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化学 > 正文
 

化学的成语

发布时间:2024-04-24 02:47:18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的成语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的成语篇一: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

冰清玉洁

像冰一样清明,像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成语出自汉·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又见唐·徐坚“初学记“晋中兴书”:“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比喻办事清正廉明,行为举止为一般人的表率。

在冬天我们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各将一碗清水和盐水放在露天,若室外气温降至0℃以下,会发现清水已结成冰,盐水则未结冰。实验表明纯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则在0℃以下,只要在溶剂水中加入任何一种溶质,不管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溶解后形成溶液都有凝固点下降的趋势。

海水是一种组成复杂的溶液,溶解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各种盐类的总含量为30-35?,其中以食盐为主约占78%,其它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钾等等共占22% 。海水是溶液故0℃时不会结冰。当温度更低时,海水中的一部分纯水才会凝聚成冰。在高纬度的南、北两极地区,海上会漂浮着巨大的冰山,水面的出露部分仅占其总体积的1/10,陆上存在巨大的冰原。海水又咸又苦,海水凝成的冰却是淡的,也就是说它比海水要纯净的多。原因在于各种盐类杂质在海水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固体冰中的溶解度,所以当冰从海水中凝聚出来时才会“清”。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水缸不那么洁净的水放在室外,滴水成冰的时节水缸上层的水结成了冰,晶莹透亮,将冰敲破取出再融化成水,就比原来的水干净多了。根据“冰清”的原理,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半冰半水”净水法,就是控制好温度,让有杂质的不洁之水凝聚,待到半冰半水状态,再将剩余的水放掉,杂质随水流去,取冰融化就获得了较纯净的水。

众所周知淡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是当今世界环境所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一。科学家预测:在今后的五十年中,全世界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将

会面临水资源缺乏,2050年全球生活在缺水状态下的人口可达20亿。而在南极洲约有2500万立方千米的冰川,它要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80%。科技人员正在考虑和试验,将南极洲海上的冰山用船拖拉到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并设法减少因温差而引起冰山融化的损耗。倘若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试验能获成功,那对今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缺水问题倒是一条出路。

“玉洁”是怎么一回事呢?古代的玉一般就是指当代的软玉。软玉是由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种矿物构成,它们都是钙和镁的硅酸盐,阳起石中还含有少量的铁,故颜色比透闪石稍深些。当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晶体非常微小且互相紧密结合成块时才形成软玉。名为软玉实际质地不软,硬度仍和玻璃相差无几,且有一定的韧性,故古人用软玉制成斧、刀、剑和其它石器。软玉在地壳高温高压熔融状态的岩浆中结晶形成的过程中,同样将各种其它杂质摒弃在液相之中 ,因而软玉本身的质地才会变得相对来说要纯洁一些。冰清和玉洁从科学原理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在现代冶金方法中有一种叫“区域熔炼法”和冰清玉洁在科学原理上极为相似。此法是美国化学家普凡(W.G.Pfann)在廿世纪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区熔法可提纯得到高纯度的锗和制备单晶硅,这是两种很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区域熔炼是靠局部用高频电热加热的方法使材料锭条上出现一个狭窄的熔区,并将此熔区缓慢地移动,利用杂

化学的成语

质在固相和液相中溶解度的差异,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控制杂质在材料中分布的技术,也叫区域熔化,简称区熔法。因杂质在液相中溶解度大于固相,在区熔过程中杂质就会逐渐向锭条一端富集。一次区熔提纯往往不能达到所需要的纯度,提纯过程可反复多次;或者利用一系列的加热器在一个锭条上产生多个熔区,让这些熔区在一次操作中先后通过原料锭条。区域熔炼结束,截头去尾留下锭条的中间部分往往就是高纯度的材料。 区熔法最重要的应用是制备半导体材料,包括金属、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其它高纯材料。金属锗是用区熔法提纯取得显著效果的半导体材料,锗经化学提纯后其中仍含杂质10ppm(百万分之十),经区域熔化提纯6次以后锗锭长一半以上其杂质含量可降低到0.1ppb。(十亿分之0.1)。悬浮区域熔化工

艺用于生产单晶硅,在高真空条件下使杂质挥发,制得的高纯度硅,杂质含量只有0.05ppb。现代工业已能用区熔法制备出结构完整的单晶锗、单晶硅和人造水晶。用区熔法提纯的金、银、镉、汞、铂等金属纯度可达到小数点后6个9,铝则可达到7个9,常用6N和7N表示。

