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语文 > 正文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4-03-29 07:27:24 影响了: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篇一: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语文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 ....

B.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 ....

C.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赅 ....

D.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

【答案】D

【解析】A项kàng/ háng/kàng/hàng;B项láng/láng/làng/láng;C项hái/hài/hái/gāi D项全读kuì。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答案】B

【解析】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二者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异曲同工”偏重于效果极好,“殊途同归”偏于中性,并且二者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异曲同工”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异曲”,“殊途同归”针对的是采取不同方法、途径——“殊途”。很明显,第?句中“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指的是“殊途”,而不是“异曲”。

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二者合为“临深履薄”一词,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意即二词都可选。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解析】划线句是个比喻句,解答时,得根据语意找出比喻句中的各个喻体及其分别对应的本体,然后组合成句就行了,但针对语感较强的考生而言,只需凭借语感就能答出含义来的。

根据语意,整个语段是讲“环境”的,青年人抱怨“环境”,对于青年人而言,这个“环境”是不大好的。“长者”的话必是劝告、警示年青人的:“保护自己的脚”劝他“穿上一双鞋子”,是劝以前“赤脚”的年青人,由于“环境”不大好,得“穿上一双鞋子”,劝他对“己”有所改变,即要“改变自己”(本体);后者“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就是“改变世界”(本体)了。二者结合是言: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容易。

当然,在答题中,可以会出现“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而不要好高骛远”之类的答案,也应该视为正确答案。

4.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解析】作答表格题,首先要看的是表格是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来作的调查或统计,要求考生从什么角度来答题,其次再去看表中数据所体现的征象,说白了,就是审题!

题干明确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此表统计的是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二是作家渐至成熟。这里要清楚的是什么是作家的“成熟”什么是作家的“不成熟”,当然,“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成熟”指的是“代表作”。这样就把表格数据分成两块了:一块是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一块是发表代表作的年龄。而表格中发表处女作人数多(203人)的主要集中在20岁前至30岁,发表代表作人数多(176人)的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这说明什么?正好说明成熟的作家要比不成熟时晚上10年左右。那么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来答呢: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不断创作时间,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李丰,字叫安国,是过去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亲的能力被征召跟随军队任职。开始为平民百姓时,十七八岁年纪,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在邺下名声没有污点,能认识辨别人物,当时天下和谐一致,没有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谁不注意他。后来跟随军队生活在许昌,声望名气一天天升高。他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的父亲不希望他这样,于是让他关门在家,命令他断绝与客人交往。.

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一位东吴投降的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的名士.

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是谁?”那位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为黄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李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来回答。魏明帝说:“李丰的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魏明帝死后,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气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

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能够被任用的机会很少。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 正始年间,提拔担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任职时,经常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多次称自己有病,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休假满一百天应当停发俸.

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禄。李丰生病休假不满几十天就暂时上班,不久又卧床修养,像这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样多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与李伟,当官多年间,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一同历任郡守职务,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明确警告两位弟弟。等到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司马宣王长时间生病,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使新平、扶.

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风两郡混乱,但李丰却放任不管,大家认为是依仗朝廷的恩宠。 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曹爽专擅朝政,李丰在曹爽与司马宣王二人之间摇摆不定,没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有跟从谁,所以当时有公开指责他的信说:“曹爽的权势热得像开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水,太傅父子冷得像酒浆,李丰兄弟像游动的光线。”它的意思认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为李丰虽然外表显示清高心无杂念,但内心在谋图事情,跟游动的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光线一样。等到司马宣王奏请诛杀曹爽时,停车在宫廷,告诉李丰,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李丰恐怖,顿时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脚放在地上都不能提起。 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不是公开的选拔,但自己认为与朝廷联姻,想到攀附皇上,因此伏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地谢恩,没有推辞,于是上奏朝廷任用了他。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皇帝近来常常单独召见他与他交谈,不知他们说什么。景王知道他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们在议论自己,邀请李丰,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杀了李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这件事被隐秘了。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李丰前后做官经历了两个朝代,不把经营家业放在心上,生活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依靠俸禄罢了。李韬虽然娶公主为妻,李丰常常约束告诫他不得侵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夺获取不当财物,有时获得赏赐的钱与帛,就把它拿出去施舍给亲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戚与同宗族的人;获得赏赐的宫人,大多留给自家子弟,但李丰却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全都将它送给各个外甥(姊妹的子女)。等到死后,主管部门登记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他家财产,家中没有多余的东西。

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B.及即尊位 及:等到 ..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

【答案】C

【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D)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第①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②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人)(A)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

?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

?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

【答案】

?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第?句处理好“所在”“以丰对”和句子的通顺即可;第?句处理好“尚”(求偶,引申为娶妻)“外辞之”“惮”和句顺即可;第?句处理好“缺”“谁可补者”和句顺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附】《老子》名句:

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③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⑦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⑧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⑨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⑩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② 治大国,若烹小鲜。

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

其大。

⑤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⑦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篇二: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语文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D)

A.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 ....

B.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 ....

C.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赅 ....

