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语文 > 正文
 

语文课上

发布时间:2024-03-29 19:45:16 影响了:

语文课上篇一:怎样上好真正的语文课

怎样上好真正的语文课

唐河一小 王爽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学,其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目前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要在四十分钟内有目的、有计划,迅速而又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灵活而又有效的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生动而又自然的渗透美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语文教改多年来,“耗时、低效、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好多语文课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甚至充斥着“虚假、繁荣、表演”的味道,这也是我们好多老师兢兢业业教语文,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课?该怎么上好语文课?而且是上真正的语文课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探讨和交流。

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学大家贾志敏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就这样认为:

贾志敏老师: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三个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王崧舟老师: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

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讲课经历和听课的情况,对于一节真正的语文课,我个人的看法是: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做到:

1、扎扎实实教语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章内涵,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2、挖掘教材,抓住重点语句,设置相应的情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老师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提升学习能力。

3、侧重于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读书识字、归纳大意、品析词句、突破难点、联系生活、升华认识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4、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流畅自然,师生在娓娓道来和思想碰撞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

语文课上

一、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

以前,我们总是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而现在,新课改要求我们当语文老师的,“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拥有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习和积累知识、教学经验的过程就是挖掘源头活水的过程。对于这些,我深有感悟:

我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这个经历有些戏剧性。刚到一小的时候,我是一个代课老师,教课之前带过一段三年级的数学,教了半个月数学之后,我比较了一下教语文和数学,我倒喜欢上教数学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不需要说那么多的话,特别适合于我这种笨嘴拙舌的人,教数学,不必去顶真这个字读几声,说什么花言巧语,也不需要费尽心机去引导写作文。二是教数

学作业量小,往往是当堂能改一半,再加上半堂课就改完了,任务量小多了,比陷入作文周记的汪洋大海里轻松得多。出于这些考虑,我开始打小算盘了。2014年春期过一半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请假了,校长安排我直接教语文课,当时我想推脱一下的。于是就去找校长,还没开口,校长就说话了:“你以前就是教语文的,现在还去教语文,干你的老本行吧。”于是我就硬着头皮教语文去了。

因为不了解新环境里的工作方法,我就不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会就问,不懂就听。比如备课,开始的时候总是吃不透教材,就看看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课本上批注了什么,还弄不明白的,就搬着椅子坐在办公室外边听听隔壁班的老师如何上课,反正自己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去,从早到晚,我就一直呆在办公室里看书,备课,改作业。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和谢枫爽老师一组,谢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引导,至今我教课和批改作业的方法仍然在工作中使用。除了这些,我还向段民伟老师请教,当时段老师和我都住在学校,每天晚上我们在一块聊聊天,我总是虚心地向段老师了解一些课堂教学和教学生作文的方法,段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除了这些,我还大量地阅读教学类的报刊杂志,《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教育时报》......特别是当时叫《小学青年教师》的杂志,上边有许多关于教学设计和评课的内容,每一次看的时候,遇到感兴趣的地方,我还专门做批注,或者记在笔记上。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然后再比照着人家的课堂进行反思和推敲,后来看的多了,用的多了,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

当然,做为语文老师,要想上好语文课,必须练好一些基本功。除了写好字,会画简笔画,还要能说普通话。因为只有把普通话练好了,你才会真正地教学生朗读和说。在许多语文课上,普遍可以看到学生朗读的次数是增多了,但却不见他们真正地喜读、乐读、争读,学生只是机械读,并没有真正调动起自己情绪,把情感投入课文教学内容中去。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要看老师的读。在教《父子骑驴》一课中,当教到不同的路人对父子骑驴方式的评价时,

★ 老先生哈哈大笑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笨的人,放着好好的驴子不骑,累得一头汗。”

★ 老太太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孝啊!自己骑在驴背上,却让爸爸顶着大太阳走路。”

★ 年轻的母亲大声地说:“看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狠心的父亲,让自己的儿子走路,自己却坐在驴背上享福。”

★ 一群小孩对着父子二人指指点点地说:“看哪!这两人真狠心,竟然一起骑在这小小的毛驴上,毛驴的脚都被压得发抖了!”

我用了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表情去读这些话。读后,学生纷纷感到读得形象生动。接下来,我要他们读这些话,要他们向老师那样读,再加一点想象,果真,孩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我引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设置一些场景,在加上动作,这样下来,孩子们不但读的入情入境,还充分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其实老师的朗读包括了很多自身的知识,有拼音(拼音是否标准关系到自己的普通话)、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等。所以,每教一课我一般都是自己先读,检查哪一方面不懂。只有这样。自己在课堂上才会有更好的表现。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对每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课堂是我们的训练场,我们的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首先有严格管理,给学生爱并不是无是放任自流,发展学生个性并不是任其肆意吵闹。让学生懂规矩,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学会的批评惩罚的艺术。有的老师不注意这些,要么是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要么是扯着嗓子拍着桌子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棍子敲打讲桌或黑板,把讲桌都打烂了,黑板也敲得坑坑洼洼,最后只是换来一小会儿的安静。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进入课堂,就带上一千顶高帽子,随时戴在每一个同学头上;你听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回常常听到这样的语言:“答对的学生表扬,答错了的学生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当老师发挥赞扬、激励、赏识的力量,学生会改变为另一个模样。

