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美术教案 > 正文
 

格尔尼卡美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19 13:15:10 影响了:

格尔尼卡美术教案篇一:大班美术-格尔尼卡(欣赏)

格尔尼卡美术教案篇二:美术_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格尔尼卡》说课

我是08级1班的尹蝶,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格尔尼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自人美版第十三册

1. 教学内容:

这节课选自美术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三册第一节课第一课时,本课是对毕加索代表性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讲授、评述为一体的综合课。属于本单元中“欣赏,讲解”学习领域,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讲授和评述来使学生认识了解作品,激发兴趣,培养自主欣赏的能力.本课旨在让学生赏析作品,深入了解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和作者创作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以及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作者的生平和这幅画作的艺术风格,重点是弄懂作品所展示的形象是什么,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艺术手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对《格尔尼卡》进行赏析,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毕加索生平和艺术风格,并欣赏其代表作品.

2). 能力目标: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感知名家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包含的历史,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形成公正的审美观。

设置目的:通过对《格尔尼卡》这副作品的赏析,增长艺术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格尔尼卡》,弄懂画面包含的内容及意义,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的情感。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是学生理解上最难掌握的。

设置目的:《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具有极其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故而能够做到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幅作品也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走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且借此来回顾历史。

4.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作品资料及简介

2.画家的个人生平,故事,艺术历程和艺术风格等文字资料

学具:1.学生收集的作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

5. 课时:1课时

6.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做法如下:

1、情境再现法

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欣赏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像传统的欣赏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所以我运用了多次的情景模拟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直观的过程中感受作品,在情感上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2、德育渗透法

这幅作品本身便是为了抗议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所以又被誉为“声讨暴行的檄文”,因此我在本课中,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的思德教育。

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可见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我的做法是: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讨论——评述”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赏析。

2、合作交流法

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图片多、资料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这节课上以“欣赏作品――分析作品――评价作品”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展开、深入课题。

1.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确认学生进入角色

2.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学习兴趣,并对美术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呢?上课后,我先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毕加索?有谁知道他有哪些著名作品呢?引起学生对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的注意,以此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2).出示课件,初步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是将准备好的资料图片投放在大屏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画面中可以看到那些形象?然后在在屏幕上详细的按画面所有的形象作出讲解: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

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

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

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

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

个血腥的场面。

这也是本节课讲授的重点之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后,教师再适时地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为学生深入理解画面创设一个情景:《格尔尼卡》表现的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炸弹的威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库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使2000名无辜人民丧命。这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他创作了这幅巨画,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而画家之所以如此表现这一事件,也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者等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然后,给学生时间默默体会一下画面中的场景。

设置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画面:牛,马,灯,抱着孩子的母亲,战士的尸体,跳楼的人等一个个战争场面。运用情景感受方法,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作品,从与初步感性认识的反差中帮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了解作品,体验风格.

画家作为立体派的代表人物,也充分的立体主义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到这幅作品中。在作品中,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然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那什么是立体主义呢?来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在幻灯片上展示答案,并出示一些毕加索立体派风格的作品,初步感受立体派艺术风格。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并做出回答:作品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你知道画面中的灯牛马有什么象征意义?依次加深对作品的了解。

灯是比喻光天化日或一只眼睛在浓重的黑暗中注视着这幕惨剧. 公牛是残暴和黑暗, 那匹被长矛刺穿了躯体的马代表人民.

4).作品评价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 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情景假设:曾经有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指着《格尔尼卡》对毕加索问:"这是您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反驳:“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哪些方面?

5)布置作业:

《格尔尼卡》反映是二战时期德军的暴行,但它的创作也与画家经历的地震有关。 而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那么同学们就以这场自然灾难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要求: 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抽象、写实、手绘或材料拼贴都可以,8开纸大 设置目的:情景假设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让学生以口头与书面的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上欣赏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评价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进行提问并伴随有讲解,欣赏之余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体验大师作品的魅力,同时不忘过去历史,反思战争。

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很好的发挥他们的思考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欣赏、讲授教学与绘画教学是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格尔尼卡美术教案篇三:格尔尼卡教案 美术教案1

格尔尼卡教案 美术教案

七年级美术教案 时间 课题:格尔尼卡

课型:欣赏。评述

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 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 《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1分钟)

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

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格尔尼卡美术教案)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

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

三、新课:(27分钟)

(一)作者:

巴伯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为此,他放弃了原本正在创作的一幅作品,用六周的时间将此画完成。

2、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的复制品。德国军官问:“这是你的代表作吗?”“不,”毕加索回答说:“这是你们的代表作!”

3、毕加索的绘画被纳粹集团视为“布尔什维克艺术”“颓废艺术”,禁止公开展出。毕加索不屈不挠,以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珍惜,坚定的予以还击。《格尔尼卡》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深深感动了人民群众。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

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

(三)《格尔尼卡》的赏析:

关注细节,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想一想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征什么?画家是怎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思想感情的?

1、牛头代表了什么?

牛头在冷漠之中蕴含着一种威胁。由于毕加索对该画所作的一次公开的解释是:公牛代表残暴和黑暗,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牛头是法西斯的象征。

2、马的嘶鸣象征着什么?

马在死亡之前的嘶鸣,显示了最后的痛苦之中的抽搐,代表了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3、画面高悬的灯泡象征着什么?

在一片混乱、嘈杂声中,一只象眼睛一样的灯发出了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就象一个“冷酷的梦境。”画家用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了解战争的罪恶。

4、手持煤油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那些和法西斯恶势力做斗争、指引人民走向光明的一切人士。

5、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战士右手握着一把折断的剑,表示这名战士和法西斯侵略者经过了殊死博斗。他睁着眼睛,慷慨激昂,表明他的肢体虽然已经残缺,但是没有看到胜利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6、母亲的动作

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着已经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

7、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色彩。

8、《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立体主义: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艺术流派。将塞尚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到极点,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物象,要在平面上表现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表现正常情况下视力看不到的结构。立体画派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度空间变成三度空间,制造出一种特殊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所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示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在英国、法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20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四)讨论思考:

为什么毕加索用的是黑白的处理方法,而没有采用色彩的处理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知识扩展:(7分钟)

(一)和毕加索同时代画家作品的欣赏:

马蒂斯《红色的和谐》、米罗的《自画像》、勃拉克《弹吉它的女人》、

(二)毕加索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欣赏:

《丑角家族》(1905年)、《亚威农少女》(1907年)、《工厂》(1909年)

五、小结:(1分钟)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