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生物 > 正文
 

益微生物

发布时间:2024-04-26 13:08:07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益微生物,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益微生物篇一:微生物与人类

我们生活中的乳酸菌

信息学院 电气1135 何 旺 201311631511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乳酸菌的研究越来越受微生物学家、营养学家、免疫学家和医学家们的关注和重视。经过乳酸菌发酵的食品酸度高、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同时还具有生物活性及良好的保健功能,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阐述了乳酸菌的发展史、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字:乳酸菌 发展史 研究现状应用前景

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为原核生物。它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这类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它们不仅是研究分类、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想材料,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工业、农牧业、食品和医药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应用价值也极高。此外,这类菌中有些细菌又是人畜的致病菌,因此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凡是能从葡萄糖或乳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的细菌统称为乳酸菌。这是一群相当庞杂的细菌,目前至少可分为18个属,共有200多种。除极少数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目前已被国内外生物学家所证实,肠内乳酸菌与健康长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他把鲜牛奶和酸牛奶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同样的一些极小的生物——乳酸菌,而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的数量远比鲜牛奶中的多。这一发现说明,牛奶变酸与这些乳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球菌。

1892年,德国妇产科医生Doderlein在研究阴道时提出产乳酸的微生物对宿主--人有益。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肠道中的乳酸菌。丹麦人奥拉一严森(OrIa—JerlSerl)首次对乳酸菌进行了分类。

1905年,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第一次发现并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同时向世界宣传保加利亚酸奶。

1908年,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力亚.梅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正式提出了“酸奶长寿”理论。通过对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习惯进行研究、他发现长寿人群

有着经常饮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牛奶的传统。他在其著作《延年益寿》(Prolongation of Life)中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1915年,Daviel Newman首次利用乳酸菌临床治疗膀胱感染。

1919年,怀着对巴尔干半岛有益酸奶和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成果的极大兴趣,伊萨克·卡拉索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创立了公司(达能前身)。而且他常常召集许多博士医生到工厂讨论酸奶的益处。

1930年,医学博士代田稔博士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现在的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研究室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来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并经过强化培养,使它能活着到达肠内。这种菌后来引用代田博士的名字,取名为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养乐多菌的益生菌。

1935年,乳酸菌饮料[养乐多]问世,益生菌开始走向产业化。

1957年,Gordon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提出了有效的乳杆菌疗法标准:乳杆菌应该没有致病性,能够在肠道中生长,当活菌数量达到107-109时,明显具有有益菌群的作用。

绝大部分乳酸菌是正常人、畜肠道中极为重要的生理菌群,担负着人、畜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维持人体中微生态平衡的作用,与机体健康息息相关。 一、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及肠道功能 。 乳酸菌是一类有益微生物,不仅存在于乳及乳制品中,也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维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是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小林六造将肠道微生物分为耐酸的革兰氏阳性菌和不耐酸的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这些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定居部位都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互相协调,共同形成一个微生态系[3]。

二、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 。 Gilliland(1977年)对肠道乳杆菌的降胆固醇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乳酸菌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降解胆盐来促进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从而降低胆固醇含量的观点。Gilliland(1985年)和其他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乳酸菌在厌氧条件和含有适量胆盐的高胆固醇培养基中生长时,嗜酸乳杆菌菌体细胞可以吸收胆固醇,从而降低介质中胆固醇的含量。

三、抑癌能力。肠道微生物的水解酶类可以将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前体转化为致癌物,乳酸菌的抑癌能力发挥作用的是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对这些酶类(如β-葡萄糖苷酸酶、甘氨胆酸水解酶、硝基降解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化酶、胰蛋白酶等)的抑制作用。1997年Matar报道了用瑞士乳杆菌L89发酵乳的抗突变效应。从发酵乳中分离乳清丙酮抽提物及蛋白质部分,分别测试它们对4-硝基喹啉-N-氧化物的抗突变效应。发现它们都能明显抑制诱变剂的致突变作用。

