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语文 > 正文
 

现代语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17:53:20 影响了:

现代语文篇一:现代语文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7期

主流语言观的哲学透视

张 彤 黄 岩

一、哲学影响下的语言研究传统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 (love of knowledge, wisdom:philo-“loving”+ sophia-“knowledge, wisdom”),指“对知识和智慧的爱好”。在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都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七艺”①密不可分。古希腊形了两种语言研究的传统,一种以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和柏拉图为代表,一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这两种研究传统的某些观点在语言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时分时合,常常交织在一起,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在不同学派当中,加之借鉴自然科学的各种实证主义方法,便构成了多元的语言研究方法论。同样,从不同哲学角度对语言本质的思考也产生了体现语言不同性质的各种语言观。

二、哲学发展的转向与多元化的语言观

西方哲学的发展由于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而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特点,即(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哲学——(20世纪)语言哲学②。而在不同哲学背景下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观。

(一)本体论与本体语言观

作为古代哲学经典的希腊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因为还没有注意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这种对立还不是它所考察的对象。在希腊哲学里,通过思维作哲学论证、思考和推理,但是在这种思考和推理中,却有一个不自觉的假定,认为思维也是存在的,因此便假定了思维与存在不是分离的。古代哲学只认识现象,一切都是包括在现象之内的,背后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所认知,但是不能以理智的、认识的方式认知的存在物。与这种本体论相应的语言观主要是体现语言本体性的工具观和符号观。

最早的语言工具观产生于古希腊。在探索意识与世界的希腊哲人眼中,语言是思维工具,语言分析、哲学思辨、逻辑规则交织在一起。在古罗马,拉丁传统语法(即文法)一直被作为读写和口头交际的工具,始终处于中世纪的“七艺”之首。中国古代也有工具观的描述,荀子在《正名篇》中说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也就是说名称本没有对错之分,统治者以命令来确定它,老百姓形成习惯了就是对的,不合规约就是不对的;《说文·叙》阐述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可见在当时,语言文字被看作是解经—求道—统治的工具。 最早持语言符号观的斯多葛学派③把语言作为客体,改变了语言只是一种工具的看法,把语言与建筑、绘画、雕刻、美术、舞蹈、音乐等其它一些作为客体的符号系统平行起来。

[1]斯多葛学派区分了形式和意义、能指和所指。[2]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则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符号系统观,成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把语言作为结构形式,构成语言系统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所结合的两面实体(entity)而不是抽象事物,语言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语言的形式是实体之间的关系;语言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完全以具体单位的对立为基础的系统;语言的本质是体现价值和由价值规定的形式体系,价值是具体实体或者现实单位在语言系统中体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或所处地位。[3]英国语音学家琼斯,哥本哈根语言学派的代表人、丹麦语符学(glossemantics)奠基人叶尔姆斯莱夫等,大致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语言主体——人的存在使符号系统观的理论在很多方面不够完备。首先,主体可以有语言形式的思维,但并不一定使用声音或文字的结构形式或符号系统,这种内部语言是抽象事物而不是实体。其次,持符号观的学者认为语言任意性有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之分:不同语言的存在证明前者;而把派生词、复合词解释为后发展起来的语言而具有可论证性,属于后者;只有拟声词不是任意性的,但数量极少。然而对语言临摹性(iconicity)④、同构(isomorphism)⑤等非任意性的研究表明语言与人类认知和思维之间有客观的理据性,这种理据性是由语言主体的主观性所产生的。

(二)认识论与主体语言观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特征是意识到思维与存在是一个综合:一方面有着一定的对立,一方面有着双方本质上的结合,即统一。认识论阶段既肯定了思维、主观性与存在、客观性之间的对立,又肯定了的思维、主观性与真理(通过思维所形成的认识)、客观性的统一,这样就形成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与这种认识论相应的主要有功能观、行为观和能力观等体现语言主体性的人本主义语言观。

