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语文 > 正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发布时间:2024-04-25 12:55:12 影响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篇一:高一语文 必修1 作业本——答案

语 文 必 修1

参 考 答 案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板块一 吟诵青春

1.(1)ɡě qiú a ch?nɡ ɡěi jǐ (2)絮絮 妄 曳 惆怅

2.(1)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 (2)比喻事物的盛衰、消长。 (3)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4)比喻不屈服。

3.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4.同意。例如,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5.冒号在这里起了总结上文的作用,三节诗都用“相信未来”结尾,好比乐曲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旋律,即诗人在绝望中诞生的坚定信念,以及由于对这种信念的执著而产生的崇高的悲剧感。

6.《沁园春·长沙》应该读得大气磅礴,《相信未来》应该读得沉重自信,《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应该读得热烈而富有激情。

7.主要的意象有: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灰烬的余烟、缠绕在周围的贫困。这些意象带有灰暗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

8.现实环境的恶劣并没有浇灭诗人内心的理想,他以一种欲破茧而出的决心,对未来充满了强烈的憧憬,“相信未来”是身处绝境的诗人得以精神存活的惟一支撑。

9.(1)“看海去”在诗中反复出现,而且每次都是以“看海去看海去”重叠的形式出现,直接传达出“我们”要去远方看海、要去追逐理想的愿望之强烈、迫切。(2)从形式上说,这种反复产生了一种复沓的效果,“看海去看海去”在首句、尾句与中间(第?輥?輲?訛句)三次出现,使得全诗具有一种整体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10.紧承第⑩句“登上阳台眺望”的内容,诗人选取了风中飘舞的“长发”这一意象,加上长发如同《蓝色多瑙河》音乐般飘荡的瑰丽想像,充分传达出年轻人对生活、对未来的“远方”充满幻想、充满期待的特点。

11.两处重叠都鲜明地表达了年轻人特有的自信与执著。第?輥?輰?訛句表现了“我们”面对现实的充分自信;第?輦?輰?訛句以否定的形式,传达出“我们”不满于现有的安逸、单调而希望去远方闯荡的决心。

12.“我们”年轻,富于朝气、活力、幻想,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而眼前的现实生活却充满着单调、痛苦(“和知识苦恋”),令“我们”心生不满和厌倦(“淡淡的忧伤”)。

13.来到海边,“我们”与辽阔的大海拥抱在一起,“我们”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心无挂碍,放松自己,尽情地享受海浪、海滩带给“我们”的快乐(“赤裸的情感”)。

板块二 体悟人生

1.wǎnɡ miǎn nì shā pǐ zhí fǔ kē bàn yì

2.(1)慈详—慈祥 (2)后悔莫急—后悔莫及 (3)怨天扰人—怨天尤人 (4)敷衍—敷演 (5)辗成—碾成 (6)痴心枉想—痴心妄想

3.(1)b (2)a (3)a (4)b (5)b

4.(1)《沉沦》 (2)《父与子》 (3)《再别康桥》 (4)《四季随笔》 (5)《草叶集》

(6)《静静的顿河》

5.(1)“蓬莱仙岛”原指神话里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小岛,这里喻指在学问中深藏着的精神愉悦的境界。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劝勉自己的孩子要乐于学习,并享受学习带来的精神满足。

(2)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那么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个人的人生得失的。

6.(1)《我的四季》:四季是生命的过程,是少年时期的播种,青年时期的浇灌,中年时期的收获,晚年时期的品味。 (2)《四季谣》:四季是执著的付出,是“我”的奉献与“你”的需求永远无法相交的遗憾。 (3)《四季》:四季是守望者孤独的坚持,是一棵被移植的针叶木对故土的思念,是一颗漂泊的心对港湾的渴盼。

7.①句中“流失”用词不当,改为“流逝”。②句中后一分句缺少主语,“涉及”前面应加上“作品”。③句中“作者刻意淡化父亲的角色意识是有意义的”一句句式杂糅,去掉“是有意义的”;“倾心、尊重、平等、开怀”词序不当,调整为“平等、尊重、开怀、倾心”。④句中“或许”之后加一个“也”字,构成关联词“即使??也??”的正确搭配。

