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历史 > 正文
 

逻辑历史

发布时间:2024-03-29 18:07:49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逻辑历史,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逻辑历史篇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一、逻辑与历史

历史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也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所以,历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人类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三是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史。

逻辑是理论的顺序和行程。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对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或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事物或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而撇开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偶然性。

二、历史的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思想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思想。他指出:“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

年)又说:“哲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必须与逻辑哲学的发展相一致。”(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31页)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方法进行了批判改造,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这一基本方法。具体说来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理论的逻辑行程和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科学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理论系统的逻辑行程应当是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二者应当是一致的。而且,由于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认识的发展顺序也应当是由简单到复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即是说,历史的起点和思想的起点是一致的,逻辑的推演根源于历史事实本身之中。所谓逻辑的推演,是指思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借助于辩证思维的基本范畴、具体概念、向辩证推理、辩证理论和辩证观念的推移和转化的完整过程。所

谓历史的发展是指客观现实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客观现实是按照辩证法基本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发展、变化的;作为客观现实和人类社会实践反映的人类认识也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谓逻辑的推演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是指思维中的概念、范畴的严密逻辑体系要反映客观现实、人类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发展规律性。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理论体系中的逻辑推演进程应当和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马克思指出,在一定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从最简单的商品生产开始,历史简单商品生产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起点和前提;同时,理论系统的逻辑行程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然后相继考察价值形态、货币、资本等,这些都说明《资本论》中的理论的逻辑行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在《资本论》中,不仅在总的结构和基本范畴的逻辑推演上贯彻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而且每个局部问题上也贯彻了这一原则。马克思在考察价值形态的发展时,就是从简单价值形态开始的。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就由简单的价值形态逐步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态。随着交换的发展,其他商品都和无数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某一种商品相交换,扩大的价值形态便逐步过渡到一般的价值形态,最后转化为货币形态。

第二,思维的逻辑行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的一致。逻辑的推演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包括哲学史、各门科学史、各门技术史、语言史等)相统一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客观现实是按照辩证规律发展变化的,作为对客观反映的人类认识史也是按辩证规律变化、发展着的。逻辑应当是人类思想史的总计和结论。列宁指出:“总的说来,在逻辑中思想应当和思维规律相吻合”。(《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5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逻辑的推演与人类认识的历史相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人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整个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相统一。就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来看,经历了从生动的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思维——达到辩证思维阶段的发展过程。生动的直观是关于世界整体的混沌的反映。古希腊哲学关于世界作出了各式各样的解释和说明,把世界勾画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错综复杂的整体的画面,形成关于世界直观的具体的反映,在人类认识史上相当于“生动的直观阶段”。从十五世纪开始,自然科学日益发展,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逐渐建立和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突破了生动的直观,而深入到自然界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形成了许多具体科学,如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逐渐建立起来,并日益丰富。从而,对世界的整体进行了分析的认识,这就使人类认识过程由生动直观过渡到抽象的思维阶段。到了十九世纪,现代自然科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使人类从自然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成为必要和可能,重新形成一幅关于世界的总画面。这是对古代哲学关于世界情况认识

的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复归,是在充分认识各有关部分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整体的认识。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出现了辩证综合的趋势;在哲学上产生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从而人类认识由抽象思维进入辩证思维阶段。这就是整个人类思维发展基本过程的规律性。个人思维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过程。二是,辩证逻辑诸范畴的逻辑推演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相统一。辩证逻辑诸范畴的推演顺序是与人类认识史(其中包括哲学史、科学技术发展史、儿童智力发展史等等)相一致的。列宁指出:“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和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这才是需要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8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逻辑科学体系都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一个小阶段、小阶梯。辩证逻辑的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认识之网。辩证逻辑范畴的逻辑推演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逻辑和历史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不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有差别的统一。二者是在本质上、趋势上的统一。逻辑的东西并不是历史的东西的简单的、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能动的、概括的反映。恩格斯指出:“逻辑对历史的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反映或复制,而是经过“修正”的反映。逻辑的理论的东西,既要

逻辑历史篇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内涵就是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所谓历史的东西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的东西,就其内容来说具有生动的、多样的、丰富的特点,既有现象也有本质,既有个别也有一般,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各种事物的发展史和不同的认识发展史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就其过程来说,它是迂回曲折的,有时间顺序,一去不复返,总的方向是前进发展的,但它的发展是渐变和飞跃、顺向和逆转、前进和倒退的统一。所谓逻辑的东西是指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主观的东西。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反映。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客观基础。逻辑的东西由历史的东西所派生,是对历史的东西的理论反映和概括。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它撇开了历史东西中的现象、个别性、偶然性,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稳定性、必然性的特点,它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而又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形态。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带有必然性的。我们知道,每一客观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通过现象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要认识事物本质,把握其规律,形成对事物现实的认识,就必须从反映其本质和现实的历史着手,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历史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其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只能依据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去认识事物。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逻辑的东西)与客观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历史的东西)是一致的。没有客观事物演化的历史,也就没有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历史和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段话精辟概括了历史与逻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 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是一致的。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因此,历史发展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起点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要在思维中

