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体育 > 正文
 

文献综述体育

发布时间:2024-03-29 22:21:35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文献综述体育,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文献综述体育篇一: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文献综述前言

职业体育,指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劳务性生产经营,围绕该项目生产开发而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经营体系。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体育营销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规律。参考西方职业体育的本质属性、职业体育基本概念、职业体育发展阶段及特征,在分析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现状,剖析影响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职业体育提出对策建议。

主题

1概念

职业体育,是一种追求竞技比赛票房价值、以商业牟利为目的竞技体育活动。在欧美西方国家,职业体育相当发达,在篮球、橄榄球、棒球、足球、网球、拳击、田径、赛马等项目上,均有职业体育俱乐部、职业球队或职业运动员。

内涵:一,职业体育以职业俱乐部为实体,职业俱乐部依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二,职业体育以竞赛作为主产品;三,职业运动员以某一体育项目为谋生手段,运动员劳动力资本可以作为商品进行转换;四,职业体育具有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职业体育经历了萌芽期、动荡期,如今正逐渐的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阶段。 2历史发展

1992年,在邓小平“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迈得更快一点”的指示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前身)在北京召开“红山口会议”。1993年冬天,8支被称为俱乐部队的甲级队在广东集中进行了比赛。然而,整个赛事仅卖出8张票。1994年,由某跨国烟草公司赞助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沈阳等12个城市粉墨登场,以此为标志,拉开了中国体育职业化的大幕。从计划经济下的只讲投入不讲经济回报,到一步迈向市场经济,中国足球无疑迈出了“惊险的一跃”。

在中国体育改革之前,中国和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一样,有专业体育而无职业体育。由于后顾有忧,高水平运动员往往在运动高峰时便人心思动,退役而去。加之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以后,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夺金牌,国家体委制定了“金牌战略”,投资大、收益小的大球类项目首先被列为削减项目。由于这些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三大球失去了在亚洲的领先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国奥队、国家队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无数个“黑色三分钟”、“黑色九分钟”、“逢韩必败”、让国人对中国竞技体育非常失望。为了扭转这个局面,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踏上职业化道路,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也纷纷进行职业化改革,中国体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职业化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限的繁荣:一,协会走上实体化道路,俱乐部体制基本形成。二,职业联赛已经形成规模(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文献综述体育)化的专业市场,社会资金逐渐流向足球市场,整体上改善了体育运业结构体系的形成,俱乐部自身经营素质和造血机能有了一定改善,其经营活动已经覆盖到比赛门票、广告、转会、商业比赛、电视转播和商务经营。

3存在问题

中国体育职业化从坚冰初破、波澜乍起到大潮汹涌,前后已经争论、探索了十年左右。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难免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职业体育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国外大的体育公司虎视眈眈中国巨大的体育市场,本土企业存在着“不发展,即灭亡”的危险。

一、表象问题

最引人注目的,是运动员的素质问题。职业化以后,球员身价扶摇直上,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屡屡见著报端的有关球员的个人素质的花絮新闻,“嫖娼事件”、“酒吧风波”、饭店群殴、殴打球迷和出租车司机、球员参与赌球、曲乐恒车祸惊曝黑社会内幕等,都表明中国球员缺乏自律精神。其次,是逐渐浮上水面的假球黑哨问题。由于投资具有短期性,俱乐部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私欲膨胀,比赛中俱乐部贿买裁判员吹“黑哨”、“灰哨”,贿买对手“放水”或搞“君子协定”的猜测时常见诸报端,中国足球“扫黑打假”的呼声益高,最后以裁判龚建平被批捕而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二、体制问题

中国职业体育的管理机制与职业化不相适应。目前转轨过程中的各个协会,兼有社团和事业单位(负有部分行政职能)两种身份,在行使职能过程中,难以协调国家体育职能部门与会员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中国足协、篮协和会员俱乐部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益纠纷。

中国职业体育的商业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目前,仍有很多俱乐部不能以市场开发和经营来维持其生存,主要和中国体育俱乐部投资存在短期行为、电视转播权属和经营尚未定位、体育中介队伍发展缓慢几个因素有关。

4发展分析

一、需求层面

国内联赛竞争力较弱且替代品众多: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无论是CBA还是CSL,其竞争力都远远落后于NBA和Premier League等联赛,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日益普及和流行中,国外优秀的职业体育联赛不仅竞赛水平高,而且非常注重需求市场的培育;而国内职业体育联赛不仅竞赛水平较弱,而且忽视需求市场的培育:俱乐部随意的更名、迁址,俱乐部与协会的冲突、俱乐部之间的赛场合谋等,所有的信息都在传输一个观念,国内职业体育联赛发育还较为薄弱,在纷纭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制度层面