任何物质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纯度,即使“超纯”也只有相对的意义,它是指科学技术上所能达到的标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使技术标准不断的升级,除了已有的ppm 、ppb级,还出现了ppt 级即一万亿分之一,可见科技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永无止境。

百炼成钢

和成语“百炼成钢”含义相同的有:久炼成钢,指铁经过多次锻炼就能炼成钢。比喻人须经过长期的、反复多次斗争生活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百折不挠的英才。我国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年)在“论衡”一书的“率性篇”中,就曾以铁的反复锻炼比喻人性格、毅力的锻炼。“百炼”一词作为冶金的工艺名称最早出现与公元二世纪的东汉末年,见汉· 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刚同钢)

曹操建安年间(196-200年)发出“内诫令”命有司造“百炼利器”。东吴国君孙权(182-252年)有宝刀就名“百炼”。“晋书”记载名叫“大夏龙雀”的“百炼钢刀”是“名冠神都”、“威服九臣”的利器。晋·刘琨“重赠卢堪”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人以“百炼之钢”比喻久经锻炼、坚强不屈的优秀人物。

明代著名学者宋应星(1587-?)在“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可见百炼钢是历代公认的质地优良的钢。

通过对我国出土文物的研究表明:百炼钢是古代用“炒钢”进行反复叠打的而制成。中国的炒钢技术始于西汉末年,到东汉已很普及。所谓炒钢是向熔化的生铁水中鼓入空气,同时进行搅拌,促使其中碳等杂质氧化,有控制地将生铁中的含碳量炒到需要的程度,再锻打成钢制品;也可以把生铁炒成熟铁,再经过渗碳锻打成钢。

百炼钢的制作过程是:将炒钢在炉中烧到红热,经反复折叠锻打;也有用几种含碳量不同的炒钢复合,再反复折叠锻打。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烈火焚烧、千锤百炼,锻件中的夹杂物逐渐细化,变成内部组织致密,成分均匀的钢,这就叫“百炼钢”,确实是名副其实。百炼钢的“炼数”大致相当于反复折叠锻打后的最后层数。炼数越多说明投入的加工量越大,钢中的金属晶粒和夹杂物也越细化,钢的质量也就越高。

在我国西安半坡秦墓出土的铁凿;在江苏出土的新莽残剑(公元5-9年);徐州出土的建初二年(公元77年)的五十炼钢剑;山东临沂苍山出土的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卅炼钢剑,经金相分析都是用炒钢做原料,经锻打而成的“百炼钢”制成。现代金相组织研究表明,五十炼钢剑的高、低碳层共达50至60层。

我国东邻日本,在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了中国在公元184年至189年制成的百炼钢刀。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上摘自:毛华茂,化学教学,2000-1-45

烈火见真金

金,元素符号为Au,是一种贵金属,呈黄色,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它是财富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黄金,大兴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炼金术,他们认为: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某种媒介物可以相互转化,最后由一般金属转化为黄金和白银。特别是一些统治者豢养了大批炼金术士,在宫廷教堂,升起炉火,昼夜奔忙,熔炼黄金。其实,没有一个人炼出真金子,倒炼出不少假金子。 有一种假金子叫药金,它是把红铜和化学成分为碳酸锌(ZnCO3)的炉甘

石粉末一起熔制成象金子一样黄澄澄的黄铜。炼金术士用它冒充黄金欺骗了不少人。后来,人们掌握了一种区别真伪金子的方法即火法试金。把待检验的金子放入猛火中,如果毫无变化,则说明是真金子;如果生赤、橙、黄、绿、蓝五色火焰,则说明是药金。后人们常用“烈火见真金”和“真金不怕火”来比喻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意志坚强,正直无私的人能经得起任何考验。

(河北隆尧师范学校 张运法)

沙里淘金

金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很难同其它元素化合,因此它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在地壳中,由于金的含量很少且非常分散。所以它的价格极其昂贵。在我国的一些江河的沙中常混有少量的小金粒。

要从沙粒中分离出金粒实质上是从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物。根据沙和金的比重不同,人们把含有金屑的沙粒在水中荡洗,使其一圈一圈地旋转,沙子比较轻随水流去,金子重留在底部,这就是常说的淘金。经过淘洗大量地沙子后,可以得到很少很少的金粒。把这些小金粒熔化加工可制成金块、金条等。。由此可知,沙中淘金是那样不容易,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后来,人们引用“沙里淘金”来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河北隆尧师范学校 张运法)