四、改善食物代谢,利于消化吸收。特殊的酶系,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五、增强宿主免疫力。乳酸菌是一种被公认的益生菌,能够刺激免疫系统,起到抗病作用。研究指出,乳酸菌刺激免疫系统是通过最初的细胞表面信号接受受体或通过直接的淋巴细胞活动来调节免疫系统。

六、延缓机体衰老。肠内腐败菌的作用是促使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乳酸菌在人体肠道定植后,产生大量乳酸,降低了肠道内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形成了不利于有害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降低了产毒微生物的活性,可以抑制胃肠道中腐败菌的生长,改善肠道内的微生物平衡

七、其他功能。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可调节人体的神经功能。神经衰弱和长期失眠者,经常喝酸奶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另外,发酵乳制品对胃病和糖尿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乳酸菌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很广的。1、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在食品工业上,主要利用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来生产发酵食品,经过乳酸菌发酵的食品具有货架期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等特点。乳酸菌发酵的食品被公认为功能性食品。

2、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酸奶是以鲜牛奶或奶粉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而制得的产品。应用于酸奶生产的乳酸菌主要有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此外还有双歧杆菌属。奶油又称黄油,是以原料乳经离心分离后所得的稀奶油为主要原料,经杀菌、冷却、成熟、乳酸菌发酵、搅拌、压炼而制成的乳制品。应用于奶油生产的乳酸菌有以下几种:乳酸链球菌、乳油链球菌、嗜柠檬酸链球菌、副嗜柠檬酸链球菌、丁二酮乳链球菌等[4]。干酪是指原料乳经杀菌、冷却后,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发酵,使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凝固后,排除乳清,将凝块压成块状而制成的产品[5]。

3、植物蛋白饮料加工。乳酸菌在植物蛋白饮料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是生产酸豆奶和花生乳酸发酵酸奶。酸豆奶和花生乳酸发酵酸奶可以作为酸奶的替代品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因此,开发酸豆奶和花生乳酸发酵酸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蔬菜深加工中的应用。乳酸发酵在蔬菜深加工中的应用原来仅限于生产泡酸菜,近年来,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乳酸发酵也被用于蔬菜乳酸发酵饮料的生产中。泡酸菜的制作过程属于自然发酵,不需接种乳酸菌。在高盐缺氧的环境下,乳酸菌的生长占优势,产生大量的乳酸,抑制了其他菌的生长。乳酸不仅使成品具有酸味,同时可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醇类物质发生酯化反应,产生乳酸乙酯等,使成品具有香味;同时,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使成品具有鲜味。蔬菜乳酸发酵饮料是近几年来开发的新型保健饮料。用于乳酸发酵的蔬菜主要有马铃薯、南瓜、山芋。

5、在肉制品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用于生产发酵香肠。传统发酵香肠生产的关键是使乳酸菌成为优势菌,如果在某一生产环节出现意外,而使其他菌成为优势菌,则必然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或完全腐败。发酵香肠的现代生产工艺是在原料中添加微生物纯培养的乳酸菌发酵剂,从而保证乳酸菌在整个发酵和成熟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再加上合理的工艺条件,使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得到保证。

6、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应用。乳酸菌对一些腐败菌和低温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机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产生乳酸等有机酸,能显著降低环境pH值,使多数不耐酸的腐败菌和致病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2)产生类似细菌素的细小蛋白质或肽,最

具代表性的是乳酸链球菌素,其能够杀灭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的明串珠菌属等;3)产生H2O2,激活牛乳中的过氧化氢酶-硫氰酸系统,抑制和杀灭革兰氏阴性菌、过氧化氢酶阳性细菌,如假单孢菌属、大肠杆菌类和沙门氏菌属等。

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保健功能,决定了它不仅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在今后的保健食品中将占重要地位。在日本、瑞典等已开展用乳酸菌来治疗胃溃疡和胃肠炎的研究。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的应用已很久,对其进行体外试验也很多,但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利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改造乳酸菌,使其大量表达我们所需的目的产物,或利用此手段来了解乳酸菌的代谢途径并加以改造,达到提高乳酸菌目的产物已。

经在国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面临着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问题。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科技工作者们一定攻克这些困难很快研制出品种更多、风味更美、更利于健康的食品。

参考文献:

[1]袁静,李元端等.乳酸菌的细菌素及乳链菌肤在食品工业中的发酵与应用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544-550

[2]金世琳.乳酸菌的科学与技术[J].中国乳品工业,1998,26(2):14-20

[3]熊素玉.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07.

