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历史 > 正文
 

历史地图详细版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7:45 影响了:

历史地图详细版篇一:中国地图史笔记

中国地图史笔记 第一部分:地图基础知识

一、什么叫地图

(一)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1、具有特定的数学法则,使地图具有可测量性。 2、运用特殊符号和注记系统。 3、实施制图综合。 (二)地图构成的三要素

1、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地图分幅等)

2、地理要素(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又可分为自然因素如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居民区、交通线、行政区划等) 3、辅助要素(指便于读图、用图的某些内容。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学注记) 二、地图分类

(一)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1、普通地图:是以表达地表的各种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六要素)为主要制图对象的地图。

2、专题地图:根据专业需要,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图,如气象图、人口分布图、地表分布图等。 (二)按比例尺分

1、大比例尺地图:1:10万以及更大 2、中比例尺地图:1:10万至1:100万之间 3、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以及更小

另外,我国把比例尺小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又称为地理图或者一览图,把比例尺大于等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统称为地形图,其中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这8种地形图称为国家基本系列地形图。 三、地图的作用 1、科学研究方面

(1)研究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地震图。

(2)研究制图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制约关系。如人口和地形的关系。

(3)利用地图研究各种制图现象的动态变化。如黄河下游变迁图。

2、国民经济方面 (1)进行区划和规划

(2)进行资源勘察、设计和开发

(3)进行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和施工 3、国防建设方面

4、政治、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地图来指示方向。 四、地图的成图方法 1、实测成图法。

2、编绘成图法(依据已有地图和其他编图资料)。 3、计算机成图法。 4、遥感资料成图法。

五、一些重要概念 (一)大地水准面

假设海水处于完全静止状态,把海水面延伸到大陆上去,形成包围整个地球的连续表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它所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是描述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物理参考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是大地测量的基准之一。(不唯一,因为地球表面不规则) (二)地球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体叫大地球体,也叫大地体。但是,受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和地面高低起伏的影响,导致大地水准面产生微小起伏,故大地水准面仍然是一个不规则的、不能用简单数学公式表示的曲面。为了便于测量成果的计算和制图工作的需要,我们选用一个大小和形状和大地体极为相似的,可以用数学方法表示的旋转椭球体来代替,称为地球椭球体。它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

1、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4年我国将前苏联采用的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建立的坐标系,以北京为全国的大地坐标原点,确定的过渡性大地坐标系。

2、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我国在30年测绘资料的基础上,采用1975年第16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上通过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1号决议中推荐的地球椭球体参数,以陕西省西安市以北泾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为大地原点,建立起来的全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 (三)高程系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曾经使用过坎门平均海水面、吴淞零点、废黄河零点和大沽零点等多个基准面。解放后到1986年,利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的观察记录,确定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全国统一的高程基准面,并且在青岛观象山埋设了永久性的水准原点,称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青岛观象山)”。因观测时间短,准确性差,所以自1987年始国家决定启用新的高程基准面,即“1985年国家高程系”。这是利用1953-1979年观测资料来推算的。

(四)国家大地网、国家水准网

1、国家大地网采用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一、二、三、四等。一般采用三角测量法,在西部一些地区采用导线测量法。一、二等三角网合称为天文大地网。

2、国家水准网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一系列按国家统一规范布设和测定高程的水准点所构成的网。又称国家高程控制网。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地面点高程,也为天文大地网、地形图测制提供高程控制。也按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为一、二、三、四等。 六、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

在球面与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对应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二)地图投影的分类

1、按投影变形性质,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 2、按经纬网形状,分为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圆柱投影、多圆锥投影和条件投影。

3、按几何面与球体位置不同,分为正轴投影、斜轴投影和横轴

投影。

(三)墨卡托投影

等角正切圆柱投影是由德国制图学家墨卡托在1569年设定的,所以称为墨卡托投影。其经线为一组竖直的等间距的平行直线,纬线为一组非等间距垂直于经线的平行直线,离赤道越远,相邻纬线间距愈大。 (四)高斯-克吕格投影

1、是以地球椭球体面为原面,进行等角横轴切椭圆柱投影。因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9世纪20年代拟定,又经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于1912年对投影公式加以补充,并推导出计算公式而得名。此投影具有投影公式简单,各带投影相同等优点,适用于广大测区的一种大地测量地图投影。我国在1952年开始正式用作国家大地测量和1:50万及更大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数学基础。 2、基本条件