与索绪尔同时代的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 1860-1943)指出,语言不像动物一样有独立的存在,语言不是有机体,“语言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功能”,“语言不是实体,不是成品,而是一种行为”,[4] 所以语言是和人联系着的,是人的一种属性。基于对语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功能观和行为观以不同方式把语言主体纳入到各自的理论体系中,通过语义这一主体的尺度去考察形式,以一定意义的形式单位来切分语言,以语义关系或言语行为结果来衡量形式单位,以功能或行为来确定价值。功能语言观认为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以雅各布森和特鲁别茨柯伊为代表的布拉格音位学派、以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为代表的伦敦学派、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都是持功能观的主要学派或学者;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以塞尔、奥斯汀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是行为观的主要代表。以乔姆斯基为奠基人的转换生成学派是能力观的代表,他认为儿童在语言上显示出的“创造性”是经验主义的 “白板说”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都解释不通的,因而提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把“深层(语义)结构”通过一套“转换规则”转化为“表层(句法)结构”;⑥并提出了一套生成音位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则。

(三)哲学语言转向的困境与“语言世界观”的坦途

认识论哲学不仅以认识的本质、起源等问题为其中心问题,而且试图在人的认识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上重建本体论,即建立一种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因而又再现了古代本体论形而上学所遇到的同样的内在矛盾:认识的本质以及在认识论框架中的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经验,还是理念?是理性的观念,还是非理性的直觉或意志?哲学家们在说明认识和意识的本质以及人所认识到的世界时,已受到他们自己的表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制约,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维的界限”。如果哲学不首先搞清楚语言的本质、意义和理解等问题,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问题都是无法解答的。因此,西方各派哲学纷纷转向语言哲学,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意义和理解以及语言行为等问题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中心。哲学家们甚至试图将语言本体化,以便在语言哲学的框架内恢复传统的本体论问题。例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实现了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宣布“语言是存在之家”,“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德里达的名言“本文之外无他物”概括了结构主义的原则;列维·施特劳斯则说“语言构成了全部文化现象和全部社会生活形式的原型”。哲学界对于这一语言转向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有人对这一进程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表示怀疑;而另一些人对此明确持否定态度,认为“语言的转向”与其说是哲学中的一场革命,不如说是哲学的蜕化

与堕落,因为它使当代哲学变成沉醉于咬文嚼字、琐屑争论的新经院哲学。

对于哲学的这一语言转向是进步还是堕落姑且不论,但有三点是明确的:(1)文本的解读是传统语文学的工作,本体语言研究只是现代语言学的组成部分之一;(2)仅把语言本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只是结构主义的某些流派,并不代表语言学界多元化的语言观和语言研究视野;

(3)语言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认识的发展。事实上早在1820年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就在《依照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中起草了他所设想的语言哲学体系的纲要。但他的观点被淹没在十九世纪居统治地位的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和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德国以魏斯格贝尔(L. Weisgerber)为代表的“新洪堡特学派”的活跃,其思想才开始为当代语言学研究者所瞩目。

洪堡特在其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中附有一篇长达300多页的绪论,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代表作,有关语言创造性特征的论述是其语言理论的精髓。他认为语言绝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不断用声音来表达思想的活动。对于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同时它又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所以,研究语言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应该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相结合。他认为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任何语言都具有接受一切事物并且将其付之于表达的灵活性,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对人的认知活动形成绝对的制约。语言是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其萌发是由于人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仅仅产生于维持外部交际的需要。洪堡特细致地考察了许多语言,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有比较完善和不太完善的区别,但没有优劣之分。

