织准备。

结合“研习升级”中“知识拓展”栏目,向学生介绍国旗、国歌、国徽、国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独立主权的标志。教育学生:热爱国旗、国歌、国徽、国都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无数先烈为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前赴后继,而新中国的建立,把这一美好理想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着我们的国旗、国歌、国徽、国都,因为它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未来和命运。可自行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旗面,为什么是红色的?旗上的五颗五角星代表什么?为什么星是黄色的?四颗小五星为什么有一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寓意我们是黄种人,四颗小五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②你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方法有哪些?新中国采用什么纪年方法?(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干支纪年”的方法来计算岁月的流逝。所谓“干支纪年”,就是将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合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组,这被称之为“六十花甲子”,在古代用来推算年、月、日、时的时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即便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相对比较科学的纪年方法。从汉代以来我国又采用了“干支纪年”和皇帝年号并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直沿袭到清末。清朝被推翻以后,我国采用了从1912年为民国元年的纪年方法,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为止。而国外,多年来使用的是一种以耶稣诞生日为元年的公元计算方法,这与古代我国纪年方法明显不同。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的方法,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传统纪年方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纪年方法相应地统一起来,便于国际交往。)

第二,开国大典盛况。10月1日,新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就职。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会议结束后,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典礼。结合影片《开国大典》片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从西头马道登上天安门城楼。在金水桥之南大约50米处的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组成的联合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等,共约30万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在这庄严、热烈的时刻,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

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阅兵式开始。阅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轿车,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奏鸣中,由聂荣臻陪同,顺序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朱德总司令检阅完部队驱车回到天安门城楼后,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

战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阅兵式共用了2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人。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相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第三,归纳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的新纪元。(2)新中国的成立把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打开了一个缺口,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这对于改变世界力量格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3)新中国的诞生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是沿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胜利的。

二、西藏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到1950年夏,基本歼灭了祖国大地上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和武装土匪。西藏是全国大陆最后一个待解放地区。

本目介绍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简介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1950年1月初,中央军委做出进军西藏的决策,在对西藏准备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中央十分慎重地对待进军西藏所涉及的政治、宗教、民族等复杂问题,提出争取实现和平解放的方针。为促使西藏地方政府早日进行谈判,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发起解放大陆国土的最后一战----昌都战役,一举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门户,为和平解放西藏铺平了道路。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第二,简介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协议既坚持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西藏历史情况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成功先例。

[板书设计]

1.政协会议:《纲领》、国名、主席等决议

开国大典 2.开国大典:时间、标志、周总理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时间、签署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第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讲述抗美援朝的史实,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抗美援朝的意义;能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运动在巩固新中国政权方面发挥的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故事讲述法再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培养用口头语陈述历史知识的表达能力;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的危机和困难,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等歌曲,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运动的作用。 难点: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了解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认真阅读导言,使其认识到巩固政权的必要性。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借此入侵中国领土台湾,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保家卫国同美帝国主义展开了生死较量。

2、讲解

一、抗美援朝

本目从抗美援朝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抗美援朝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北纬38°线(即“三八线”)为界,美军和苏军分别在南北朝鲜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8月,南方成立大韩民国。9月,北方成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这种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终于导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援助韩国,同时派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0年7月美国组成“联合国军”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在美苏对峙的国际格局下,由于失去了对中国的控制,美国企图控制朝鲜半岛,建立起自白令海峡、阿留申群岛到日本群岛和台湾的“远东包围圈”,加强对苏联和中国的遏制,朝鲜半岛正处在这条战略线上,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借朝鲜战争之机派遣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主要目的是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并妄图改变中国对台湾的主权。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进犯朝鲜北方,把战火燃向我国北方边境,严重威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朝鲜形势告急,金日成一面请求苏联给予军事援助,一面向中国党和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此时,新中国长期战争的创伤尚待养息,人民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经济恢复才刚刚开始,无论经济实力或武器装备都不能和美国相比,我们能出兵吗?但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美帝国主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朝鲜的安危同中国息息相关。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原则出发,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略决策。下则史料可加深学生对中国出兵必要性的理解。 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后,4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讨论出兵朝鲜问题。……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台湾,……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

的。……为我国建设前途来想,也应当出兵。……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节选自《彭德怀自述》

