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 正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0 21:46:43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

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

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

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二:八年级上物理新人教版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学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最新人教版)

一、 学情分析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物态变化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 分层教育方案

1.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1)分层教学,因才施教,发挥他们带头作用。(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学困生提高方案:根据了解,有一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不好,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具体措施如下:(1)课堂上要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照顾。(2)“一帮一”活动。(3)及时总结,改进方案,不断提高。

3.待努力生转化方案:根据分层教学方案,做好待努力生的思想工作,耐心细帮助他们,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他们的优点,以优点促进步,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不进步。具体措施:(1)对他们分别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要不断发现他们进步的地方,及表扬。(3)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调节作用。

三、 教学计划

1.现状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许多物理现象理解区分不清,要有耐心的指导解释。

2.教材分析、知识结构: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3.教学目标:(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2)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3)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学生自主探究的训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6)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四、课时安排

周 章节 内容 课时安排

第1周 序言科学之旅 1课时

第2-3周 第1章 机械运动 7课时

第4-5周 第2章声现象 6课时

1

第6-7周 第3章物态变化6课时

第8周第1-3章 复习 3课时

第9周 半期检测

第10-12周第4章 光现象 8课时

第13-14周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8课时

第15-16周 第6章 质量与密度5课时

第17周 第1-6章 期末复习

第18周 期末统考

序言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2

板书:

科学之旅(序)

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3、怎样学好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注:注重观察与实验,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单元整体说明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知识结构: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会选择参照物,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2、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3、知道长度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知道时间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停表测量时间,知道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减小误差的办法。知道误差不是错误。

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参照物的选取,速度概念、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难点:参照物,速度计算,长度测量,误差减小方法。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 ---------------------------1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5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三: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电 子 教 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 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 分组实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作业:

(1) 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

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思考与练习—1、3、4、5。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 了解骨传导。

?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

八年级物理教案

听到声音

?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立体声

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相关热词搜索:八年级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