8.作者写道:“想起感情的生活,我有难以说明的歉疚、忏悔和创伤,因此,我要劝你珍惜爱情。不要把感情上的冲动和爱情附会在一起;不要让这样的冲动,成了爱情的负债。”作为父亲的杨子,在儿子面前真诚地表露自己在感情生活方面的过失,这种从负面着眼思考感情生活的教训和毫不掩饰的表白,能直抵人的心灵,收到对话艺术化、情感化的效果。

9.因为十八岁的年龄,对于爱情,会有非常简单的定义,所以,初恋的失败有时就变得不可避免,“不幸”二字凝结了父亲对正做着彩色梦的儿子负责的提醒;当失败成为现实时,父亲要求儿子率性表露自己的悲伤,用“哭”来宣泄所有因为失恋而带来的不良情绪,“不妨”二字凝结了父亲对可能面临失恋打击的儿子深深的理解;初恋不是青春的全部,不能因为失恋而失去青春的健康和理想,“不要”

二字凝结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0.“水源”就是机遇,“容器”好比是充分的准备。俗语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因此,只有准备充分,成功才会来敲门。“经历与感受”略。

11.作者在生命夏季的遭际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人生的失误,重要的是振作精神,从挫折中重新踏上生命的征程。

12.(1)这段写“我”回忆小时候与姥姥一起生活的温馨画面,“打散姥姥的发髻”,“将小小的脸贴上去”以及姥姥“将手绕过来搂我”的细节,真切地体现了“我”与姥姥的亲密无间,体现姥姥对“我”的细心呵护,这与母亲“轻视我的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我”才会“一直不大喜欢她”。(2)从行文结构来说,这段描写为下文“我的救兵很快到了”以及“我的形势逐渐好转”的叙述作了铺垫。

13.高考的时候,母亲给姥姥奔丧,“我”感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寂寞、失落。恰恰是高考这样特殊的情境,使“我”真正感受到,母亲的操心与关爱是“我”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从“我”对母亲的理解、关爱可以看出“我”长大了。

14.这段生活经历,让“我”也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深沉、持久以及只求付出不计回报的博大。同时,由写“她有点老了”自然引出第?輧?輮?訛段母亲的自责,并进而引出了女儿回报母爱的问题。这是由“我”母亲作为女儿所引发的问题,当然也是“我”这个女儿所思考的问题。由此,才引出了全文最后几段对“还清她倾注给我的爱”的思考,最终引出“许愿”以点题。

15.对于母亲的付出,最初“我”是不理解的,“我一直不大喜欢她”,“烦”她,甚至“太恨她”。此时,她是“我”的对立面。所以,长时间里,“我”心目中的“妈妈”,其实就是一个“我”无法亲近的外人。而经过高考之后,“我”渐渐理解了母亲,可是却又因读大学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和她“逐渐疏远”,所以,还是一直用“她”来称呼母亲。

板块三 设计未来

1.榷 犄 刹 恪 瞠 斟

2.(1)× (2)× (3)× (4)× (5)× (6)?菁 (7)?菁

3.(1)用于列举的省略。 (2)表示静默或思考。

4.略(提示:马克思具有良好的操行、优异的才能、超强的语言天赋、丰富扎实的文史知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社会科学类的人才。马克思后来选择了能为全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与他在中学时代所获得的教养是分不开的。)

5.略(提示:关键在于理解罗素面对自我的从容淡定,面对世界的真实悲悯,从中感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的价值。)

6.“精神原则”指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理想和追求;“肉体原则”指自己的身体条件。

7.“安静”指解决了自身精神追求和体质条件之间的矛盾的一种状态。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只有

有了强健的体质,才有坚实的基础,从而才能安心干好自己的事业。

8.选择职业时一定要选择力能胜任的职业,只有这样才会有信心干好它,不然就会自愧无能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9.母子二人的穿着和动作都显得相当随意,没有平素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拘束感,表明母子之间很平等,很亲近,相互之间没有隔膜。正因为有这样融洽的氛围,才会出现后来两人越谈越投机,话题“无所不包”直至“午夜以后”的情况。

