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政治教案 > 正文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19 21:58:57 影响了: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质教案

附件四:

课堂教学设计表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篇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说课稿

漳州双语学校 翁聪良

一、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 内容分析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3、 新老教材比较

(1)老教材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都有专节阐述。

(2)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突出。新教材突出了“秦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内容,增加了如三公九卿的职责、“朝议”、挟书律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内容。语言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教材中穿插了一些历史图片、文物图像、地图等,增加了历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知识链接、史学争鸣、学习思考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对有关影视作品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形成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2、学法指导

学生课前预习 扩充知识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课后继续探究思考

三、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

▲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并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2、过程和方法:

▲ 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 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 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难点:

“大一统”政体和官僚机构的形成比较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这种行政体制的创新。

五、教法设计

1、教学总体思路: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2、具体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师生质疑,合作探究;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六、教学过程

屏幕展示李白的一首诗《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用图片或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 “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初中学习中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简处理。教材主要介绍了(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2)蒙恬夺河套、阴山地区,修直道,修长城;(3)南方:筑灵渠,(4)西南: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学生容易了解。

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两幅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设计三个小问题①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秦始皇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行动主要有哪些?讲述秦朝疆域的四至。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设计一方面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地域概念,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理格局。另一方面通过两幅图三个小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地图信息和阅读教材内容的能力和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③问为下一部分内容作了铺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

【利用教材设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补充材料合作学习】

问题二:阅读材料,了解皇帝称号的来历,并小组讨论回答。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诏令是“议帝号”: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君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1、3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据材料,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三则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角色模拟辩论互动】

问题三:郡县作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春秋战国时在有些列国已出现。秦统一后,就如何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展开了一场争论。请同学们看教材丞相绾、廷尉斯的讲见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重臣,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你会支持哪个观点,请具体阐述理由。(老师可以以秦始皇的身份追问、质疑和点评)

【动手动脑质疑互动】

1、请简单绘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说说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2、对秦朝创建的集权政治制度,你认为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你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老师同学的问题。

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4、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

▲加强思想控制——“大一统”政体下的思想专制

这块是阅读内容,学生看书基本了解即可,主要是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 可以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有人对你的政策提出非议,你会怎么做?

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史实(秦加强思想控制)然后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挟书律”进行评价。

▲总结:学习探究:给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为主题,采用书信的形式,或对某一问题、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综合评述,有一份史实(史料)说一份话,注意论从史出。

【板书设计】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 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

(1)秦汉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是教师需要把握清楚的。

(2)“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需要整合处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3)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商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篇三:1.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整体分析: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包括以往所讲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及演变过程,认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1)主题与意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的大致过程以及主要特点,从而让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理解中国古代人民在政治文明领域的建树和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的政治智慧。

(2)线索与重点:

本专题在讲课中,明显要突出一条主线和抓住两个重点。这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如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君主专制主义。两千年间,无论是统一王朝的黄帝,还是割据一方、南面称孤的国君,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传统的政治制度特征之二,是中央集权”。两者合起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以后,两千多年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下来。因此,教师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一定要把握这根主线,讲清这根主线,就达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这一专题设置方面的要求了,也为讲授本专题后面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为进行课标中所特别提到的“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的高中第一堂课堂讨论做了充分的准备。

明确了本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条主线,在讲本专题内容时所应明确的重点也就十分清楚了。本专题的两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演变,也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关键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影响到了清朝后期乃至我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和受列强欺凌的内在原因就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负面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严重影响中国向近代发展,终于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上层建筑束缚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与解放。把这两个重点讲清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也就完成了它的教学任务,课表上要求的“特点”、“影响”都可以解决。课程标准上所表述的专题第一个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由中国历史国情决定的!秦汉以后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加强与发展,不过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延续。

(3)特征与难点:

本专题涉及很多抽象概念,时间跨度很大,知识点集中,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较少;这决定了本专题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讲生动、与现实生活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科书专题I与高中历史老教科书有关内容比较 新增:西周宗法制、礼乐秩序;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特点: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更突出,线索更清晰,对部分内容介绍更详细。

(7)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进程的基本规律。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8)知识框架:

2、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教材分析

如前分析,本专题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它的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于秦朝,因此作为第二课的本课实际上要讲述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演变,也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为此,《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结合我省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具体地提出学习的要求是:第一,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第二,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为了减轻教学负担,“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人民版教材对本知识点的处理,虽然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但并未详细涉及汉代,是从秦统一的过程讲到郡县制和官僚机构,并在《课标》规定之外增加了“挟书律”这一知识点,以使学生对于君主专制有更完整的认识。所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含下面几个问题:第一,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前提与基础);第二,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建立的有关史实;第三,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过程与内容)第四,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与影响) 【学情分析】

初中教材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简单介绍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附有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用图片和小字介绍了秦陵兵马俑、灵渠、长城,介绍了焚书坑儒及评价。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距今时代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且内容概念性、理论性强,所以兴趣普遍不会太高,加上初中教学方面的某些原因,知识基础也不扎实,至于历史学习能力更有待加强。教学时,应以历史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情况;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逐步深入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有关问题,掌握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运用史料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掌握历史学习中的史料运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意义。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史实及其影响;史料运用方法; 2、本课难点: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 【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教师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打破“教材至上”的传统观念,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并能够在教材之外引导学生更加开放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教材只是进行学习的资料之一,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不能“尽信书”,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与探究,养成质疑与探究的精神。

2、文明史观:本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进程,认识政治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体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认识中国古代人民

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粤语歌曲《秦始皇》,请学生翻译成普通话,打出幻灯,展示歌词: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问题一:这首歌里的“我”是指哪个历史人物?他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

(这样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对所接触到的信息的仔细阅读与分析,获得有效信息) 问题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你认为原因何在? (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设问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记忆,将在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从沉睡中唤醒”,同时又引起学生的探求心理,产生对本课学习的欲望)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分别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幻灯展示) (1)、简述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意义。 (2)、概括秦朝实现“六王毕,四海一”的过程。

(这样两个个问题的设计,实现了学习目标之一 “了解秦的统一”的要求) 2、根据第二目“海内为郡县”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幻灯展示) (1)、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采取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与大臣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了哪些意见?你觉得他们的意见如何?秦始皇最后采纳了哪种意见?为什么?

(2)简述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的概况。画出秦朝郡县制结构图,说明郡县制的特点和实施的意义。 (设计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也部分地掌握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

3、根据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幻灯展示) (1)、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实施了哪些制度、设立了哪些机构? (2)、列表整理秦朝“三公九卿”的主要职责。 (3)、“朝议”是一种什么政治现象?如何认识?

(这三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的概况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具体史实;并初步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形成认识) [研讨问题,深入理解]:

问题1:秦为什么能实现“六王毕,四海一”?简述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设计该问题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的方法)

问题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

相关热词搜索:秦汉 教案 走向 政治 大一统 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板书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