化学的成语篇二:化学与成语3

第三章 成语与生活、饮食

涉及饮食、生活中常见物品、蕴含生活知识的成语也是非常多的。如添油加醋、乳臭未干、水乳交融、口蜜腹剑、甜言蜜语、如胶似漆、今朝有酒今朝醉、五味俱全、 缩衣节食、山珍海味、挑肥拣瘦、偷鸡不着蚀把米、为五斗米折腰 ??,下面我们就来解说一些,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1、争风吃醋(zhēng fēng chī cù)

【解释】 争:争夺;风:风韵,多指女子。指因男女关系而妒忌、争吵。 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纯净的乙酸的熔点为16.6℃,当温度较低是,它会凝成象冰一样的固体,所以,乙酸也叫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中国有许多地方的人有吃醋的习惯,包子、饺子、馒头等都蘸着醋吃,凉拌菜中也多放醋。

2、醋海翻波(cù hǎi fān bō)

【解释】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食醋不但是调味佳品,而且具有良好的美容作用。这是因为其主要成份醋酸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皮肤、头发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食醋还含有丰富的钙、氨基酸、维生素B、乳酸、葡萄酸、琥珀酸、糖份、甘油、醛类化合物以及一些盐类,这些成份对皮肤极其有用。用加醋的水洗皮肤,能使皮肤吸收到一些十分需要的营养素,从而起到松软皮肤、增强皮肤活力的作用。所以,用醋美容已在全世界引起重视。

皮肤粗糙者,可将醋与甘油以5:1的比例,混合涂抹面部,每日坚持,容颜就会变得细嫩, 皱纹减少。

在洗脸水中,加一汤匙醋,洗毕后用清水反复洗净,也有美容之效。

用醋200毫升加水500毫升,烧热洗头,每天1次,对防脱发、头痒、头屑疗效显著。

如果想要手指甲和脚趾甲光亮晶莹,可在温水中加进半茶匙醋,用其浸泡手指甲或脚趾甲,然后再进行修剪。此时,不但甲皮易于修剪,而且甲缝中的污垢也容易清除。

洗澡时,可在水中放点醋浸浴,浴后会使肌肉放松,疲劳消除,皮肤光滑。

有些人头皮屑多,各种去屑洗发液都不管用。可在每晚睡觉前,用1∶1的食醋和清水在头皮屑生长处涂湿,轻轻揉搓发根部,10分钟以后,用清水洗净。这样做可以抑制头皮屑过多生成,并可以最终根治。用加入食醋的温水洗发也有效果。

3、甘之如饴(gān zhī rú yí)

【解释】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饴就是麦芽糖,分子式为C12H22O11,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

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主要是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调味品,最常见的是蔗糖(分子式也是C12H22O11,与麦芽糖是同分异构

体)。多数糖类物质有甜味,人类生来就喜欢甜昧,故有“甘之如饴”之说。但要注意,并非糖类都有甜昧,淀粉、纤维素都属于糖类,它们并无甜昧,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水解成有甜昧的葡萄糖:

(C6H10O5)n+ n H2O →n 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当然,有甜味的也并不一定都是糖,如甘油(丙三醇)

有甜味,它不是糖,而属于多元醇类化合物。糖精非常

甜,其成份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 ,分子式C7H5O3NS,

结构式如右,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当然也不是糖类。

4、水乳交融 (shuǐ rǔ jiāo r?ng)

【解释】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5、涂脂抹粉(tú zhī mǒ fěn)

【解释】 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催化剂

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6、饮鸩止渴 (yǐn zhan zhǐ kě)

【解释】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传说中的毒酒一般用的是砒霜溶解于酒中,不会带来酒的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故不易被查觉,容易得手。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拓展阅读>:世界上最毒的十种毒药

首先,我们的前提条件是不包括放射性的物品,如5克钚元素就可以凭借其放射性杀死世界上所有的人,而钋210的毒性比氰化物高1000亿倍。其次,世界上有毒物质有几百万种,这里只选几种最有名的。

第10名,氰化物,其实如果要讲毒性,氰化物连前50都进不了,但既然这里只讨论名气大的,并且氰化物是致死速度最快的毒物。所以算个第10吧。

代表人物:氢氰酸、氰化钾

毒性:一克可杀500人(不要跟我说一克有多少你都不知道哈)

来源:到处都有,冶金,电镀,金矿... ...

