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正文
 

语文教案课件配套

发布时间:2024-04-19 12:17:43 影响了:

语文教案课件配套篇一:采薇 优秀课件 配套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放一首古琴曲作背景音乐,同时用小段优美简洁的话引入,营造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导入语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绮美而瑰丽,品读《诗经》,就是聆听三千年华夏先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在营造气氛时不忘知识回顾。和学生一起回顾诗经六义。

生齐答:内容——风、雅、颂,手法——赋、比、兴。

紧接着引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边塞诗的开山之作——《采薇》。

二、解题

教师出示薇草图片,介绍采薇就是采摘薇草,即采摘野豌豆苗。图文结合,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三、朗读诗歌,通过三个场景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归之情。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要多读,反复读,在读中逐步领悟其内蕴。教师安排了三读诗歌,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用词与句式,读时形式多样,读准字音时叫个别学生读,另叫学生纠正字音,感受句式节奏时,则要求齐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之后让学生总结句式节奏上的特点,即有音乐感、节奏感、句式相似,反复吟唱,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句,最后总结这种句式叫做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重章反复)。

二读诗歌要求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并掌握赋比兴的用法。首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PPT,重点词语,让学生解释。之后教师从戍守边疆的将士“思归”这个思路来讲解全诗,根据行文思路,分析出三个场景不同的“思归”之情。

首先,第一场景是“采薇思归”。诗经开篇定题起兴,用“采薇”起兴,让学生思考为何用“采薇”起兴?并让学生找出写薇菜变化的字,让学生感悟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感悟与思考,体会到,用“采薇”起兴的原因是近似联想,因为戍守边疆的将士生活艰苦,采薇菜充饥是常有之事,而且对将士家乡的贫苦百姓来说,采薇也是家乡常有的充饥方式,因此以采薇起兴有两种深意:一是写出了戍卒生活的艰辛,二是写出了将士们的乡愁,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前面提到了重章叠句,学生已经了解到重章叠句的特点,即句式相同,每句的字数相同,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更换个别字句,以丰富表达的内容。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前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法,写薇菜变化的字为:作、柔、刚。作即薇菜刚长出地面,柔即薇菜叶面大而润泽的样子,刚是指薇菜茎叶开始变老。从这三个字的字义,学生很快悟出了随着薇菜的变化,时间在不断地推移,时间已经由春至夏,进而到秋,将士们戍守边疆的时间不断增长,时间长久,戍守又很艰辛苦,将士们乡愁也就自然日益加深。教师表扬学生感悟到位,并趁机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将士们乡愁日益加深的词语或句子,这种紧扣文本的做法,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有了先前的感悟,从文中找句子也就相对容易了,很快就找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三个表达将士们思乡之情加深的词语。分析完“采薇思归”这一场景之后,教师不忘要求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再一次整体感受将士们那与日俱增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第二个场景是“疆场思归”。同样用到了起兴手法,因为棠棣花花开三朵为一缀,后多用棠棣花来比喻兄弟情谊,而战士们共同为了抵御外侮,并肩作战,此处用棠棣之花起兴,表达了将士们与子同袍、奋勇杀敌的决心。四五章对战车、战马、弓箭有着细致地描写:战车是路、戎车,非常高大;战马是业业、骙骙、翼翼,又高大又强壮又整齐;弓箭

是象弭鱼服,非常精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些特点后发问,这种对军队全方位细致的描写的手法是什么?同学生回顾诗经六义中三手法,很快答出:是赋。呼应开头,有水到渠成之巧妙。然后学生总结,这是一支“强大之师、威武之师”。最后男生齐读,读出了将士们浴血彊场、斗志高昂、满怀爱国热情、自豪而必信的战斗信念。

最后一个场景是“归家悲哀”。教师用一句很巧妙的话引出这一场景:将士们满怀战斗豪情,想打胜仗,打完胜仗后他们最想做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回家。此时,教师用PPT显示出一个思考题:九死一生,终于能够凯旋,本是件高兴的事,为什么诗人会在最后一章归家途中道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此处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同学们似乎有了些许感悟。学生们有的答道:将士怕物是人非,将士满身伤痛,将士们的战友可能一个个的在彊场上在自己身边死去??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首先表扬学生想象丰富,想象有道理,同时,用PPT展示两首诗: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李频《渡汉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十五从军征》 这两首诗也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情感,并用诗意化的语言总结,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让学生体味抒情主人公的悲哀之情。

四、主旨把握

当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此时有一位学生又举起手,他说道:“老师,我觉得作者在途中如此悲哀的原因,除了刚才同学生讲的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这位学生的这一举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但教师意外之余,马上平静下来,并显露出期待的眼神,于是学生继续说道:“这位将士在外征战,因为这场战争是抵御外侮,对抗猃狁,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抒情主人公在杨柳依依之时,虽对亲人、家乡有万千不舍,但仍然是兴然离开家乡,走向战场,这是他的义务,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场上,将士们斗志高昴,奋勇杀敌,周王朝也很重视,装备精良,在冷冰器时代,这可看出是必胜之战。然而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就会有人家破人亡,战争虽然胜利了,胜利是属于国家的,对于每个战士而言,对于每个百姓而言,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悲哀。所以我认为,作者在途中悲哀,内心是非常痛苦而复杂的。应该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听完这位学生的讲述,整个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说得真好!教师对此学生大家赞扬,并借此总结出文章的主题: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吃透了已经讲过的内容,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没错,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戍役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对人的生命的戕害!这首诗是千古反战诗之祖!

