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物理 > 正文
 

物理学理论

发布时间:2024-04-20 00:11:25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物理学理论,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物理学理论篇一:现代物理学理论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现代物理学理论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读王令隽教授《李政道教授的开明》一文有感

司 今(jiewaimuyu@126.com)

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王令隽老师在物理高端论坛上演讲

王令隽教授是我十分尊敬与佩服的学者,我尊敬他诲人不倦的热忱(联谊会很多会员给他去信,他都能够回复,并尽可能作详尽回复)和关心中国物理学发展的拳拳之心;我佩服他对目前物理学勇于批判与反叛的精神和他对目前物理学困境洞悉的睿智。

我曾经有幸与王令隽教授通过邮件交流过几次,他的评论一针见血,他的批评直截了当,他的建议中肯豪放,他的教诲意味深长……他就是这样一位“没有心机”的“大家”,时刻展示着他对自然真理探求的真诚与洒脱。

现代物理学可谓“乌云密布、困惑重重”,且不说“宇宙大爆炸”、“ 暗物质”、“时光倒流”、“空间弯曲”等时髦名词,单就“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真空不真”、“上帝粒子”等论调,我们已晕头转向,目不暇接了……

目前,物理学界连“暗物质”是什么、“基本粒子结构模型”都没有弄清楚,却极力“张

扬”着去寻找什么所谓的“暗物质”、“上帝粒子”、“宇宙起点”等,真是可笑之至!

当下,众多物理学家、教授们对目前物理学理论存在缺陷与弊端问题也心知肚明,只是苦于自己是“授业解惑”的职业人士,为了保住饭碗和颜面,不得不随大流去不厌其烦地讲述、导演“皇帝新衣”那出永不落幕的物理童话!

但是,王令隽教授不是这样,他做了那个敢说真话的“小男孩”,敢于直面惨淡的物理学现实。

我拜读过他的几篇反思物理学方面的文章,大有“针砭时弊”、“挥斥方遒”、“痛快淋漓”之感;特别是近期读到他的《李政道教授的开明》[1]一文,倍觉王老师思想的深邃与目光的犀利;下面摘录一段供大家鉴赏与思考:

“李政道教授在《场与粒子》一书中对粒子物理理论有一段比较开明的评论:“单是统一规范理论的标准模型就需要大约20个参数:e、G、θw、三代轻子及夸克的各种各样的质量以及四个弱衰变角θ1、θ2、θ3及δ。…… 因此,一方面,我们可能已经得到对于直到大约100GeV的物理过程的有效描述。另一方面,把我们已有的理论看成实质上是唯象理论更为合适。毕竟,谁曾听说过,一个基本的理论要求20个左右的参数呢?

谁曾听说过?李政道教授自己当然听说过。粒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应该都听说过。基本粒子理论要求20个左右的自由参数,在物理理论界早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李政道先生却说“谁曾听说过”,并不是他装着不知道,而是一种语言修辞,意思是“此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不可臵信”。为什么一个需要20个自由参数的理论不可臵信呢?请听听李政道的老师物理学先驱费米的说法:“如果给我四个自由参数, 我可以把任何实验数据拟合成一头大象。如果给我第五个自由参数,我可以让大象的鼻子来回摆动。”

五个自由参数就可以使大象的鼻子来回摆动,那20个自由参数可以有什么更神奇的法力呢?它们不仅可以拟合所有的实验数据,可以使大象的鼻子来回摆动,还可以使大象变种,变成鸟或鱼(粒子物理里面的行话叫做中微子震荡,夸克震荡或者混合,Cabibbo or CKM Mixing);它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变种以后的大象有多少百分比已经变成了鸟或者鱼,将其表示成各种角度θw、θ1、θ2、θ3及δ的正弦函数;它们还可以让一只1盎司的蚂蚱生出一头5吨重的大象(质量为0.5 MeV的电子会衰变出质量为85 GeV的负W粒子和中微子),它们可以在“夸克禁闭”的名义下将各种无穷大抵消;它们可以禁止除上帝粒子以外的所有粒子具有质量,而必须通过上帝粒子获得质量。它们还可以从真空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暗物质暗能量。……总而言之,凡是20世纪理论物理里面的所有的天方夜谭和聊斋志异神话故事和超神话故事,都可以通过20个自由参数打扮成好像是高深严谨的数学物理

理论。

凡是有一点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知道,一个需要20个自由拟合参数的理论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所以李政道先生才说“谁曾听说过”这样的理论呢?确实的,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前,没有人听说过一个正经的科学理论需要20个自由拟合参数。李政道教授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这一批评,是非常致命的。因为,你不须要知道标准模型的理论细节,也不须要懂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你甚至根本就不须要知道物理,仅凭数理统计学的常识,就可以明白一个需要20个自由拟合参数的理论最多不过是一个数学游戏”。

读着这段精彩的开场白,我激动不已!

