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生物 > 正文
 

微生物重点

发布时间:2024-04-27 04:11:24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微生物重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微生物重点篇一: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

1.。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人巴斯德;德国人柯赫。

巴斯德:(1)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3)免疫学——预防接种;(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

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柯赫(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用配制培养基在实验室内培养各种微生物;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病原细菌的研究方面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

2.。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1)1910—1921,伍连德:控制东北鼠疫;(2)20世纪20—30年,代汤飞凡: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证(3)高尚荫:创建了我国病毒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第一个微生物学专业,陈华癸:根瘤菌固氮作用的研究,陈文新:伯杰氏手册根瘤菌部分的作者。

无菌技术: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涂布平板法(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2稀释倒平板法(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3平板划线法4稀释摇管法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富集培养:(主要是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特定的环境条件,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待分离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荚膜的存在。2)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3)荚膜等并非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形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根,具有运动功能。至今所知道的细菌中,约有一半种类有运动能力,而鞭毛是最重要的运动结构。

重点:古生菌的概念及其与细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古生菌已研究过的一些古生菌,它们细胞壁中没有真正的肽聚糖而是由多糖(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2)细菌芽胞的特点1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是否能消灭芽胞是衡量

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2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变成为营

养态细胞;产芽胞细菌的保藏多用其芽胞。3产芽胞的细菌多为杆菌,也有一些球菌。芽胞的有无、形态、

大小和着生位臵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4芽胞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胞染色)

4)芽胞的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1芽胞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2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胞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3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伴胞晶体:少数芽胞杆菌,例如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胞的同时,会在芽胞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

特点:不溶于水,对蛋白酶类不敏感;容易溶于碱性溶剂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支原体:又称类菌质体,是介于一般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特殊形态:

1支原体:1)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细胞形态多变;2)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曾被认为是最小的可独立生活的细胞型生物。3)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菌落微小,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形状;4)一些支原体能引起人类、牲畜、家禽和作物的病害疾病;5)应用活组织细胞培养病毒或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时,常被支原体污染; 2立克次氏体1)某些性质与病毒相近2)从一种宿主传至另一宿主的特殊生活方式

3衣原体1)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2)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2-0.3 mm,能通过细菌滤器;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4)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即存在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5)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少数致病;6)衣原体不耐热,60度10分钟即被灭活,但它不怕低温,冷冻干燥可保藏多年。对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敏感。

粘细菌又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为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3)细胞壁的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渗透屏障,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4)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的比较

革兰氏染色: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C

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层次多、厚,1机械抗性强2对溶菌酶、青霉素敏感;不含类脂、脂蛋白,不形成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次少、薄,1机械抗性差2对溶菌酶、青霉素不敏感;类脂、脂蛋白组成外膜内毒素,

细胞壁缺陷细菌:1L型细菌2原生质体(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3球状体(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革兰氏阴性细菌)4支原体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要点: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②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

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⑤脂质分子间或脂质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⑥脂质双分子层犹如一“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状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③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④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⑥膜上某些蛋白受体与趋化性有关。

大:纳米比亚硫磺珍珠菌;小:纳米细菌

霉菌(mold)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霉菌菌体均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hypha)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mycelium)。

按菌丝功能分: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霉菌的繁殖方式:无性孢子,有性孢子,菌丝断片

酵母菌(yeast)是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这个术语也是无分类学意义的普通名称,通常用于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单细胞真菌,以与霉菌区分开。有些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个体形态卵圆、圆、圆柱、梨形等单细胞,其细胞直径一般比细菌粗10倍左右。有的酵母菌子代细胞连在一起成为链状,称为假丝酵母。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芽殖(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裂殖;有性繁殖:酵母菌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有性繁殖: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光能无机自养型2光能有机异养型3化能无机自养型4化能有机异养型a)腐生型b)寄生型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4、经济节约5、精心设计、试验比较

按成份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

根据物理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按用途划分:1基础培养基;2完全培养基;3加富培养基和富集培养基;4鉴别培养基;5选择培养基;p91 任何培养基都应该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任何培养基一旦配成,必须立即进行灭菌处理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一、扩散,二、促进扩散;三、主动运输;四、膜泡运输