第二,上好语文课,要把功夫先放在课前。

首先是老师要有准备。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教一篇文章之前必须思考: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要学什么?在这册中、这个单元中的地位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把他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得充分地阅读文本才可以真正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真意,才可以

语文课上篇二:怎样在新课改下上好语文课

怎样在新课改下上好语文课(业务讲座)

评价课的优劣,不同的时期,标准不尽相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我听一教师教《鲸》,下课前5分钟,执教教师开始总结,问:本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1.知道了鲸的样子;2.知道了鲸的吃食方式;3.知道了鲸的睡觉方式;4.知道了鲸的种类。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学生才回答说:“还学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就学生的回答而言,我们很难区别这是一节地理课(自然课),还是语文课,我们教了3年说明文,学生不会条理、清晰地介绍一个物体,一种科学现象,一种动物等等,不会用一些说明方法,尽管学生们知道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这就是一堂好课;但我认为如果不有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修逻文等方面的训练,我们语文课的功能怎么体现?我觉得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一)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

一、走向目中有人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育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老师就建议校长开辟了学校的一面墙,当作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育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二、走向心中有本

1.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较大、视野很宽,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2.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背——背诵积累优秀诗文160篇;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三、走向教中有情

语文教学应该有“情”。情绪、情感、情操是“情”的三个阶梯。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读中理解,配乐朗读等步骤,使学生思索、动情、明理。语言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情”是纽带。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与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

语文教学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高尚的志趣,是我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跳水》一课,我提出这样一个讨论题:除了跳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人声鼎沸。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四、走向课中有智

语文课程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课程。如果说知识是豆浆,那么智慧便是卤水。知识很多,智慧很少的人,总是一盆豆浆,点不成思想的豆腐。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

1、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走向智慧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要求精心编写的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学范本,首先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凭借教材,传承文化,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意味着超越教材而不囿于教材。

譬如,学了童话《丑小鸭》之后,一名小学生课后读了安徒生的原著,然后来问老师:“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我们的课本为什么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这位同学又说:“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妈妈都爱?丑小鸭?的。养母跟我说,我就是一个因为?豁嘴?刚出生不久就被妈妈遗弃了的?丑小鸭?。”

这位同学超越教材,挑战课本,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改写者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2、师从教师,超越教师,走向智慧

一般说来,“闻道有先后”,学生应该向老师学习,但“弟子不必不如师”,有时,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因此,通过平等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与“学生式教师”。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的亮丽风景。请走进《白鹭》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郭沫若把白鹭写得出神入化、美仑美奂,真可谓神来之笔、匠心独运啊!

生:这儿的描写算不上“独运”,因为它是模仿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我想谈谈对“模仿”的个人看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吟诵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句时,有谁会想到它是“模仿”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拜读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时,又有谁会想到那是出自意大利钦蒂欧的《夫与妻之不忠实》?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继承,有创新,成功的“模仿”应该在原句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

生:老师,听您一席话,我佩服江为胜过林逋,佩服钦蒂欧胜过莎士比亚,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

师:我佩服你,因为你有个性,有主见,有思想。让我们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明言共勉吧——“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说完,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生真诚地拥抱!)

3、看重自我,超越自我,走向智慧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幸运的。试想:父母生下来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会是我们?!在出生之前,我们实在已经打了一场大胜仗!所以不论自己是美、是丑、是聪明,或是驽钝,甚至残障,都应当庆幸——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俯对我们的孩子,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

对于我们的事业,我们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毕淑敏)

“我很重要”!这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我很重要!”在别人看重自己之前,自己首先看重自己。只有看重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哲人尼采曾说:“人是一样应该超过的东西。你们做了什么以超过它呢?”下面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学校曾有个孩子问爸爸:“为什么同桌考第一名,我才考了第二十一名?”

做教师的爸爸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了自尊心,而这种自尊心正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他望着儿子,没有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儿子考了第十八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他又问爸爸同样的问题。爸爸依然没有回答儿子的问题。但爸爸一直在思考怎样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同桌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爸爸带着儿子看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爸爸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去年,儿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寒假归来,母校请这位老师的儿子给同学及家长作个报告。儿子念了那次看海后的日记:“我和爸爸坐在沙滩上,他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小鸟,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了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学仰,难道我们十年寒窗苦读的学识还不够去都小学生吗?用别致灵巧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难道不是我们目前梦寐以求的吗?怎么会学仰是第一位的,而技术方法是第二位的呢?

靳家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43年,担任校长十几年。他先后在天津师大二附小、天津南开小学的教师、副校长、校长岗位上工作,但始终没离开他钟爱的语文教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当一走上讲台,我就感到活力焕发。”为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靳家彦听了全国各地教师的近千节课。“这么说吧,凡是现在还能上课的特级教师的课,我差不多都听了。”爱上当教师 爱上教语文

我问靳老师:“您是怎么爱上这一行的?”

