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 正文
 

高职物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28 17:32:55 影响了:

高职物理教案篇一:高职物理

第七篇 物理 第一节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

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节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

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 小孔成像: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m/s=3×10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

8

5

8

1

2

3

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

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三节 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

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四节物态变化

F

F

F

F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

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温度不断上升。

凝华 放热

蒸发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定义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

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第五节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①摩擦起电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

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19

1e=1.6×10C

元电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

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 组成: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

容易引起火灾。

3、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③ 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

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第六节 电压、电阻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

装置。 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

续对外供电

分类

干电池

光电池 发电机

光能→电能 机械能→电能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 化学能—→电能

①电源

高职物理教案篇二:《高职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高职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职物理》

学分:4

计划学时:160学时

适用专业:机械维修类、电工电子类、化工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选用教材:《物理》苏州大学出版社

(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高职物理教案)

1、前沿

1.1课程定位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1). 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数为4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主要涉及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分为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三大类,

教学时数为16~32学时。该模块是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行业的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进一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培养相关技能。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或相近类别模块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安排教学。

在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中,均设置了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体现物理课程贴近生活、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理念。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该模块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拓展模块的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建议学时供参考。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课程目标符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符合学生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和面向不同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际。

2.2具体目标

2.2.1能力目标

1、具有完整的中学物理的学习思路和能力;

2、具有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应有的基础;

3、具有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知识目标

1、掌握光的光现象及应用;

2、掌握运动和力以及机械能的知识与应有;

3、掌握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的知识与应有;

4、掌握电场与磁场电磁感应的知识与应有

5、掌握核能及应用

2.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风和敬业奉献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3、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共160时。内容和学时分配情况见下表:

第一单元 光现象及应用

第二单元 运动和力

续表

高职物理教案篇三:高职高专《物理学》课程标准

《物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高职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

石化、分析、药分、安全、精细、应用化工技术适用

学制:三制

《物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物理学 总学时数: 88/60

适用专业:高职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

检测技术、石化、分析、药分、安全、精细、应用化工技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2、课程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所阐述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工程应用型技术人员,其物理基础的厚薄、掌握的好坏将影响到他们工作中的适应性、创造性。

二、课程设计

(以能力目标指导下,基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生产过程等]的课程整体开发设计说明);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众多的理想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培养学生能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处理的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所掌握的高等数学工具分析、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的能力,并能把典型数据结果在量级上加以比较,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创造条件使学生多接触各种物理现象,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达到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楚的笔记、小结和心得体会

2、知识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现代生活、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领悟物理学知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以及应用性价值,构建物理学知识系统。

3、素质目标

通过大学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进程中,接受方法论的教育,感悟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建构过程中体现的诸如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测与试探以及理想化方法、模型化方法、半定量方法、实验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等。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碰到问题后,能较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的条件和实质,运用所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合适的方案。

通过物理学原理定律的教学,强化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物理学本身是极好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物理学中充满了各种矛盾:运动与静止、作用与反作用、吸引与排斥、冷与热、正与负、膨胀与压缩、有序与无序、稳定与衰变、裂变与聚变、正物质反物质、连续性与量子性、电场与磁场的对立统一、波粒二象性等等,对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的介绍,强化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物理学追求完美,既以精确、定量且可重复的实验事实检验理论,又以严谨、优美、对称和简洁的理论预言实验结果为主要思维方式。它和虚伪、浮夸、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言论格格不入。

通过视频演示实验和为学生开放自主的探索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维更加灵活。

相关热词搜索:高职 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物理力的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