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 正文
 

中班比较轻重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4 14:59:21 影响了:

中班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一:数学教案-小班《比较轻重》

数学教案-小班《比较轻重》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玩法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 )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中班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二:大班数学比轻重教案

活动目标:

1. 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 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 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天平、牛奶,橡皮,苹果、橘子、冬枣、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提出概念,感知重量。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它的名字叫“天平”,你们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的吗?

2.这里有两样物品,我们用天平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看看谁重一点?谁比较轻一点?

3.哦,牛奶垂下去了,橡皮翘上去了,那是垂下去的是重的还是轻的?翘上去的是重的还是轻的?

教师总结:垂下去的是重的,翘上去的是轻的。

5.图片展示,请幼儿说出哪个是重的,哪个是轻的。

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比重量。而且垂下去的是重的,翘上去的是轻的。

二、幼儿操作。

1.幼儿用天平操作比较苹果、橘子和冬枣谁最重谁最轻。(每个人用自己的天平称量,同时三样水果必须都用到。)

2.幼儿讲述自己的称量结果谁重谁轻。

三、三样物品比轻重。

1.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三样东西到底谁重谁轻?

2.冬枣和橘子放在天平上,提问:

冬枣和橘子比,谁轻谁重?学说:冬枣比橘子轻,橘子比冬枣重。(出示图片)

3.刚刚我们先将冬枣和橘子进行比较,现在我们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

个不动。然后再把苹果拿来进行比较。提问:

橘子和苹果比,谁轻谁重?学说:橘子比苹果轻,苹果比橘子重。(出示图片)

4.刚刚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了:冬枣比橘子轻,橘子比苹果轻,所以冬枣比苹果轻。

四、幼儿操作。

1.《幼儿画册3》P37.

活动延伸: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中班比较轻重数学教案篇三:《比较轻重》教学设计

比较轻重

一年级上册

临海市古城小学 戴慧红

一、教材分析

比较“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比较“多少”和“高

矮”之后,它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用的平衡杠、物品

(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中班比较轻重数学教案)二、学生情况

我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活跃的学习 活动中,乐

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本学期后转入2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

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个体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

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 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

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

自主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

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

“跷跷板”和“猜盒子”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构建新知的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自己喜欢的

文具和水果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

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

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并使

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材的编写可塑性很强,给每一位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在我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知

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是三个物体两两

比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教师有意将第二

题改为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轻重”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从孩子们喜闻

乐见的事情出发,从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

趣。所以,在课前我制作了两个外表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盒子,课上让学生

猜哪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在引起兴趣的同时,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

的机会,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根据自己的猜想——我就认为那个盒子能

拉断,孩子有了这样一种自信。之后再由孩子们对玩儿‘跷跷板’情景的

回忆和板书的设计直观形象的画面,“轻、重”位置的高

qing

zhong

低以及笔画的粗细,都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感受轻和重的情境,同时让学生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感性体验

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体验,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

较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

(将学生分成小组,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课堂上设计了“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三个步骤。在“掂一掂”(两人组)、“称一称”(四人组)的活动中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具(书、文具盒)与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和水果,如:小飞机、卷笔刀、小玩具;苹果、橘子等等。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就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好朋友”一起掂、一起称,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物体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这也是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需要。

在掂一掂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抱一抱”的比较方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设计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小环节,即让一名学生来掂一掂另外两位学生的体重,引起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会了比较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再“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将老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转向了幕后,“让位还权”,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教师将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正向教育专家讲的那样,数学教育不是“给予”而是“获取”。

三、引导探究、解释应用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小内容:1、比一比身边物品的轻重。2、让学生比一比篮球和铅球的轻重,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大的东西一定是重的,它跟物体的取材、质地有一定的关系。3、练一练中第二题(实际操作)这三道题也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在备课时我感觉这道题对学生会有些难度,所以在不违背教材的前提下我将它改为实际操作,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猜一猜谁最轻谁最重,然后学生带着这样的猜疑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去了解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最轻与最重,这就降低了难度。通过探究活动解答自己的猜疑,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例如:苹果、橡皮、卷笔刀这三种物品,橡皮与苹果比就较轻、橡皮与卷笔刀比就较重。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达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的思考结论,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课后反思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操作,如:在“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等比较方法,教师没有向学生渗透怎样比较,都是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猜想、观察、想象、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的,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主要采取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材料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充分交流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始终跟着学生的思维而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随着学生的活动而改变,如:材料、大小、形状的不同比较的结果也不同,这一环节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与拓展”中,在实际教学中第一环节学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一名学生说:篮球大但它很轻,而铅球较小但它很重。另一名学生说:我看见雨伞很大但是它很轻,而电脑较小但它很重。还有一名学生说:我妈妈给我买的胶鞋很轻,旱冰鞋就很重,因为它多了很多轱辘和铁。所以教师要做到不以教学设计为本而跟着学生的思维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