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物理 > 正文
 

摄影与物理

发布时间:2024-04-26 17:14:12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摄影与物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摄影与物理篇一:12个摄影基本法则

12个摄影基本法则

当你拍摄时需要遵守哪些基本规则呢?都有哪些基础知识是你在拍摄时要时时记在头脑中的呢?有什么基本原则是通向精彩照片的必经之路呢?那就是下面这12条基本的摄影法则。

⒈阳光16法则。这条基本法则适合于在白天拍摄明亮的、照明均匀的场景,即用光圈为f16,快门速度用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光圈f16,感光度为ISO100,快门速度可以选择1/100秒。在此基础上,如果在海滩上拍摄可以将光圈缩小到f22,如果遇到多云天气可以将光圈放大到f11,以此类推。

⒉月亮11、8和5.6法则。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法则,它只有在拍摄月亮时才有效:满月时光圈为f11,快门速度高于感光度指数的倒数;月缺时快门速度不变,但光圈改为f8;如果只剩一弯新月,则在相同的快门速度下选择f5.6光圈。

⒊机震法则。手持相机拍摄最低的安全快门速度为所用镜头焦距倒数,低于这一快门速度,机震可能导致照片锐度下降。比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应高于1/60秒,如果现场光照度不足,可以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或让相机借助某些固定物体来加以解决。

⒋灰卡法则。在拍摄过程中,使用18%灰卡测光是获得一张曝光均匀、准确照片的最佳方法,即使你忘带灰卡也没关系,你可以伸出手来,让它面对光源,用测光表或机内测光计测光,以测光值为基础增加1级曝光量即可(不同的皮肤色调可能导致测光精度有一点偏差)。 ⒌景深法则。对远处的被摄体聚焦时,通常景深区域在被摄体前方的长度是在被摄体后方长度的2倍。换言之,被摄体通常在景深的后三分之一处。这在所有光圈和焦距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你能够拍摄的清晰长度就越大。

⒍最大数码打印法则。为了计算你手头数码相机能够输出的照片的最大打印规格(是在人们能够接受的成像质量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将你相机的最大分辨率除以200,就能算出这台数码相机打印规格(有的摄影文章和摄影图书将其称为展览级照片质量),如果除以250就是该机的极限打印规格,所得结果的单位是英寸。

⒎曝光法则。最经典的阐释是:“按照高光部位曝光,然后按照暗部来冲印”,这对传统反转片和数码相机来说都是一样准确的,不过使用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最好还是曝光过度一档。

⒏快速闪光曝光法则。当使用没有自动降低闪光灯输出量、实现闪光补光的自动闪光灯时,可以将闪光灯上的感光度设置提高到你所用焦距感光度的2倍。

⒐闪光灯工作范围法则。要了解你的闪光灯最大的工作范围,就需要这条规则了。这条规则是:“距离加倍,感光度速度提高4倍”。举例而言,如果感光度为ISO1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是6米,那么更换ISO400胶卷或将数码相机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为12米。

⒑百万像素乘数法则。为了使数码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你必须将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数乘以4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2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将分辨率提高一倍,必须让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增加1倍,因此影像传感器上像素数的数量自然就是2倍×2倍=4倍啦!

⒒动体凝固法则。为了记录下垂直于镜头光轴运动的物体,你需要在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2级;当物体以与镜头光轴呈45度夹角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为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1级。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以中速面向你跑来,需要用1/125秒将运动固定下来,当他以同样速度从取景器中横向跑过时就需要1/500秒快门速度了,如果他是以斜向跑过时只需1/250秒快门速度即可。

⒓日落法则。为了在日落时分拍摄能够获得准确曝光,测光区域应位于太阳上方,但不能包括太阳本身,如果你希望整个场景看起来像是日落半小时后的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缩小1档光圈或减一级曝光量。

