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地理 > 正文
 

人文地理资料

发布时间:2024-03-29 01:36:20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文地理资料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文地理资料篇一:人文地理资料

QUFU NORMAL UNIVERSITY

《人文地理学导论》

胡佛的运输区位论与高兹的

海港区位论 Transportation location theory of Hoover &

Gorz harbor location theory

学号:2012414617

姓名:迪力木拉提·艾尼瓦尔

院系: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12地理科学

Transportation location theory of Hoover and Gorz harbor location theory

1

一、胡佛的运输区位论

胡佛提出了运价率的概念,考察了在中转运输、回空运输、便于运输各种情形下的运价率的变化,从而论证了企业布局区位中的中转点现象,提供了在港口区和交通枢纽转换点发展工业的理论依据。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在其1948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著作中首先提出了运输费用结构理论,将运输费用划分为由装卸费用和线路营运费用两部份组成,由于包括仓库、码头、营业机构、维修等开支的装卸费用不受运行里程影响,因此,不同运输方式都存在着不同技术特征的运输费用递减现象,从而修正了韦伯理论中运费与距离成比例的基本图形。

1.运输区位论的内容

在区位论研究中,胡佛特别重视运输结构的影响,他认为运输距离、运输方向、运输量以及其他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引起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变化,从运输费用的角度分析:在什么情况下企业的最佳区位接近市场;什么情况下接近原料地;什么情况下企业布局在二者的中间地点。

(一)运费率递减律

胡佛认为,运费最根本的问题是随着距离的增长,运费缓慢的增长,每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如吨公里),的运输价格与距离增加不按比例增长,而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即运费率递减律。形成这个规律的原因是:

Transportation location theory of Hoover and Gorz harbor location theory 2

1、与运输结构有关,运费可分为站场费和运行费两部分。站场费包括装卸费、保养维修费、经营管理费、仓库码头费等。运行费包括运输工具的折旧、线路的维修与管理、保险费、运行中的职工工资等。

这两部分费用中,站场费大小只与托运货物的体积、重量、站场停放时间等有关,与运输距离无关。不论运输距离长短,从站场费看,运输距离越长,每吨公里分摊的站场费越小,运输距离越短,分摊的站场费越高。而运行费的大小与运输距离成正比。因此,每吨公里的运费随着货物运输距离的增加而相对递减。

2、运行费也不是严格随着运距的增加而成正比例增长的。如铁路运输中,短途运输要用零担列车装载,沿途大量摘车、挂车,运行效率低。较长距离的大量货运,可用直达专列运输,行车效率高,途中费用也相对较低。

3、许多国家和地区对长距离运输实行优惠政策,对运输距离越长的货物收费越低,使按吨公里计算的平均运费进一步降低。

(二)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运费率递减律对所有各种运输方式都适用,但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中,站场费和运行费所占的比重有很大差别。

胡佛提出:

1、任何一批货物只要进出站场一次,即使运输距离为零,也要付出同样多的站场费用。

Transportation location theory of Hoover and Gorz harbor location theory 3

2、站场费用,水运最大,其次是铁路和公路运输。而运行费用则相反,公路最大,其次是铁路和水运。

3、每种运输方式都有一定的距离运输优势。公路运输在运输距离短时运费最低,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很快,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总长途运输,水运适合长距离的大批量的货物运输。

区域进行交通运输布局时,要根据当地的运输需要建设运输网,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2.运输区位论的实际应用

胡佛的运输区位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较大,许多国家应用胡佛的运费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应用运费递减律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地区专业化水平。

在多数情况下,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地区专业化水平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同时会增加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里程,增加运费开支。由于运费递减律的作用,原料和产品的运距增大后,运输价格不会按同样比例增长。这就为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地区专业化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日本在二战后利用大型海运的运费率随运输距离增大而迅速下降的特点,依托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在环太平洋沿海地区建立强大的钢铁专业生产区,从海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钢铁产品,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世界主要的钢铁生产国之一。

2、运输布局尽量避免转运。

Transportation location theory of Hoover and Gorz harbor location theory 4

企业布局时,运距长的区位要优于运距短而有转运的区位,布局时应最大限度的缩减站场费,形成最佳区位。

例如,日本在二战后,改变了战前的工业布局状况(内地设厂,以海运进口原燃料,转运到工厂)。填海造陆,将大工厂设立在沿海地区,工厂与码头相结合,甚至直接卷扬机将原料运到车间加工,有的运到工厂的原料码头,再用自动传送带运到车间,避免了转运,减少了站场费,降低了运费。这成为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成功模式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上海宝山建设大型临海型钢铁厂,但是由于巨轮不能入港,只好改为从浙江省宁波北伦港转运,延误时间又增加运费,影响了经济效益。