五、末章手法探究

接下来教师满怀情感地诵读末章,读完后营造一种意境: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将士在风雪交加的路上步履艰难,满心伤痛,末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渲染这种悲哀之情?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展示讨论结果,讨论时间四分钟。

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要求:说出艺术手法,并具体分析哪里用了这种手法,以及是如何运用的。每位同学都表达得非常好,教师也给予了及时准确的表扬和总结。最后成果如下:

1、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2、 以乐写悲,更衬其悲。

3、 今昔对比,今非昔比。

4、 虚实结合。画面拓展,意境深远。

最后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为末章之美作结:“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情。”

手法讲解透彻,之后,教师又巧妙地过渡:这首诗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它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我们通过三读诗歌再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吧!

三读诗歌,要求:准确地把握情感,从采薇思归的忧伤焦急,到彊场思归的慷慨雄壮,再到归家悲哀的痛苦悲伤,情感波澜起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怨的。最后让全班同学齐读全诗,诵读时要求注意音调的变化,三个场景语调由低缓至高亢,再到沉痛。同学们深入理解了全诗,最后诵读效果让人震撼。

最后教师让学生齐读下面这段文字,让学生从文字中再次感受《诗经》的绮美瑰丽。 文字为:《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无不被其润泽、受其照耀。诗经里有第一首写嫁新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

诗经就如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愿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平都能品读《诗经》,感悟其中深沉的意蕴。

六、课堂练习

整首诗讲到这里基本圆满结束,最后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找出《芣苢》一诗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

题目如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思考:《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七、布置课后作业,并推荐阅读两本书:安意如:《思无邪》、鲍鹏:《第三只眼看诗经》。

语文教案课件配套篇二:《故乡》精品教学课件标准化详细配套教案

《故乡》超超级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 理解小说运用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德育目(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语文教案课件配套)标: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改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主题思想。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2.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设计:

文献法: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鲁迅的有关资料,加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 学法:

自读法:自读课文,大致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主旨。

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集体备课内容设计 个人备课补充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小说的含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与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是一种以

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按题材可分为: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即生动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小说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小说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焦急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主旨的表现有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也即景物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景色、场景等,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背景;(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③烘托人物心情(如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郁闷、绝望) ;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交代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或营造某种氛围,为下文写??作铺垫;(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一般放在结尾的位置)

小思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写作的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

本文《故乡》选自

《呐喊》

在初中我们学过或即将要学的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雪》《风筝》,——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社戏》,——出自《鲁迅全集》。

小说《故乡》《孔乙己》,——出自《呐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的故乡是——

浙江绍兴

绍兴鲁迅故居

理解本文,需要了解鲁迅的出身经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知县,后到北京做内阁中书。大门上那块“翰林”的横匾,标志着周家的显赫地位。

鲁迅故居的思仁堂

很气派吧!

绍兴鲁迅故居大门

和祖居相比,是否有些破败?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 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老师提示:这场“变故”指祖父因考试贿赂案获罪入狱。

鲁迅自传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本文写作缘起

从日本留学归来,鲁迅先生在故乡教了几年书。

蔡元培做教育部长时,经人推荐,应蔡之聘去教育部工作,于1912年来到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教师。

1919年底,鲁迅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居北京。后来,他根据这次回乡的见闻创作了小说《故乡》

北京的鲁迅故居

北京八道弯胡同11号

1919年,鲁迅买下此院

鲁迅在北京的又一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右边是鲁迅纪念馆

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

一九二四年春鲁迅亲自设计建造

故居内鲁迅的书房兼卧室(老虎尾巴)

故居内的鲁迅藏书

回忆巩固

《故乡》出自哪里?

出自《呐喊》

我们学过《呐喊》中的什么作品?

《社戏》

小结:先生走过的路(完美)

鲁迅全集

《呐喊》后来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故乡》学习指导

1、《故乡》内容深刻,思想深沉,人物形象已成典型,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但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2、《故乡》的学习,应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①预习,整体感知;②研读各个部分;③归纳复习,融会贯通。

3、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本课可参考的资料很多,但不一定都对,要有选择地阅读和吸收。

预习课文,给下列红字注音

萧索( suǒ) 鄙夷( bǐ )

恣睢( zì suī ) 阴晦(huì )

五行(xíng ) 装弶( jiàng )

脚踝(huái)潮汛( xùn )

愕然( è ) 嗤笑( chī )

瑟索( sèsuǒ ) 深黛( dài )

猹 ( chá ) 獾 (huān )

髀 ( bì ) 惘然( wǎng)

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

家景:家中的经济状况(贫富)。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恣睢:放纵,放任。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闰土、 杨二嫂、 “我”

2、文中的“我” 是不是鲁迅?这个“故乡”是不是绍兴?

不是鲁迅,但有鲁迅生活经历的影子。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本文是小说而非散文,其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是根据生活虚构的,不能等同于现实。

3、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明确:

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

“第二日”,“这样的过了三、四天”,“又过了九日” 等。

4、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明确:

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

“第二日”;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又过了九日”

5、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

“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6、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7、依据小说的线索或时间先后,地点转移,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请标明各自的起止段落。

(一)回______故乡

相关热词搜索:课件 语文教案 配套 鸿门宴课件及配套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配套课件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