目前物理学就像是翱翔在这些参数海洋中的一叶小舟,一群“创造”这些物理参数的“上帝们”赋予了这叶小舟以百变的灵性,就像孙悟空那样,他仅仅有72变就可以大闹天宫,让玉帝不知所措,让神仙们都无所适从,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要知道现代物理学中的20多个参数排列组合起来就是N=P20×C20=?个变化结果,这要比孙悟空的72变要复杂得多,让我们这些凡人去如何“看清楚、能明白”这些参数随机组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物理图景,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物理信息?

物理学研究应该有它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才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他用三个参数(支点、阻力点、受力点)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返观当今物理学,特别是关于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它们用了20多个参数也没有真正撬起一个原子,为什么?这值得我们反思!

ii

阿基米德杠杆理论漫画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物理理论就会描出什么样的物理图景;牛顿力学告诉我们“物质不灭与守恒”,神学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是由上帝创造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可以泯灭,也可以被创生”……看到这些扑朔迷离的物理学图景,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现代的物理学理论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正确吗?

我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目前物理学加给我们的困惑,并作以简要“辩解”:

1、 粒子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

现代物理学认为:“光既是波,也是粒子;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特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试问,有谁见过光传播会象水波一样波动前行?!

“波粒二象性”是用经典粒子概念与场理论结合去认识现代粒子运动的必然产物,是目前物理学还没有摆脱经典粒子概念影响的根本表现。 在经典粒子概念中,粒子没有自旋和自旋磁场性,粒子通过的物质空间也没有磁场性。但现代物理学已证明,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都具有自旋和自旋磁矩性,这说明它们已不同于经典粒子,它们具有自旋和磁场双重性;但量子力学在探讨电子、光衍射等现象时,倒是把它们的这一本质性给忘记了,同时也忽略了由自旋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等)组成的窄缝空间也是一个磁场空间;试想,一个带有自旋磁场的粒子通过一个有磁场的空间,这个粒子运动还会像经典粒子那样作直线运动吗?

“波粒二象性”问题是物理学理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从牛顿光“粒子说”到惠更斯光“波动说”,再到量子力学光“量子场论”,都没有解决光本质属性问题!

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偶极子+洛伦兹运动”的电磁学本来有希望解决光本质问题,但他最终还是被麦克斯韦优美的电磁波理论所同化,迫使他不得不创立“偶极子震荡”来解释电磁波的形成问题,这无形中又使“光理论”陷入了“波粒二象性”的两难境地。

从经典电磁学教科书中可以看出:对磁的认识有二种并行的理论,即安培的分子电流理论和库伦的磁荷理论,但人们最终还是偏向前者,遗忘后者,其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发现磁荷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去定量描述它?也就无法对库伦磁荷理论加以发扬光大。

可见,人们对磁的认识始终处于模糊状态,连我们的教科书也不得不采纳“中庸”思想,让二者共存!

量子力学看到了经典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缺失与弊端,结果引入了磁矩概念,这也算是对库伦磁荷理论的一点发扬吧!但量子理论既继承了电磁学的经典磁矩概念,又自创了“四个量子数”,结果又使库伦磁荷理论处于模糊状态,同时还是毫不留情地将人们对光认识带

回“波粒二象性”深渊。

“波粒二象性”虽是物理学发展中的无奈选择,但这正体现了我们的物理学理论可能存在某种先天性缺陷或缺失,不得不将它置于“只有矛盾,没有统一”的尴尬境地!

可以这么说,如果“波粒二象性”问题始终不能真正“归一”,那么我们的物理学想走出“让人困惑”的境地将是不可能的,这正如王令隽教授所说:“波粒二象是一种宗教概念,不是科学概念。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不可能是二象”。

我始终认为,光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光子流,它们在传播中表现粒子性,在与物质空间磁场相互作用时才会表现出所谓的“波动性”;而“波粒二象性”之论充其量只能算是对光运动现象的描述,不是对光运动物理本质的描述;我对光运动的认识是基于我的“自旋场理论”推出的,即:任何粒子自旋都会产生自旋磁场,由于自旋磁场的存在,当它们通过物质磁场空间时,就会产生洛伦兹运动,这就造成了光运动产生衍射的假象;正是这一假像迷惑了物理学数百年,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考虑光子运动时,并没有从光本质入手,将光子看作是具有自旋和自旋磁矩的粒子、以及物质组成空间也有磁场存在的结果。

「国科网」admin老师说得好:“光的本质背后隐藏着整个宇宙本质,光的本质搞通了,电磁的本质自然而然也就通了,甚至万有引力的本质也就通了!光的本质之所以至今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谜,只因为还有一个“未知”的东西遮蔽着我们的双眼.......”。 [2]

我想,应该如此!

