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正文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28 16:48:01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提供全面的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选文都侧重描摹自然风光,赞颂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有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有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有飞红滴翠的黄山,还有如画似绣的桂林山水,只要你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发现大自然是如此奇妙,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三、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1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2课时

四、各课教学简案

鼎湖山听泉

(一)学习目标:

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3、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二)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你知道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听,思考,回答。

指的是什么地方吗?你能说说这颗“绿

色明珠”美在何处吗? 今天,我们就一

起走进散文名篇《鼎湖山听泉》,欣赏鼎

湖山美丽的风韵。

2、整体感知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画作者游山踪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作批注。

3、反复诵读,感知美:

自选课文写山泉美的片段,准备推荐学生自选课文片段,有感情的朗读。

给大家,并说明美在哪里。准备推荐理由。

巡视指导学生“吟哦讽诵”读给大家听。评价,补充。

4、深入理解:

再读课文,思考: 再读课文。

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 思考,讨论。

也 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回答,评价,补充。

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

主,兼及其他的?

5、语文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写一个广告 思考,创作,交流。

语或或拟写一副对联。 评价。

林中小溪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吟哦讽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大自然的美。

2、能概括出小溪所显示的精神并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之美。

(二)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直接导入。

2、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林中小 朗读全文。

溪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思考,回答。

3、美文推荐: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 自主选择,练习朗读,准备推荐理由。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小组交流,推荐组内最好的。 指导朗读,评价。全班交流,评价。

4、语文活动:

综观小溪流经树林的全过程,你从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中领悟了哪些人生哲理?试从不同的角小组交流讨论。

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或他人的事例说一说。 结合自身实际阐述。

巡视,指导评价。 交流评价。

飞红滴翠记黄山

(一)学习目标:

1、能能简洁的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

3、能用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二)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给予了 听,思考。

很高的赞誉,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

2、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了黄山的哪些景。 交流,评价。

3、精读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读读,思考,圈点勾画。 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 交流评价。

物的特点。

4、语文活动:我做导游。

运用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以 思考,创作。

校园景物为解说对象,写一段解说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巡视,指导评价。评价。

画山绣水

(一)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简述巧妙构思的好处。

3、能结合课文谈谈散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桂林山水甲天下”,她以“山青,水 思考,交流。

秀、洞奇、石美”而著称,尤其是漓江两岸

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喀斯特地貌更是美

仑美奂,天下无双。 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

人的故事。

2、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用简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 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交流评价。

3、细读课文:

思考:本文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反复朗读,

作者是怎样运用的,你认为哪一段用的最 思考,讨论,交流。 好,好在哪里?

4、语文活动:辩论赛

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思考,准备一段话发言。 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把自然美景和阶 小组交流。

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强附会了,你 全班讨论交流。

怎么看?评价。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学设计

《成功》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论据来证明(完善)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

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课前预习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留学德国是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他走上了东方学研究道路,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

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掌握字词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赅,完备,概括。

明白之至:明白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

不期()而来:不预定日期就来到了。 期()年:一周年。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蓦( )然:不经心地;猛然。

囊( )萤(晋朝车胤)映雪(晋代孙康)

悬梁(西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晷( ):日影,日光。烦琐( ):繁杂琐碎。

3、积累文中的成语及名言摘抄如下。

4、议论文知识点:

1.类型: 立论文 、驳论

2.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3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4.论点分类: 中心论点 、分论点

5.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6.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7.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列式、对照式 、层进式、总分式)

8:论证语言: 准确、严密(记叙概括 )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牛吃草:大量进食——感知文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区

分论题、论点)

论题——成功(之道)

对成功的观点:天资+勤奋+机遇 = 成功 ,其中关键因素是勤奋。(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知道观点的提出

方式和表达观点的完整性。)

二、合作探究 学牛吃草:不断咀嚼——研读文本

1、作者对成功的三个条件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天资:人与人之间的天资是不相同的(举例论证) 勤奋: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机遇:机遇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举例论证)

2、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成 功

天 资 + 勤 奋 + 机 遇

↓↓ ↓

无能为力 自己决定无能为力

勤能补拙 业精于勤

作者先承认有天资,但不惟天资,通过举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例子来

说明对待天资要客观;接着肯定勤奋的重要性,举例和说理相结合;然后举自己的例

子说机遇有时很重要;最后引用韩愈和王国维的话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

3、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王国维的“境界说”,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第一境:高瞻远瞩,选定目标——预期(立志)