[4]李玉霞.酸奶油的生产[J].中国乳品工业,2000,28(4):18-20

[5]骆承库.乳与乳制品的工艺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益微生物篇二:微生物复习完整版

绪 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对所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和结构极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单细胞:大肠杆菌、乳酸杆菌 结构简单多细胞:霉菌 无细胞结构:病毒 二.微生物的类群

原核微生物: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古细菌(嗜盐菌、嗜热菌、产甲烷细菌 )

真核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 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三. 微生物学及其任务

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从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面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2.微生物学的任务

根本任务:开发、利用和改良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使微生物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微生物学的分科

1.基础微生物学 :按微生物种类分---微生物分类学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藻类学、原生动物学

按过程或功能分——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

细胞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

按与疾病的关系分——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

2.应用微生物学:按生态环境分——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宇宙微

生物学

按技术与工艺分、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学、发酵微生物学、遗传工程

按应用范围分——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兽医

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认识微生物的 “四大障碍”:

“个体微小、群体外貌不显、种间杂居混生和因果难联”

科赫法则:a. 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体中可分离出相应的病原微生物,而该微生物在健康动物体内不存在b. 可将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纯培养。c. 该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后,可引起相应的典型病症。d. 该微生物可从患病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来,并可再次进行纯培养,且与原始的病原微生物相同。 第三节 微生物的特点 一. 细胞生物的共性

1.结构的同一性2.生物化学的同一性3.代谢的同一性4.遗传机制的同一性 二.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小、结构简;多数单细胞,少数简单多细胞,病毒无细胞结构 种类多、级界宽;

数量大、分布广;胃口大、食谱广; 易培养、繁殖快;易变异、适应快; 休眠长、抗性强;起源早、发现晚。

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 三界分类系统 二. 五界分类系统

电镜的应用揭示出细菌与真核生物细胞核的主要区别: 前者的核没有核膜包围,而后者有完整的核膜包围

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酵母菌、丝状真菌及蕈菌)、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类、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蓝细菌等) 四.三域学说:提出者Whittaker and Margulis

细菌域: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古生菌域: 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菌、嗜酸热细菌 真核生物域:动物、植物、原生生物、真菌 第五节 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

真核生物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细胞核,胞核有核膜包围;2. 有清楚的染色体,染色体由组蛋白和DNA组成,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细胞质中存在各种细胞器。

原核生物的特点:1.缺乏真正的有核膜包围的核,只有核质区域,与细胞质之间无明确界限;2.核区由裸露的双链DNA构成的絮状核质体组成,不与组蛋白结合,不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除有细胞质外,缺乏其它膜系统和含膜细胞器;但有些细菌细胞膜可能内陷形成简单的层状或囊状结构。 比较项目 1.大小 2.形状 3.细胞结构 (1)细胞壁成分 (2)甾醇 (3)间体 (4)细胞器 (5)核糖体大小 (6)细胞核 (7)染色体数目 4.其他 (1)繁殖方式 (2)营养方式 (3)对氧气的要求 (4)最适生长PH值

无性繁殖

异养、自养和兼性

好氧、微好氧、厌氧和兼性 中性偏碱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异养

好氧、少数兼性 中性偏酸

肽聚糖 无 有 无

70S(30S和50S) 拟核,无核膜,无组蛋白 1条

几丁质和(或)纤维素 有 无 有

80S(40S和60S) 真核,有核膜,有组蛋白 1—多条

原核生物 小,1—5um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真核生物 大,10um 丝状,少数球状

第六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一)细菌的形态

1.球菌:(1)单球菌(2)双球菌(3)链球菌(4)四联球菌(5)八叠球菌(6)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旋菌:(1) 弧菌(2)螺旋菌(3)螺旋体 (三)细菌的大小和体积 1.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细胞构造

典型的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原生质、拟核和一些特殊结构组成, (一)细胞壁(Cell wall)