摄影与物理篇二:摄影关于波长的基本知识

摄影关于波长的基本知识

波长以毫微米为单位计算,400—700毫微米的光,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见的白光,叫可见光,400毫微米以下的是紫外线,700毫微米以上是红外线,这两种光线都是人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在400—700毫微米这一段可见光中:400一500毫微米是紫、蓝和蓝绿光,总起来说是蓝光,500一600毫微米是黄、绿、黄绿和蓝光,总起来说是绿光,600—700毫微米是黄、橙色和红光,总起来说是红光。(1)滤色镜的特征滤色镜对光谱成分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凡与滤色镜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便能通过,凡与滤色镜本身颜色互补(红与青互补,绿与品红互补,蓝与黄互补)的色光则被吸收或部分吸收。例:黄滤色镜,它透过黄光(红光+绿光)而吸收蓝光。绿滤色镜透过绿光,而吸收红光、蓝光。(2)拍黑白片用滤色镜的目的①为了真实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影调:不

摄影与物理

用 <a href="http://"><strong>第五代充值软件下载,</strong></a> 滤色镜拍摄黑白片,使人感到有失真的感觉。如:蓝色的天空,在照片上变成雪白一片,绿色的森林和田野却显得很黑。是这因为胶片对蓝色光,比人的肉眼敏感,对绿光比人眼迟钝。若使用一块浅黄或中黄的滤色镜拍摄,吸收一部分蓝光,多透过一部分绿光,这种失真现象就能获得校正。②调整被摄对象的影调差由于被摄对象,有着不同的颜色,反映在黑自片上,表现为不同深浅的影调。有时为了使照片的影调符合客观上的要求或摄影者的意图,可以在拍摄时使用滤色镜

进行调整,使影调变亮一点或压暗二点。(3)黑白摄影中滤色镜的用法一。①控制天空影调,平衡画面的影调对比。拍摄外景,凡是包括天空与地面的需要用黄色、橙色或绿色的滤色镜,把天空的蓝光滤掉一些,使画面的反差缩小,7把天空和地面景物的层次都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天空越蓝,使用的滤色镜越浅,天空蓝色越淡;使用滤色镜的颜色越深;天空为灰白色时,使用滤色镜的效果不盟著。②控制远景的影调;削弱或加强大气透视效果:拍摄开阔的远景,有时远处的景物太淡,细部层次不清楚,有时远景太深,大气透视效果不强,缺乏空间感。:远处景物太淡时,可用黄色或橙色的滤色镜把蓝紫光波滤掉一些,远景的细部就有层次了。

1当远景(如远山)的影调太深的时候,可用蓝滤色镜让蓝紫光多透过一些,使远景的影调变淡~些,加强空间的深度感。③控制背景的影调,突出主体人眼睛有一种视觉上的习惯;当睨亮的物体衬托在暗调的背景上时,明亮的物体更为突出。当暗调的物体衬托在明亮的背景上时,暗调的物体也更加突出另有一种情况,如绿底子上的红字,在照片上的影调,差不多都是灰色,字迹和背景不易分开,或者叫做不明显。在这种情揽下,需要使用滤色镜来改变主体和背景的影调,加大它们之间射影调反差,把不同的颜色区别开来④控制大片绿色植物的影调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黑自片对绿色不够敏感,常把绿色植物,表现得过深。不仅与天空形成过大舶反