职业体育制度安排变更频繁,联赛稳定性较差:渐进式的改革使得中国职业体育的制度安排改变频繁,升降级制度和球员转会制度所引发的争论尤为突出。

三、供给层面

利益分割起争议,陷入职业体育供给困境:中国单项运动协会与职业体育俱乐部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协会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职业化的运作方式,提高该运动项目国家队的竞技水平,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而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目标是通过职业体育提升投资企业的品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协会与俱乐部的目标出现偏差;由于单项运动协会的管理者属于政府的委托任命,俱乐部对于单项运动项目协会的激励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在实践中时常可见俱乐部为了增强其对单项协会约束力的冲突。而另一方面,由于单项运动项目协会与项目管理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单项运动项目协会负责联赛的组织、监督工作,而又将联赛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其下属的经纪公司,由于经纪公司与单项运动项目又构成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剩余收益的多少成了经纪公司、单项运动项目协会、俱乐部三家博弈的结果。显然俱乐部是拥有产出信息最少的博弈方,这必将对俱乐部的努力程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欧美职业体育模式

欧美俱乐部在联盟层面合作,联盟是俱乐部的利益代表,每个俱乐部所有者类似委托人,联盟管理者则类似代理人,在联盟赖以生存的约束机制以制度的形式事先给定时(约束机制包括:球队数量、赛事场数、时间安排、场地座位容量、生产函数和投入如何集合的专门技巧,比如比赛规则),每个俱乐部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联盟层面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合作必须是完全的,才可以实现每个俱乐部的利润最大化。 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的职业体育,最高顶级的联盟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在投入市场和产出市场上均具有垄断的地位,从而能够压低投入价格,抬高产出价格,获取超额的垄断利润。尽管每个联盟在组织和管理该单项运动项目的职业体育发展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但在整个职业体育大家庭中,各个单项联盟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单个联盟中存在一些限制竞争的制度和行为,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一种福利的提升,是产品品质的提高。职业体育组织从本质上是一张“利益关系网”,是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特殊契约,涉及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平等、独立的关系,意味着这一和约的每一个产权主体都具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职业体育所有权的分配,即职业体育的效率应首先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位置上。

五、职业体育激励制度

升降级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升降级制度无疑有力的促进了联赛中最优秀的俱乐部和最差的俱乐部。但实施升降级制度同是也是对联赛监督机制的一种考验。对于处于中间地带的球队而言,既没有追逐冠军的热情也没有降级的危险,此时的俱乐部往往会成为降级球队、夺冠球队的游说对象,由此就很容易导致球队机会主义的产生。

主场领土垄断权:主场领土垄断权尽管限制了俱乐部的自由进出,但有效的促进了球队的区域认同性和需求市场的培养。

5职业体育发展形势——俱乐部

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以经营某一高水平运动项目训练和竞赛,并开发训练竞赛及其附属产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殊体育企业,它具有一般现代企业的共性,也具有职业体育的特性。职业体育俱乐部主要由管理者和运动队两大成分组成。各职业体育俱乐部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职业体育竞技水平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竞争。

中国职业体育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职业体育俱乐部产权不清,产权不清的最直接后果会导致利益的异体化,由此引发诸多矛盾。目前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融资状况出现了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经由原先的国家、省(市)队的事业型转变至现在的俱乐部的混合型,大多以企业集团资助型为主,单纯通过参与联赛维持经营的微乎其微,投入和产出很不平衡。这种不

平等的存在使投资人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缺乏正确经营理念的现状,俱乐部的目标要以社会、员工、运动员的多赢而非独赢为己任,并能坚持不懈。 6发展对策

一、明晰产权,明确利益 对于协会而言,它是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而对于职业体育俱乐部而言,它是我国职业体育联赛的参与者、经营者,二者在职业体育联赛的整体利益面前,在各自领域中寻找有限的权力扩张,才能带来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否则,任何一方的权力过度扩张,必将带来经济主体利益的减少,而且会增加利益相互依存的各方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如同其他所有的组织一样,在职业体育组织中,所有权和控制权处于分离状态,但所有者如何激励经营者,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管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都和一般的管理人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中国,国际级别或者大型赛事往往是衡量其业绩的一个主要标尺,这就使得联赛的管理者缺乏相应的激励和努力。

