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历史 > 正文
 

紫砂历史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9:39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紫砂历史,提供全面的紫砂历史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紫砂历史篇一:紫砂的历史

紫砂的历史

紫砂壶的发展史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关于紫砂壶的记述,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的诗句。传器有宜兴蠡墅羊角山此砂古窑出土的北宋中期紫砂器: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平盖提梁壶。文献记载和发掘的实物,互相参证,从而基本上明确了紫砂壶创始的年代问题。北宋中期到明代正德年间的500多年间,无数陶工艺人为紫砂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元以至明代前期的500多年间,紫砂器为何默默无闻并缺乏记载呢?我们认为大致上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紫砂器在宋代才显露头角,产品也多为民间粗货,虽然有少数文人对它发生兴趣,但并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赏识。二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嗜茶之风虽已流行,但当时饮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茶具以大口小底的盏类为主。饮茶时将碾碎的茶膏末放置在盏中,用沸水点注,以茶汤表面能浮起一层白沫者为佳。故茶具中亦以黑釉的兔毫盏和鹧鸪等为最上等,而无釉又较粗糙的早期紫砂器,只能作为煮水或煮茶之用。三是在初年的宋金战争中,宜兴地区是战场之一,陶业生产出受到了影响;到了元代和明代前期,又由于“匠户制”的束缚,使手工业生产受到很大摧残。因此,包括紫砂器在内的宜兴陶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蒋赞初等《宜兴紫涛的历史及现状》)

有记载可考或有传器可证的最早的紫砂壶名手,当推明代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和供春。从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以来,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尊为紫砂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注意。把紫砂茶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应该归功于供春。

陶壶鼻祖供春与供春壶

“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这是清代学者吴梅鼎在他所著的《阳羡茗壶赋》中对陶壶鼻祖供春的赞句。

供春,又称龚春、龚供春,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人,原是一个吴姓显宦的家僮,也有人说是婢女。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僮供春,读书于湖父金沙寺中。”吴骞《阳羡名陶录》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家僮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凉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

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明矣。”吴梅鼎《阳羡茗壶赋》的序言里说:“余从宜拳石公(指吴颐山)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

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

据查考,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极有文名,是吴门画家唐寅的好友。明正德甲戌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能政,供春。实颐山身旁一个“髻龄颖异”家僮。

金沙寺,在宜兴西南境湖山间,原是唐代宰相陆希声晚年隐居的地方,称“陆相山房”,又称“遁叟山居”。建筑宏伟。这所在“地当君山之隅,东溪之上,”古谓“湖者”。古时寺旁有一棵四五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据说满100年才结一个树瘿(即树瘤),100年以后每年结一个,色式非常奇特。当时供春侍候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读书,见一老僧炼土制壶,成品精美,就在空闲的时候仔细研究老僧的制陶技术。久而久之,他掌握了这一套复杂的技术。他私下取了一点老僧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土做坯,把寺旁的大银杏树的树瘿作为壶身的表面花纹,做成几把茶壶。当时,他没有工具,只有一把茶匙用来挖空壶身,并完全用手指按平胎面,捏炼成型。因此,他的茶壶烧成后,茶壶表面上就有“指螺纹隐起可按”的痕迹,显得古秀可爱,很像三代的古铜器。

有一次,供春做的茶壶被主人吴颐山看到了,以为质朴古雅,便叫供春照样再做几把,一面又请当代名流加以鉴赏。不消几年,供春竟然出了名,他的作品为时人所珍爱,收藏家况相搜购。从此,供春就离开了吴颐山家,摆脱了仆僮的生活,专门从事制陶事业。他的制品也被称为“供春壶”。

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实,时已经负有盛名,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清代诗人周澍曾有这样的诗句赞誉供春的作品:“寒梧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露重瓦沟鸣。”又在《台阳百咏注》中记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最重供春上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可见供春壶的工艺成就和当时的社会声望。