扩散,物质跨膜扩散的能力和速率与该物质的性质有关,分子量小、脂溶性、极性小的物质易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促进扩散,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1物质运输过程中不消耗能量2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3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4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促进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物质需要借助与载体(carrier)的作用才能进入细胞(图4-1),而且每种载体只运输相应的物质,具有较高的专一性。

主动运输(: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1初级主动运输;2次级主动运输3、ATP结合性盒式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系统4、Na+,K+-ATP酶系统5基团转位6铁载体运输

生物氧化概念: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功能为:产能(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发酵,呼吸作用

发酵;: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生物氧化方式。

发酵过程特点:1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一小部分的能量。2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受体。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糖酵解是发酵的基础

主要有四种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

呼吸作用: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无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所以产能较发酵多。

能量转换:1化能营养型:a)底物水平磷酸化,b)氧化磷酸化;2光能营养型:光合磷酸化(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于ATP中)

光合微生物的光合磷酸化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当一个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时,叶绿素性质上即被激活,导致其释放一个电子而被氧化,释放出的电子在电子传递系统中的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能量,这就是光合磷酸化的基本动力。

初级代谢: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

次级代谢:相对于初级代谢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

1、存在范围及产物类型不同2、对产生者自身的重要性不同3、同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关系明显不同

初级代谢: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生活的机体中,同机体的生长过程呈平行关系;

次级代谢:在机体生长的一定时期内,(通常是微生物的对数生长期末期或稳定期)产生的,它与机体的生长不呈平行关系,

可明显地表现:机体生长期和次级代谢产物形成期

4、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遗传稳定性上明显不同

初级代谢产物:敏感性小(即遗传稳定性大);

次级代谢产物:敏感,其产物的合成往往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或停止。

5、相关酶的专一性不同

初级代谢:酶专一性强;

次级代谢:酶专一性不强;

加入不同的前体物,往往可以导致机体合成不同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是次级代谢的基础,可为后者提供前体物和能量;

二者具有相同的重要中间体物质;

次级代谢是初级代谢在特定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

可避免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或某些)中间体或产物过量积累对

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

6、某些机体内存在的二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代谢类型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1计数法2重量发,3生理指标法

细菌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生长曲线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迟缓期细胞的特点:1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例如巨大芽胞杆菌,在迟缓期末细胞的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长6倍。通常处于迟缓期的细菌细胞体积最大;2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3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对数生长期(or指数生长期:1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2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各种成分最为均匀。3酶系活跃,

代谢旺盛。

对数期到稳定期的转变是细胞重要的分化调节阶段:1)开始储存糖原等内含物;2)形成芽胞或建立自然感受态(芽胞杆菌);3)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

衰老期特点:1细菌代谢活性降低;2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3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4菌体细胞也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有些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此时会变成阴性反应】

延长稳定期的方法: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 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进行同步生长培养技术。

方法1机械法,2环境条件控制技术(两类)

机械法:1离心方法2过滤分离法3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有关术语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化疗(Chemotherapy):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抑制(Inhibition):生长停止,但不死亡;

死亡(Death):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将微生物臵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 分批培养:培养基一次加入,不予补充,不再更换。生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各种常见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原理和方法)

化学因素:

1抗微生物剂(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2抗代谢物(一类化合物:与必需的代谢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可和特定的酶结合;→阻碍酶的功能;→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

3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

抗生素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质膜、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微生物抗药性的产生:

抗性菌株特点: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1)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被细胞主动排出;

(2)药物作用靶改变;

(3)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

(4)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来的多聚体;

避免出现细菌的耐药性的措施:

(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

(2)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

(3)不同的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

(5)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

一、控制微生物的物(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微生物重点)理因素:温度、辐射作用、过滤、渗透压、干燥、超声波。

1.普通光学显微镜

分辨率(最小可分辨距离)=0.5λ/nsinθ

[①q为物镜镜口角的半数,它取决于物镜的直径和工作距离②空气(n=1.0)、水(n=1.33)、香柏油(n=1.52)] 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5个连续的阶段。

微生物重点篇二: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微生物的特点: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

生长繁殖快,培养容易

容易发生变异,适应能力强

2微生物根据进化水平和细胞结构的不同,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具有核膜包被的真正细胞核、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的微小生物,称为真

核微生物。

(1) 原核微生物:细菌(狭义)、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

原体和螺旋体。

(2) 真核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P17)