“光本质”蕴藏了“大到宏观宇宙天体,小到电子、光子”本身所具有的统一规律性,那就是它们都有自旋与自旋磁场性,正是这些属性才使宇宙天体旋转不辍,才使电子、光子运动通过障碍物小孔或窄缝时表现出“干涉、衍射”等物理现象。

季灏研究员通过对“光通过不同金属的同宽度窄缝时会产生不同衍射图案”的实验正佐证了我的上述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季老师这方面的实验论文。

2、 粒子运动遵守“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原理,叫“测不准原理”,它描述的是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遵守不等式△x×△p≥h/2;当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只是对一种实验现象的总结描述,不曾想会被量子力学当作为支柱性原理来“发扬光大”。

当我们囫囵吞枣地接受“测不准原理”时,却很少有人问及“为什么会出现测不准现象”? 返观现代物理理论,我们应该发现,测量仪器是由带有自旋磁矩的分子、原子、电子等

物理学理论篇二:社会学的物理学原理

社会科学的物理学原理

--通过熵来分析部分人难以找到女/男朋友的原因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恒的,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不会消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进一步指出,虽然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无法100%利用。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比如,汽油含有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发动机的能量,但是会伴随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废气。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将被浪费的能量减小至零。 写成公式就是:

能量的总和 = 有效能量 + 无效能量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无效能量"指的是,无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称为熵。所以,熵就是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考虑到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量,而每一次能量转化,必然有一部分"有效能量"变成"无效能量"(即"熵"),因此不难推论,有效能量越来越少,无效能量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有效能量都变成无效能量,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能量转化,这就叫宇宙的"热寂"(Heat Death)。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熵永远在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是定义了"熵",没有解释"熵"的产生原因:为什么总是有一部分能量无法再利用?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对"熵"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认为,任何粒子的常态都是随机运动,也就是"无序运动",如果让粒子呈现"有序化",必须耗费能量。所以,能量可以被看作"有序化"的一种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说,当一种形式的"有序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有序化",必然伴随产生某种"无序化"。一旦能量以"无序化"的形式存在,就

物理学理论

无法再利用了,除非从外界输入新的能量,让无序状态重新变成有序状态。

"熵"就是"无序化"的度量。考虑到"无序化"代表着混乱(实质是随机运动),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结论1:如果没有外部能量输入,封闭系统趋向越来越混乱(熵越来越大)。比如,如果房间无人打扫,不可能越来越干净(有序化),只可能越来越乱(无序化)。 结论2:如果要让一个系统变得更有序,必须有外部能量的输入。

结论3:当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无序,而且"无序"的增加程度将超过"有序"的增加程度。

以上部分为引用

为了说明“找不到女朋友”这样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物理理论来解释,则必将须理论需要的常量和个人生活的各个要素合理对应。熵理论超乎寻常的适用性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一个过程。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流程化,简单化。如果将一个人的“个人生活”看做一个系统处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下的小系统,将所处的“社会”看做一个常量,通过熵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没有女朋友”这个问题的原因。

熵的变化过程和一个人生活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相互对应的。首先,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个半封闭系统,向着有序化过度必然有着外部能量的注入。不定的资金、碎片化的时间则构成了个人生活体统中无效能量的部分。精力(不论何人的)、资金可以看做外部注入影响

系统的能量。从现实状况来看,年轻时入不熬出,生活总是-忙碌与混乱。根据上文的结论1不难看出,这就是外部获取能量不足,系统内部能量不足以维持有序化模式。而人到中年,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收入和较为固定的生活作息,生活长期处于一个“有序化”的阶段,注入的能量和维持能量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此时熵值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熵值作为一个必然始终增长的量,小范围内的逆转则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反映在个人生活上则直观体现为“中年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人的主观意志引导着外部能量注入,使得“个人生活”这个系统往有序化发展。整体来看,熵必然增加的特性,促使人类的情感波动,使得我们潜意识产生对异性的强烈渴望,即“个人生活”系统无序化的趋势。在我们所研究的核心,整个问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点:“找到女/男朋友”这个过程可以看做“个人生活”这个系统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在完成从“无”到“有”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无效、无法再利用的能量,例如“情绪波动”、“定期沟通”、“额外的资金支出”等等。这就是熵值增加在我们“个人生活”系统中的直观体现。