《项子京历代名瓷图谱》中所辑两件供春壶,有“壁呈工色,注茶后即现绿,茶倾倒色复原”之说,美妙绝伦。此即李景康、张虹合撰的《阳羡砂壶图考》下卷图刊中首列两壶:一名龚春圆形变色壶,并加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纪龚春褐色壶云:宜兴一窑出自本朝武庙(按:即正德皇帝庙号)之世,有名工龚春者,宜兴人,以粗砂制器,专供茗事,往往有窑变者如此壶,本褐色贮茗之后则通身变成碧色,酌一分则一分还成褐色,若酌完则通身复回褐色矣,岂非造物之奇秘泄露人间,以为至宝耶?与下朱壶咸出龚制,予曾一见于京口靳公子家,其后俱为南部张中贵以五百金购去。

”一名龚春六角宫灯变色壶,并加注:“又纪龚春窑变朱色壶云:怪诞之物,天地之大,何所不有,余之未信者,未曾余自见也!今见此二壶??”项氏所记,把供春壶描写成神奇的器物,不足为信。已有后人驳其所言云:“案壶用久则茶渍深,贮茗略现碧色,理或有之,非窑变色也。若如项氏说,通身转变,分明若此,似不近情”。这个批评是以科学态度分析的,当然不无道理。

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他还创作过“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新颖式样,而尤以“树瘿壶”为世所宝重。此壶乍看似老松树皮,呈栗色。凹凸不平,类松根,质朴古雅,别具风格。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绝技的矜重受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清代吴骞编《阳羡名陶录》一书里,对紫砂壶搜罗极广,记载详尽,可是单单缺少供春壶,吴氏以未曾亲眼见过供春壶为终身遗憾。稍后的张叔未自诩为陶壶鉴赏家,平生看到过不少紫砂壶,但在他的《清仪阁杂咏》中,也自叹福薄,没有看到过供春壶,甚至还感慨地说:“这个瑰宝,世间已经不复存在了!”

供春壶已世无闻,前辈皆尝如是云。

神物忽来奇兴发,“春归”二字剧芳芬。

这一首七言绝句,是60年以前储南强赠给潘勤孟的诗。虽只寥寥28字,里面却包含着一件重要文物-供春壶重返故乡陶都的故事。

紫砂壶生产营销历史

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就是把紫砂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明万历年间,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到改进,使产品曾加了色彩和光洁度。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况新的兴盛时期,聊生产茶壶,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明末,紫砂壶最先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参见《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300多年。在国外,它也大为艺术界所珍赏,几乎是“茗壶奔走天下半”了。

紫砂壶生产发展兴盛的原因,首先在于明代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其次是瓷器工业发展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当然,陶都的“燃烧近在咫尺,原料就在脚下,地处三省交界,运输四通八达,适应群众需要”则更是此砂壶生产集中、出品精良且经久不衰之主要原因。

从明代万历年到清代乾隆中叶的100多年,是紫砂壶生产发展的兴旦期。这一时期,紫

砂壶名家名器众多,风格式样丰富多彩,不仅造型范围十分宽广,而且其使用的成型工具和烧造技术也都有明显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成就,在紫砂工艺史上是空前的,在这之前后都无法与这相比拟。

这空前兴盛期的出现,主要是元代垄断工匠和技术到明帝国建立以后,逐步得到了解放,从而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高度发展的明代手工业中,陶瓷工业尤为明显。随着全国瓷器业的发展,民窑中杰出的造瓷名工陈仲美、吴十九、周时通、崔国樊、吴明官等纷纷到陶都宜兴改业紫砂,促进紫砂工艺的发展。同时,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保全宜兴紫砂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致推崇。文震亨的《长物志》说:

紫砂历史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李渔的《杂说》中赞美道:“苟壶莫妙于砂,壶之清者又莫过于阳羡。”徐喈凤在重修《宜兴县志》中也说:“供春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在周容的《宜兴瓷壶记》中也记有:“今吴中较茶者,壶必宜兴瓷云。”周商起在《阳羡敬壶系》专著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过前人处也。”由此可见,当时紫砂壶生产的发展、兴盛,也借助于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和诸多著述家的推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促使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壶生产,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的陶业生产方式是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实际上又是雇工种田、雇工制陶同属一个业户。明代中期起,出现独立的专业制陶。陶业生产集中于鼎蜀山一带,形成了手工业工场,并产生了工场主和窑户。窑户一般以独资经营为主,或以一个家族合伙经营。其时,紫砂壶生产开始盛行,名匠辈出,名壶问世,产品不仅国内市场见俏,还向日本、欧洲、东南亚各国出口。