3、发展集装箱运输以降低站场费用。

胡佛认为运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降低站场费和运行费。集装箱运输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站场费,部分降低运行费,并且可以将各种交通工具组成统一的运输体系,做到门对门的运输。采用集装箱运输,减少了装卸时间,降低了装卸费用。

美国的海陆公司,在最初尝试集装箱海运时,每吨货物的装卸费从5.8美元降到0.15美元,为原装卸费的1/37。现在集装箱已经在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等广泛使用。

二、高兹的海港区位论

德国学者高兹是首先在交通运输地理中研究区位的人。他在1934年发表了《海港区位论》,强调自然条件的区位作用,采用了经济与Transportation location theory of Hoover and Gorz harbor location theory 5

人文地理资料篇二: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2.区域研究的传统、

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地理学产生于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学者,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卡尔·李特尔一起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致力于探索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论思想的引入者,提出对人地关系系统理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维达尔·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提出人地关系理论和区位人文地理研究。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1949-1979年,地理学科全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经济地理学快速发展。 2)1980-1990年,中国地理学复兴阶段。

3)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各分支学科发展迅速。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任务及对社会的贡献

一,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区域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2. 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

3. 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学知识服务。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2、文化区:即文化圈或文化地域,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了解)

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1)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

2)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扩散:(了解)

(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分为:接触(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 接触扩散

?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 等级扩散

?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 刺激扩散

? 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2)迁移扩散:是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空间上连续不断,呈“点”状分布;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

4、文化生态学: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掌握)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文化有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6、文化景观(概念)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重点掌握)

(1)人地相关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3)适应论 是英国地理学家罗可斯比提出,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限制,也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4)生态论 是美国巴罗斯提出的,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环境感知论认为人类对自然作用的反映和决策是以不全面为依据的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

(6)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这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7)和谐论 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该“和谐”的思想。一方面,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一,确定研究课题

第二,制定研究计划

第三,收集整理资料

第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第五,分析研究

第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关键因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保健措施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因素;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人们的观念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

2、人口转变理论 (各国模式)(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仔细看)

?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 三个序列:

第一序列: 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 第二序列:原始阶段,高的出生率、高的死亡率和低的自然增长率。(过渡)

? 第三序列: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加速出生率开始下降,增长率由高转入

低,(低低低)

?

?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 1、高位静止阶段(高出生 高死亡 均衡)

? 2、早期扩张阶段(高出生 较低死亡 扩张)

? 3、后期扩张阶段(较低出生 低死亡 人口扩张后减速)

? 4、低位静止阶段(低出生 低死亡 均衡)

? 5、减退阶段(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到达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

(4)低位静止阶段 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

(5)减退阶段 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阶段

3、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 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 采取人为干预生育行为, 人口转变速度快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4)印度模式 先是高位静止阶段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

三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一)、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 旧中国:高位静止

? 新中国成立后:属于早期扩张

? 70年代处:计划生育政策,后期扩张

? 2020年:低位静止阶段

? 2040年:绝对衰减阶段

(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的成因。

4、人口与发展(掌握)

一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1. 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体现在: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资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

2)人口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适量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人口会造成环境压力,不利于人地关系。

3)自然资源虽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也不能成为人口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极其开发状况对人口增长,国模,分布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4)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还有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和政策方面。

2.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因素表现的两重性特征是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自然因素

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就越明显,

气候、海拔、土壤、水域、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式人口分布的决定因素

6、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三个指向性):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7、人口迁移:是指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迁移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

?