10.儿子面对生活有着不少的困惑和苦恼,担心母亲不理解,有顾虑,因此一开始用试探的口气问。而对于考大学这个敏感问题的回答,让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真诚与平和,同时,母亲的话也让儿子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生活经验之丰富,值得信赖,所以,后来就放心地敞开心扉与母亲交流起来了。

11.(1)要无所畏惧而负责地面对一件事(或“认真而尽力地面对一件事”);(2)我们应该关爱别人,也能平静而坦然地接受别人的爱。

12.示例:她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给年轻人提出很有价值的人生建议,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办法。能够与子女平等相待,能够理解子女的心思,对待子女的想法与行为相当宽容。

第一专题检测

1.(1)c?nɡ zēnɡ (2)ch?nɡ danɡ (3)ɡěi jǐ (4)shā shà (5)jì jǐ

(6)l?i lai bǐnɡ pínɡ

2.百轲争流—百舸争流 嘻游—嬉游 摇拽—摇曳 人世心酸—人世辛酸 愤力以赴—奋力以赴 皇然若失—惶然若失

3.(1)符合语境。“势不两立”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我”在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中面临的艰难和痛苦。 (2)符合语境。“赤子之心”比喻纯洁无瑕的心。成长必定会带来烦恼,这是人在成熟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驿站。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俗世中始终做最真的自己,并在保持纯真的同时享受精神的快乐。

4.(1)略(提示:外在于身的“物”是很多很多的,内在于心的“物”却很少很少,只有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给自己的生存意义一种圆满的回答。当然这种回答是建立在痛苦和艰难的抉择之后的。这里的比喻十分妥帖地表现了“多”与“少”的矛盾。) (2)略(提示:“船票”、“风暴”等喻体丰富了句子的内涵。作者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作者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的精神产品。)

5.(1)渲染了作者对岁月转瞬即逝的意外,既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又有一份“流年似水”的迷惘。 (2)问号、叹号的连用,强化了标点符号的情感功能。因为作者情愿放弃一切,但惟独不能放下创作的笔,没有了笔,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存在的意义。问号与叹号同时表达了“笔”

就是作者生存的精神支点的信念。 (3)破折号在文意上起递进的作用,在情感的表达上强化了作者由于错失机遇“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的懊恼和痛心。

6.示例:十八岁的青春让我想起冲破云霞、光芒耀眼的朝阳;十八岁的青春使我想起妙曼婀娜、吹拂于高原塞北的春风;十八岁的青春叫我想起翠色葱茏、将诗意恣肆挥洒的佳木:整个世界填满了十八岁青春的凌云壮志和冲天梦想。

7.示例:理想是灯 引你走到黎明

8.略

9.①句正确,不用修改。②句中“最显眼的你的书架的位置”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你的书架的最显眼的位置”。③句中“展现”用词不当,应改为“融合”。

10.略(提示:扣住“青春万岁”的主题,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力求口语化。)

11.万类霜天竞自由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12.(1)寒秋,独立在橘子洲头,面对北去的湘江 (2)一是为了押韵,二是为了突出青年毛泽东面对险恶形势的飒爽雄姿。

13.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14.不能。“击”、“遏”蕴涵着一种力量,表现了词人和同学们为了改造中国而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斗志豪情。

15.略

16.写的是离别的场景。“蜜甜”和“忧愁”并不矛盾。“蜜甜”说的是诗人与日本女郎之间的情谊深厚,让诗人觉得蜜甜;而“忧愁”则指因为分别而生起的离愁别绪。

17.“泥土”淳厚、无私、平凡,诗人高度赞美“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自我献身精神。

18.古代诗歌经时间冲刷,已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

19.(1)诗句如珊瑚般美丽而持久。 (2)诗歌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20.略(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21.略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板块一 求学之道

1.(1)zh?ng gǎo pù cān xǐng xū yú zhuàn d?u jiē fǒu yí (2)楫 锲 跬 骐骥 驽 镂

2.(1)名词作状语,每天 (2)名词作动词,游泳 (3)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篇二:高一必修一作业本(全册含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同步作业本目录