到了清代,宜兴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重点产区之一。鼎蜀山一带,已是“商贾贸易重市,山村宛然都会。”

“宜兴窑”、“欧窑”、“蜀山窑”,作为明清时期三大名窑而载誉于世。当时,紫涛壶生产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新品种也不断增加。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于壶艺精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时人有诗赞美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况求鸣远碟。

行会和公会组织:清光绪初年,宜兴陶

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且各有行会行规。“不是同行,不得烧窑”,要烧窑就必须入行,并须交纳较高的入行费。行会内部实行统一的议价并强制执行。对紫砂壶的出品,其款式必须以姓名为记,不用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1915年,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业公所、砂货业公所、紫砂业公所以及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各自生产营销专业陶器产品。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壶、茶具、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石景等精细工艺品与普通茶具。

紫砂壶出口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早在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阿拉伯地理学家爱垂西氏就撰文介绍质地极佳的宜兴陶器。至明代,宜兴陶器产品开始出口,远销海外。明崇祯三年(1630年),紫砂壶开始销往欧洲和暹罗(泰国),被称为“红色瓷器”或“朱泥器”;均陶缸盆产品销往日本,被称为“海参器”。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起,宜兴陶器被东印度公司订购,运往泰国、绚甸和印度等国。康熙四十八年,德国人包特格尔在德累斯顿城仿制紫砂壶,并撰有《朱砂瓷》的论文。乾隆四十

五年西班牙国王查理士三世在布恩来提罗设立瓷厂仿制宜兴陶器。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宜兴鹊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烧造的均釉陶和其他窑户烧造的紫涛陶等产品,通过宜兴窑户开设在国内大中城市的陶器行、店,源源不断地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美洲、欧洲等地的国际际市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鼎山鲍氏、陈氏两家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开办了“鼎生福”陶器店,直接经销大龙缸、洋坛、紫砂壶等产品,先后达10年之久。宣统二年(1910年)鼎山大窑户鲍明亮在上海开设了“鲍信源”陶器行,专营外销业务。当时,紫砂壶除远销日本、欧洲、墨西哥、秘鲁、智利外,还畅销南洋群岛,南洋华桥特别喜爱紫砂壶,暹罗华侨还为紫砂壶镶金嵌银。嗣后,宜兴窑户又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大城市开设“铁画轩”,“吴德盛”、“豫丰”、“福康”、“葛德和”等陶器行、店,定制紫砂壶,上刻各店商号,销往国外。“铁画轩”是设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出口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产品以优美的书法著名。创办人为戴国宝。公司印记是“铁画轩制”,阳文篆书,外围以圆框或方框。“戴氏”方印是店东的名字,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道人”。铁画轩的出品上可能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是东主等多个印章和签款。

1912年,鼎山大窑户

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一雄合资在日本大阪开设一家陶器店,经销紫砂壶、花盆和均陶孟、火钵、花瓶等新颖产品,年出口值约为6~10万元。从此时起,宜兴陶器出口量迅速增加,单上海“葛德和”陶器店,每年运销菲律宾的五元套“龙盆”罐就达10万套;运往日本的紫砂陶、均釉陶产品壶、盆、火钵,年销售金额也由6万元增加到15万元。

