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 正文
 

初二物理教案下载百度网盘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7:50 影响了:

初二物理教案下载百度网盘篇一:初二物理全部教案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力

第一节 力

【整体构思】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

【预习提示】

1.力。2.力的单。位3.【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到了____________2.体是是________。

3.二、目标定向

比一比:

1.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力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4.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都离不开力。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两个物体是否有相互作用,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考虑。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另一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只要有一个效果出现,就表明两个物体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对于任何一个力,它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

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受到了力的作用,即

甲对乙有力的作用的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体间直接接触,并且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等。因此,物体之间无论接触与否均可能有力的作用。 6.力的三要素新-课 -标-第- 一-网

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7.力的示意图

受到了力。 四、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探究力的三要素

例如:“开门”或“关门”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小组讨论回答

器材:。 。 。

。 1.思考:力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举例说明

① 。 ② 。 2.思考理解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小组讨论?

3.如图所示,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50N的拉力,画出木箱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六、反馈评价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物体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受力 物体是__________。 3.能够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A.一个巴掌的

初二物理教案下载百度网盘

力太小 B.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5.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熟透的苹果从树上竖直落下 B.小孩从直滑梯上匀速滑下

C.D.6.

7.

8.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为 300N,

X|k |B| 1 . c|O |m

9.如图所示,悬挂在绳上的小球受到的拉力是3N,画出小球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人对跳板的压力

B

手对弓的拉力

C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D

2.如图所示,F2>F1,①(a)(b)比较②(b)(d)比较③(c)(d)比较④(a)(c)比较,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的实验是 () A.①②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二节 弹 力

【整体构思】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2.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和作用。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预习提示】

1.测量力的工具。 2.原理。 3.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X k B 1 . c o m

1.为了准确地知道力的大小,要对力进行测量。在物理学中,我们利用力产生的________的大小来测量力。国际上通用力的单位叫做________,简称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表示。 2.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叫测力计。在物理实验室经常使用弹簧秤,它的核心 部分是 ,它是利用__________这个道理制成的。

3.

测量超过_______4.气球经吹气后体积变头,馒头变__________5.6.体是是________。 7.8.,测量后应观察________。

二、目标定向

学生比赛

也就是要好好学习离得测量。 三、学生自学

1.的内容请回答:(1)?

(2)?想一想,要测出力的大小还需要什么? 2.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观察什么?若指针不是指在零位置怎么办? (3)在称量时应注意什么?

①所测的力能否超过它的量程?为什么?

②称量时,若弹簧秤与外壳发生摩擦,对称量结果有无影响?应该怎么办? ③若所使用的弹簧秤的弹簧不能自由伸缩了,还能用它继续称量吗?为什么? 四、合作探究

初二物理教案下载百度网盘篇二:2013年新版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

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

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

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

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二物理教案下载百度网盘篇三: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电 子 教 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 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 分组实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作业:

(1) 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

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思考与练习—1、3、4、5。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 了解骨传导。

?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立体声

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相关热词搜索:百度网 下载 物理教案 初二物理密度教学教案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 初二物理教案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