目录??????????????????????????????????????????????????????????????????1

1.2 重力

1.4 摩擦力

1.5 力的合成

1.6 力的分解

第一章测试A组

第一章测试B组

2.1 几个基本概念

2.2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2.4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2.6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7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8 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章测试A组

第二章测试B组

3.1 牛顿第一定律

3.2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3 牛顿第二定律

3.4 牛顿第三定律

3.5 力学单位制

3.6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7 超重和失重

第三章测试A组

第三章测试B组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4.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四章测试A组

第四章测试B组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力

第一节力

1.关于力的作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人推物体时,人只是施力物而不是受力物

D.一个施力物也一定同时是受力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不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

D.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关于力,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B.物体只受一个力作用时也会产生形变

C.力学中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D.拉力、支持力、压力等都按照力的性质命名的

4.甲、乙两物体分别受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作用,有下列判断

①F1与F2一定相同;

③F1与F2产生效果一定相同;

③F1与F2的性质一定相同.则( )

A.①正确 B.②③正确 C.①②③均正确 D.①②③均不正确

5.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可见力是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B.只要确定了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这个力就完全确定了

C.画某力的图示时,选定的标度不同,那么表示这个力的线段的长度也不同,但箭头的指向是相同的

D.在实验室,人们常用天平来测量力的大小

6.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B.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杆秤来测量

C.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发生形变和运动

D.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7.下列给出的四组力中,完全按性质命名的是( )

A.万有引力、动力、拉力 B.重力、弹力、摩擦力

C.电场力、磁场力、拉力 D.弹力、支持力、阻力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必定是力作用的结果

B.施力物体必定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物体速度不发生改变,则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

D.用锤子砸钉子时,钉子所受力的施力物体是使用这把锤子的人

9.以下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受力物体能找到多个施力物体

B.两物体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形状及运动状态都一定改变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形状或运动状态可能只有一个发生改变

10.关于力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称的力,性质一定相同

B.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

C.性质不同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D.性质相同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11.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木块浸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

13.一人骑自行车上坡,用力蹬自行车恰好匀速运动,使自行车上坡的直接动力由_________提供.

14.一支火箭携带着人造地球卫星正喷着烈焰竖直向上加速飞行.给卫星动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给火箭动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

15.力是_______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___而单独存在,只要有力;就一定有______物体和_______物体.

16.力作用于物体上可以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二是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17.通常说的拉力、支持力、弹力、摩擦力这几种力中,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是___________,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是___________.

18.力是_______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_______物体,后者是_______物体.

19.力是_______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___而单独存在,只要有力;就一定有物体和_______物体.

20.A物体受到B物体给它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作用,则B物体受到A物体给它的作用力大小为___________N,方向为___________.

21.一个小球在两个力F1、F2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F1大小为7N,方向竖直向上,则F2大小为___________N,方向为___________.

第二节重力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物体的质量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向上或向下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B.物体的质量没有变化,但它的重力是会发生变化的

C.跳高运动员跳起在空中时受到重力和向上升的力

D.重为2N的物体从直升飞机上抛下,落地前物体重力大于2N

3.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空中将物体释放后,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 B.在空中将物体释放后,物体仍受重力作用

C.竖直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D.只有竖直向下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作用

5.一弹簧秤悬挂一小球保持静止时,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数值上等于小球受到的重力

B.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秤

C.弹簧的弹力是由于小球所受的重力产生的

D.弹簧秤对小球的拉力与小球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6.下面关于物体重心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上的货物卸下后,汽车的重心位置降低了

B.物体在斜面上下滑时,物体的重心相对物体的位置降低了

C.对于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对于重力一定的物体,无论其形状如何变,其重心位置不变

7.重7N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7N的压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压力就是重力,施力物是地球 B.这个压力就是重力,施力物是木块

C.这个压力不是重力,压力的施力物是木块,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D.这个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相等,根据是物体受到的二力平衡

8.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对悬线的拉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B.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C.重力可以用弹簧秤测出,当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D.站在匀速运动的电梯上的人,受到的重力和受到的支持力二力平衡

9.关于重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B.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物体的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集中作用点

D.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找到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C.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地理纬度及离地面的高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及运动状态无关

D.两质量相同的物体,重力有可能不同

11.重7N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7N的压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压力就是重力,施力物是地球

B.这个压力就是重力,施力物是木块

C.这个压力不是重力,压力的施力物是木块,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D.这个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相等是因为二力平衡

1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对悬线的拉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B.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C.重力可以用弹簧秤测出,在静止的地面上,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D.站在匀速运动的电梯上的人,受到的重力和受到的支持力二力平衡

13.重力的方向常用的两种表述是________和_________.