民国九年,宜兴龙缸作为皮蛋的包装容器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民国二十年起,日本政府不断提高对宜兴陶器进口的关锐率,并在常滑等地方伉制紫砂壶。及1934年的大旱灾,削弱了人民的购买力,致使紫砂壶生产逐渐衰落,出口量急剧下降。抗日战争开始,紫砂壶的外销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1954年10月,鼎蜀陶器购销社成立,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大量出口紫砂壶和龙缸。1956年,紫砂壶年出口量达28.2万件。1957年10月,陶都有255个品种的陶瓷产品参加首届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经外商看样订货,成交额达27万元,出口主品先后由广州和上海口岸负责发运出口。1965年,宜兴陶瓷产品的出口量达223.4万件,比1956年增加了近7倍。至1979年,紫砂产品出口平均单价由10美元分增至50美分。1979年8月,宜兴陶瓷公司建立外贸科,具体负责紫砂壶等陶瓷产品的出口任务。同年10月,省政府与外贸部批准成立工贸结合的江苏省陶瓷出口部,并在当年秋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首次成交炻器45万件。到1980年,宜兴陶器的出口量为601.7万件,比1965年增加169.3%,出口值为539万元。在80年代中,宜兴陶瓷工业不断加强对出口产品的专业管理和计划调度,根据国外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对紫砂壶研制出各种档次的新产品、新品种、新造型、新装饰,同时还先后组织产品参加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览会,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产品,增加紫砂壶的知名度和声誉,使紫砂壶产品参加国际循环的营销路子越走越宽广。宜兴紫砂工艺厂还获得了江苏省商检局颁发的出口质量许可证。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宜兴陶瓷公司还改变了经营方法,利用委托办理等形式,扩大出口创汇。陶都还采取召开“外资洽淡会”和举办两年一度的“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以陶为媒,以艺会友。近年来,紫砂壶产品通过多口岸、多渠道出口,出口量逐年增加。如今,被外国人士誉为“华夏明珠”的紫砂壶,已向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出口值逐年增长。

紫砂历史篇二:宜兴紫砂历史

明代篇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这一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在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的,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确切年代, 较难查考。

推断比供春年代略早的在成化~弘治年问(1465~1505)。

明代正德一嘉靖间(1506一1566), 据《宜兴县志》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荼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所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著名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 李养心和时朋。

明代后期。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 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 “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伯夸(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 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陈君用 陈君等。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 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于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明末,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1650年荷兰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茶用陶壶的最早样本。

清代篇

1672年英国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第一批茶壶。

清代康熙~雍正间(1662~1735),以紫砂名师陈鸣远为最著名,所制茗壶,善翻新样,雕镂兼长,技艺精湛,构思脱俗,配色奇妙,瓜果、砂壶世推绝作。所制茶具、陈设品有数十种不同类型。

清代雍正、乾隆间(1723一1795)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是当时著名高手。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承制官廷御器,并善制彩釉砂壶。

清代乾隆时(1736~1795),有陈文柏、陈文居、“寄石山房”、“荆溪水石山人”等、所制紫砂盆,远销日本,陈觐候制“红砂雕花觚”、陈滋伟制 “紫砂梅枝笔架”,均极精致。

清代乾隆、嘉庆间(1736一1820),名匠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吴月亭、华凤祥、贞祥、君德、吴阿昆和许龙文等。 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 有陈曼生、杨彭年兄妹等高手名师。陈曼生是一位善书画、精纂刻的官吏。曾任溧阳县宰。相传他曾设计“壶样十八式”。交由杨彭年等制作,由陈的幕僚江听香、郭频迦等镌刻书铭。间有曼生自作,世称“曼生壶”。稍晚有一代名师邵大亨,所创茗壶,独具一格。

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在上海开设“鲍

生泰” 陶器店。是宜与第一家在沪开设专售本乡陶瓷器的商号。 清代咸丰十年(1860),鼎山白宕客户葛翼云。在上海设“葛德和”陶器店主要销售宜兴陶瓷产品。

1600~1867年,约始于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宜兴紫砂输人日本,惠孟臣、陈鸣远的壶,格外受到欢迎。

1867年,日本东京南画家富冈铁齐,出版《铁齐茶谱》。这是日本出版的最早一部紫砂茶具图谱。

1876年,日本奥兰田著《茗壶图录》出版,详见“茗壶目录”。 清代光绪四年(1878,日本明治十 二年),宜兴紫砂名师吴阿根、金士恒应日本国常滑陶瓷名匠鲤江高须之邀,东渡日本,传授紫砂制壶技艺、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和伊奈长三人。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 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

清代宣统二年(1910),宜兴阳羡陶业公司和宜兴物产会生产的“海竹顶 紫砂壶”、“宝鼎壶”、“传炉壶”和“大柿壶”,获南京“南洋劝业会”金牌奖。

民国篇

民国元年(1912),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国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

民国二年(1913),宜兴蜀山兴办利用陶器公司,聘请紫砂名师范大生为技师。 民国初期,宜兴利用公司在蜀山创办“利用陶工传习所”,特建造龙窑一座招收学员多名,这是宜兴陶瓷有史以来建立培养紫砂