细菌的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胞外表面的一层厚而坚韧、并具有弹性的结构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项功能。 1.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1) G+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只有一层,厚20~80nm,主要成分是50~90%的肽聚糖和10%的磷壁酸 。

A.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真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一种由肽聚糖单体纵横交错形成的多层致密网状结构。肽聚糖的单体由三部分组成: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

B.磷壁酸 (Teichoic acid):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特有的一种酸性多糖,分为两种类型:a.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间共价结合b.膜磷壁酸,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 (2) G-细菌

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在结构上分为内壁层和外壁层两层。

A.内壁层:紧贴细胞膜,厚2—3nm,由1-数层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少,交联度低,故只能形成结构疏松且机械强度较差的网套。

B.外壁层:厚8—10nm,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与细胞膜相似,主要由脂类物质构成。 3.革兰氏染色反应

通过革兰氏染色后,被染成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被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G-)。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关。 (2)革兰氏染色反应的原理

G+细菌的细胞壁只有一层,较厚,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交联度高。当用乙醇洗脱时,乙醇作为脱水剂,可将肽聚糖网状结构中的水份脱去,造成网孔发生微收缩,在短时间内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可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洗脱;如果用沙黄复染,沙黄同样也能进入细胞内使细胞着色,即两种染料同时存在于细胞内,但因紫色掩盖了红色,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G+细菌呈紫色。

G-细菌的细胞壁分为两层,外壁层较厚,主要成分是脂类物质,内壁层较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交联度低,当用乙醇洗脱时,外壁层中的脂类被溶去,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溶出,因而细胞退为无色;而被沙黄复染时为红色。因此显微镜下观察G-细菌呈红色。 4.缺乏细胞壁的细菌

原生质体和L-型细菌是无壁的细菌类群,原生质球是壁不完全的类群。

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L型细菌是细菌在实验室或寄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L型细菌的特点: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2、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3、对渗透压敏感,在低渗溶液中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煎蛋型”的小菌落(直径0.1mm左右)。4、在一定的条件下,L-型细菌可以回复突变成有壁的正常细菌。 2)原生质体(Protoplast)和原生质球(Spheroplast)

人工方法:在细菌生长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甘氨酸或丝裂霉素C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或用溶菌酶分解掉细胞壁

用人工方法处理G+细菌获得的去壁完整的球形体,称为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处理G-细菌获得的去壁常不完整的近球形体,称为原生质球。

在适宜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可以恢复形成新的细胞壁,转为正常的细胞生长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原生质体再生。

特点:1、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2、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3、在适宜条件下(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孢及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4、比具有正常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二)细胞膜与内膜系统

1.细胞膜(Cell membrane):也叫原生质膜或质膜,是细胞壁以内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具弹性的脂质双层膜。

2.间体(Mesosome):间体是电镜下观察到的,由细胞膜内陷、折叠形成的1—数个袋状或颗粒状的不规则结构,是原核生物特有的细胞结构。又称中间体、中介体。常见于G+细菌细胞的中部,在G-细菌中不明显。

3.类囊体(Thylakoid)4.载色体(Chromatophore)5.羧酶体(Carboxysome)6.气泡(Gas vesicle) (三)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1.核糖体(Ribosome) 2.颗粒状内含物

3.质粒(Plasmid):质粒是一种独立于微生物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只控制微

生物的次要性状,为闭合环状双链DNA。

(四)拟核(Nucleoid):又称原核、核区或细菌染色体,是一个紧密缠绕的大型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携带了细菌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是细菌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的控制中心。 (五)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糖被(Glycocalyx):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称为糖被。 (1)糖被的类型

(2)荚膜的化学组成

(3)荚膜的特点:a.荚膜折光率低,不易着色,一般用负染色法观察。b.是细菌细胞的非必须物,失去荚膜不会影响细胞的生活力。(但致病菌失去荚膜后,致病力大大降低)c.产荚膜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光滑型菌落(S型);不产荚膜细菌形成粗糙型菌落(R型)。d.使细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提高。 (4)荚膜的功能:1、保护作用:如白细胞吞噬、噬菌体吸附、重金属离子毒害、干旱失水;2、贮藏养料:多糖、蛋白质、脂肪及水分;3、表面附着作用:借助荚膜附着到物体表面;4、信息识别作用:如根瘤菌与植物间的识别;5、堆积代谢废物。