14.测重力的仪器是________.

15.一个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__________.

16.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________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重力的方向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

17.质量是2.5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N,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96N,则它的质量________kg.

18.铝的密度是2.7?10kg/m,现有一块体积为30cm的铝块,它受到的重力是______N.

19.g?9.8N/kg,表示_______________.一个质量m=10kg的物体,其重力大小为___________.如果把这个物体放到g??1.63N/kg的月球上,它的重力变为__________.

20.在公式G?mg中,g=9.8N/kg.一个质量是50kg的人,受到的重力为_____N.如果这个人在333g??1.63N/kg的月球上,它的重力变为_______N.

第二节、弹力

一、选择题

1.图1,一个球形物体O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相接触,A、B两点是球与墙和地面的接触

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A点的弹力

B.物体受二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

C.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

D.物体受三个力,重力、B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2.小木块放在桌子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接触处只有桌子有弹力产生

B.在接触处桌面和小木块都有弹力产生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木块形变后要恢复原状而对桌面施加的力

D.木块对桌子的压力是木块的重力

3.如图2,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受到的压力是 [ ]

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篇三: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 答案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 语文必修一 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板块一 吟诵青春

1.(1)ɡě jú a zhēnɡ rong a chàng liáo

2.(1)满江 (2)比喻事物的盛衰、消长。 (3)奔放 (4)激浊扬清 (5)把??看做粪土

3.诗余 长短句 宋朝 小令 中调 长调 词牌 词题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5.(1).借代 (2).拟人

6.(1)写出了红之广 写出了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2) 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程度 写出了千帆竟发、争先恐后的壮丽场面 (3) 形象的表现出雄鹰矫健的身姿 生动的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7.同意。理由略

8.D

9.(1)

10.山、林、江、舸、鹰、鱼。

11.《沁园春 长沙》以设问句为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做了巧妙地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板块二 体悟人生

1.wǎnɡ miǎn nì shā pǐ zhí fǔ kē bàn yì

2.(1)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2)坚毅而不屈

3.(1)b (2)a (3)a (4)b (5)b

4.(1)《沉沦》 (2)《父与子》 (3)《再别康桥》 (4)《四季随笔》 (5)《草叶集》

(6)《静静的顿河》

5.(1)“蓬莱仙岛”原指神话里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小岛,这里喻指在学问中深藏着的精神愉悦的境界。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劝勉自己的孩子要乐于学习,并享受学习带来的精神满足。

(2)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那么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个人的人生得失的。

6.(1)《我的四季》:四季是生命的过程,是少年时期的播种,青年时期的浇灌,中年时期的收获,晚年时期的品味。 (2)《四季谣》:四季是执著的付出,是“我”的奉献与“你”的需求永远无法相交的遗憾。 (3)《四季》:四季是守望者孤独的坚持,是一棵被移植的针叶木对故土的思念,是一颗漂泊的心对港湾的渴盼。

7.①句中“流失”用词不当,改为“流逝”。②句中后一分句缺少主语,“涉及”前面应加上“作品”。③句中“作者刻意淡化父亲的角色意识是有意义的”一句句式杂糅,去掉“是有意义的”;“倾心、尊重、平等、开怀”词序不当,调整为“平等、尊重、开怀、倾心”。④句中“或许”之后加一个“也”字,构成关联词“即使??也??”的正确搭配。

8.作者写道:“想起感情的生活,我有难以说明的歉疚、忏悔和创伤,因此,我要劝你珍惜爱情。不要把感情上的冲动和爱情附会在一起;不要让这样的冲动,成了爱情的负债。”作为父亲的杨子,在儿子面前真诚地表露自己在感情生活方面的过失,这