“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靳家彦略略沉吟,思绪像是回到了孩提时代:“记得读小学一至六年级时,有一位教我们的女教师,是从辅仁大学家政系毕业的,叫张凤女。每个周末,她老带我们到她家去排话剧,内容大多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我很喜欢她,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就把她当作我的楷模了。”小学毕业后靳家彦先后被保送天津一中、天津师范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就此踏上了教书一途。

爱上语文,就跟家学渊源有关了。靳家彦的父亲是名书法家,四岁时,父亲就教他读古诗文,习毛笔字。每天早晨天蒙蒙亮,靳家姐弟三人就在院子里朗朗读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童年时就烂熟于胸。伯父既饱读诗书又留德、留美,家中有大量藏书。小家彦没事就跑到伯父的书房里去看书,有时读得如醉如痴。《论语》《老子》《诗经》《左传》《三国志》等大量中国经典名著,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靳家彦念念不忘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幸遇到的“恩师”——北京实验一小的王企贤老师。“1973年重抓教育质量,王老师带着北京小学语文界名流,坐了四辆卡车,到天津来听我的课。那时我才三十来岁。听完课他给我指点了一番,我想拜他为师,王老师欣然同意。那时我每月工资37元,坐火车上北京去请教,慢车票价2.4元,快车2.9元,一趟来回就是五六元,我拿不起。王老师就负担我的车费,让我一两个月去北京一次,就住在他家,他管吃管住,我跟他睡一个床。他给我细细地讲解中国的教育发展,从清末、民国,解放区、国统区,一直到?文革?,讲教学的发展,教材的变化。”

“他要求我,老师讲哪篇课文自己必须先背下来,备课就包括?背?课。到现在,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课本的所有课文我都能背下来,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了一个字,我都能听出来。”

从王企贤那里,靳家彦懂得了“当一个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才是技术技巧”。对小学语文教学,靳家彦倾注了一生的热爱。其间多次有机会调到中学或其他行业:南开中学要过他,南开区教育局要过他,一家报社也要过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中学教师培训班,结业后所有人都分到了中学,只有靳家彦一个人打报告,坚决要求回小学去。要说拿小学跟中学比,不仅工资低,当时很重要的一项待遇“口粮标准”都要低一些。“但我认识到小学是小孩子打基础的阶段,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后来他当了校长,仍然兼着六年级的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在《我们怎样当校长》一书中的一句话他一直没敢忘记:“一个校长如果不进课堂,这一天他就什么也没干。”

二、“点击”不能代替“点拨”

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今年3月靳家彦从校长岗位上退休了。但他没有坐在家里休息。

他仍然担任着南开区教育局咨询委员、南开区课改专家组组长职务,经常应邀到各地讲示范课、交流经验。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这节课,他就讲了200节。

仍然在北京实验二小等学校应聘当顾问,一年去几次,作报告,带徒弟。

我问靳老师,想对今天的年轻教师说点什么?他回答,首先是要戒浮躁。现在评比成风,他主张深化研究、淡化评比。他说,一堂课是否成功,不是评委给打了多少分,也不是得了几等奖,根本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受了多少益。他认为那些排练多少次、参加“汇演”的课,主要是为了取悦评委,而不是为了学生。靳家彦自己到各地上公开课,就从不演练,事先也不接触学生。有时连教材都是当堂才发。二是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对于“如何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这个问题,靳家彦说,一是要抓教材,要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二是要让学生喜欢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好比是一本大书,学生手里拿的是一本小书。三是授课要生动,要有科学性,要严谨。

在谈到新课程的实践时,靳家彦说,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当然要肯定,同时积极而有意义的接触式学习也不可少。研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要结合起来。

“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靳家彦有所感触地说,“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听取哇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一笔笔写,就比用电脑打出来强,学生记得住。信息化教学,师生不能被课件牵着走,?点击?不能代替?点拨?。”

回首四十几年语文教学生涯,靳家彦深情地说:“我一上讲台,首先怀着对生命的畏惧,因为下面是50个鲜活的生命。哪怕他们只有六七岁,哪怕他们还拖着鼻涕,哪怕他们字写得扭扭曲曲,哪怕孩子考试只得了十来分,但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背后,是50万年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是无限广阔的未来社会。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不能不时时警醒。”

三、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

四、 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五、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里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

语文课上篇三:如何使语文课上得精彩

如何使语文课上得精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在风起云涌。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学生备好每一节课的内容,这是每一位渴望事业成功的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经验,浅淡一下在新形势下如何使语文课上得精彩。

一、关注课堂,表现情感

1.立足教材,读中感悟

语文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情感。怎样通过课堂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鸟的天堂》为例,可以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师生一齐分享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

2.尊重需要,激发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创造我想学的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我及时地提出:“你们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颐和园的美景的吗?”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想学课文的意境中。

二、重视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就是确实可行的方法。新课导入环节尤其重要。以低段小学语文为例,一开始做小游戏,或猜谜语等都能活跃课堂气氛,

相关热词搜索:课上 语文 语文课上作文600初中 语文课上作文700初中 语文课上作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