(1)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为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 (2)投影后无角度变形

(3)中央经线投影后保持长度不变 适用于高纬度带,最大变形在赤道 3、分带

1:2.5至1:50万采用6°分带法;1:1万以及更大,采用3°分带法 4、坐标网

(1)经纬网(地球坐标系)

(2)方里网(直角坐标网):由距离高斯投影带纵横坐标轴均为整千米数的两组平行直线所构成的方格网。 5、地图方位

(1)地图方位是指地图固有的方向性和地图上标识方向的各要素。

(2)方位角:是指从过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顺时针绕到目标线的角。 (3)

(4)偏角:指因为三线方向不一致,相互偏离而形成的角。 6、比例尺:图上某线段的长度与相应实际距离的比例 7、地图分幅编号

(1)定义:按照一定幅面大小将某种比例尺地图所包含范围内的图幅划分成许多幅地图,并标注其序号的做法。 (2)分类:矩形分幅、梯形分幅 (3)图幅范围:

8、3S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第二部分:中国地图简史

一、古地图与历史地图的定义

1、古地图:主要是按照政治史的划分,指清灭亡以前即19世

纪末20世纪初之前产生的地图,是当时人绘制的“当代”地图,属于文物或者准文物。既有单幅地图,也有地图集。

2、历史地图:是指“今人”以其所在时代的“当代”地图为底图,按照制图要求和时间顺序在地图上依次表示特定时期、特定事件的地图。往往构成一个序列,并以地图集的形式出现。历史地图有古人画的,也有今人画的

例如:(北宋) 《历代地理指掌图》 税安礼

(清末) 《历史舆地图》 杨守敬

《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 《中国史稿地图集》 郭沫若

二、地图的起源

1、九鼎图(夏):画在9个鼎上的地图。(大克鼎) 2、《山海经图》 三、古地图特点

1、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常常被认为是我国传统地图绘制的主要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每一方格的边长与实际距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可能起源于晋代裴秀。《尚书·禹贡》中提到的“五服”的同心方的观点,可能是中国制图学的矩形网络制图法的原始思想。

2、(海野一隆《地图的文化史》)精忘粗存,同系退化,多系并存,旧态隐存。

四、早期文献中记载的古地图

《管子·地图》: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历史地图详细版)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

译文:凡军中主帅,必首先详知地图。盘旋的险路,覆车的大水,名山、大谷、大川、高原、丘陵之所在,枯草、林木、蒲苇茂密的地方,道里的远近,城郭的大小,名城、废邑、贫瘠之地及可耕之田等等,都必须完全了解。地形的出入交错,也必须心中完全有数。然后,就可以行军袭邑,举措先后得宜而不失地利,这都是地图的意义。 五、地图的流传 古地图难于流传的原因:

1、图的描绘比书的撰写要难得多。

2、地图图幅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难以成册。

3、地图几乎全部藏于官府,劫难来时,容易毁坏。一般幸存的,或刻于石碑,或埋在坟墓。

4、古代的零碎文字资料可以汇编,而大小不一的地图却做不到 六、地图简史(划分时段:先秦时期、秦至宋、元明、清)

1、先秦(战国) 中山王墓兆域图 天水放马滩地图 2、汉至五代 长沙马王堆地图

东汉画像砖上的“市井图”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宁城图

甘肃敦煌莫高窟成图于五代“五台山图”

11世纪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编制的《突厥语辞典》中收录的圆形地图(迄今为止人们知道的最早的一幅重在表述中亚的世界地图)

3、现存宋代地图(三大形式) (1)刻在石碑上的单幅地图 (2)地图集

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历史地图集) 南宋程大昌撰《雍录》(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长安城市历史地图集)

(3)收藏于方志中的地图

南宋《严州图经》(流传至今最早的尚保存有地图的图经) 宋代地图数量增多与雕版印刷紧密相关 4、金朝

《陕西五路之图》,金朝人绘制。现存较早的政区图,地名较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绘图人应该是汉人。 5、秦至宋著名的绘图人 (1)西晋的裴秀

(2)唐代的贾耽(《海内华夷图》) 贾耽对中国地图史的贡献:

【1】他大量的制图实践是对制图六体的继承和巩固

【2】提出分色标注古今地名:“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古今殊文,执习简易”

【3】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及外国的地理情况 贾耽——鸿胪寺卿——从容——面对面 6、元代