纳粹德国大部分高官都用此自杀,指甲盖那么一点点就可使人在几秒内死亡,号称闪电毒药。

第9名,毒鼠强

毒性:超过氰化物几倍

来源:农村卖耗子药的

可能很少人能想到这个东西居然这么毒。前几年到处都有买,但自从南京发生大毒杀事件后,全国已经禁止生产和销售 ,现在谁要沾倒这东西就有牢狱之灾,所以劝你不要尝试拥有 。

第8名,尼古丁,

毒性:略强过毒鼠强

来源:香烟,据说把烟叶用化学试剂处理可以做出来。

第7名,眼镜王蛇毒

其实有的毒蛇更毒,如澳大利亚海蛇,但我们只讨论常见的名气大的 。

毒性:一克可杀15000人 ,是氰化物的30倍

来源:把眼镜王蛇的毒牙卡在杯子边上,毒液就会流到杯子里,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被……赶紧坐飞机去大城市医院找血清,赶得上的话还有救,威信最毒的蛇大概是青竹飚和响尾蛇 。

第6名,蓖麻毒素

这是很有名的毒药,各国的间谍如007、克格勃、中情局等经常用来做暗杀的武器 。

毒性:蓖麻毒素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毒素,70微克就足以致命,其毒性是氰化物的70倍,也就是说一克可杀35000人

来源:百度搜索上说,用高纯度酒精和乙酸铅就可以制造,一个专业药剂师就能整出这个东西来。

以上几种比起普通毒药来,要厉害很多倍,但还不够资格作为化学武器,为啥?要做化学武器,它们还不够毒!我们接下来进入前5名,那才是毒到够格做化学武器的。

第5名,相思子毒素

“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古诗里说的那个红豆又叫相思豆,里面含的毒素超级可怕,不仅毒性猛烈,中毒的人会全身内脏溃烂而死,比起闪电结束痛苦的氰化物,此东西极不人道 。

毒性:成年人摄入的致死剂量小于0.01克,其毒性强度是蓖麻毒素的70 多倍,相思子毒素是目前已知最毒的植物毒素之一,已被列为潜在的重要毒素战剂和生物恐怖病原物质之一。

来源:相思子毒素是从豆科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剧毒性高分子蛋白毒素,其含量约占种子2.8%~3.0%。

第4名,沙林毒气

毒性:一滴针眼大小的沙林毒气液体就能导致一名成人很快死亡

惨状:受害者会因为肺部肌肉萎缩窒息而死,死前会出现抽搐、口吐白沫和视力模糊等症状。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这种毒剂,但没有使用。萨达姆在上世纪80年代曾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使用了这种无色无味的毒剂。日本“奥姆真理教”制造的沙林毒气案,是世界上首次出现利用化学武器进行的恐怖活动。

沙林的制法:百度搜索上说,甲基氧二氯化磷与氟化氢反应,得甲基氧二氟化磷,与甲基氧二氯化磷及异丙醇反应,即得沙林。

第3名,VX神经毒素

一汤匙VX毒素挥发在空中,附近8条街的人全死光,看过电影“勇闯夺命岛””就是里面有20个装满VX毒素的绿色玻璃球那个电影),你就知道这玩意儿有多可怕,伊拉克过去曾经在战争中使用过。

第2名,炭疽毒素

美国研究了几十年,准备和苏联打生物战争的东西,只要5加仑播撒

在纽约上空,3天后就会有50万具尸体。

毒性:要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造成大规模杀伤要用4吨蓖麻毒素,但同样的范围只需用一千克炭疽毒素孢子。

来源:炭疽毒素是由一种不常见的大型细菌——烟草杆菌产生的。 第一名出场了,毒王之王,世界记录上最毒的东西,

你绝对想不到它竟然是你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碰到的东西,有的生猪肉中有一种肉杆菌,它分泌出的毒素肉杆菌毒素是世界上最毒的东西,一亿分之7克就可杀死一个成年人,换算下来就是半公斤这玩意就足够杀光全人类,所以医生告诉大家猪肉千万不能生吃。还有蜂蜜中也含有肉杆菌,成年人的消化系统可以分解掉,但是婴儿就不行,所以6个月内的婴儿不能喝蜂蜜 。

毒性:一克可以杀1200万人

来源:生猪肉,还有,化妆品中的除皱针药剂就是微量的这个东西做的,你可以买几万瓶除皱针,可以从中可以提炼出百万分之几克来,当然这么少你得用电子显微镜才看得到。

7、如胶似漆 (rú jiāo sì qī)

【解释】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现在,人们用的胶多为通过有机化工人工合成的万能胶,漆也多为人工合成的树脂漆。