种从负面着眼思考感情生活的教训和毫不掩饰的表白,能直抵人的心灵,收到对话艺术化、情感化的效果。

9.因为十八岁的年龄,对于爱情,会有非常简单的定义,所以,初恋的失败有时就变得不可避免,“不幸”二字凝结了父亲对正做着彩色梦的儿子负责的提醒;当失败成为现实时,父亲要求儿子率性表露自己的悲伤,用“哭”来宣泄所有因为失恋而带来的不良情绪,“不妨”二字凝结了父亲对可能面临失恋打击的儿子深深的理解;初恋不是青春的全部,不能因为失恋而失去青春的健康和理想,“不要”二字凝结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0.“水源”就是机遇,“容器”好比是充分的准备。俗语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因此,只有准备充分,成功才会来敲门。“经历与感受”略。

11.作者在生命夏季的遭际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人生的失误,重要的是振作精神,从挫折中重新踏上生命的征程。

12.(1)这段写“我”回忆小时候与姥姥一起生活的温馨画面,“打散姥姥的发髻”,“将小小的脸贴上去”以及姥姥“将手绕过来搂我”的细节,真切地体现了“我”与姥姥的亲密无间,体现姥姥对“我”的细心呵护,这与母亲“轻视我的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我”才会“一直不大喜欢她”。(2)从行文结构来说,这段描写为下文“我的救兵很快到了”以及“我的形势逐渐好转”的叙述作了铺垫。

13.高考的时候,母亲给姥姥奔丧,“我”感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寂寞、失落。恰恰是高考这样特殊的情境,使“我”真正感受到,母亲的操心与关爱是“我”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从“我”对母亲的理解、关爱可以看出“我”长大了。

14.这段生活经历,让“我”也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深沉、持久以及只求付出不计回报的博大。同时,由写“她有点老了”自然引出第?輧?輮?訛段母亲的自责,并进而引出了女儿回报母爱的问题。这是由“我”母亲作为女儿所引发的问题,当然也是“我”这个女儿所思考的问题。由此,才引出了全文最后几段对“还清她倾注给我的爱”的思考,最终引出“许愿”以点题。

15.对于母亲的付出,最初“我”是不理解的,“我一直不大喜欢她”,“烦”她,甚至“太恨她”。此时,她是“我”的对立面。所以,长时间里,“我”心目中的“妈妈”,其实就是一个“我”无法亲近的外人。而经过高考之后,“我”渐渐理解了母亲,可是却又因读大学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和她“逐渐疏远”,所以,还是一直用“她”来称呼母亲。

板块三 设计未来

1.榷 犄 刹 恪 瞠 斟

2.(1)× (2)× (3)× (4)× (5)× (6)?菁 (7)?菁

3.(1)用于列举的省略。 (2)表示静默或思考。

4.略(提示:马克思具有良好的操行、优异的才能、超强的语言天赋、丰富扎实的文史知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社会科学类的人才。马克思后来选择了能为全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与他在中学时代所获得的教养是分不开的。)

5.略(提示:关键在于理解罗素面对自我的从容淡定,面对世界的真实悲悯,从中感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的价值。)

6.“精神原则”指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理想和追求;“肉体原则”指自己的身体条件。

7.“安静”指解决了自身精神追求和体质条件之间的矛盾的一种状态。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只有有了强健的体质,才有坚实的基础,从而才能安心干好自己的事业。

8.选择职业时一定要选择力能胜任的职业,只有这样才会有信心干好它,不然就会自愧无能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9.母子二人的穿着和动作都显得相当随意,没有平素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拘束感,表明母子之间很平等,很亲近,相互之间没有隔膜。正因为有这样融洽的氛围,才会出现后来两人越谈越投机,话题“无所不包”直至“午夜以后”的情况。

10.儿子面对生活有着不少的困惑和苦恼,担心母亲不理解,有顾虑,因此一开始用试

探的口气问。而对于考大学这个敏感问题的回答,让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真诚与平和,同时,母亲的话也让儿子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生活经验之丰富,值得信赖,所以,后来就放心地敞开心扉与母亲交流起来了。

