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化学 > 正文
 

人教版高一化学

发布时间:2024-04-25 09:48:00 影响了:

人教版高一化学篇一:人教版高中化学目录

高中化学必修1 引言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归纳与整理附录1附录2附录3后记

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归纳与整理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归纳与整理

选修1化学与生活

引言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 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 正确使用药物第三章 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 合金

第二节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 玻璃、陶瓷和

水泥

第四节 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 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 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 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选修2 化学与技术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工业 课题1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课题2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课题3 纯碱的生产 归纳与整理 练习与实践

第二单元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课题1 获取洁净的水 课题2 海水的综合利用 课题3 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归纳与整理 练习与实践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课题1 无机非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材料

课题3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归纳与整理 练习与实践

第四单元 化学(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人教版高一化学)与技术的发展 课题1 化肥和农药 课题2 表面活性剂 精细化学品

归纳与整理 练习与实践

结束语 迎接化学的黄金时代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共价键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 金属晶体 第四节 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

开放性作业——元素周期表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

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附录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引言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4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1 脂肪烃 2 芳香烃 3 卤代烃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1 醇酚 2 醛

3 羧酸 酯 4 有机合成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1 油脂 2 糖类

3 蛋白质和核酸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1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2 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3 功能高分子材料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结束语 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致谢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第一节 脂肪烃 第二节 芳香烃 第三节 卤代烃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 醇酚 第二节 醛

第三节 羧酸 酯 第四节 有机合成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 油脂 第二节 糖类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

选修6实验化学

第一单元 从实验走进化学课题一实验化学起步

课题二 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

第二单元 物质的获取 课题一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课题二 物质的制备第三单元物质的检测 课题一 物质的检验

课题二 物质含量的测定第四单元 研究型实验课题一 物质性质的研究 课题二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课题三 综合实验设计附录I 化学实验规则附录II 化学实验种的一些常用仪器

附录III 部分盐、氧化物、碱融解性表

附录IV 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颜色

附录V 实验室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方法

附录VI 一些酸、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密度附录VII 几种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人教版高一化学篇二: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p10

1.C2.C3.CD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p17

1.D 2.B 3.B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mol)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Cl-:0.4mol 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p19

1.C 2.B 3.A 4.BC 5.C

-3

6.(1) 不正确。(标况下或没有明确O2的状态)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或氢氧化钠加入水中后,形成溶液的体积不能确定(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或水在常温下是液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

稀硫酸

铁 粉 过 滤

9.1.42 g, 操作步骤 (2) 称量

(3)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4)转移至50ml容量瓶,并洗涤小烧杯2次~3次,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Fe、Cu

过 滤

蒸发 结晶

FeSO4溶液

(1)计算所需硫酸钠的质量,m(硫酸钠)=0.2mol/L×0.05L×142g/mol=0.56g

第二章第一节 p29 1.②⑧ ①④ ⑤⑥⑦⑩ ⑨2.树状分类法 略

6.BD

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 p33

1.水溶液熔融状态电离阴阳离子 阳离子 H+ 阴离子 OH-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 酸根离子 H + OH=H2O

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 3.C4.C5.C6.B7.D

8.(1) NaOH=Na+OH(2) CuCl2=Cu+2Cl

(3) Fe2(SO4)3=2Fe+3SO4(4) Ba(NO3)2=Ba+2NO3

2-2+2+3+

9.(1) SO4+Ba=BaSO4 (2) 2Al+3Hg=3Hg+2Al (3) CO32-+2H+=H2O+CO2(4) 不反应。 10.(1)可溶铜盐+强碱=可溶盐+Cu(OH)2 (2)强酸+强碱=可溶盐+H2O

(3) 强酸+CaCO3=可溶钙盐+H2O+CO2 (4) 强酸+可溶盐=可溶盐+H2O+CO2 (5) 可溶铜盐+Fe=可溶铁盐+Cu

11.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是单质,不属于化合物,因此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第二章第三节 p38

1.电子 氧化还原 失去 氧化 还原得到 还原氧化 2. O2 KClO3 KMnO4 HNO3 H2O2 Fe3+等H2 C CO 金属单质等 3.氧化 S+O2=点燃=SO2还原