差,而且在视觉效槊上,也缺乏明快的感觉。因此在拍摄大片绿色景物时,使用绿色滤色镜,使绿光多通过一些,增添绿色植物的生气。⑤表现云彩在拍摄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秋景时,使用黄色、橙色滤色镜(特殊需要时也可用红滤色镜)能把天空中的蓝光吸收一些,使蓝天变暗,从而突出自 云及朝霞或晚霞的景色气氛,丰富了画面的影调,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感。⑥白日下造成黄昏、夜景气氛。用深红色滤色镜,能将阳光灿烂的景色,变成黄昏或夜晚的景色。要拍成这样的效果,要具备几个条件:(a)天空要蓝,越蓝夜最气氛越浓。(b)要有树木或建筑物,把大面积的天空挡一挡,使地面亮一些。航空和高山摄影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吸收紫外线的滤光片,把紫外线滤掉,使远景清楚一些,彩色的表现也真实一些。这种滤光片也叫uv镜。黑白片用的uv镜略带一点淡黄色,彩色片用的uv镜没有颜色j(2)柔光镜柔光镜是没有颜色的。在透明的玻璃上有一圈一圈的圆形波纹,有的是用很多小的透镜组成。它的作用是:把透过镜头的光线进行部分折射,使底片上成像的线条变得柔和一些,明暗反差略微变小。但是焦点仍然是清晰的,达到了柔化影像的目的。拍摄肖像常用,尤其是拍摄妇女和儿童肖像时,都喜欢用这种镜片。(3)偏光镜当拍摄表面光滑的物体,如玻璃、镀克洛米的金属品、水面、油漆表面等,常遇到有耀眼的光点或光斑的反射光。这是由于光线

的偏振造成的。使用偏振镜可以把这些偏振光阻挡掉,消除被摄表面的亮斑或反光。偏振镜的用法:先把它加在照相机的镜头上,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或后背的毛玻璃,观察被摄体,同时旋转偏振镜的角度,使光点或光斑的反光减弱到所要求的程度,这就是偏振镜合适的角度。若用双镜头或旁侧取景的照相机,则先用手在相机位置上用肉眼观察调整好后,再套上相机镜头使用。偏振镜只吸收天空反射的偏振光,而不改变地面上景物的反差。用偏振镜压暗蓝天,以阳光的侧射时,效果最佳,其它光位偏振镜的作用不大。(4)中灰滤光片这是一种不含任何色彩成分的灰色玻璃,它只有一定的光学密度。它的作用是能普遍减弱被掇体的亮度,以便用大光圈控制景深,使背景模糊,突出主体。另外,在拍摄动体时,为了表现其动感,要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尽管用小光圈,但曝光仍然过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巾灰滤光片,减弱被摄对象的光度,达到正确曝光。

摄影与物理篇三:X线物理学

1 X线物理学

X线的发现与产生: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化琴(Wilhilm Coad Rontgen)在研究阴极射线管放电现象时发现了X射线,并因此获得于1901年诺贝尔奖金。伦琴于1923年2月10日逝世。

X线的产生:理论上讲,高速带电粒子撞击物质受阻而突然减速时都能产生X线。

X射线产生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

3 应有一个电子源,能根据需要随时提供足够数量的电子。

4 应能够获得高速电子流。电场、直空管

5 要有一个能够经受高速电子撞击而产生X射线的靶。

但是为了提高X线产生效率,X线的产生装置必须经过特殊设计。

8 电子源能够有效发射电子,且电子能够有效汇集到阳极――阴极聚焦杯的设计要求 9 阳极靶面必须能够耐受高温,高温能够及时散出

10 为避免高速电子与空气作用产生放电要真空设计。

X线产生原理:

X射线是高运动电子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要研究X线的发生原理,就必须了解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1 电子在电场中获得的能量 E=eV e 电子的电量 V电场电势的大小.2 管电压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KVp越高,E越大。

3 KV波动,造成电子动能的波动,造成X线能量的波动

4 KVp与KeV的关系,100KVp下获得的最大电子能量100kev

5 高速电子带负电荷,在物质中它主要与原子核的正电场及轨道电子的负电场发生作用。相

互作用实际上是带电粒子间静电库仑力的相互作用。

6 当高速电子穿过物质时,几乎会与它相遇的每个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以致作用次数十分频