再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应从商品开始,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

历史的起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应该从鸦片战争开始,因为这是中国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起点。理论的真理性,反映了逻辑顺序与历史发展顺

序的吻合。所以,只有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才能踏上寻找真理的道路。

第二,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以实践发展水平为基础,在实践中实现的。“历史从哪里

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是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能及的范围和水平

而言的。人类的思维进程是随着实践水平的发展逐渐接近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

史,实践发展到哪里,思想才能跟随到哪里。同样,对商品本质的深刻认识,

只有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才有可能。

第三, 历史和逻辑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像和简单的复

制,而“是经过修正的”反映。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无数的细节

和偶然的因素,贯穿其中的历史必然性,不是以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而是

通过大量的偶然、偏差和曲折为自己开辟道路。如果逻辑把历史的一切细节都

包罗无遗,就会陷入繁杂的现象罗列,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

思维的任务,就是依据历史事实,经过抽象概括,抛弃细节,舍末求本,从大

量偶然性中抓住基本线索,形成理论体系,把握历史内在的本质规定。因此,

它是“修正过的”的反映。但这种“修正”,又不是对历史的歪曲,“而是按照

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逻辑思维的进程必须在总体上符合历史的

真实进程。

第四, 第四,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互相包含。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

的原则,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和叙述中去,就体现为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

统一。所谓历史的方法,是按对象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和研究对象的历

史发展规律性的方法。所谓逻辑的方法,是把事物的历史进程以逻辑的形式再

现出来,从理论的形态上把握对象,揭示其规律的方法。两者在大致上虽有区

别,但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又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实际上,逻辑

的方法与历史方法都不能以纯粹形式存在,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地存在着,

只是所占成份多的那一方,代表了方法的性质。例如,在运用历史的方法时,

并不是不加选择地、绝对地追随历史的自然进程,而是既有选择也有重点,这

就需要从事实的本质与规律性的角度去考察和衡量,因而也就意味着运用逻辑

的方法。在运用逻辑的方法时,也不能仅限于抽象的领域,而是要求历史的佐

证,需要不断地接触现实,因而也就意味着运用了历史方法。同样,在历史认

识、历史研究中,固然以历史方法为主,但这种历史方法的本身就渗透或包含

了逻辑的方法方面的因素与内容。

第五, 第五,历史方法与逻辑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认识

与研究过程中,在使用历史方法获得对事物大量的具体、生动、形象、细节的

认识后,要触及事物的深层本质与长远规律的认识时,往往需要借助于逻辑的

方法。同样,当逻辑的方法认识了事物的部分的某一层次本质与规律,又要去

认识其他部分和其他层次的本质与规律时,这就又需要接触现实,收集、认识

材料,从而将逻辑的方法转化为历史方法。历史认识、历史研究的情况也是如

此。由此可见,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总是对立而又统一地联系着,共同构

成了统一的辩证思想方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环节。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践是“历史和逻辑”的基础。一方面,实践首先创造了人类历史,是人类历史的来源。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先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它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逻辑思维是在实践中发展锻炼起来的。历史与逻辑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实践的产物。人们通过实践掌握历史的内在规律,即历史的逻辑。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逻辑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实践的经验。人们通过实践逐步掌握历史的内在规律性,实践推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断向前发展。“历史与逻辑”的辩证关系,

需要通过实践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此描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

2.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是有侧重的。有的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有的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历史的方法决不能只限于对历史自然进程的描述,而是要揭示其发展规律,这就不能离开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必须以逻辑为依据。离开逻辑来描述历史,就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把历史看成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同样,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依据。逻辑离开历史,就会使人的认识失去了客观依据,达不到对事物的系统的历史分析。因此,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采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应该既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历史过程,又符合人们逻辑思维的规律。只有遵循历史的线索,才能建立具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主观结构的逻辑系统;只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才能抓住历史的根本,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的力量。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要求把“历史与逻辑”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科学永远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基础之上,才能使历史科学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因此,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按照科学本身的逻辑体系,努力掌握前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又要在掌握逻辑体系的同时,学习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进行研究的借鉴。

总之,思维的逻辑过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但这种一致绝不是形而上学的同一,而是辩证的统一。逻辑的东西是经过修正的,历史的东西是用概念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的东西。这种理论上的“修正”并不违背历史,而是以更加严密的逻辑形式深刻地再现历史过程的规律性,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实质所在。没有历史的逻辑,只是空洞的形式逻辑;没有逻辑的历史,只是无根的事实历史。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反对把思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逻辑和历史等等对立和割裂开来。它既适用于对大自然的认识,也适用于对社会历史认识,既适用于对宏观事物的认识,也适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和某个人的微观认识。

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要更加注意掌握和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事实上,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原则的制定,都离不开对历史本身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又都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新的科学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些新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引用其他文献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矛盾研究法:依据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新视角或多视角研究法:

1.从生态文明视角下解读中国梦

2.