第二境: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勤奋(追求)

第三境:豁然开朗,妙手偶得——成功

4、 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请你谈

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同桌讨论,学生大胆质疑,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师评价。

三、学牛吃草:善于反刍——拓展文本

1、 为文中作者的观点补充论据:

根据以下提示,请你思考与之有关的例子来证明,古今中外的皆可。

A、 成功需要天资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

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

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

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

的印象。(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

B、成功需要机遇

材料一: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拂辍学,后来成了世

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材料二: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

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

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

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 材料三: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

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

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C、成功需要勤奋

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

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

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三: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桃花源记》教案

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2.积累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要求:

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 语速适中,四 、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

锵。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田园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

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

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

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

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知识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 tiǎo 便要还家y

āo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

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

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

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

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

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

二、学生自己看书,疏通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解释下列名中加点的字词。

1.缘溪行() 2. 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 ) 4.才通人( )

5.林尽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7.豁然开朗( ) 8.屋舍俨然( )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0.阡陌交通( ) 11.悉如外人( ) 12.

黄发垂髫( )( ) 13.并怡然自乐( )14.咸来问讯() 15.

妻子邑人( )16.延至其家( )17.具答之() 18.不复出焉( )

19.具言所闻( ) 20.此中人语云:( )21.及郡下( )22.诣太守()

23. 欣然规往( )24.既出( )25.便扶向路( )26. 后遂无问津者( )

答案:1、沿着,顺着点2、花 3、非常、很 4、通过 5、消失 6、隐隐约约 7、开阔、

敞亮的样子 8、整齐的样子 9、类 10、田间小路 11、完全12、老人、小孩 13、

一起14、都 15、同乡16、邀请17、详细 18、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19、听到 20、

告诉21、到22、到、谒见23、计划、打算 24、已经 25、以前 26、问路、探访

当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3.请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1.B 2.C3.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渔人

课后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分类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等,积累文言词语。

反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2.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确切理解其含义。

学法指导

对古文的正确朗读,首先决定于对文句的正确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语法结构结合紧密

的短语不能读破;最后,还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培养自己的语感。

相关链接

(二)阅读“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完成17~19题。(8分)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9.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

答:

答案:17.(共3分,各1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 18.(共3分)(村中

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乃”“无

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19.(共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

桃源,言之成理,1分。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

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知识预习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

细、详尽”,所以选C项)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借代,指老人与小孩

课堂探究

一、诵读课文,导入。

二、继续学习课文。

文言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

(二)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 )3、未果,寻病终

( )

(三)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

【乃】①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 )

【寻】①寻向所志( )② 寻病终( )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志】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

【足】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何不试之以足( )

【扶】①便扶向路( )②出郭相扶将()

【得 】①便得一山( ) ② 既出,得其船( )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渔人甚异之( )

③闻之,欣然规往() ④具答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理解和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文字形式上

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短语。这类双音节短语是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组成的,翻译时都

必须准确地译出。它们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

易“以今译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 今义: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6.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渔人甚异之译文:

2、林尽水源 译文: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8、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文:

(六)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从语法角度设计本题,但目的不在讲语法,而在指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为文言文重

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被省略。这里,不过是以主语、宾语的省略为

例来说明这一情况。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

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两段话

中还有一些省略的成分未用括号标出,也可以让学生补出来。

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一)要通邀,邀请

(二)1、意动用法,以??为异 2、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3、名词作动词,实现

(三)舍:舍弃、放弃、丢下;屋舍、房屋 乃:于是、就;竟然 寻:寻找;不久、顷刻

为:对、向;作为志:动词,作标记;名词,标志足:值得;脚 扶:沿,顺着;扶持

得:发现;寻找 其:代词,那;代词,指他。之:助词;代指见到的景象 ;代指这件事;

桃花源中人。

(四)①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与人世

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③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④鲜艳美丽 食

物味道好⑤不值得不充足,不满 ⑥像这样这样

(五)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3、这里土地平坦开阔,

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他们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

问渔人从哪里来。5、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6、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7、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9、南阳刘子骥,

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六)1、村中人、渔人、渔人、村中人、渔人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渔人、

渔人、桃花源中的情景

当堂练习

一、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

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

(2)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②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

③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④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 。

⑤作者概括桃源人安定富足生活的句子是: 。

二、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感受。(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和不顺,都可能历经苦难和艰辛,而只有经历了

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课后作业

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完成6—9题。(15分)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九年级 苏教版 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