2.鞭毛(Flagella ):鞭毛是一些细菌表面着生的一种由胞内伸出的、波浪形弯曲的细长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细菌可以运动。

3.菌毛(Fimbria)和性菌毛(Pili):菌毛和性菌毛都是生长在菌体表面的一类比鞭毛更细、短而直,且数目众多的蛋白质微丝。

4.芽孢(Spore):也称为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活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圆柱形或椭圆形的,厚壁,含水量低,具有高度折光性且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1)芽孢的着生位置

形成芽孢的母细胞称为胞囊,芽孢在胞囊中的着生位置,可以分为三种情况:a.中央芽孢;b.偏端芽孢;c.末端芽孢。

(4)芽孢的特点:a.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繁殖体,休眠能力很强。 b.芽孢的壁厚,通透性差,不易着色,具有较强的折光性。c.芽孢的含水量低,只有50—60%。d.含有大量的DPA-Ca和耐热性的酶。e.具有抗热、耐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药物等特性。

(5)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某些芽孢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还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三.细菌的繁殖和群体形态:

益微生物篇三:微生物菌群与土壤

微生物菌群与土壤

有益土壤微生物除了转变有机质为肥分之外,它对促进植物生长贡献很大,依其功用来分类,可略分如下:

1、 固氮菌群(NitrogenFixing Bacteria Seties):固态自然界氮分

子为氮源,制造肥份。

2、 硝酸菌群(Nitrifying BacteriaSeriea):转变有毒氨气为硝酸

态氮。供植物吸收。

3、 溶磷菌群(Phosphoric acidReleasing Series):解开土壤不溶

性磷酸盐,转为磷,铁,钙肥。

4、 酵母菌群(Yeast gtoup Series):制造维生素,生长促进素,

分解有机物,增加抗病力。

5、 乳酸菌群(Lactobacillus Series):分泌有机酸,提高植物抗

病力。

6、 光合成菌群(Photosynthetic Bacteria Series):制造葡萄糖,

分泌类胡萝卜素,消除硫化氢,氨气(解毒造肥)等有毒物质产生。

7、 放线菌群(Actinomynthetic Bacteria Series):长期分泌定量

抗生物质,抑制病害。

8、 生长菌群(Growth Factors Produoing Bacteria Series):长期

分泌定量植物生长荷尔蒙,促进根,茎,叶生长。 一、 有益土壤的微生物的类别:

二、 施用有机肥别忘了“土壤微生物”

现今农业局界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以为施用鸡粪,猪粪或其他生肥,如鱼粉,米糠之类的有机质就是道地的有机农业了,其实这些生肥材质并不能为植物所吸收,反而造成腐败与病虫害的衍生,有机质必须经过微生物分解成可溶于水的营养分之后,才能为植物所吸收,同时微生物也必须靠这些物质分解时,取得能量与养分才能大量繁殖以发挥其功能,只有当有机物与有益微生物同时并存时,才能使植物体健康成长。因此,有机农业的运用除了施用有机肥外,千万别忘了土壤微生物群。

三、 有机物的利害关键:

土壤中除了有益微生物之外,也有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同时存在,这一些微生物同样地会利用有机质来大理繁殖,其结果除了造成作物的病害之外,同时也招来虫害与蚊蝇。因此,有机物的施加必须配合以有益微生物来对抗病原菌才能有助于作物。现今的农地,因为滥用化学农药与肥料,天然的有益土壤微生物都被毒杀尽,而牵强的病原菌则相对地肆决猖獗,在耕地上占其优势,因此如果一味地施加有机物于

如此恶劣条件的耕地上的话,反而会助长病原菌的滋长而造成更严重的病害。前人利用鸡粪种植蔬菜水果都没问题,而今日却变成严重病害的祸源,其前后差异只在土壤微生物相的恶习化所致。