繁。然而,每次作用损失的能量却不多。

7 每次碰撞电子不仅要损失部分能量,往往还要改变运动的方向

8 电子在与靶原子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分为碰撞损失和辐射损失两种。

碰撞损失: 碰撞损失只涉及原子的外层电子。高速电子与原子的外电子作用时,可以使原子激发或电离而损失部分能量,碰撞损失的能量最后全部转化为热能。

辐射损失: 辐射损失涉及内层电子和原子核。高速电子与原子的内层电子或原子核相互作用而损失的能量,统称为辐射损失。

轫致辐射(连续X线)产生原理

连续X线是入射电子与靶原子核电场作用所产生。其原因是

3 入射电子能量不同

4 入射电子与靶原子核的电场作用不同

5 入射电子进入到靶物质中的射程不同

6 靶材料对出射线的吸收不同

7 大量的X光子组成了具有频率连续的X光谱

??管电压升高,??最短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

??管电压升高,??强度曲线向短波一侧移动

??管电压升高,??最强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

??管电压升高,??X线总能量正比于管电压平方

??X线强度正比于靶原子系数

??X线强度正比于管电压

特征辐射产生原理:特征辐射亦称为标示辐射 hv=E2-E1

3 只有当入射电子的动能大于靶原子的果一壳层电子的结合能时,才能产生特征X线。 4 管电压必须满足下式的关系

5 eU ≥Wi

6 式中为第i层的结合能。当Eu=Wi 时, u=wi/e

7 为最低管电压,称为特征X射线的激发电压

钨原子的特征辐射示意图:不同的原子轨道所产生的放射能量是不一样的,对应的不同轨道产生的跃迁即特征放射。越靠近原子核的释放的能量越大。

决定X射线能谱形状的主要因素: 管电压靶倾角固有滤过

影响特征X线的因素:

I k= K2 ι(U-Uk)n

1

2 特征辐射强度正比于管电压与管电流 医用X射线主要使用的是连续辐射,特征X线只占很少一部分 特征辐射如适于乳腺摄影,

只用其中有特征的一段。

X线的本质

??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很短,??大约与晶体内呈周期排列的原子间距同??一数量级在

1*10-10m左右。

??与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γ射线一样,??属于电磁辐射,??是电磁波;这些电磁

波的本质完全相同,??波长可频率有差别。

??X线波长很短,??介于紫外线和射线之间,??约为10-??8至10-??12m;频率

很高,??约在3*1016至3*1020Hz

由于光子能量不同,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等,??由于光子能量小,??不??能引起

物质电离的辐射;

??电离辐射:紫外线、X线、γ射线等,??由于光子能量大,??能使物质产生电

离的辐射。X线其实是一种间接电离辐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X线具有波动力性 X线与其它电磁波一样具有波动和微粒性;与可见光一样具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

波动性 表现在以一定的波长和频率在空间传播:是一种横波,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与光速相同,可用波长、频率描述。X线的波长是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的距离。

X线具有微粒性波动性不能解释它的光电效应、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等;只能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即把X线束看做是由一个个微粒――X光子组成的来解释。

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换时,突出表现了它的粒子性。

微粒性 主要表现为X线光子在辐射和吸收时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X线的波长、频率、波速e和能量E、质量n关系;

E=hv λ=e/v(2-1)

H为普朗克常数h=6.626x10-34 j.s

X线的特性 X线是电磁波,有电磁波的通用性。

直线传播

不带电

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

波长很短、能量很大

1 X线的物理特性: 穿透性、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热作用

2 化学效应: 感光作用 着色作用

3 生物效应: X线在生物体内能产生电离和激发作用,使生物体产生生物效 应。

X线的产生效率

3 X射线管中产生的X射线能与加速电子所消耗电能的比值,叫做X射线的产生效率。 4 X射线的产生效率与管电压和靶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

5 X射线管产生X射线的效率极低,一般不足1%,而绝大部分的高速电子都能在阳极变为热

能,使阳极靶面产生很高的温升。这是X射线管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原因所在。

小结: X射线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的,它是高速电子撞击靶物质产生的。就本质而言X射线即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既具有波粒二象性。习惯上常用X射线的强度来表示X的量与质;X射线的量要受到管电压、管电流以及靶物质的影响,X线的质仅受到管电压的千伏值的影响。

X线的强度

X线的强度指在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常用X线强度来表示X线的量。

X线强度是X线束中光子数与子能量的综合表述,X线强度大,说明射线束光之数量多且每个光子的能量大!