人材的第一所学校。

民国三年(1914)一月十六日,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聘请樊均、葛翼云两人为参加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宜兴陶器公司名誉经理。

民国四年(1915)九月二日,“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 的紫砂器,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二等奖。

民国四年(1915),宜兴鼎蜀镇成立紫砂业公所、缸业(粗货业)公所、 黑货业公所、砂贷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同时成立。

民国六年(1917)四月,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宜兴蜀山成立,招聘陶瓷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器,对紫砂泥质、泥色及造型等进行研究改进,当时有职员技工十七人,徒工四十多人,年产茶具、花盆、文具、罐和鼎等十二万件。

民国七年(1918),宜兴蜀山创设江苏省立陶器工厂,专制紫砂陶。民国十年(1921)左右,宜兴鼎蜀镇紫砂生产,主要分布于蜀山、潜洛和上袁一带地区,烧造紫砂的龙窑有十座,年产达100多万件。 民国十五年(1926),宜兴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荼具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特”等奖。

民国十九年(1930),宜兴紫砂茶壶,在比利时举行的“列日国际博览会”获银牌奖。

民国二十年(1931),美国芝加哥举行“世界工艺博览会”中国参展作品在上海预展。朱可心作“紫砂竹节鼎”为宋庆龄定购,现该鼎藏

上海宋庆龄故居。

民国二十一年(1932),紫砂从业人员达六百多人,全年共烧紫砂器140 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 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等国。此年,为近百年宜兴紫砂生产特盛的一年。

民国二十一年(1932),紫砂名家朱可心、 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和范福奎创作的“云龙紫砂鼎”、“掇球紫砂壶”、 “仿古壶”和“传炉壶”等,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工艺博览会“展出”,均获优秀奖。

民国二十三年(1934),紫砂、粗货(缸业)、黑货、溪货、黄货五个行业,合并组成陶业公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紫砂名师范大生,创作的紫砂雕塑:鹰,在“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荣获金奖。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八年抗战时期,七座紫砂窑,100 多间厂房被毁、技工流散。整个蜀山窑场,全年烧造紫砂壶不足千把,生产一片萧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二月,宜兴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杜制作的紫砂壶在“江苏省第一届合作杜产品展览会”。荣获特等奖。 解放篇

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销路逐渐扩大,年产8 万件,产值1.2万元。 1954年,成立紫砂生产工场,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等作技术辅导,同时政府拨

紫砂历史篇三:紫砂简史

紫砂陶简史

各位来宾,非常高兴来到中国的繁华之都上海和各位分享紫砂艺术。讲到紫砂

,我先向各位介绍下宜兴的历史:宜兴最早在春秋时候叫做‘荆溪’,处于吴,楚,越的交界。西周的时候属于吴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改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大败越国,改属楚国。这也是近几年在宜兴出土了大量的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的原因。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荆溪先属会稽郡,后属吴郡。

以前称范蠡为陶朱公,把他敬为陶业始祖,其实宜兴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在烧制陶器,而且相当精美,这是07年南博考古队在宜兴的重大发现。比春秋末年的范蠡要早4500多年。但从出土的战国和汉代的陶罐看当时的器型,上釉,烧成却已经成熟了。

在秦汉之时荆溪郡已有城垣,西汉初年,荆令尹关常助汉高祖刘邦平叛有功封为阳羡侯,自此史书上“荆溪”,“阳羡”并用,到晋永兴时(304-306)城区扩大,城门移至今宜城南门外,自此宜兴城一直没有变化,直到改革开放后,现在的城区已经是原先的十多倍了,西晋末年因左将军周处守边立有大功,皇帝将荆溪郡封周处的儿子周玘,荆溪改为义兴郡,唐高祖二年至七年曾别名为鹅州。到了宋代,宋太宗赵匡义继位,义字与他的名字相同,为避讳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为宜兴,清雍正三年,宜兴划分为荆溪和宜兴两县。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又从新合并为一个县,宜兴之名沿用至今。各位紫砂爱好者会发现,从明代紫砂器上有落款开始,有用荆溪款的,有用阳羡款的,也有用宜兴款的,都是同一个地方的,是做壶人的不同爱好和当时的风尚。

