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观后感
秦始皇观后感篇一:读秦始皇传有感
读《秦始皇传》有感
——我对秦始皇的认识
我一直不愿意评价一个人。因为在我看来,对于每一个头脑清醒的正常人来说,他们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定有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及目的。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这次是个例外,在读完由张分田编著的《秦始皇传》之后,我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深刻的思考了秦始皇为何能在短短的实际执政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上承千年,下启千年。吞灭六国,缔造秦朝,结束了数百年来“天下共主”名存实亡的政治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大帝国。而又在他死后不久,又出现了第一次皇权变异,爆发了第一次庶民革命,从而导致第一次大帝国的覆灭。在我看来,这些“第一”或多或少都归因于秦始皇。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的是与非、善与恶、功与过的态度褒贬不一,一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在这里,我暂且不论别人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我只想谈一谈自己对秦始皇的认识。
他的身世,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除了吕不韦与赵姬清楚之外,我们无从得知。幼年的他,物质生活还是相当富裕的,但生活的复杂多变,他的经历自然惊涛骇浪,险些丧命于襁褓之中。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十二岁便继承了秦国王位,二十一岁亲政。亲政后不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扫除了秦国内部的政乱,从而一步步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可见秦始皇确实是一代枭雄,其肯定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当时的七国国君中,必然是一个明君。因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成就帝业者,必有霸王之佐,辅成霸业者,必有王佐之才”所以,要想在当时七国混乱的局面下获得一大批贤能之才,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但,秦始皇做到了。在他的身边,由一大批军政素质极高的王霸之佐和善战之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谏言及誓死效命,秦始皇会取得“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吗?显然不可能。但为何他能获得这些人的忠心耿耿呢,这就必然得从他当时的政治远见及贤能程度来考虑。可见他在统一六国的时候确实在人格上有所魅力。我们现在大部分对秦始皇的第一印象就是“暴君”对群臣是乱杀无辜。但是,我们好好想想,如果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时候对群臣都是乱杀无辜,那么还有谁敢去为秦始皇死心塌地的去效命呢?事实上,当时的秦始皇实行的一条律法就是“谏者不诛”因此,秦始皇便拥有了像王翦父子,蒙氏祖孙等贤将誓死为他效命。从而便在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毫无挑剔的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由此在世界史,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工程史等诸多方面名垂千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类似影响的人物屈指可数,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则堪称独一无二。真不愧“千古一帝”
人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有些骄傲肯定是难以避免的,更何况这么多荣耀一下子蜂拥而来,秦始皇未免也有些受不了。他开始了封禅,寻求仙药,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相继发生,因此使得战后国基并不稳固的秦朝再一次遭到创伤,于是在他死后不久,又加上一系列朝内政乱,使得秦朝转眼间覆灭。从当时秦始皇一系列的暴政来看,秦始皇,确实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而表现出了他暴虐的一面。
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毛泽东这位伟大的人物,不也有秦始皇如此的经历吗?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的发展不也在很大程度上被阻碍吗?所以在我看来,秦始皇不愧为“千古一帝”。至于有人用“暴虐”一词将秦始皇一句骂倒的观点,我绝不赞同。
再对比一下唐太宗与秦始皇,总结最后的一个结论:若想在霸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得胜不要太骄,时刻保持一颗冷静的看待问题的头脑。
秦始皇观后感篇二:秦始皇陵观后感
《秦始皇陵》观后感
坐在教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世界遗产在中国》之秦始皇陵,其实在这之前我就知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当我看到纪录片上浩浩荡荡的兵马俑,看到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地下王国军队,我还是深深的震撼了。
考古学家首先挖掘出的是兵马俑,在坑中有众多的兵俑,它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所有陶俑面目无一雷同。而且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陶俑不但仔细塑造出发纹、指甲,甚至连不为人们注意的鞋底的针脚、铠甲的编缀方式、掌面上的生命线都一一刻划出来。这不得不让人们赞叹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不得不对他们油然而生敬意。
兵马俑的出土让现代的人们看到了秦始皇当年是凭借一支怎样的军队征服了其他六国,而且让人们窥测到了秦始皇正是利用怎样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和划时代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血荡中原、席卷天下、统一了中国。
除了对陵墓的惊叹之外,我更加伤感的是创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会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会是多少人死在这项浩大工程里。据说当时的百姓一家的全部劳力被抓去修建陵墓,有的人甚至一生就是在陵墓里度过的,到死也没出去过。他的修建持续39年之久,耗用民工70万,这是多麽庞大的数字。而且当时秦朝的法律规定,一个男子一生须为国家服役两次,其中一次为“正卒”,每次一年,正卒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说是内务部队。另一次是“戍卒”,即边防军(陈胜吴广去渔阳的时候身份就是戍卒)。除此之外,17-60岁的男子每年还要在本县或本郡为国家服务或参加军事训练一个月,叫“更卒”或者相当于民兵。可以看出当时家庭里根本没有劳力,
那试问一个没有劳力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那整个社会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想而知。整个社会是民不聊生的状态,人们生活极具困难,也正应为这样才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陵是人类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
秦始皇观后感篇三:读《秦始皇嬴政》后感
读《秦始皇嬴政》有感
在我们人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公元前221年是真正意义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天下,费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大统一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
《秦始皇嬴政》这本书写了秦人的祖先的发展史,以及秦始皇的来历,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秦始皇在13岁时登基,先是借刀杀了自己的弟弟。再车裂他的假父与仲父。后来又各处搜寻能人异士帮他治国安邦。接着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最后便安邦治国,修筑长城,始称皇帝。
秦始皇的父亲本来没有机会当一个皇帝。但是有一位能人来帮助他,这位能人便是吕不韦,吕不韦先打通呢上下,又买通华阳夫人,最后立秦始皇的父亲为太子。后又把秦王嬴政立为太子。在秦始皇登基后,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就在世界的东方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身边也不能缺少聪明的人来为你出谋划策。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站稳脚跟,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并且目光还要看得长远一些,这样才能成为一代天骄。
相关热词搜索:观后感 始皇 从秦始皇有感 殷墟观后感 武则天传奇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