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日益完善,再加上中国《反垄断法》的开始和执行,俱乐部与协会之间关于控制权的纠纷仍将继续,这场关于利益重新分配的博弈,最终的结果应当是协会逐渐退出联赛的控制权,由市场上具有自由选择交易权利的俱乐部进行经营,那么有效率的公共品供给就会通过自由的产权买卖建立起来。

二、加强惩罚制度,构建品牌

首先必须加强协会层面的监管管理力度。其次,必须从制度层面形成健康运营的宗旨。在需求市场发育较为薄弱、资本市场较为疲软的时候,建议联赛的规模宜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规模,重新考虑和深思升降级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第三,重塑联赛信誉,形成品牌赛事。一个有声誉的、健康的职业体育联赛可以在瞬间影响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将联赛的差异程度“植入”消费者的意识系统中。

三、培育社会关系,培育市场

体育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世界各项顶级联赛的忠实观众,无疑对本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体育的全球化发展也为推动和影响中国体育市场需求的培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树立独具特色的竞争实力,和当地社区、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建立紧密关系是关键,这也是美国和日本发展的经验所在。

总结

通过文献检索摘纳,从需求层面、制度层面、供给层面分析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面临的问题, 比如国内联赛竞争力较弱且替代品众多、职业体育制度安排变更频繁、利益分割起争议,陷入职业体育供给困境等,同时参考欧美职业体育模式、职业体育激励制度,得出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对策,那就是明晰产权明确利益、加强惩罚制度,构建品牌、培育社会关系,培育市场等。另外,还有职业体育方面的科技因素,不在本文研究讨论范围之内,属于不可操作因素。

参考文献

[1]边燕杰,卢汉龙,孙立平.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李宗浩,肖林鹏,杨晓晨,等.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分类及其项目群特征的研究r-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51—55.

[3]吕树庭.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口].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10-15.

[4]郑杭生.新型现代性及其在中国的前景[J].学术月刊,2006,(2):15—20.

[5]周进国.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我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7,14(1):35—40.

[6]邹师.辽宁体育现象及特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7]ANDREW G WALDER.Markets and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toward testable theories[J'].Am J Sociology,1996,101(4):501—520.

[8]BIANYANJIE,JOHN LCX二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幽m[J].Am Soc Rev,1996,6l:739—758.

文献综述体育篇二:休闲体育文献综述

休闲体育文献综述

主讲教师:李红艳

学生:李德维学号:2008212299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对休闲体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

一、选取的论文

1.《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3.《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4.《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5.《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

二、研究内容:

《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1.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

2.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3.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1. 我国休闲体育的初级阶段以及休闲体育产业投资与国家产业总投资的比值。

2.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前景预测

3.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策划

《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1. 发展体育赛事表演

2. 体育旅游休闲

3. 体育训练教育

4. 体育传媒与体育彩票

《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1.农村广大群众为什么不能积极参加或无法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2.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未能配合到社区体育的发展。

3.如何加强与其他体育形态的合作,以求共同发展。

《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

1.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现状

2.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

三、研究方法:

1.《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3.《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

4.《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5.《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对比法;

四、研究的结果:

1.《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江西省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因此发展秩序较混乱。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领域的专业经营管理队伍较弱,决策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相对匮乏。现有的产业经营管理者中,许多人是退投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一些无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将体育产品或服务有力地推向市场,不能促进体育产业化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从而导致营销策略相对滞后,很少融入现代人文、绿色营销等先进理念。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我国休闲体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投资长期偏低,尤其是体育基建投资只占国家总投资的0.1%,休闲体育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但从历年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体育投资在全国总值投资上也不断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身体方面有所重视,从而对体育锻炼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促使了我国可以放大手脚对休闲体育产业做出了严密的发展策略。

3.《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广西体育局等部门大力实施发展体育赛事表演、体育旅游休闲、体育培训教育、体育传媒、体育彩票等新战略、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外,还将打造体育产业链,联动其他相关产业,并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多元化投入;颁布行业指导目录,事实一业一策的政策,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打造体育产业品牌。

4.《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4.1 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现状中,参加者是以青少年学生、广大群众和有关人士为主。而劳工阶层与平民大众者因受各种因素、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不能积极参加或无法参加。

4.2构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首先必须要完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建立组织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各级社区体育组织的功能作用,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目前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系统不够完整,各个层次之间衔接不好、协调不足,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社区在提供设施服务与指导服务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缺乏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社区体育指导队伍。