8、今朝有酒今朝醉(jīn zhāo yǒu jiǔ jīn zhāo zuì)

【解释】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同“今日有酒今日醉”)

我们喝酒为什么会醉,就是因为酒精,也就是乙醇,在体内转化到乙醛,如果体内缺少乙醛转化酶,不能再转化为乙酸排到体外,所以造成乙醛中毒,人就会表现为各种过敏症状。而酒量大的人,就是因为体内这种酶多,能够迅速转化掉,而没有出现中毒症状,也就不会醉酒。

酒精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种酒中,它在人体内可以很快发生作用,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这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不需要经过消化作用,就可直接扩散进入血液中,并分布至全身。酒精被吸收的过程可能在口腔中就开始了,到了胃部,也有

化学的成语篇三:成语中的化学(1)

成语中的化学(1)百炼成钢

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据有关出土文物证明我国的炼铁炼钢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

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由于炼炉中温度偏低,不能使熔点为1535℃的铁熔化,所以到液态的铁。人们等炼铁成功后冷却炼炉,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来臬矿石的氧化物和经。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种钢地就是最早的钢。它是为改变块炼铁的性能而要用木炭作燃料,加热块炼铁并打,这样少量的碳会从铁的表面渗进去。西汉时,为提高块炼铁渗碳钢的质量,人们啬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由此也产生了“百炼成钢”这一成语,它用来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成为优秀人物。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

此地无银三百两

银,是一种白色柔软的金属元素,熔点961℃,是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银在自然界的储藏量稀少,但比黄金多近四十倍。银的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但与空气中的硫化合而变黑。

银一般与铝矿共生,在冶炼铝时,银被还原出来。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人们就已采用这种“吹灰法”提取银,数千年来,银与金一样,应用价值都不大,除了用作货币、装饰品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直到现在,白银才在工业上发掘出大量的用途,如,人们发现银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可以用于计算机、导弹等精密电路上;银的反射性能高,可镀在玻璃上制造镜子及在保温瓶内胆防止热量的散失;银的杀菌性能也很好,是氯化物的十倍,可用于医疗上的收敛及消炎;银的溴化物遇光即分解,具有非常灵敏的感光性,可以用于照相底片及X光片生产,这是银的最大用量的用途。

语源:民间传说:“有人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下,上书‘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偷去,回书‘隔壁王二不曾偷’。

现意:比喻要想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愈加暴露,弄巧反拙。也作“此地无银”。

点石成金

黄金在古代时,是作为财富的象征。历代都有一些梦想点石成金的人,如刘安、汉武帝、王莽等等,这些人组织了一大批人才,耗费大量的时间、资金用于炼金术。《史记》记载:“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抱朴子》记载:“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哪些在当时可以称得上为一流的化学家,企图利用当时已经得到的各种化合物,如铜、铅、铁、锡等金属,丹砂、雌黄、硝石、矾石等无机化合物,统称“五金八石”,在炼丹鼎中,通过采用加热、蒸馏、升华等化学过程,使低贱的金属点化为黄金,当然,最终除了得到一些锌铜合金,色如金而无金性的“伪金”,几乎一无所获。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 ,开炉熔炼。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 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 ,为何中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立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 贵重的金银。殊不知用一般化学立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 ”已经实现。1919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1941年科学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变成了黄金-人造黄金镄(一百号元素)。1980处美国科学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轰击铋金属靶,得到了针尖大的微量金。金丹术士得知今人之丰功伟绩,在天之灵出会自觉羞愧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们哪种经过人工处理,改变物质的性质及结构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炼金术所依据的天然物质随着时间的延续,自然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自然进化论”,是一种非常革命的思想,现代的化学工业无不是由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构成的,实际上,现代的化学家已经成功通过人工核反应,用快速中子轰击汞原子得到金,实现了古代炼金家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语源: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成金,以足逋赋。” 原意:传说中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 现意: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甘之如饴

饴即是麦芽糖,是一种较早得到利用的糖类化合物,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是最早的生物化学产品。战国时代的《尚书》记载:“稼穑作甘。”甘就是饴糖。制造麦芽糖的工序比较复杂,后来逐步为原料易得,生产简单,质量更高的蔗糖所替代。

糖使一种由碳、氢、氧所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双糖及多糖,不能再水解的为单糖,如葡萄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为双糖,如蔗糖,“甘之如饴”的饴糖;由多个单糖缩合而成的为多糖。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根据现代生物化学分析表明,糖的甜味与化学作用、电荷吸引及原子间束缚等有关,糖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一点不奇怪了。