11.(1)要无所畏惧而负责地面对一件事(或“认真而尽力地面对一件事”);(2)我们应该关爱别人,也能平静而坦然地接受别人的爱。

12.示例:她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给年轻人提出很有价值的人生建议,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办法。能够与子女平等相待,能够理解子女的心思,对待子女的想法与行为相当宽容。

第一专题检测

1.(1)c?nɡ zēnɡ (2)ch?nɡ danɡ (3)ɡěi jǐ (4)shā shà (5)jì jǐ

(6)l?i lai bǐnɡ pínɡ

2.百轲争流—百舸争流 嘻游—嬉游 摇拽—摇曳 人世心酸—人世辛酸 愤力以赴—奋力以赴 皇然若失—惶然若失

3.(1)符合语境。“势不两立”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我”在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中面临的艰难和痛苦。 (2)符合语境。“赤子之心”比喻纯洁无瑕的心。成长必定会带来烦恼,这是人在成熟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驿站。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俗世中始终做最真的自己,并在保持纯真的同时享受精神的快乐。

4.(1)略(提示:外在于身的“物”是很多很多的,内在于心的“物”却很少很少,只有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给自己的生存意义一种圆满的回答。当然这种回答是建立在痛苦和艰难的抉择之后的。这里的比喻十分妥帖地表现了“多”与“少”的矛盾。)

(2)略(提示:“船票”、“风暴”等喻体丰富了句子的内涵。作者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作者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的精神产品。)

5.(1)渲染了作者对岁月转瞬即逝的意外,既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又有一份“流年似水”的迷惘。 (2)问号、叹号的连用,强化了标点符号的情感功能。因为作者情愿放弃一切,但惟独不能放下创作的笔,没有了笔,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存在的意义。问号与叹号同时表达了“笔”就是作者生存的精神支点的信念。

(3)破折号在文意上起递进的作用,在情感的表达上强化了作者由于错失机遇“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的懊恼和痛心。

6.示例:十八岁的青春让我想起冲破云霞、光芒耀眼的朝阳;十八岁的青春使我想起妙曼婀娜、吹拂于高原塞北的春风;十八岁的青春叫我想起翠色葱茏、将诗意恣肆挥洒的佳木:整个世界填满了十八岁青春的凌云壮志和冲天梦想。

7.示例:理想是灯 引你走到黎明

8.略

9.①句正确,不用修改。②句中“最显眼的你的书架的位置”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你的书架的最显眼的位置”。③句中“展现”用词不当,应改为“融合”。

10.略(提示:扣住“青春万岁”的主题,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力求口语化。)

11.万类霜天竞自由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12.(1)寒秋,独立在橘子洲头,面对北去的湘江 (2)一是为了押韵,二是为了突出青年毛泽东面对险恶形势的飒爽雄姿。

13.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14.不能。“击”、“遏”蕴涵着一种力量,表现了词人和同学们为了改造中国而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斗志豪情。

15.略

16.写的是离别的场景。“蜜甜”和“忧愁”并不矛盾。“蜜甜”说的是诗人与日本女

郎之间的情谊深厚,让诗人觉得蜜甜;而“忧愁”则指因为分别而生起的离愁别绪。

17.“泥土”淳厚、无私、平凡,诗人高度赞美“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自我献身精神。

18.古代诗歌经时间冲刷,已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

19.(1)诗句如珊瑚般美丽而持久。 (2)诗歌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20.略(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21.略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板块一 求学之道

1.(1)zh?ng gǎo pù cān xǐng xū yú zhuàn d?u jiē fǒu yí (2)楫 锲 跬 骐骥 驽 镂

2.(1)名词作状语,每天 (2)名词作动词,游泳 (3)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1)广博地学习 学问广博精深 (2)藏身 托付;把理想、感情、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一般人 许多人 (4)跟从并且 表结果或目的的连词 (5)小的方面要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1)a ?摇(2)a (3)b (4)a (5)b