4.3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未能配合到社区体育的发展。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学校体育设施完全封闭,不肯对外向社会开放。有计划的逐步解决和发展体育硬件设施,满足社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物质条件,对现有的体育资源,应以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4.4加强与其它体育形态的合作,引用内地上海建立“学区体育”的经验,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在互补的基础上相互支持,以求共同发展。

5.《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实物消费与体育劳务消费比例不协调,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认清当前形势,积极引导人们体育消费,加快与国际体育消费市场的接轨,使体育经济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 文献资料法查找的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上面的五篇论文中,每篇论文基本上都用到了文献资料法,但,文献资料法是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所进行的研究或综述,然而,社会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的,而且,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的参考只是对一大部分的人进行的研究,全国已有15亿人口,农村人口的比重大,所以此调查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所有人的现状,但大部分还是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城区人口的体育休闲情况的。在上面的几篇论文中还出现了对比或比较反映法,都是拿我国现阶段国民参与休闲体育与欧美发达国家作对比,在数据上看,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参与情况要比发达国家落后,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有15亿人口,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也比较大,很多农村里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忙碌中,不是他们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体育运动的概念是什么?运动?你看,农村的人民们,一天到晚都是从事身体劳动中。这也正反应出,对比法中存在的不足。

文献综述体育篇三: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农村体育概念界定,农村体育的特点以及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农村体育人口的研究分析,建国以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农村体育文化的分析这几个方面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综述。关键词:中国;农村体育;人口;观念;综述

1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九亿多农民的体育状况必然关乎到全民健身事业前进的步伐,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村体育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在一定层面上农村体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尽人意。面对这一情况,旨在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做更多的研究总结,希望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建议。

2我国农村体育文献综述

2.1农村体育的概念 农村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农村竞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三部分的总称,如董新光在国家体育总局社科课题的《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他研究中的农村体育,界定为包括全县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县城、乡(镇)、村;各个行业系统、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及其界定的农村体育,是区域内的全部体育,是按照《体育法》规定的,农村体育包括农村的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组成部分。

狭义的农村体育是指农村群众体育,大多数的农村体育调查研究者倾向于这个界定。 这样的研究就可以集中于明确的单一研究对象,有利于明晰问题,将研究深入下去。如袁艺在农村体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界定和探讨中,基本上指向大众体育这一范畴。这种界定可以将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体育的诸多特色辨析出来,构成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取向与依据。

那么我们通常研究的农村体育可以总结为两个共通点:农村体育“农村”的范围包括县、镇、乡、村,小城镇亦在其列。农村体育的参与对象主要是农民。

2.2农村体育主要特点

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2.3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体育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体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体育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缺乏相应的体育管理组织;参与体育主体力量流失等[1-2]。我国农村体育在总体上仍处于‘水平低、基础差、不平衡、投入少”[3]的状态。虽然总体上我国农村发展比较滞后,但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也开始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农村体育初见成效,体育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正

在形成”[4]。制约我国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的思想观念等4个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的体育观念意识淡薄是核心影响因素。以经济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最为显著[5]。对策主要包括: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体育发展与设施建设提供经费保障[3];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6-7];以小城镇为重点推进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等[8]。

2.4农村体育人口的调查分析

体育人口(狭义上)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青睐,自然也成为了农村体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受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少已成为客观事实。据1996年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体育人口中,城市人口55.11%

[9]而占我国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2007年中国城乡

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即为我国目前常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10],乡村居民为4.1%,城乡大。此外,还有学者根据农民的特点对农村体育人口的标准进行了界定,如张峰将1周参加2-3次以上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min以上者定为经常性参加者(即狭义的体育人口);平均2周参加1-2次以上身体锻炼者定为参加者1月参加1-2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偶尔参加者(即广义的体育人口)[11]。当然,此种界定标准的科学性和代表性都有待商榷,但至少是对传统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一次修正,也为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研究做了铺垫。此外,还有对部分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调查,如张峰根据上述农村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得出陕西农民狭义体育人口为6.5%[11];湖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极低,男性为18‰ ,女性为2‰[12]。

2.5建国以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

中国当代史上,农村体育思想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新的起步阶段(1949一1956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了《共同纲领》,其中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国民体育”。随后,朱德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的口号。1952年,在中华 全国体育总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这一语为新中国体育方针的确立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础。1956 年6月,国家体委和青年团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体育为民服务”的全新的农村体育思想。

第二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螺旋式发展阶段(1957一1965年):1958年,在“体育大跃进”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村体育思想呈现“泡沫状”,在这种“泡沫”思想的指导下,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背倒而行,因而导致盲目追求体育工作的短期阶段效益和目标,忽视体育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如1958年提出在四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使农村体育基本普及,5年内实现每乡有2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辅导站、1个游泳池的标准;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难,致使国家体委放松了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指导,农村体育思想停滞;在这万分危机的关头,国家体委把国务院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适应农村体育发展