(1)元代在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郭守敬在较大区域进行了纬度的测量;都实对黄河源头做了详细的考察,并绘制了相应的黄河源图;郭守敬在测量学上发明了“海拔”高程的思想;朱思本绘制《舆地图》,影响明代地图制作。

(2)郭守敬:负责编制新历,组织了“四海测验”,对全国的纬度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实测;用海平面来比较大都与汴梁的地势高低;认为黄河在汴梁流速快而大都流速慢,则存在高程差。是我国海平面高程的最早记录。

(3)元代朱思本《舆地图》:7尺见方;原图早已遗失。特点:以中国为主,外国为辅;使用了计里画方;侧重河流山川的绘制。

(4)《元经世大典地理图》:仅有代表察合台、伊儿、钦察三汗国的界限及若干地名;画方不计里;地名置于方格中;东南西北标注于四个角(这种表示方法非常特殊,可能受阿拉伯地图绘制的影响;清魏源将其附于《海国图志》。

(5)元代扎马鲁丁在中国制造了一个木制地球仪,七分水三分陆地。 7、明代

(1)罗洪先的《广舆图》

现在能够看到的版本多是清代嘉庆年间章学濂版。 主要贡献:

【1】继承发展了计里画方的传统制图方法

【2】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从它的内容来看,可分成政

区图、边防图、专题地图、邻国及周边地图)

【3】保存了元明以来一些失传的重要地图和珍贵的文献资料 【4】创立了地图符号图例,即“省文”。“山川地邑,名状交错,书不尽言,易以省文二十有四。”

【5】多次翻刻,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崇祯年间陈祖绶的《皇明职方地图》;吴学俨、朱绍本的《地图综要》;卫匡国神父的《中国新图志》以及荷兰《布拉厄大地图集》中的亚洲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朱思本地图系统三大支柱:陈祖绶的《皇明职方地图》、朱思本的《舆地图》、罗洪先的《广舆图》 (2)明代边防地图 例如: ? 北方军事地图:许论《九边图论》、魏焕《九边考》、霍冀《九边图说》;

? 沿海地图:郑若曾《筹海图编》、《万里海防》;茅元仪《武备志》中收录的《海防图》等

?

江防图:郑若曾《郑开阳杂著》中的《江防图》等 (3)明初的世界地图 【1】《大明混一图》

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是我国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描述非洲的世界地图。清人在其原注记上贴了对应的满文标签。

【2】《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结合了早期中国、朝鲜、日本三国的地图(三国合作),描绘了从西方欧洲、非洲到东方日本的大致形状,其中朝鲜被故意放大。

【3】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4)明代的航海图

收录于茅元仪《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表示的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5)明代的地球仪 8、近代地图集编纂

主要有:《大清会典舆图》、《海国图志》、《中外舆地全图》、《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以及《历代舆地图》。

(1)《大清会典舆图》:光绪十二年,北京建立“会典馆”之后。以向各省发出通知的形式,并规定了一些制图原则。 特点:

【1】此图的编制时期,正是中国由传统地图制作向近代科学制图法转变的时期。因此,在这次地图制作中,首先表现为计里画方和经纬线的混用

【2】规定各州县计里画方的大小必须统一,省图比例尺为1:250万;府图为1:125万;县图为1:25万 【3】规定了地图的符号

【4】一般图册用黄色,但计里画方网格和经纬线常用红色或者淡蓝色绘成,也有用铅笔描绘方格的

【5】在地图内容的选取上各地区都有一定的原则 【6】准确性方面各省差别很大。

(2)《海国图志》:作者是魏源,1843年编著。是中国人编制

的第一部关于世界地理状况的地图集。地图资料来自“香港英夷公司《大宪图》”。

(3)《中外舆地全图》: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武昌的邹代钧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图集。共68幅图。是当时最好的世界地图集。

武昌亚新地学社:初名武昌舆地学会,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成立,邹代钧创设于武昌。为中国较早编印和发行地图的企业。

(4)《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是由周世棠、孙海环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编译的一册8开本彩绘世界地图集。 9、历史地图集

(1)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全国的历史地图集。记载了从帝喾到宋的地理沿革情况,共44幅。内容较为简略。

(2)《历代舆地图》是由杨守敬、熊会贞等人编,是中国清代最著名的历史考证地图集,分装34册。 存在的不足:

【1】只画中原王朝的直辖区,甚至连中原王朝都没有画全 【2】杨是清朝人,他所谓的近代不包括清代,现在清朝都已成为历史,对这样一个重要朝代的疆域当然不能不补绘 【3】底图为1863年的《大清一统舆图》,这个地图和根据现代测绘技术所制成的今图有很大差别。想直接把杨图移绘到今图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重新考虑定点 【4】杨图上的错误遗漏比开始预想的多得多

【5】各史《地理志》对断限一般都不够重视,往往混一朝前后不同年代的建制于一篇

【6】同一政区往往见于几幅地图,不利于读图 (3)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近代测绘机构创始于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在军令司下设置测绘科,全面主持全国陆续的测绘工作。

第三部分:专题讲座

一、秦汉实物古地图专题 (一)放马滩地图

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时代在战国秦时期,是用墨线记录在木板上的地图,共计4块木板,7幅图。 特点:

1、突出表示水系

2、以放大的方式表示局部地形,突出重点 3、已形成基本比例概念 4、接合图是一项创造

5、有一套表示地图要素的方法,水系、地形、居民点、交通线都有相应的符号 (二)长沙马王堆地图

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包括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绘制于绢帛上。 1、地形图

A.地图复原的依据:

(1)表示县城的八个矩形符号所注记的地名,有7个可以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确定其大致方位

(2)河流、山脉和道路的线划符号应该是连续的,同时依据河流由细变粗以及支流汇入主流的特征

(3)各层帛片上渗印的痕迹处于相互对称的位置

(4)用针线缝的宽约5毫米的折边应该是地图的四周,而两幅帛拼接在一起的痕迹则位于图幅中间

(5)原图折叠的方式所形成的排列次序与帛片揭开时照相编号的顺序一致

(6)据张修桂:由右向左、由上向下、由左向右、由上向下、由上向下。照此可以将帛片排列为横4片,纵8片,共32片,长宽各98cm B.大致范围:

东经111°~112°30′,北纬23°~26°之间,地跨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地区。 C.绘制特点:

(1)居民点采用两种符号,县为方框,乡里为圆框

(2)水道表示方法特别,河名多记载在下游或其它河道会和的地方。

(3)山脉一般勾出其盘亘范围、逶迤转曲的两麓,中间加画横线,这种画法接近现代等高线画法。

(4)主区详细而邻区疏略,近处精确而远处粗讹,表示地区在湖南沱水流域 2、驻军图

九支驻防军队的设营地;是中国现存最早、内容精湛的彩色军事地图。

二、裴秀与制图六体 1、数学基础:

《周髀算经》(第一次记载了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 《九章算术》(《海岛算经》是其最后一卷,书中九个算题都是测量物体的高、深、远的) 2、测量工具:

《管子·地数》、《吕氏春秋·季秋记》记载的慈石;《韩非子·有度》记载的司南。我国古代很早就发明并使用了测量工具:规、矩、准、绳、表。

3、裴秀:西晋人。34岁时就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地图编制理论“制图六体”,绘制了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不是现存最早的,现存最早的是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 4、制图六体最初源自裴秀所作的《禹贡九州地域图》,指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高下、方邪、迂直。 原文(注意标点):

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准望,径路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

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 三、宋代地图 (一)全国石刻地图

1、北宋:《九域守令图》(最早以县为单位、政区图) 南宋:《禹跡图》(详尽的水系、计里画方)、《禹迹图》、《地理图》、《舆地图》、《华夷图》(亚洲地图)

2、年代判定的方法:石刻上的注记;地名建置的时间;黄河下游的流路

3、没有特别标注方向,但都是上北下南 4、禹跡图和华夷图,画在同一块石板上 (二)宋代城市地图——《平江图》

成图于南宋,太守李寿明。是目前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最精细的石刻城市地图,是苏州现存四大宋碑之一,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 四、利玛窦世界地图 ? ? ? ?

保存在章潢的《图书编》卷29中的《舆地山海全图》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利玛窦世界地图摹本之一。 利玛窦作《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三十年),保存在罗马梵蒂冈和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中。 《两仪玄览图》是规模最大的一幅。 利玛窦世界地图的贡献: ? ? ? ? ? ?

第一次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让中国人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改变了以前“天圆地方”的看法 介绍了经纬度的测量方法

把地球按照气候带划分为五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 引入地图投影法

此外还扩大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范围,对外国译名的译定也起了一定作用 《天下诸番识贡图》 五、康熙《皇舆全览图》 1、背景:

大背景:十七世纪欧亚一些国家开始通过谈判的方式划定自己的管辖范围。 小背景: ? ? ? ?