既然物理学变量和社会学要素有了合理的相互对应,那么用物理学原理来分析社会学现象就不再是一件难事。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女/男朋友通常是一类人长期的生活状况。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况更加难以改变。这种状况在一个人完成从学校步入社会之后展现的尤为明显。“碎片化的时间”、“难以自由支配的资金”、这样的状况不断产生,使得找女/男朋友的过程越发困难。从熵的角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生活趋向于有序化,“个人生活”这个系统在“社会”常量的框架下趋于封闭。人的主观意识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主动将“个人生活”这个系统维持在有序的状况下;一旦生活模式确立,如果没有强力外部能量的影响,“个人生活”这个系统会持续稳定,其能量总量及熵的总量都会持续增加。将“女/男朋友从无到有”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注入,系统能量总量的加大使得需求的能量随之增长,而社会作为常量能够供给“个人生活”这个系统的能量始终是有限的,因此这个转化过程在最终会因为能量供给不足而无法实现。因而我们不难得出第一个结论:

1、当一个人单身时间越久,找到女朋友的可能性越低(系统内熵值达到最大,能量将无法继续转化)

当然,这个结论完全能够作为部分人找不到女/男朋友的理由存在,但仅仅只能作为补充理由。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要通过具体现象来说明。

第一种现象:两个本没有联系的人从认识到交往,完成“女/男朋友从无到有的转化”可以看做两个独立系统的完成从无序到有序,并进一步融合的过程。能量总量增加,熵的值必然要升高。但从现实来看大部分的从陌生人变为情侣之后,生活似乎都更加的井井有条。换言之当两个“个人生活系统”逐渐融合时,大部分情况下,新系统的状况都是朝向有序化发展的,熵值的增加通常并没有造成新系统内的大幅混乱。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极为常见的情况,其那就是谓的“好人”,具体表现为追求异性过程中不断被拒绝又冠以“好人”的名号,另一方面这类人对于别人的感情问题总能提出合理分析,能够为他人的感情给予果断的帮助。这类人始终处于表现为感情专家,却又无法解自身问题的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当把熵的理论运用起来,一切都很明朗:根据上文熵的结论2描述,系统往有序发展必然存在注入的外部能量。因此,这部分能量的来源则显得至关重要。

之所以一直强调将“个人生活”看做一个半封闭系统,就是因为在“社会”这个常量下,每个“个人生活”系统必然会有交集。总体来看,当两个本没有联系的人从认识到交往,完成“女/男朋友从无到有的转化”以及两个系统融合的过程。与之交集的第三方系统,在为他们提供着转化所需要的大量能量(精力、资金),来完成无序到有序转化的过程。(表现为解决情感问题)

毋庸置疑,这个第三方系统必然是那些找不到男/女朋友的人群的“个人生活”系统。

正因如此,这也正好解释了第二个现象,为什么能够轻松的解决朋友的情感问题,而却无法解决自己:不到男/女朋友的人群的“个人生活”系统将大量能量提供给自己朋友的“个人生活”系统使之趋于“有序化”,让其更加稳定;于此同时,由于并没有外部能量的增加,系统内能量总和不变,熵大量增加,自己的系统转化所需的能量严重不足,导致系统处于无序化趋势。这就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总和来看我们可以得到第二个结论:

2、当为帮助他人解决情感问题时,找到女朋友的可能性减小(系统内能量输出,系统趋于混乱,熵值扩大)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在“社会”这个常量下,无数个“个人系统”的交集必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网状扩散型的,一个系统可以与多个系统相互有交集。这使得能量输出的过程具有重复性。结合上文有关熵的结论3,我们知道一个系统的有序必然伴随着一个系统的无序,然而在这过程中能量总和没变,但能量的转换熵是必然要增加的。所以得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推论:

3、当身边的朋友找到甚至不停更换男女朋友时,会使得一个人更加难找到男女朋友(当一个系统变得更加有序,另一个系统将变得更加无序,而且"无序"的增加程度将超过"有序"的增加程度。)