(1)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核区和质粒

(2)特殊结构: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及其他休眠组织、菌鞘、附器

3、革兰氏染色

(1)步骤:A初染:结晶紫 B媒染:碘液 C脱色:乙醇 D复染:番红

(2)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网孔小,乙醇脱

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且不含类脂,故不会因为乙醇处理而出现孔壁,结果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存留在细胞壁内,使之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壁薄,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小,网孔大,乙醇脱色时肽聚糖收缩不明显,且类脂含量高,被乙醇溶解使壁出现较大的孔隙,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洗去,复染时染上番红的红色

4、细菌的繁殖方式:裂殖(无性繁殖)

5、菌落:单个细菌(或其它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迅速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

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6、放线菌:以孢子进行繁殖,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为什么属于原核生物?

①放线菌的菌丝体为单细胞,菌丝直径比真菌细,与细菌接近;

②无核膜、核仁和线粒体等,核糖体为70S,属原核生物;

③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染色阳性;

④对环境pH值的要求是近中性或微偏碱,这与细菌相近而不同于真菌 (一般偏酸性);

⑤凡能抑制细菌的抗生素也能抑制放线菌,而抑制真菌的抗生素对放线菌无抑制作用;

⑥对溶菌酶敏感。

7、古菌的细胞结构特点(特殊性体现):

(1)细胞壁:没有真正的肽聚糖,由多糖(假肽聚糖)、蛋白质或糖蛋白构成

(2)细胞膜:(1) 磷脂中疏水尾有特殊的长链烃组成(2) 甘油与烃链由特殊的醚键连接

(3) 存在独特的单分子层膜或单、双分子层混合膜。(4)古菌细胞膜上含有多种独特的脂类

(3)细胞质:无细胞器,核糖体70 S

8、其他原核微生物的特点

(1)蓝细菌无叶绿体,无鞭毛,含叶绿素a,革兰氏染色阴性,无真核,70S核糖

体,而且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十分敏感。

(2)立克次氏体体

1)G-,寄生(有壁,不能独立生活,细胞较大0.3-2 μm)无完整的酶系统

2)对热敏感,56C以上30min即可杀死,对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3)二分裂繁殖,宿主一般为节肢动物,可从伤口侵入人体

4)基因组很小,1.1Mb

5)致病性:在宿主血流中大量增殖,并 产内毒素

(3)支原体:不含有细胞壁,最小最简单

? 有核区 无细胞壁,

? 对抑制壁合成抗生素不敏感

? “油煎蛋”菌落

? 细胞膜胞膜含甾醇

? 能独立生活,有完整的酶系统基因组小,0.6~1.1Mb

? 二分裂 可以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培养

(4)衣原体:①有革兰氏阴性细菌特征的细胞壁,核糖体70S,以二分裂方式繁

殖;

②有不完整的酶系统,尤其缺乏产能代谢的酶系统;③对抗生素敏感, 对青霉素不敏感。

④生活方式严格的专性细胞内寄生。⑤ 有特殊的生活史和两种形态,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

包涵体

(5)螺旋体:具有细菌的基本特征,有完整的酶系统,革兰氏阴性

9、名词解释

(1)菌落:单个细菌(或其它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迅速生长繁殖形成肉眼

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2)溶菌酶:

(3)芽孢:是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

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他不是繁殖体,只起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4)伴孢晶体:某些芽孢杆菌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菌体内产生的一个方形或菱形的碱

溶性蛋白质晶体。对200多种昆虫的幼虫有强烈的毒杀作用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酵母菌的细胞形态与结构

(1)细胞壁——酵母纤维素(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2)细胞膜——麦角甾醇 (3)细胞核球形

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为主)和有性繁殖

(1)无性繁殖:芽殖 ? 芽裂 ?裂殖 产生无性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

(2)有性繁殖:两个形态相同、性别不同的细胞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生成孢子

3、霉菌:(1)基本单位是菌丝: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

(2)A、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假根、吸器、附着胞、菌核、菌索、菌丝束、匍匐菌丝、捕捉菌丝 B、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态:子实体

(3)霉菌细胞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及内含物

(4)细胞壁的不同之处:大部分霉菌的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其细胞壁可被蜗牛消化液中的酶溶解,得到原生质体

4、霉菌的繁殖方式:

内生孢子——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无性孢子外生孢子

节孢子

菌丝细胞形成——厚垣孢子

霉菌繁殖

卵孢子

有性孢子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菌丝片段伸长,产生分枝——断裂繁殖

5、担子菌特点:大,形成子实体,产生担孢子,属于真核生物

第四章 病毒

一、名字解释:

1、包涵体:包涵体是病毒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复制和装配中间体、核壳和毒粒在寄主细胞特定区域形成的病毒加工厂。它在寄主细胞中的定位反映了病毒的复制位点

2、核衣壳:是病毒蛋白质衣壳和病毒核酸的合称。

壳体蛋白:是指围绕病毒核酸并与之紧密相连的蛋白质外壳,由许多壳粒(壳粒)组成。

3、噬菌体效价:若每个噬菌体产生一个噬菌斑,则根据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噬菌斑

数可测得每毫升试样中含有的侵染噬菌体粒子数。

二、病毒的基本特点

1.个体极小

2.缺乏独立代谢能力

3.没有细胞结构

4.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5.具有双重存在方式

三、病毒的分类

真病毒病: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朊病毒:只含单一蛋白

亚病毒

拟病毒:不可单独侵染宿主细胞

亚病毒包括: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朊病毒

四、病毒的结构:核酸和蛋白质衣壳

五、病毒增殖的过程和步骤:吸附、侵入、合成、装配、释放

六、一步生长曲线的特点:可反映每种噬菌体的3个重要特性参数: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

1、潜伏期:噬菌斑数目不增加。前一阶段隐蔽期检测不到完整的噬菌体,后一阶段胞内累积期噬菌体数量急剧增加

2、裂解期:已装配成成熟噬菌体并裂解细胞释放,噬菌斑数目突然急速增加

3、平稳期:噬菌斑数目在最高处达到稳定

七、溶源性细菌的特点

1、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值也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2、溶源性细菌:整合上噬菌体 DNA的细菌。

特点:稳定性、免疫性、裂解、溶源转变

八、病毒的分类(按寄主范围分):脊椎动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

和微生物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1、六大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同碳源)

化学物质

能源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不同于碳源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各自特点

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不通过膜上载体蛋白:单纯扩散

运输方式 不消耗能量:促进扩散

通过膜上载体蛋白运动前后溶质分子不变:主动运输

消耗能量 运动前后溶质分子改变:基团转位

P126

基团转为的特点: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

4、培养基的配置原则:

A、目的明确;B、营养协调;C、理化适宜;D、经济节约;E、及时灭菌

5、培养基的类型:

(1)根据培养基物理状态:A、固体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D、脱水培养基

(2)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

基础培养基:满足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加富培养基:一般常加入血、血清或动植物提取内给氧要求苛刻的液或其他营养物质。主要培养某些营养要求苛刻的异养微生物。常用于菌种筛选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的特殊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培养基。分离出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微生物。举例:(伊红美蓝培养基)加入伊红、美蓝,产生酸性代产物,长出带金属光泽深紫色菌落,鉴别大肠杆菌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1、微生物的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产能代谢: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又称生物氧化

发酵与呼吸

(1)根本区别:发酵与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一样

发酵:微生物细胞在产能代谢中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呼吸:是从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质脱下的电子或氢经过呼吸链(电子传递),交给最终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无机物,并在传递电子过程中产生ATP的生物化学过程

4、(1)有氧呼吸:是指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以葡萄糖为基质的有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作用,将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

第二阶段:在有氧的情况下,丙酮酸通过TCA循环彻底分解形成CO2和H2O,同

时生成大量ATP

产物:1葡萄糖经TCA循环可产生38个ATP, CO2和H2O

(2)无氧呼吸:是指在厌氧条件下,以外源无机氧化物代替分子氧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根据呼吸链末端受氢体的不同分为

? 呼吸等

? 有机物呼吸:延胡索酸呼吸、甘氨酸呼吸及氧化三甲胺呼吸等

微生物的种类: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3、固氮微生物

(1)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将分子氮转化为氨,进一步合成氨基酸,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固氮效率低

(2)共生固氮微生物:一般需要与高等植物共生才能固定分子氮或者只有在共生条件下才表现出旺盛的固氮作用。有更高的固氮效率、形成根瘤、与非豆科植物共生

(3)联合固氮微生物: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固氮的联合固氮菌。不形成根瘤,有较强的寄主专一性,且固氮作用比自然条件下强得多。