5.(1)①兼词,于之 ②句末语气词 ③句末语气词 (2)①介词,在 介词,比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③与“嗟”形成古汉语的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④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3)①代词,指代“众人” ②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③代词,可译为“他(们)的” 代词,可译为“他(们)” ④代词,指代“书” ⑤代词,指代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⑥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6.(1)宾语前置 (2)被动句 (3)判断句 (4)介宾短语后置

7.(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出于蓝) (2)锲而不舍 (3)登堂入室

8.(1)荀子(况) 儒 唯物主义 (2)韩昌黎文集校注 韩愈 退之 唐代 文学家 韩昌黎 古文 韩柳

9.(1)深水,深潭 (2)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3)用刀雕刻 (4)浮躁,不专一

10.(1)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2)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

11.略(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12.(1)固定的老师 (2)写 (3)绑、捆 (4)交换

13.一个人喜爱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虽然活着,却被称为活着的死人(庸碌无能的人)!

板块二 经典的力量

1.(1)sha qiāng jia zhào jǐ mai mì duàn (2)溺 痹 暇 斓

2.(1)宝臧—宝藏 欣悦不己—欣悦不已 既使—即使 (2)秘林—密林 一坐— 一座(两处) 覆苏—复苏

3.(1)a (2)a (3)b

4.(1)语序不当,应该把“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和“许多世界经典名著”位置对调。

(2)句式杂糅,去掉“关键还在于”或者“在起决定作用”。 (3)两面和一面不照应,在后一分句的“是”后面加上“能否”,前后呼应。

5.我们要读好书(意思接近即可。)

6.②③⑤

7.一个人必须是一个可教养的客体,这是获得教养的前提 经典对一个人教养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8.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9.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努力

10.这句话说明了真正的教养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11.“征服性”和“侵略性”具体表现在:时间被书占用,空间被书占有,头脑被书左右。

12.(1)抓住精髓,掌握规律,把厚书读薄;(2)有选择地读书,不被书所累;(3)认真精读有益的书;(4)不让消遣、娱乐类的书占据正规时间;(5)终身阅读生活这部大书。(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13.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激发人们的才智,帮助人们完善自己。

14.(1)比喻盲目读书,被书征服。 (2)比喻多好的书也不能迷信。

15.略(提示:这句名言的字面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上的知识,还不如没有书”。可根据这一内容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专题检测

1.C(A锲qia;B炽chì,驽马;D震撼,兴xīnɡ)

2.A(“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熟习”指(对某种技能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而形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一般用于事物程度的升级。“遏制”是抑制、控制的意思;“遏止”是阻止、制止的意思。)

3.C(“水落石出”意思为“真相大白”,不合语境。)

4.B(A“能否??具有重大的意义”属两面与一面的关系,前后照应不周;C“自己”指代不清,有歧义;D重复累赘,“当前”和“当务之急”语义部分重复。)

5.学术的创造性是要求你在充分理解前人长处的同时发现前人没有达到的空白和缺陷,而不是要求你去纯粹地充当前人的吹鼓手

6.(1)该校80%的图书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 (2)该校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前一结论的基础上反思其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7.(1)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1)求学的人 (2)本来 (3)以??为师 (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固定的

9.(1)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我以道理为师,哪里要了解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定比学生高明。

1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例证法、引证法。

11.(1)“那些书”指的是经典,经典在今天已经被太多的人冷落,在生活中已经被人忽视,因此作者说它们像冬天。(意思对即可,其中“经典正在遭受多数人的冷落”这一层意思一定要表达出来。) (2)经典就像那些老榕树,有旺盛的生命力,表面上看它们很“老”了,实际上它们有极大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滋养。(意思对即可,重点在对“仿佛”和“郁郁葱葱”两词的解释要正确。)

12.经典朴实厚重的纸色,清新香醇的油墨,灰旧的沉默的铅字,不那么“刺激”的内容,不够“新潮”的装帧。

13.前者指人们破坏自然环境、自身生存环境的悲哀。加上“不啻”指的是人们对经典的漠视比破坏大自然更无知,会带来更深的悲哀。

14.略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相关热词搜索:作业本 高一 必修 语文 答案 高一语文作业本必2016 高二必修五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一资料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