X线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光子数

5 在X线的诊断中,可以用X线管的管电流毫安与照射时间s乘积来反应X线的量,通常以mAs

为单位。

6 由于X线光子的能量大,穿透本领强,直接准确地测定X线的量是困难的,但可用间接的方

法来测量。

X线质是指X线光子的平均能量

??能量越大,??穿透力超强,??X线线质越硬X线的质只与光子能量有关,??与光子

数无关。

??一般X线束的成分是连续能谱,??当它穿透物质后能量分布又有不同??变化,??完

整地描述它的线质比较复??杂。

??常用表示射线穿透能力的半价层来表示X线的质。HVL

??半价层HVL:是使一束X线的强度衰减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标??准物质的厚

度。诊断用X线常用铝作为HVL的物质,??HVL愈大表示X线的质愈硬。

X线诊断中以X线管电压值来近似描述X线的质。KV愈高,电子从电场中得到的能量愈多,撞击阳极靶的力量愈强,产生的X线的穿透本领愈大。KV愈高,也提高了X线的强度。

X线质的其他表述形式

1 电子的加速电压――管电压

2 有效能量

3 线质的软硬

4 X线能谱分布

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

1靶物质连续X线的强度与靶物质的原子序数Z成正比KV和MA也相同,阳极靶的Z高,X线的强度也正比地增大。

5 2管电压:X线束中的最大光子能量等于高速电子的最大动能,电子的最大动能又决定于

KV的峰值。改变KV也就改变了最大光子的动能,整个X线谱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

6 Ma不变时,随着KV的增高,连续X线谱的λmin和λ最强都向短波方向(高能端)移动,

X线束中的高能成分增多,X线的质提高。

7 X线强度与KV的平方成正比。

3管电流: 电流的大小并不影响X线的质,但在一定的KV下X线的强度决定于毫安,毫安愈大,撞击阳极靶面的电子愈多,产生的X线强度也就愈大。实际X线强度与毫安成正比。

4高压波形:X线发生器使用的都是脉动高压,有单相半波和全波;三相六脉冲和十二脉冲。不论高压波形怎样,脉动电压时的X线辐射强度都比峰值相应的恒定电压低。在KVP相同的情况下,六脉冲和十二脉冲所产生的X线比全波整流的硬线成分多,且在毫安相同的情况下,X线的辐射强度也比较高。整流后的脉动高压越接近峰值,X线强度越大。

X线的不均等性

诊断X线为连续X线与特征X线的混合,X线束中光量起伏不同,称为不均等X线。使用滤过板可以改善光子能量的变化,使之称为近似均等的X线。X线束的均整程度可以用h或ω表示。

X线成像技术

2 X线信息影影像的形成及影像质量分析

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与传递

摄影:利用光学成像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广义:将光或其它能量携带的被照体信息以二维形式加以记录,并可表现为可见光学影像的技术;可见光摄影是反射光、聚焦成像,载体是光线;X线摄影是能量透射、投影成像,载体是X线。

影像:反应被照体信息的不同灰度(光学密度)或色彩的二维分布形式。

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成像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检查中,能够将被检者的内部结构信息表达为影像信息的设备配置。 成像过程:成像能量――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1、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 X线管焦点辐射出均匀射束,X线穿过人体时,受到各种不同密度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后X线束的强度分布呈现差异;

到达屏片系统,转换成可见光强度差异的二维分布,并传递给胶片,形成感光银颗粒的分布;再经显定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片影像。