根据以上三个结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找不到女/男朋友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一方面,日常得到的外部资源不足以完成“找到女/男朋友”这个转化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周围朋友的感情生活的认知与帮助过程又在消耗着有限的资源。而消耗量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进而进入他人生活愈发完善,自身问题愈加严重的恶性循环。这三点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女/男朋友这个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言,通过社会科学研究要素的转化,我们将一个社会学问题通过熵来运用物理学方法分析,得到了三点重要的结论。我相信这三个结论足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一部分人为什么找不到女/男朋友。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能量总量是固定的,因此能够提供的将单身男女转化为情侣能量也是有限的,熵处于最大状态时,能量转化随之停止,人类社会的“热寂”便会到来。此时则不会再有情侣产生,一部分人则再也无法找到女/男朋友。尽管这离我们很遥远,但对于那些总是找不到女/男朋友的部分人来说无非是十分残酷的。不过正因如此,对于找不到不到女/男朋友的部分人有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物理学理论篇三:从理论物理学看生存法则

从理论物理学看生存法则

致力于描写世界的人会发现,人们对于世界的描写,或许从来也不曾触及世界的本象。虽然从未触及世界的本象,人类却在世界的本象中一丝不差地行进着,尽管那些偏离世界本象的人类认识被一代一代接力抛弃着,但是,每一个在他自己的那个时代行进着的人类,其步调却煞是人模狗样地成为标准与楷模,不管后来的史家如何清楚地看到他们的罪错,那当时演绎者的风光却成为化石,永久定格在活跃的历史长河。这生存的法则,或许其实正是世界的真正本象。

从动物的行为或可更能看清这样的情景。去过非洲的人大抵都知道,在非洲一些较少人至的丛林里,有那么一群黑猩猩,在人类粗粗地看来,那根本就是一群低等下贱的畜牲,牠们采野果、挖野菜、生吞小动物之外,就是相互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兽性十足,不可能有丝毫的类似人类的文雅、儒气,更谈不上有一点点公平心与正义感。但就是这样的一群粗鄙的动物,牠们却也懂得遵从生存的法则:1)牠们也有必尊的头领(动物头领与人类头领的区别在于:动物头领是不可能讲什么民

主法治科学规则等等的,他们且只需争取着食物与生殖的益处,使用着肌肉与牙齿即可);2)牠们在自己的领地一样是横行(这与人类是相似的);3)牠们不得不被食物链的上一层约束在一个有限的生存空间(现时代的这空间叫保护区,其食物链上一层即人)。

人类的先祖走出非洲丛林之前,过着的大体上即是类似的这种猩猩们的生活,只不过那时约束原始人的食物链上一层不是人(也不是大象与非洲野牛那些粗笨的食草类动物) 而已。

有人一定会问,这生存的法则与理论物理学有什么关联? 回答是肯定的,关联是必须的。

我们不妨就此做一个调查研究。其研究方法是这样的:首先,到各种人类发表理论的场所进行地毯式搜索,输入任何一个与理论物理学相关的名词,或依据理论物理学而制造出的任一款产品名称比如“手机”。这样,我们会得到一大群研究或实践理论物理学的人类(当然其中也夹杂一些论文剽窃与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者但其不影响数据的有效性)。 即以“手机”搜索结果来分析吧。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在那些研制手机的人群中(包括做山寨手机的他们也不影响分析的有效性),他们最早诞

生的时代是哪一年?他们有没有可能出现在过着黑猩猩生活的时代?然后,假设并想像一下:在那远古的类人猿时代,有没有人能想到要用手机与别人联系的?一个合理的猜测是:那时没有人这样想。其可能的证据之一是:如果谁竟敢在那时就想到“手机”这种超时空的玩艺,那牠们当时的头领,不管出于害怕自己会被更高一层智慧者取代还是出于对新知识的无知或受到不怀好意者的挑唆,哪怕牠原本善良,也一定会把“手机者”当成神精病(目前流行词改称蛇精病)扔到狼群喂狗的(原始狗与原始狼可不加区分)。

由此不难推论,哪怕在身上还长着尾巴的年代就能想到人类必将进入互联网时代,那怕有超出一万万年的大智慧,但是,在生存法则面前, 这反而成为危险,很可能因此而难逃脱被狗吃掉的命运。从对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或好奇中,从简单的关键词搜索中得到这样的结果,这就从理论物理学的角度证明了生存法则:理论物理学就算迟到一万万年,一样是会诞生,而人若不会生存,或在一万万年前已落入狗群而被分食!

相关热词搜索:物理 学理论 量子物理学理论 理论物理学教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