4.C 5.D 6.C 7.C B 8.B C 9.(1)还原剂 H2 氧化剂 O2 转移电子 4e- (2)还原剂 P 氧化剂 O2 转移电子 20e-

(3)KClO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转移电子 12e(4)还原剂 H2 氧化剂 WO3 转移电子 6e-10.略

第二章复习题 p42 1.(1)A组CO2 ;B组 非金属单质或气体等; C 组 O2 ; D组 酸或强电解质等

-

3+

2-2+

-+

-2+

-+

-

(2) 2Cu+O2+H2O+CO2=Cu2(OH)2CO3 转移4e- 2.还原性

3. C;S和KNO3

4.A 5.C 6.D 7.B 8.C 9.A 10.B

11.稀硫酸

H++OH-=H2O CO32-+2H+=H2O+CO2↓ 2H++SO42-+2OH-+Ba2+=2H2O+BaSO4 12.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氯化钙和碳酸钾,可能含有硝酸钡。

Ca2++CO32-=CaCO3↓ CaCO3+2H+=Ca2++H2O+CO2Ag++Cl-=AgCl 若还有硝酸钡,则还有下列反应:

Ba2++CO2-3=BaCO3↓ BaCO3+2H+=Ba2++H2O+CO2 ↓

第三章第一节 p53

1.实验室中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这是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或水反应。而钠密度大于煤油,沉入煤油底部,煤油将空气隔绝,使金属钠不和空气接触。

4Na+O2=2Na2O(白色固体)2Na+O2=加热=Na2O2(淡黄色固体) 2Na+2H2O=2Na+2OH+H2

2.B3.B4.D5.D6.A

7.(1) 3Fe+4H2O(g)=高温=Fe3O4+4H2 (2) 2Al+6H=2Al+3H2(3) 2Al+2OH+2H2O=2AlO2+3H2 (4) Zn+Cu=Zn+Cu 8.6.72L (0.3mol) 9.Al放出的氢气多。

第三章第二节 p62

1.2Na2O2+2H2O= 4NaOH+O2 转移2e- 2Na2O2+2CO2=2Na2CO3+O2 转移2e-2. 酸强碱两性两性

3.白色沉淀沉淀不消失生成白色沉淀 沉淀逐渐消失 4.D 5.B 6.B 7.C 8.D 9.D10.2Fe3++Cu=2Fe2++Cu2+ 转移2e-

11.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转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 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转移4e-12.Na2CO321.2g0.2 mol

第三章第三节 p68

3

10.55% 21×10 t

第三章复习题 p70

1.B 2.C 3.D 4.D 5.A 6.C 7.2Cu+O2=加热=2CuO CuO+H2SO4==CuSO4+H2O

CuSO4+2NaOH==Na2SO4+Cu(OH)2 Cu(OH)2=加热=CuO+H2O CuSO4+Fe==FeSO4+Cu

8.一开始时浓烧碱溶液吸收CO2,使罐内气压降低,易拉罐变瘪;过一会,铝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使罐内气压变大,变瘪的易拉罐又鼓起来。

2OH-+CO2=CO32-+H2OCO32-+H2O+CO2=2HCO3-2Al+2OH-+2H2O=2AlO2-+3H

9.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 +2NaOH

10.取样于两支小试管中。用一洁净的铁丝蘸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若出现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烧碱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继而沉淀逐渐消失,说明原溶液中含有Al;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盐酸,若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 11.53% 1:1 Mg + 2H+ == Mg2+ + H2↑

2-3+

--2+

2+

+

3+

+

-

x-----------------------------x 2Al + 6H+ == 2Al3+ + 3H2↑ y---------------------------2y/3

24x+27y=5.1 x+2y/3=5.6/22.4

解得x和y

(1)铝的质量分数=27y/5.1*100%=

(2)铝和镁的物质的量比为y:x

人教版高一化学篇三: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

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

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

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

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 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 101KPa , Vm = 22.4 L/mol

(2)25℃ 101KPa , Vm = 24.8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 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 高一化学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人教版化学课程标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