2、X线信息影像的传递

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下面以增感屏――胶片体系作为接受介质,说明过程的五个阶段:好成像链的一个举例。

(7) 第一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形成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

此阶没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8) (2)第二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的荧光强度分布,再传递给

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块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

(9) 第三阶段:借助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人的视网膜。此

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片灯的亮度、色温、视读观察环境以及视力。

(10) 第四阶段: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11) 第五阶段:进行识别、思考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此阶段的信息传递取决于医师的资历、

知识、经验、记忆和鉴别能力。

(12) 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的各环节,构成了“成像链”;X线荧光影像被照体三维空间的物体分布

(信息源)――x线信息影像载有信息成分的x线强度的不均匀分布 (拍入信息)

――荧光影像转换介质转换为二维荧光强度不均匀分布,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不均匀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形成二维光学密度分布――观察器 密度分布转换为光学

的空间分布――视觉影像视网膜――意识影像大脑识别判断形成诊断――诊断输出。数字摄影是另一种成像链。其信息源、载体相同,只是第阶段影像接收到照片形成一段不同;在第三阶段也可以用显示器进行阅读。

·X线照片影像,是以增感屏一胶片体系作为信息的接受介质,而形成的X线影像。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一是利用了X线具有的穿透、荧光、感光等特性,也由于被体对X线吸收差异的存在。

·X线照片可以看做是被照体对X线吸收差异的记录。

.X线摄影是投影像,是将三维分布的人体结构投影为二维平面影像。所以有结构的重叠,只能显示一个方向的位置关系。

·为此,一般取正、侧位像,可以看清在两个一方向的位置关系。.医生通过对照片的观察,根据影像形成的原理,对照片的影像与解剖结构相联系,赋予确定内涵和解释,这就是诊断。

· 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指微小细节信息的传递情况。

X线照片影像细节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

失真度。前四项为构成照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

影像的形成:a,股骨远端切片显示组织的密度分布;

b,肢体密度分布引起x线吸收差异;

C,透过股骨后的X线强度分布;

d,透过射线到达屏片使胶片感光,得到完整肢体投影像。

X线影像质量的评价

1.主观评价 2客观评价 3.综合评价

主观评价:通过人的视觉在检出识别过程中,根据心理学规律以心理学水平进行的评价,称为主观评价。目前,对医学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主要采用观察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和对比度细节分析有的,Rose模型。

客观评价:对导致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对比度、清晰度、颗粒度及信息传递功能,以物理量水平进行评价为客观评价。主要通过特性曲线、响应函数等方法予以测定、评价。

综合评价:是以诊断学为依据、以物理参数为客观评价手段、以满足诊断要求所需的摄影技术条件为保证、同时充分考虑减少辐射剂量的评价方法。

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基本因素

体位、目标显示清楚密度、对比度、清晰度、颗粒席 还有层次也很重要。 在对X线照片进行质量评价时,很难对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基本因素进行准确区分。

对照片影像质量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评价的视觉评价方法、是借助于统计学的ROC曲线。 当影响照片影像质量的某种因素较其他因素具有明显表征时,对质量的评价会很容易; 实际工作中,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并不是那么明显。或者几个方面不满意同时存在;

照片质量的评价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医生的偏爱;不同组织、器官间也没有可比性; 人眼观察和物理评价之间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全的统一,这也是“综合评价”出现的原因; 重视各种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

光学密度

1密度的概念:透光率 是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在数值上等于透过光线强度与入射强度之比,用T表示,T值的定义域为:0<T<1

T=透过光线强度/入射光线强度即I/I0

阻光率:阻光率指照片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用Ο表示。 光学密度:光学密度 照片阻光率的对值称作照片的光学密度值,用D表示公式图, 光学密度也称黑化度。密度值是一个对数值,无量纲。

相关热词搜索:物理 摄影 物理摄影作品 摄影构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