4、固氮反应五要素:

ATP的供应 还原力[H]及其载体 还原底物N2 Mg2+ 固氮酶及严格的厌氧环境

5、多糖的生物合成(肽聚糖)

(1)细胞质中合成—UDP-胞壁酸5肽

微生物重点篇三:微生物 重点

1简述细菌特殊结构的定义及其意义.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由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黏液性物质结构.具有抗吞噬、粘附及抗有害物质损伤的作用.鞭毛:细菌的菌体外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并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可对细菌鉴定分类.菌毛:许多G-菌和少量G+菌的菌体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普通菌毛与致病有关,性菌毛与遗传变异有关.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其使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增加,故应以杀死芽胞为灭菌效果的指标;可发芽成繁殖体有致病性;有鉴别细菌作用.

2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3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答:热原质:即细菌菌体的脂多糖,污染有这种物质的制剂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生产生物制品或制剂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毒素和侵袭性的酶:毒素是病原菌合成的对人体和动物有毒性的物质.也有部分细菌能产生具有侵袭作用的酶,这些物质都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色素:细菌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维生素:细菌合成的维生素除供给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只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4简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的主要鉴定要点

产生脂溶性金黄色色素;血平板上菌落周围产生透明溶血环;厌氧发酵甘露醇;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涂片镜检为革兰阳性葡萄状排列的球菌.

5简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的主要鉴定要点.

分产生脂溶性金黄色色素;血平板上菌落周围产生透明溶血环;厌氧发酵甘露醇;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涂片镜检为革兰阳性葡萄状排列的球菌.

6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8如何根据O抗体和H抗体的变化特点判断肥达试验的结果?

答:若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的可能性大,若两者均低,肠热症的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可能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若O高H不高,则可能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9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是何菌?其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

答: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其生物学特性主要有4℃不生长,而42℃生长.在血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均可形成5种不同形态的菌落,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产生多种色素.

10非发酵菌鉴定原则及初步分群试验

答:分群依据:①氧化酶试验②葡萄糖氧化发酵③动力④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11.假单胞菌的概念及其共同特点

答: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多为腐生菌,少数为植物和动物寄生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其共同特点是:革兰阴性、直或微弯、较细长、散在排列、无芽胞、有荚膜,多数有鞭毛,专性需氧,生长温度范围广,最适生长温度35℃,少数能在4℃或42℃生长.生长中可产生各种水溶性色素.

12.临床上对疑似的炭疽患者怎样鉴定病原.

答:若从标本中检出革兰阳性大杆菌,两端平截、呈竹节状排列,并有明显荚膜,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可产生芽孢,呈卵圆形,小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扁平、干燥、无光泽的菌落;动力阴性,牛乳凝固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串珠试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均为阳性,则可报告:“检出炭疽

芽胞杆菌”.有条件者可应用DNA探针,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其他鉴定试验作为参考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做.同时应注意与其它芽胞杆菌相鉴别.

13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与分型、抗原性变异与流行性之间的关系.

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和M蛋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NA、HA抗原性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亚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物质基础是NA和HA.抗原变异幅度小为抗原漂移,引起小流行;抗原变异幅度大为抗原转变,引起大流行

14简述乙肝五项各项阳性分别代表的意义?

HBsAg阳性:感染了乙肝病毒HBsAb阳性:保护性抗体,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HBcAb阳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HBeAg阳性:传染性强HBEAb阳性:传染性下降

15请举出引起肺炎的3类病原微生物,它们各自的病原学特征如何?怎样进行实验室鉴别诊断?(10分)①肺炎链球菌:G+双球菌,机体内形成荚膜,营养要求高,血平板生长,形成扁平小菌落,不完全溶血.主要与甲链相区别,可通过Optochin敏感试验、胆汁溶菌试验鉴别.②肺炎支原体:G-,呈多形性,无细胞壁,营养要求高,含血清培养基培养3天形成微小油煎蛋样菌落,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查.③肺炎衣原体:呈梨形,较小,细胞内增殖,多采用血清学方法诊断.④SARS冠状病毒:电镜下呈不规则形,有包膜,包膜上有突起,形如花冠.细胞内增殖引起病变,PCR是快速诊断最好方法.