俄国与中国的边界冲突:根特木耳事件 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皇帝热衷于西方的科学技术 法国科学院的支持和耶稣会士的贡献

? ? ?

统一,在中国度量衡史上是一个进步; 开我国实测经纬度地图的先河;

首次发现子午线上一度的长度因纬度高低而异,为地球扁圆说提供了最早实证; 第一次对台湾进行了测量。

2、内容

测绘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于1718年完成。主要采用三角测量法,以通过北京的经纬线作为本初子午线,按照1:140万至1:150万比例绘制,实测经纬点641个。范围南至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至库页岛,西至哈密。是我国第一部实测省级地图集,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运用近代制图学方法进行全国性测量,规模之大,测量之精确在当时的世界制图史上也是遥遥领先的。 3、意义 ?

统一了丈量尺度,以当时工部营造尺为标准。使长度单位

历史地图详细版篇二:画地图讲历史

教学内容: 历史 科第 一 章(单元)第 5课

课题:画地图——讲历史

活动说明:

本课的活动内容是“画地图,讲历史”,重点是学习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和利用地图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既需要具有历史、地理、美术和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又需要动手、动口、动脑,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比较分析、实际操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理想途径。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绘制“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所绘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激活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存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下发有关绘制历史地图方法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课前培训。

2.班级学生自然分组,分成四个组。

3.设计本次活动的子课题,各组抽签决定自己的活动主题。

4.设计活动说明,并在一周前发给学生,为这次的活动提供指导。

5.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网站和书籍,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6.选出一名主持人,八名评委;设计并下发课堂评价表。

7.设计“学生活动过程心理体验问卷”调查表。

学生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香港地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4.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

5.准备一张较大的纸和三四支颜色不同的笔,绘制地图。

自学练习:

1、,是历史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2、结合地图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加深对所学

的理解。这是 地图的基本功能和 学习的一种方法。

3、通过学习 和和 时的全局意识、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 的能力。 探究交流:

历史教科中的图片很多,如果我们在讲课时能合理运用、充分发掘,必然会

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左史右图,充分说明了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文字叙述说理,图片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合理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地图具有直观和立体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转换的困难。

阅读地图

说一说: 1、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2、结合地理课学习的知识,说说历史地图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素?与一般

的地图相比有何不同?

3、你知道绘制地图有哪些方法吗,请说一说?

画一画:

1、在上方框内,仿照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画一幅简易历史地图。

2、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笔用“箭头”指示法在自己画好的地

图上标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略者的大致侵略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

3、同样用四种不同颜色笔标明《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

丑条约》的签订地点和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侵略者所占地点。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绘制这幅历史地图的?根据所绘地图,说说近代列

强侵略中国的大致趋势。这一趋势说明了什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在轮廓上有何主要区别?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讲述历史

讲一讲:以小组为单位,个人自愿在小组内讲述相关的历史知识。

1、结合地图课列强侵略中国的情况或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讲述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约时的故事。如《马关条约》签订者李鸿章。

3、可以讲述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故事如邓世昌、左宗棠。

4、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活动过程: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这次活动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总动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交代活动探究课的内容。

二、下发教师设计的“活动说明”,“互评自评统计表”,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看看有没有更感兴趣的子课题和更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设计的“活动说明”如下:“画地图讲历史”活动说明

我们在历史学习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地理名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些名词也就是个代号,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这些词一旦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就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内涵。这名字可能因为繁荣、强盛、恢弘使人倍感振奋,也可能因为被占领、被屠杀、被焚烧而感到屈辱和心痛。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集小组的智慧,汇班级的资源,绘制一张“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并根据以前学过的内容,通过城市的变迁,说一说19世纪40年代以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主权受损、山河支离破碎的情况。

活动主题

画地图,讲历史

子课题:

1.辉煌与沧桑――历史名城南京。

2.领土的沦丧。

3.不屈的民族。

4.归来吧,香港。

活动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香港政区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各组根据抽签情况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在地图上标注南京,搜集有关南京的资料,展示南京历史上的辉煌与近代的屈辱。

2.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内容,在地图上标注沙俄强占中国领土的大致地理位置和主要条约的名称;在地图上分别标出历次侵略战争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谈一谈外国侵略者是如何从沿海向内地渗透,逐步加深中国的危机的。