定性定量分析法:

2

排版:如第三页第三行字体跟其他行字体有明显差异

逻辑历史篇三:历史与逻辑

和平意识的培养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

————兼与何成刚、沈为慧二位老师商榷

北京十八中 郭秀平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年第10期

何成刚、沈为慧二位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抗日战争史教学应注重和平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列举了三则二战中“热爱和平”的真实故事。二战中一个叫史密斯的英军少尉在战场上杀死了一名德军少尉,战后英军少尉找到被杀死的德军少尉的妻子汉娜,并与其结为夫妻的故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武汉空战中国飞行员陈怀民驾机撞毁日机后,烈士的妹妹陈难与死去日本飞行员妻子美慧子的通信;聂荣臻元帅救助两个日本孤女的故事。作者认为,“抗日战争史教学不能成为传播‘仇恨’的教育,应将和平观念渗透到抗日战争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理由是,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抗日战争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却应该慎重。笔者认为,何、沈二位老师提供的二战中“热爱和平”的史料不宜用于抗日战争史教学,否则就违背了历史教学中应坚持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 [1]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环节,也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统一这一原则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历史和逻辑的辩证关系,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的东西从内容上看具有生动性、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既有现象也有本质,既有个别也有一般,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上看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无数的细节和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如果企图把历史的一切的现象、具体细节和偶然的因素以及其迂回曲折的过程都在思维中反映和描述,那么历史思维的思路会不断被打乱,就不能真正反映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只有抛弃表面的、外在的、杂乱的、偶然的东西,才能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的东西,才能揭示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才能反应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所运用的史料必须从能揭示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的史实中选择,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我们选用的史料全部是原始的、真实的,也

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但如果忽视了历史逻辑的发展,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不仅难以揭示历史的真相,反而会使学生曲解历史,以致历史教学无效甚至负效。

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时极为有限的中学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以及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搞清楚历史发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再选取典型的符合历史逻辑发展的史料用于历史教学。即根据历史逻辑的发展选取史料,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此,笔者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一要正确地处理历史细节和历史大势的关系,从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历史主体、主线和主流出发选择史料。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要选取细枝末节的支流史实作为史料,而要选取反映历史大势和主流的史实,即体现历史逻辑的发展的史实作史料。例如,近年来不断有人在否定平天国运动,听一去似乎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但这些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都不是从历史大势出发,不是从当时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现实出发,不是从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出发,而是从历史的细节出发,眼睛专盯洪秀全等人的文化水平和某些不良的个人品质。选取这些历史细节作为教学史料,必然会一叶障目,掩盖了历史的真相,抓不住矛盾焦点,体现不出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历史逻辑的发展,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历史主体、主线和主流出发选择史料,按逻辑发展

来构建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框架,不能从非本质的历史的细节中选择史料。

二要正确地处理支配性史实和非支配性史实的关系,从由矛盾主要方面和力量对比制约的支配性史实中选取史料。

例如,最近有学者撰文举证了一些辛亥革命时期立宪派人士赵凤昌等如何为辛亥革命出力的史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曾假赵凤昌的寓所作为开会地点;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风雨飘摇,南北(即革命党人和袁世凯)议和,赵凤昌又提供其家作为开会地点,等等。文章尽叙赵凤昌等人在两派之间斡旋、力促议和的情节。这些都是真实的史料,但作者却据此得出了一个奇怪的结论,即“相对纯粹地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深思熟虑和深谋远虑的,既不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也不是以孙

逻辑历史

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反而是较为自觉地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发挥作用的张謇、赵凤昌、程德全等立宪派人士。”[3]在这里,虽然关于立宪派的活动的史料是真实的,但由于没有从历史逻辑出发,得出结论却是错误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选取史料一定要到支配性的史实中去选取,以免违反历史逻辑,使历史教学走入歧途。

三要正确地处理历史人物和历史命运的关系,选取由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支配的重大历史人物顺应历史潮流的史实作为教学史料,生动展示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

历史人物的主观因素,包括主观意志、性格特点等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只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动机”,才能使历史人物熠熠生辉;相反,则必以以悲剧告终。这个历史的“客观动机”,就是恩格斯说过的,能够“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所以,我们在介绍历史人物时,应注意选取历史人物的符合历史规律即符合历史逻辑的史料来说明问题。例如,我们讲洋务运动,就应选取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历史人物的史实作为教学史料,因为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体现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的。而讲维新变法时应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史实作为教学用的史料,而不应该再选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在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活动已经违背了历史潮流,不符合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刻。在生死存亡之际,每一个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国人都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奋起抗争,共同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和主流,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是该阶段的支配性史实,进行抗日战争史教学应从这方面选取史料。何、沈二位老师[4]提供的抗日战争时期“热爱和平”的两则史料,只是发生在当时的偶然的个别现象,并不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和

相关热词搜索:逻辑 历史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历史逻辑思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