第二,抗美援朝的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可结合课程资源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指挥全班一起高唱战歌,体会当年志愿军战士高尚的革命情怀。经过五次战役,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最为著名的战斗英雄是黄继光、邱少云。建议教师播放电影《上甘岭》片段,让学生聆听影片插曲《我的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播放《英雄儿女》片段和插曲《英雄赞歌》,让学生感受王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可以指定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片段,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

考虑到出兵朝鲜后国际关系和战场形势发生的复杂变化,中央确定了“边打边谈”的基本方针。美国不愿长期陷于朝鲜半岛的战争泥潭,最终接受和谈。1953年,美国政府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第三,抗美援朝的影响。(1)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出兵朝鲜,保家卫国,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大无畏气概。“战争结果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在三年的共同斗争中,两国人民建立了用鲜血凝结的战斗友谊。(2)抗美援朝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以此为契机,中央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在国内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条件。(3)战争的胜利也威慑了国内的反革命分子,支持了国内开展的土地改革,有利于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

本目主要从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必要性和意义两方面讲解。

第一,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国民党残留的匪特分子还在进行破坏活动外,还有一些直接压在人民头上的恶霸势力尚未打垮。朝鲜战争爆发后,这部分反动势力又活跃起来,以为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纷纷网罗地下组织,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反革命活动猖獗,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危害。虽然北京市公安部门侦破了帝国主义间谍企图在国庆节炮轰天安门的反革命案件,但一些反革命分子仍继续作恶。为了坚决打击反革命势力的破坏活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土地改革和恢复生产的顺利进行,并使抗美援朝战争获得稳固的后方环境,1950提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年7月23日,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针对“镇反”运动中存在的右倾倾向,做出了《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中的右倾偏向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纠正对反革命分子“宽大无边”的偏向,全面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者受奖”,坚决镇压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镇反”的方针、政策,使运动很快形成了高潮。到1951年10月,“镇反”运动基本结束。

镇压反革命情况表

时间 处置情况

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篇三:八年级历史上册 2.1 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 中图版

第1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1.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认识洋务派提出的“自强”、“求富”的主张。

2.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认识近代化对中国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搜集、整理张謇兴办实业的资料,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全面认识、评价张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提高概括能力。

(2)了解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实业的事迹,认识近代企业的曲折发展进程。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学习张謇办实业,认识近代企业发展的艰难,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

(3)课下对中国民族工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背景、概况,一方面认识近代工业兴起的主要动机,另一方面感受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从而培养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2)通过学习张謇“从状元到实业家”的事迹,感受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感受他拯救民族的高尚爱国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立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教学要点

重点:评价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他为拯救中国放弃状元待遇而创办企业,体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创办企业的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评价实业家张謇,可以体验张謇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感受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面对内外忧患的局势,为维护封建统治所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②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③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

导入: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变革。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作用。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洋务派——从“自强”到“求富”(重点): 1、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概念: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洋务派及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指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分化。一些进步官员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治国措施必须加以革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然后,让学生通过读书填表。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两个时期——早期、后期,来进行介绍。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书后来完成。 3、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出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发展表》,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归纳完成。我们不难发现正

2

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由于这一内容是本科的难点,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自强、求富吗?”然后,联系前面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 二、爱国知识分子——状元实业家(重点): 1、代表人物——张謇:

首先,介绍爱国知识分子创设实业的背景。提出问题:哪一个不平等条约首先提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设厂?(《马关条约》)指出: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为了抗拒外国资本入侵,为了解决国家的危难和富国强民,以张謇为代表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决心自己创办民用事(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中图版初二历史教案)业。

3

然后,指导学生看张謇图片,并介绍其相关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个人品德教育。(1894年,清朝的科举状元,放弃仕途,创办大生纱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评价:“你如何看待张謇放弃仕途,兴办实业?”(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救国救民斗争的最前列。他们兴办实业以求振兴中华,为此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放弃仕途。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

2、爱国实业家兴办实业的艰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兴办实业是非常艰难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因此,在中国兴办民族工业是一个异常艰辛曲折的过程,但是我们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为了实业救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 【复习巩固】 自我测评:

1、 ①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4

2、 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后发展成为棉纺织企业; ②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

5

相关热词搜索:图版 历史教案 中图版历史新版教案 中图版历史教案和课件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