3.标出在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地点和爱国官兵英勇抵抗的

地点,介绍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4.绘制香港地图,根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图上标注每次条约中割让的部分,搜集香港回归的有关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

成果展示:

将本组搜集的材料汇集到一起,最后形成汇报文本,向全班同学展示。分组,每组选组长1人,抽签决定本组的研究课题。

组长进行本组人事安排。汇报人1人,评委2人,资料搜集者5人,资料汇总2人。

各组讨论本组活动方式,预计将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并解决。

各组如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提出来,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共同解决,为其他组出谋划策。

教师指导

1.“辉煌与沧桑”小组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南京的发展史。在他们的活动主题下又可分为两个活动板块:一是南京的辉煌。可以从南京的兴起开始入手,结合南京的地理位置谈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如六朝古都、历史名人、文化的兴盛等。二是南京的屈辱,选择南京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如《南京条约》、南京大屠杀等。突出一个主题,即从南京的历史看中国的兴衰。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在众多的资料中捕捉历史发展的主线索,也可通过导游或演讲的方式来进行。

2.“领土的沦丧”小组。这一组的活动主题是: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丧失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从各个不平等条约入手,可用小组竞赛或其他方式,可由其他同学谈条约的内容,小组成员在地图上标注,逐步显示外国侵略势力一步步由沿海渗透到内地,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大家明确中国近代没落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地图,逐步分析这些开放口岸的地理位置及政治、经济意义,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读取有用的历史信息,懂得历史的发展要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由于这一小组的内容庞杂,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分工合作,让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与重新整合,用自己的视角探索一段衰败屈辱的历史。

3.“不屈的民族”小组。这一组的活动主题是通过介绍在外国侵略过程中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可搜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在地图上标注地点,详细介绍其中一或二件英雄事迹。最后要指出,这种反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行为,而是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用小品表演的方式。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清政府的妥协屈服、丧权辱国,进一步证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同时通过搜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使学生强化搜集、组织、处理材料的能力,并加强协调合作。

4.“归来吧,游子”小组。他们的任务是通过香港的主权所有、无奈的离去、百年回归反映中国从衰落到重新兴起的艰难里程。通过这一组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感受如今祖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并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相关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让学生意识到分工合作、共同探讨的必要。

第二课时:成果展示

1.每组活动时间限制在6分钟,预计共25分钟。

2.各组代表在主持人的安排下分别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除充分运用自己绘制的地图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本组搜集到地图上无法展示的但有利于说明本组观点的材料展示出来。汇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小品表演、导游、辩论会、演讲等形式。

训练反馈:

1、在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的国家是( )

A、日本B、英国C、俄国 D、德国

2、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 ( )

A、丁汝昌 B、邓世昌 C、刘步蟾 D、李鸿章

3、《马关条约》中哪项条款的签订打开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大门(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杭州等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标志着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 活动主题:看地图,感悟历史

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 《马关条约》

●谈一谈: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频频深入、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展现在了地图上。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在这些地图上都看到些什么?

●说一说: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目标:培养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首先理解了什么是北右南左,怎么识别地图的方向,其次通过本节活动课,学生能理解以前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地图详细版篇三:初中历史课本图片说明及朝代变迁地图册(有目录便于查找)中考必备

一、初中历史课本图片详细说明...........................5

1、七年级上册..........................................5

2、七年级下册..........................................6

3、八年级上册..........................................8

4、八年级下册.........................................10

5、九年级上册.........................................12

6、九年级下册.........................................14

二、中国历代疆域图....................................16

1、夏: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

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16

2、商: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

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

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17

3、周:周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

邑。...................................................18

4、春秋: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

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19

5、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

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20

6、秦: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皇朝。............................................21

7、汉: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

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22

8、东汉: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

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23

9、三国: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

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24

10、西晋: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

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25

11、东晋十六国: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

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26

12、南北朝(宋魏):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

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27

13、南北朝(陈齐周):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 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

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28

14、隋:隋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

等,东部则为附国等。...................................29

15、唐:唐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

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30

16、五代十国:五代十国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

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31

17、北宋: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

斯。...................................................32

18、南宋: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 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

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33

19、元: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

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34

20、明:明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

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35

21、清:清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

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36

22、中华民国: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

归还。................................................37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

面积的四分之一。......................................38

中考历史图片详细说明

七年级上册

相关热词搜索:地图 详细 历史 中国历史地图详细版2 0 历史课详细版图片 历史9课秦朝地图图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