四、 有益微生物施用的种类越多越好

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就象人类社会中需要各种人物一样以相辅相成协力合作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才能使每个人的特殊才能发挥出来。例如多糖类(米,麦,高梁),麦菌利用其能量而分解为单糖,这些用过的产物(单糖),又成为酵母菌的食物,酵母菌分解利用过的单糖,被转化为酒精而遗弃,但这些酒精则又适合醋酸菌的需要,它又被醋酸菌利用之后,终被转为醋酸。酵母菌发酵时,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又为光合成菌取用为制造葡萄糖的原料。微生物群如此相辅相成的生活在一起,因此施用微生物时,单一菌种的施用,其效果远不如综合微生物群的施用。

五、 有益微生物乃是植物共生的伙伴

传统想法中,根的功用是植物体定着基点,同时用以吸收无机养分及水分的器官。这一种传统的想法,对现今面临永续性地力的困难问题,则提不出充分合理的说明来。为什么植物所需的水分,无机肥分充分供应之后,植物仍旧不能茂盛地成长?为什么根部不能完全地吸收这

些养成分?为什么病原菌,病虫害会兹生繁衍而不可收拾?

科学的进步突飞猛进,己能明确地追踪微量物质的来龙去脉。现代科学己能确认植物生理与微生物间不可离的共生关系。植物根部分泌物质来供应微生物的需要,同时微生物也生产各种不同物质来回馈植物体,两者实际上是共生的伙伴。要使植物生长茂盛,除了水分,养分之外,足够的土壤微生物也是最重要的必要前提。

六、 有益微生物与植物的健康

植物体包括根,茎,叶,花,果实,事实上它整体的表面穿着一件微生物的外衣。在土壤中根的表面周围约五厘米的范围内,重重地围绕着高密度的微生物,称之为“根圈菌”。植物排出其特有的分泌物来吸引无数的根圈菌微生物于其周围,使得根部周围的微生物密度远超出非根部的土壤区域,生活于根圈的微生物也泌出各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糖类,低分核酸,生长激素及各种酵素等,这些有机物质对植物生长,生殖等生理作用有显著的

益微生物

效果,对农产品的质与量提升贡献很大。其他更有微生物侵入根部组织,在根胞内繁殖,这类称为菌根菌,但它不能破坏根部组织,却更能与根部细胞交换物质,共存共荣,促使根部活力,吸收力的增强,有利于植物健全的生长与自然抗病力的加强。在植物体表面也附着无数的微生物,这一些微生物的存在,不但能使植株强壮,更能保护植物,减少病害。要达到有机农法“减农药”“减化肥”的目标,就定夺于有益微生物在耕地上的培养之成功与否。

七、 减农药的概念

1、 杀菌辅菌:我们既然知道植物的生长与健康需要微生物为其

共生伙伴,但却不断地使用农药,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杀除病原菌的同时也把有益微生物全部杀尽灭绝。好菌、坏菌都抵不住剧毒的农药,造成耕地的暂时性的真空状态,药效降低时,周围仍旧存在的病原菌便乘机而入 ,以其快速繁殖的特性,很快地便又占据了农药清洗干净而又没有竞争对手的耕地,于是病原菌群优势地迅速繁殖,病害更快地复现,只好再喷农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造成农药喷洒越演越烈的恶循环,这就是现代农业的通病。如果在药效降低的同时,大量施加有益微生物群(如满点18号或酵素液肥等)来领先占领农药洗净后的耕地,以绝对的优势来抵抗病原菌的复入,就是病原菌有多强也要相当努力,才能征服,才能占领这已充满有益微生物的耕地,还要再发挥到病症复现,更需要一段时间,如此一来,病症复发的时间自然拖长。向来十天施药一次的农友,开始杀菌辅菌的动作之后,第十天先看看是否非施药不可,可以拖一天再施药的话,那么以后就改为十一天施药一次,每次先观察再施药,可拖则拖,如此就渐渐的拉长施药周期,由十一天改为两星期,再由两星期改为三星期、一个月、半年、一年、最后自然的与农药绝缘。

相关热词搜索:微生物 益力多的微生物 微生物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