16简述从标本中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

答:1.显微镜检查(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简易快速的检查方法.直接涂片法是用接种环取病人痰液中浓厚部分或离心沉淀(3000r/min,20min)的尿沉淀物2—3接种环涂片,涂片要厚.经自然于燥和火焰固定后进行齐-尼抗酸染色,或作金胺“o”荧光染色.前法用油镜检查,后法用荧光显微镜高倍镜检查.镜检时应仔细查遍整个涂片或观察至少100个视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后呈红色,其它细菌和细胞为蓝色.经荧光染色的结核分枝杆菌,在黑色背景中呈亮黄色.涂片镜检结果应报告“找到抗酸性杆菌’’或“未找到抗酸性杆菌”,而不能报告“找到结核分枝杆菌”.(2)浓缩集菌涂片检查法:如果直接涂片镜检不易检出结核杆菌,应采用浓缩集菌涂片检查法,以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所谓浓缩集菌涂片即为将采集标本离心,取沉淀涂片,或是采用漂浮集菌法,集菌后标本经反复多次使涂层加厚,一般取3—4个接种环,涂抹面积大约直径在15mm即可,干燥固定后染色镜检.

2.核酸检测用PCR法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设计结核分枝杆菌特异rRNA片段的引物进行扩增,然后用结核分枝杆菌rRNA序列特异的DNA探针与之杂交.PCR技术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大于95%.

3.抗PPDIgG的检测用ELl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PPDIgG,可作为活动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肺结核病人的血清阳性率为80%—90%.

17.简述抗酸染色的步骤及结果,并举出两种抗酸菌.

答:①初染:石炭酸复红加温染5min②脱色:3%的盐酸酒精脱色1min③复染:美兰染1min

结果:抗酸菌为红色,非抗酸菌为蓝色.结核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均为抗酸菌

18.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

答: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无鞭毛.在菌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厌氧,但不如破伤风梭菌厌氧严格.最适生长温度45℃时,繁殖周期仅为8min,在血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在蛋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在牛奶培养基内能分解乳糖产酸产生“汹涌发酵”现象.

19.简述破伤风梭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答:形态:菌体细长,由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培养特性:专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在血平板上37℃培养48小时始见薄膜状爬行生长,伴?溶血.

20.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答:立克次体的脂多糖成分与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成分,可引起交叉反应.根据这一原理用易于制备的变形杆菌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建立一种非特异性直接凝集实验,为外斐反应.利用此反应可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抗立克次体的抗体,从而辅助诊断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

21.衣原体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①形态多为球型,革兰染色阴性原体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始体大,大小与细菌相似.②代谢,缺乏能量来源,故严格的细胞内寄生③有独特的发育周期④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⑤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22简述甲肝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呈球形,直径27-32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23.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

球形,双层衣壳.外衣壳=包膜(脂质双层+蛋白质)HBsAg等.内衣壳:HBcAg、HbeAg.内部:DNA---环状双链、DNA多聚酶

24.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及其功能

不完全双链环状DNA,含4个ORF,编码7个蛋白..S:HBsAg,Pres1,Pres2.C:HBcAg,HbeAg.P:polymerase多聚酶.X:HBxAg基因

25.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及其意义

HBV抗原组成⑴、HBsAg表面抗原:是机体受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⑵、HBcAg核心抗原:HBcAg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核内,不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但HBcAg也可在肝细胞膜表面表达,宿主CTL作用的主要靶抗原.HBcAg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无中和作用.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IgM则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⑶、HBeAg核心抗原: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抗HBe说明病毒感染性较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26.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⑴病毒呈小球状⑵核酸为单正链RNA,衣壳为20面体对称,外层为脂质包膜,其上有糖蛋白组成的血凝素;⑶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⑷病毒对热、脂溶剂和去氧胆酸钠敏感;⑸病毒宿主范围广

27.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⑴致病性①传播途径储存宿主②流行环节③致病过程,⑵免疫性⑶防治原则防蚊灭蚊,疫苗接种.