?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 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变化是人口迁移的原因。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民俗与环境

一 民居

1,。建筑材料 材料受地域限制,各具地域特色。

? 四川 西部藏族地区 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 黄土高原 黄土 窑洞

? 云南傣族 竹子多 竹楼

? 黄河中下游, 多丘陵和山地 木结构 土作墙 草作顶

2, 建筑布局 分两种:一种一栋房舍的单元结构,另一种由不同大小,式样,功能的房屋以一定的目的集合在一起的某种组合。

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我国气候差异较大,对建筑外形和内部特征有明显影响。

二 饮食民俗

三 服饰民俗

人文地理资料篇三:人文地理学参考资料

人文地理学参考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 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3. 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 、 旅游客体 和旅游媒介。

4. 地理景观包括和。

5.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 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6.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 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7. 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 。

1. 人文地理学以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 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 、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 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 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 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

人文地理资料

论模式。

5. 瑞典学者 哈格斯特朗 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 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 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 、迁入率 和净迁移率等。

1. 文化生态学是主要研究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 ,系统要素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2. 德国地理学家创立的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3. 乡村聚落按其形态可分为 、 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4. 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5.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 和建筑。

6. 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 、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7.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 ),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A

A.F·拉采尔B. J·白兰士 C.A·赫特纳 D.E·C·森普尔

2.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 ) 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C

A. J.白吕纳 B. P.M.罗克斯比 C. H.H.巴罗斯 D. 孟德斯鸠

3. 1944年,( ) 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A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日本

4. 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 。B

A. 印度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 D. 索马里人

5. 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 ) 。C

A. 足球 B. 服装 C. 服饰 D. 棒球

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 ( )提出来的。A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里斯 D. E.L.乌尔曼

7. 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 ) 。D

A. 四川省 B. 海南省 C. 湖南省 D. 安徽省

8. 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 ( )。D

A. 巴基斯坦 B. 印度尼西亚 C. 阿富汉 D. 缅甸

9. 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 ) 。A

A. 荷兰 B. 墨西哥 C. 印度D. 南非

10.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被称为( ) 。C

A. 支柱产业B. 基础性产业 C. 主导产业 D. 潜导产业

1. 德国地理学家( )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B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 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D

A. J.白吕纳 B. C.O. 索尔 C. O.施吕特尔 D. P.维达尔·白兰士

3. 1934年,( ) 人口学家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A

A. 法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4. 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 。D

A. 尼格罗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人

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 于1939年提出来的。B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里斯 D. E.L.乌尔曼

1. 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 ) ,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景观,探索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A

A. O.施吕特尔 B H.J.麦金德 C E.亨丁顿 D C.O.索尔

B. J·白兰士 C. A·赫特纳 D. E·C·森普尔

2. ( )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A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3. 英国人口学家C.P.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的 ,在国际上影响很大。C

A. 三个序列 B 三个阶段 C 五阶段模式 D 四阶段模式

6.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 ) 于1945年提出来的。C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D. F.奥尔巴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 支柱产业:

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 城镇体系:

是指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4.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5. 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1. 人口转变: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3. 城市化: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 区位因子: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 跨国公司:

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 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2. 区域空间结构:

3. 郊区城市化:

城市向郊区的扩张过程,即郊区农业人口和土地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

5. 区位指向:

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2.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1)是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2)人口集中的过程

(3)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3.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

(1)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

(2)人文地理学包含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4. 简述公司研发(R&D)机构的区位要求。

公司研究机构的区位要求

(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2分)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2分)

(3)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2分)

2.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 简述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 随时接触

4. 简述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性特征。

第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第二,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其历史性方面

2. 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

经济因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

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迫使人口离开和迁移某些特定区域;

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3. 简述影响城市化的机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人的原生动力(1分)

第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2分)

第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分)

第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1分)

第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分)

4. 简述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国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五、论述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4分,共26分)

1. 试述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不同的区位选择。(3分)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分)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是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3分)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并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3分)

2. 如何理解当前人与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8分)

第一,对资源的压力A土地资源退化B水资源短缺C生物资源破坏严重D矿产资源消耗剧增(3分) 第二,引起的环境问题A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B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C臭氧层遭破坏D水体污染加剧(3分)

第三,引起的社会问题A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问题B贫困问题(2分)

(2)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6分)

第一,可持续发展问题(2分)

第二,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任务(4分)

1. 结合实例,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2分)

(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2分)

(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能源的种类、数量及其形态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分)

(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大类别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2分)

(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经济活动的类型来影响其区位选择;(2分)

(6)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能改变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组合。(2分)

2. 结合福建实例,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谈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3分)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6分)

(1) 可持续发展突出地强调的是发展

(2)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3) 大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 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关热词搜索:人文地理 资料 陈慧琳人文地理资料 广州大学人文地理资料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