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正文
 

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6 17:51:34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提供全面的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一:鲁教版高中语文必须一说课稿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

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课文重点和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 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 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 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一、说教材《师说》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二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二篇文章,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师说》是千古传诵的名文,不仅因为韩愈在文中敢于承受社会的“笑侮”,以极大的勇气抨击当时社会的敝俗,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为后世树立了培养尊师好学的风尚,还因为其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新教材将《师说》放在《劝学》之后,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到的第二课,这样的安排颇具深意,旨在使学生首先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教师观,为学生今后的高中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

我制定了以下三点的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1、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假字的用法 3、词语的异动用法4、了解“学者”、“从而”、“所以”、“小学”、“不必”这些词语的古今异义;

5、重点掌握“师”、“道”、“惑”“其”这几个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用法; 6、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基本能力目标

我的基本能力目标很清楚,三点:第一,掌握本文第二段的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第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第三,学会质疑,敢于质疑。

C.德育目(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人的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什么要从事学习”这一道理”的精髓。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导语: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我国自古就由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唐朝的一段时间却出现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敢于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七、 说教学程序

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掌握“人为(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

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3.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高一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这篇文章是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写的,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们的无限从机宗敬和怀念之情,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但教师不宜过多烦琐地分析,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领会作者的深切感情和写本文的主旨。

2.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

(1)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对革命烈的深切怀念和歌颂之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憎恨之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弄清题目的含义,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理清课文整体思路,结合中心和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A探讨文章主旨B遄摸重点语句(2)难点:A题目含义的理解B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语句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起悬念的作用)

念和歌颂,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揭露。(放相关的教学录象,板书课题)

恐怖。(放映资料录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姐妹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都是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烈士的怀 2.简介时代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为纪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揭示了蒋介石统制集团的白色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

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二、说教学目标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根据本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犹疑的洒脱,所以本文难点是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四、说学情

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的能力,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水平。

导入:由“世外桃源”引出作者陶渊明,请同学分享他所知的与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的信息 。一、导入新课

关于《归去来兮辞》,宋代欧阳修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二)教师对作者进行系统介绍,通过对作者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介绍文体

找一位预习充分的同学,描述辞的文体特征。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三)扫除障碍,疏通文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四)体味思想感情:(约20分钟)

1、请同学画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请同学有感觉的朗读课文,在一遍一遍的诵读

6.荷塘月色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文章表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但是在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隐士,是人生苦短的慨叹,是世乏知音的孤寂,还有一丝有些经过上一册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同时诗词鉴赏方法方法也有了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

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3 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提升。

1、

2、

3、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1.导入新课: 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那些作品?学生同时答:《春》、《背影》。这几篇散文着重体现了他的散文感情朴实、诚挚,结构严谨缜密的特点。他的散文还有另外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从他早期散文的风格看,他是一个很擅长运用情景交融的作家。这在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 ,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塘月色” 的特点。

7.烛之武退秦师

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是历史散文的典范,该书长于叙事记言,记事精确清楚,详略得当;对话从容委婉,意味深长。节选章节《烛之武退秦师》是其中的精彩篇章,集中表现了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寥寥数语便能使作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烛之武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文也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左丘明与《左传》,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梳理文言文知识,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3、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心理,分析烛之武在退秦师过程中态度的转变和体现出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2.学习烛之武说话策略。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

(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较为复杂,学生首先要理清故事的情节,同时,正是对复杂情节的生动展现是本文格外精彩,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学习。)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烛之武”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即可)

难点:1、烛之武态度转变的过程所反映的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在受命时有一个先“辞”后“许”的过程,这一过程非但无损烛之武爱国形象,反而使之更真实生动)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说学情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荷花淀》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荷花淀》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品描写了白洋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的生活片断。作者以细腻灵活的笔触,刻画出一群英姿勃勃的白洋淀青年妇女形象,赞美她们识大体、重气节的崇高品德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展示她们把爱丈夫与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思想境界和乐观、开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力袒露人物美好的心灵。本文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孙犁战争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品位人物对话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其其他荷花淀妇女的形象;

2、赏析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第一课,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与人物对话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备运用语言刻画人物。

二、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方法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1、朗读法:主要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学生既有兴趣,又能从中品读出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探究,启发学生思维,对课文重点进行解读和赏析。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3、发现、感悟法:引导学生由发现、体会小说中精彩的人物和环境描写,来感受孙犁清新质朴的泥土气息与疏朗淡雅的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播放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导入:去感受孙犁先生笔下一个别样的战场。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进而理清文章那个思路,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本文没有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等,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来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栩栩如生。文章精彩的对话有好几处,老师通过精讲“话别”这一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板,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通过品味人物对话来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心理。

(四)研读赏析,把握特征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教师请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圈点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物描写片段,并思考:片段中描写了什么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这些景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通过这些意境传达出了怎样的感情?通过设置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小说的创作特色以及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能力迁移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1、板书人物对话展现的美 :人情美 人性美

2、板书景物描写展现的美 :景物美 语言美 意境美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凄惨,战争总是充满了血腥味,今天让我们走进白洋淀,对比古战场的惨烈和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幕,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少于300字。此环节较好的将课内外知识衔接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二:鲁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 o o o o ? o o o ? o o o ? o o o ?

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1. 赤壁战

2. 听听那冷雨3. 再别康桥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探索科学奥秘4. 张衡传

6. 论无性造人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感受艺术魅力6. 琵琶行

7. 蒙娜丽莎的魅力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8. 套中人

9、鸿门宴 单元测试期中考试

? 期末考试

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三:高中语文 7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鲁教版必修1

7 烛之武退秦师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

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

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

命,去说退秦军。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

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

危机。文章主要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

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安排在单元的

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是关键所在。本着这个原

则,教案着重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出发,在整体把握

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欣赏文章对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悟体会烛之武国难

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古人曾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人能退百万雄师?而且是仅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

即劝退敌人的百万之师?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那就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本——

《烛之武退秦师》,去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看看我们能从他哪里学

到些什么?

二、知识链接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

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

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

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

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

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

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

迄今尚无定论。

三、背景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

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

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

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

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

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 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

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

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投影显示: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学生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4.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

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五、理清层次,疏通文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

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

——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

秦接触)。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

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

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

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

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

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

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

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

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

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

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

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

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

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

只求了解大意。

六、教师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

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

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

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郑 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烛之武 临危受命

(义勇)夜缒而出

智说秦君秦军乃还

郑 转危为安晋亦去

第二课时

一、落实字词,检查背诵

1.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阙

①qua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a 城楼

③qua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4.微

①细小,轻微 (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5.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四、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二、总结人物,见仁见智

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第一个人物——郑伯。

1.让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让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教案 高中 教版 高中语文教案人教版 鲁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