D.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

【答案】D

【解析】A项kàng/ hang/kàng/hàng;B项láng/láng/làng/láng;C项hái/hài/hái/gāi D项全读kuì。

【评价】从整体上讲,江苏试题年年都在求新,落实在各个考点上,语音题也在稳中求变,因变而新。2009年、2010年高考都是多音字,2012年高考糅杂同音字、同声旁字(以下简称“同声字”),今年却专考同声字,形式虽新,却也是老题,沿袭了新课标卷、全国卷试题样式。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

⑴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

⑵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⑶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答案】B

【解析】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⑴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二者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异曲同工”偏重于效果极好,“殊途同归”偏于中性,并且二者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异曲同工”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异曲”,“殊途同归”针对的是采取不同方法、途径——“殊途”。很明显,第⑵句中“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指的是“殊途”,而不是“异曲”。

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二者合为“临深履薄”一词,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意即二词都可选。

【评价】这道题沿袭了2012年的成语题,不过亦有创新,变语段成语选填改为不同语句成语选填,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前两句,但第⑶句却给人有故意设难之疑,相同的成语,让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大耗脑筋和时间,命题者真坏!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解析】划线句是个比喻句,解答时,得根据语意找出比喻句中的各个喻体及其分别对应的本体,然后组合成句就行了,但针对语感较强的考生而言,只需凭借语感就能答出含义来的。

根据语意,整个语段是讲“环境”的,青年人抱怨“环境”,对于青年人而言,这个“环境”是不大好的。“长者”的话必是劝告、警示年青人的:“保护自己的脚”劝他“穿上一双鞋子”,是劝以前“赤脚”的年青人,由于“环境”不大好,得“穿上一双鞋子”,劝他对“己”有所改变,即要“改变自己”(本体);后者“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就是“改变世界”(本体)了。二者结合是言: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容易。

当然,在答题中,可以会出现“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而不要好高骛远”之类的答案,也应该视为正确答案。

【评价】这类语言表达题,我向来是看好的,因为它的确是在考查考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对语文素养的考查,当然要赞一个!

4.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解析】作答表格题,首先要看的是表格是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来作的调查或统计,要求考生从什么角度来答题,其次再去看表中数据所体现的征象,说白了,就是审题!

题干明确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此表统计的是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二是作家渐至成熟。这里要清楚的是什么是作家的“成熟”什么是作家的“不成熟”,当然,“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成熟”指的是“代表作”。这样就把表格数据分成两块了:一块是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一块是发表代表作的年龄。而表格中发表处女作人数多(203人)的主要集中在20岁前至30岁,发表代表作人数多(176人)的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这说明什么?正好说明成熟的作家要比不成熟时晚上10年左右。那么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来答呢: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不断创作时间,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评价】表格题虽然不是什么新题了,但作为江苏省高考题,却是新题,因为以前从未考过。不过,此题相对于传统的表格题,此表格数据所反映的信息较为曲折隐晦,或者说是传统题的叠加。因为考生解答此题需要做到这么几个步骤:第一步,大多数作家发表处女作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第二步,大多数作家发表代表作的年龄集中在26~40岁;第三步,作减法,发表代表作的年龄与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之差,隐含作家渐至成熟的信息。

在传统题中,是要先写出前两个信息,而后再以这两个信息为基础写出结论来,但此题却要求考生直接写出结论来,难度就增加了不少。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

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B.及即尊位 及:等到 ..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

【答案】C

【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

【评价】实词题已考过多年,似乎已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了,但年年考年年都似有说不尽的话:既然划定了120个实词,为何又“节外生枝”呢?在此题中,只有“及”字是120个实词中的,其余全是“节外生枝”!其实,“120个实词”这个概念已沉入历史,今天的考生应知多识广才是!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D)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第①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②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

【评价】此题仍然是常规题,也已走过许多年,不过此题确有其魅力:要说高考对考生的人生影响巨大,那么此题对考生的人格影响也将是巨大的!这样的题应该考下去,不然,我们还能用什么来熏陶当今浮躁社会中的浮躁学生呢?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人)(A)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

【评价】这道题依然是“情节”概括题,只要读懂文章故事,做此题并无难度。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

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

⑶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

【答案】

⑴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⑵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⑶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第⑴句处理好“所在”“以丰对”和句子的通顺即可;第⑵句处理好“尚”(求偶,引申为娶妻)“外辞之”“惮”和句顺即可;第⑶句处理好“缺”“谁可补者”和句顺即可。

【评价】翻译,除了准确,还须做到句顺,这是今年高考特别注意的一项得分点。其实,句顺最大程度地反映着考生对文言文或者说对常识的掌握程度。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⑵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⑷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⑺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评点】本次高考默写,是历年来最为容易的一次。在默写上不设置障碍,这是一种气度,更是对当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种体谅,力顶!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 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评价】本题属于“作用题”,答案应涉及两大方面——“内容上”和“结构上”,但所给答案只是结构方面的,不涉及内容方面(当然,有人将“点题”视为内容)。而且“引领全文”似是错误答案,因为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篇三: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杜诗。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8)心事浩茫连广宇,_____________。(鲁迅《无题》)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象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种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到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渐渐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先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 ~23题。(10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13. 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3分)

14. 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15.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 “‘挂印封金” “单骑救主” “义释曹操” “水淹七军”等情 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 《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 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 《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 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 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 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 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 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16. 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 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6分)

(2) 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 识?(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 ~ 28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 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 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 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 《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 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 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 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 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冶,作为初学 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 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 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7. 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分)

18.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5分)

19. 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江苏 语文试卷 2016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2016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201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