语源:《诗经·大雅·绵》: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原意:象糖一样甜。

现意:比喻心甘情愿去做某种事情。

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隋炀帝有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即指烟花,可见,在我国隋代就有烟花。

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烟花,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艳色反应。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清脆悦耳,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 宋代诗人赵孟频有诗一首生动描述了“火树银花”的景象: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语源: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现意:形容节日(特指元宵节)夜晚,烟火绚丽、灯火通明的繁华景象。

灵丹妙药

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人们在采矿和冶金技术的基础上,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所谓的“灵丹妙药”,以满足统治者及达官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由此还产生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术。炼丹术对人类科学发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及深远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的药物、冶金及化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合物,如汞、砷等各种无机盐,炸药也是在炼丹过程中被发明的。炼丹术为现代化学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晋代的葛洪是我国炼丹制药的鼻祖,著有《抱朴子·金丹篇》《抱朴子·黄丹篇》《抱朴子·仙药篇》三卷,详细记述了升华、蒸馏等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为后人研究化学提供了经验。

古时的丹药无非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而成的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丹妙药是如何也谈不上的,另外,炼丹费时费工费力,污染环境,内服丹药后有毒害的作用,甚至致命,随着现代医学及化学的出现,很快就寿终正寝。

语源:元·无名氏《玩江亭》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得是生姜辣蒜大憨葱。” 原意:灵验有效的好药。

现意:比喻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炉火纯青

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以下呈暗黑色,升到700℃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用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而非单纯提高反应温度。古代的炼丹家们是不懂得催化剂化学原理的,往往认为火焰达到“炉火纯青”为火候到家,就能炼到长生不老的丹药,实际上,那时的耐火材料是很难达到这样高的使用温度,因此,无论炼丹家如何努力,“炉火纯青”最终只能是一厢情愿。

语源:清·曾朴《孽海花》:“到了现在,可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兄弟们各显身手的时候。”

原意:指古时候炼丹家炼丹成功时的火候。

现意:比喻学问或技艺的功力达到纯熟、完美的境地。

青出于蓝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商代《诗经·小雅·采绿篇》记载:“终朝采蓝,......”,到了汉代,“取蓝”的规模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

“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

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蓝色的靛蓝化合物。这种取蓝技术在中世纪经中亚传入欧洲,影响广泛。1883年,法国化学家Bayer测定出了靛蓝的分子结构,是一种双羰基、双苯环含氮化合物。1897年西德BASF公司首先采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靛蓝。

用靛蓝印染纺织品,颜色鲜艳,经久耐磨,至今仍旧大量使用,当代最流行的牛仔裤就是这样染成的,当然,所用的靛蓝已非“青出于蓝”了,而是通过有机合成而得到的。

语源:《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原意: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蓝草更深。

现意: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如胶似漆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就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随着高分子材料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今的粘合剂几乎可以粘合任何物质,从日常用品到航天飞机,粘合剂都是必不可免的。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古称“中国漆”,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禹贡·夏书》记载:济河的作用“唯兖州......贡漆丝”,可见,生漆与丝绸齐名,同为我国古代的贡品。如今,漆的品种繁多,在建筑、家俱、五金等等都要用到,起到防护及美观的作用。

粘合剂和油漆,使用时都非常注重它们对物件的附着能力,因此,用成语“如胶似漆”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最恰当不过了。

语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原意:如同胶漆粘着一样。

现意:形容相互之间情投意合、亲密无间。多指夫妻感情深厚。也作“如胶如漆”。 乳液是一种多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相液滴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和它不相混合的液体之中,此种体系皆有一种最低值的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儿大大增强。乳液的类型很多,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水包油型(O/W)型,水为连续相,油为分散相,如牛奶、天然或合成胶乳;另一类为油包水(W/O)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如黄油、雪花膏等。“水乳交融”当指前一类,这类乳液可用水无限地稀释。

乳液在工农业生产、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大量的应用,牛奶就是蛋白质、脂肪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营养品。天然胶乳是热带橡胶树分泌出来的聚异戊二稀树脂的水分散液,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工业上的乳液聚合也是利用乳液形成的原理,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高分子合成方法,生产的胶乳可以直接用作涂料及粘合剂,经过凝聚干燥后,又可得到固体树脂或合成橡胶。

语源: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师呵呵大笑:‘如水乳合。’” 原意:水和奶汁混合在一起。

现意:比喻关系密切,十分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也作“乳水交融”。

相关热词搜索:成语 化学 四字成语 成语大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