紫砂始于宋,成于明,兴于清,旺于现代。

这次我带来了宜兴博物馆宋代紫砂碎片残件的复原图,也带来了宜兴出土的宋代紫砂器的完整体。当时的成型手法还是手拉胚,但外部的装饰比汉唐细腻。90年代我还看过珠海藏家周明立先生的一把方提梁,外表黄紫灰白相间,做工很好,缺盖。曾和顾景舟大师一起讨论,顾大师说:疑是宋代作品,但未肯定。

从现有的资料上看,从万历年间金沙寺僧手捏制壶到吴颐山书童供春学艺,到董翰。时大彬这些人的作品在明间是稀有的,我在89年曾收到过一把印款为上阳道人的大壶。根据用料和造型上看应为万历年间的器皿,可惜当年匀给了台湾的一位紫砂收藏家,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把明末陈用章的大壶,无盖,大家可以看下他的手法,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很成熟,现在的手工壶还是这种成型手法。

紫砂壶以一开始露面就显示出它的非凡和高贵,从明代“宫中要大彬,海内寻鸣远”,而国家档案馆的资料显示,自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每个时期进入宫中的紫砂壶都有记载。像徐友兰专为皇宫就做了许多作品,说到紫砂进宫就不能不提到唐英,清雍正六年唐英赴镇驻厂协理窑务,至乾隆时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任督陶馆,他曾先后几次到宜兴,第一次是为了寻缸,宫中用作消防盛水用,容器为一吨左右的大龙缸,这只有宜兴会做,乾隆喜爱紫砂壶也与唐英的推荐有关。

紫砂壶的制作,流派脉络很清晰,最完整的体系是邵家壶,自时大彬的弟子邵文金,邵文银开始,邵大郝,邵旭茂,邵大亨,顾景舟(顾的外婆是邵家之后,自幼就看她做壶,深受影响)后对明清大家广为学习,特别是在上海仿制老壶,他特别推祟邵大亨,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邵家壶的影子。邵家壶是代有传人,名家辈出。

紫砂从造型上分为光货类,方货类,筋瓤类,花货类最早以陈鸣远为代表,清中有杨凤年,现代有蒋蓉,朱可心,汪寅仙,今天来的倪顺生老师也是代表人物,他是民国的大名家俞国良的后人,对他的光临,我代表亚梦源表示感谢。

紫砂为什么一直受到收藏界的追捧呢、我觉得关键是文人壶,什么叫文人壶,就是文人通过对紫砂的研究,把自己的思想用紫砂表现出来,这一点我和徐达明大师交流的时候他讲,他

经常和上海,杭州的艺术家交流,那些艺术家把他的思想通过他的手法表现出来,那样的壶才有思想,有灵魂,这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文人壶的表现最多的形式是书画家选中满意的紫砂壶胚,在上面作书画,并刻。最早从康熙时的朱石某,到清中的陈曼生,王东石,子冶到吴湖帆,江寒汀,程十发,以及现在的孔良法,汤鸣皋老师,我们欢迎到场的文人壶的代表汤老师的亲自到场,那位鹤发童言的就是汤老师

文人壶也包括传统艺术上借鉴过来的艺术造型和装饰手法,如玉器,青铜器,雕塑等,这些艺术对紫砂的造型都有过深远影象,艺术是相通的,下面我讲个典型的例子:清末有个大名家黄玉麟,做工特别好,被浙江巡抚吴大徵筵请到家专门为他做壶,吴大徵是清末青铜器的大藏家,那些藏品深深地影响了黄玉麟,自此他的制壶风格为之一变,朴实大气,隐然有钟鼎之器,这次我带来了一位受青铜器影响的大师鲍旭琦的作品,作为支持亚梦源揭幕友情展出。

紫砂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有着密切部分的关系,康乾时期作品大气,嘉道年间秀气,清末就有颓废之气,战乱,饥荒也无法让艺人心静,只有国家昌盛时期才是紫砂名家辈出,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人安心创作。

这次亚梦源的李总,汪董,顾董出于对紫砂文化的热爱,让我和周春亚先生请来了宜兴丁山的实力派高手到这里展示,共同推广紫砂文化,这批作品代表了当代最优秀的紫砂艺术主流,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就可以在上海共建一个亚洲梦想中的艺术品源头。

相关热词搜索:紫砂 历史 喀左紫砂历史 浅谈紫砂历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