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模式。如倡导“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原则、结合民兵训练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行业体操”模式的推广

[16]等。这一时期对农村体育思想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还在于:一是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包括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成立、各省市体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创设以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和报告会的召开等;二是体育宜传工作的展开,包括创办对外宣传的《中国体育》期刊、发行历史上第一张全国性的《体育报)等。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为农村体育思想的演变、发展、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源泉。

第三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的扭曲发展阶段(1966一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体育事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然而恰在这段非常时期内,农村体育却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内亦有部分学者将这种现

[17]象称之为畸形“兴盛”。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社会相对稳定,大批思想解放

且受过学校教育的知识青年,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为实现中央下达的“再教育”任务,农村的社(乡)队(村)为他们提供了体育活动场所,有思想的知识青年作为农民体育活动的骨干,他们激发了农民对体育的热爱之情,增进了农民对体育的认同感,促进了“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体育的“兴盛”;另一方面,“四人帮”基于政治需要,在广大农村大搞形式主义体育建设,致使农村体育披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外衣,形式主义、政治教条化思想充塞了农村体育思想,使其扭曲变形。

第四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徘徊阶段:改革开放前后,在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辟理念指导下,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体育发 展的尝试,如1978年国家体委在县体育工作调查会上,制定了《关于做好县体育工作的意见》、1982年国家体委与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及 1986年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等,但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却依然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事业起色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农 村中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体育思想主体结构断层。农村富有思想的中青年一代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新时期体育思想的传播与弘扬。另一方面可能是 所谓的“拔根一代”缺乏新的体育思想造成的。“拔根一代”是指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丧失了优良传统,又没有建立起新的社会寄托和依靠形式,在农村中找不到方向感,对农村缺乏感情,实际上不愿意扎根于农村这块土地上而漂浮的一代人〔18〕。他们缺乏对乡村宏伟蓝图规划的动力,在思想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体育的价值观上自然会产生偏差,因而无法担负起创新农村体育思想的重任。

第五阶段是农村体育思想勃兴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响应邓小平提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建设的号召,中国农民体协组织开展了“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并建立了两年一届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活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指出“农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这些文件的颁布,既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层面上的指导。2003年,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群众性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体育也应该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实现对广大农民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把其参与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发展

农村体育事业中其内涵的真正体现。可见,农村体育发展的人本思想正日益得以提倡。

2.6 农村体育文化的分析

当人们发现体育由单一的生物功能向多元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等演变时,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有学者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界定,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民的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它所表达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农村体育文化的特

[13]征有封闭性、边缘性、落后性。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村体育文化基层组织管理和指导的作用比较薄弱;农村居民体育文化意识薄弱,参与的自主性缺失;农村体育文化投资、开发梁道少,资源匮乏;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无法满足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14]。针对上述问题,有学者提出依托高校对“村官”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是实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标的开创性措施,是彻底解决“体育文化下乡进村扎不了根”的新尝试、新举措[15]。

3总结

总体来讲,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与现实社会的大背景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下的社会条件深入研究,多学科理论视角渗透不足,理论色彩淡薄,致使某些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受到影响。我国农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质量不高。今后,如何加快农村体育人口的发展提高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质量,将是农村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一直都是学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

一。研究成果相对丰富。此文仅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恕不能全面概括我国农村体育的各方面。

参考文献

[1] 韩军,王斌,马红宇.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6-20

[2] 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8-10

[3] 王程,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2006(6):10-12

[4] 刘玉,方新普.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进程中的利益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4

[5] 冉令华,田雨普.新世纪我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2):131-135

[6] 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7] 袁文惠.我国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状况与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9

[8] 吕树庭,裴立新,王垒,等.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

体育学刊,2005,12(3):1-4

[9] 刘胜.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32-33

[10]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

[EB/OL].[2008-12-18].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1010427.html

[11] 张峰.对陕西农村体育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9):12-14

[12] 倪东业,向政,刘学哲,等.对湖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13-15

[13] 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

[J].体育与科学,2007,28(1):14-18

[14] 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3):15-17

[15] 石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5):51-53

[16]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一148

[17]林勇虎,王揖涛,张路,等.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14一16

[18]杨睐之.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J〕.调研世界,2006(11):40

相关热词搜索:综述 文献 体育 文献综述体育专业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