28疑似乙脑患者,通过哪些方法进行诊断

⑴标本直接检查①抗原检查②核酸检查⑵分离培养⑶抗体检测

29.HIV的形态结构

形态:球形病毒,80-120nm 核衣与核心——呈圆锥状 两条相同的正链RNA 结构有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

有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 脂质双层 包膜gP120 糖蛋白刺突gP41

30HIV感染的常用临床检测方法有哪些

.⑴标本直接检查①抗原检查②核酸检查⑵抗体检测①初筛试验②确证试验⑶CD4T细胞计数

31.室内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室内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⑴人员与组织管理⑵操作手册⑶培养基的质量控制⑷试剂、抗血清和染色液的质量控制⑸抗生素与抗生素纸片⑹仪器⑺标本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⑻室内全面质量控制⑼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32 3K-B法质控结果出现错误,试分析其原因

⑴质控结果记录错误⑵量取抑菌环直径时读数错误⑶标准菌株被污染或其他改变⑷接种的菌悬液太浓或过淡⑸0.5管麦氏浊度标准管未摇匀或已过期失效⑹孵育温度或气体环境不正确⑺MH培养基质量有无问题⑻含药纸片失效.

34请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结核发病或流行世界性回升的原因

艾滋病流行;耐药菌株增加;人口流动;各国政府的忽视.

35试述目前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常用技术有哪些?

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技术;动物实验;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代谢产物分析

36简述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步骤、结果及临床意义.

原理:等电点学说,通透性学说,化学学说步骤:初染:结晶紫1min,水洗.媒染:碘液1min,水洗.脱色:95%乙醇0.5min,水洗.复染:稀复红0.5min,水洗,镜检.结果:G+菌染成紫色,G-菌染成红色

意义:鉴别细菌,指导临床用药,与致病性有关.

37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包括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细菌的表面结构有荚膜、菌毛及某些表面抗原成分,侵袭性酶有血浆凝固酶、链激酶、DNA酶等.

38简述质粒的定义及特性

定义: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细胞质中的环状DNA分子,特性: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质粒的转移性.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39一患者怀疑有肺结核,应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包括标本采集至报告结果的全过程,检查方法应有传统方法和快速检查方法.

直接镜检:标本集菌后抗酸染色镜检,看100个视野,报告“找到抗酸杆菌”金胺O染色,报告“找到结核杆菌”培养:4%NaOH与标本混合后离心接种L-J培养基,37℃培养,每天观察,7天后生长者,涂片抗酸染色阳性,可报告“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鉴定:通过生化反应鉴别人型和牛型.快速检测:PCR,报告至群或型 40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及临床诊断常用检测方法.

HBV呈球形,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相当于包膜,表面抗原镶嵌其中;内有直径27nm的20面体核心结构,核心表面为内衣壳,为核心抗原,内包e抗原,核心内部为双链DNA分子.

检查方法:乙肝五项,PreS1抗原检测,血清HBVDNA检测

41 HIV感染的常用临床检测方法有哪些?

检测抗病毒抗体,包括筛选试验和蛋白质印迹法确诊;检测病毒核酸或抗原;病毒分离

42简述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包括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细菌的表面结构有荚膜、菌毛及某些表面抗原成分,侵袭性酶有血浆凝固酶、链激酶、DNA酶等.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指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

43简述HIV的结构、基因及主要编码蛋白

HIV为有包膜的球状病毒,直径为80~120nm,基因组由两个相同的正链RNA组成,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 HIV基因有两种: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结构基因gag编码衣壳蛋白p24、p7、p9、基质蛋白p17,Pol编码反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Env编码gp120和gp41

44试述目前病毒学检验中的常用技术有哪些?

病毒形态学检查,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鉴定

细菌L型与支原体的比较

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细菌L型 支原体

培养特性 需要高渗 需要胆固醇

菌落 油煎蛋状,0.5-1mm 油煎蛋状,0.1-0.3mm

形态 高度多形态性 高度多形态性

大小 大小为0.6-1.0?m 大小为0.2-0.3?m

细胞膜 不含固醇 含高浓度固醇

细胞壁 缺乏或无 无

细胞壁缺失的原因 青霉素、溶菌酶和胆汁等

作用所致,去除条件可恢复 遗传

通过滤器 能通过滤器 能通过滤器

对青霉素的作用 抵抗 抵抗

液体培养 有一定混浊度,可附壁 混浊度极低

致病性 引起慢性感染,如骨髓炎、

尿路感染和心内膜炎等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泌

尿生殖道感染和条件致病

2 简述内外毒素的定义及其主要区别.

外毒素: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及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微生物 重点 医学微生物重点 畜牧微生物重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