洪堡特的语言观通常被概括为“语言世界观”⑦或“文化载体观”,其影响不仅限于他所创立的语言类型学以及新洪堡特学派,以萨丕尔(Edward Sapir)和沃尔夫(B. L. Whorf)为代表的人类语言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他的观点,他提出的“语言能力”则在生成语言学的理论中得到发展,洪堡特的观点还影响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我国的文化语言学等学科,但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却未引起哲学界的注意。⑧萨丕尔在其代表作《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把语言的特点和本质归纳为:“言语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人类活动在由一个社会群体传给另一个社会群体的过程中产生了无限的差异,因为它纯粹是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历史遗产,是长期持续不断的社会使用的产物。其差异如所有创造性的成果存在差异一样,或许不是刻意而为的,但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艺术的确存在很大差异。??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习得的、‘文化的’功能”。[6]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可以置身其外,以之为观察对象,唯独对语言不能如此;人类对任何工具的使用都可以将工具与操作者分开,将工具与操作对象分开,唯独语言这种工具与人类一体、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一体。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人的尺度,人的主观行为;而从语言制约人对世界认知的角度说,语言是一种物的尺度,具有客观性。人用自己创造语言的主观行动将自己置于语言的客观支配之下,语言世界观体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哲学的语言转向,则应该是认识论发展的必然,只是众多的哲学流派转向了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和语言观,而造成某些哲学流派片面地追逐文本。

“语言世界观”或“文化载体观”这种语言观也适用于聋哑人,尽管他们没有普通人的有声语言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但是他们通过手语(sign language)等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也可表达具体和抽象概念,他们的语言也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符号系统。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原因在于文化的非遗传性(non-genetically transmitted)特点。动物的语言是生物遗传的,而人的语言是要后天学习的。

英语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ere(to cultivate),意思是“培养”。汉语“文化”二字正蕴含了“语言就是世界观”的含义。“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⑨遣造的词句叫做“文”,(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化”⑩本义“变化”、“改变”(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也作“教化”(化,教行也。——《说文》)。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以文字(语言)来改变或教化(人)”。诞生于公元前200年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它对所解释的词语按照“语言-社会-自然-生物”的分类顺序来排列,把语言放在首位,可见其在古人眼中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三、“三个世界”的本体论与语言的本质

1972年,当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客观世界》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本体论,产生了很大的哲学影响。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分别是:物理世界,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精神世界,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世界3”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世界;它包括客观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他认为,“世界3”一方面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是主观的,但是这种主观性并不排除实在性;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超人类的,即超越了自己的创造者。他认为“世界3”并非虚构而确有其实在性,在三个世界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相互作用。波普尔所阐述的“世界3”实际上是 “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描写、分析、加工的空间,是语言(如语言作品、讨论等)和抽象化的语言(如可以用语言概括的知识等)以及形象化的思维和数理化的思维等抽象后所共同承载的世界。语言和抽象化的语言对应的是语义集合。

语言既是人类思维的主观创造,又是人类用以教育后代、传承文化、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媒介,语言的客观性和先入为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认识。而要突破某一语言对其主体的制约,要么需要主体思维的创新,提升或改变认识,发展或改造语言;要么需要语言的创新,来启发或改变主体的思维,提升或改造其认识。因此,除了主体自发的语言创新,语言间的交融则是语言创新和改变的主要外力,是通过人的接触而引起语言接触来实现的。显然,语言的创新和交融会带来良莠不齐的新成分,“新”不等于“好”,但在人类社会和历史中很多不好的成分都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也不例外。从语言观的角度看,语言交融是文化载体之间和世界观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是不同语言(包括方言)的语义集合之间的相互补充,语义集合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语言形式或结构上的交流,还包括认知模式(如隐喻等)的交流。

语义集合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某一语义集合的大小或丰富程度以及在一定时间范围、地域范围、社会条件下的实用程度决定该语言在接触中相对于其他语言的强弱对比关系。所谓的强势语言就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地域范围、社会条件下的相对丰富和实用的语言,例如,现代汉语的双重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国际环境中相对于实用度高的英语,汉语处于弱势,少数民族语言则更弱,而在本土范围内相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则因实用度高而处于强势;现代英语之中也有强弱之分,美国英语强于英国英语。

影响语义集合丰富程度和实用程度的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客观条件。语言内部形式或结构通常只是反映外部情况,当语言内部形式或结构不能满足外部变化的需要时,就会发生变异调节以适应需要。这种调节是由语言主体实施的而反映在语言内部形式或结构上的,调节的方式可能是通过对语言自身的改造实现的,也有可能是借助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成分和要素来实现的。语言接触可以人为地限制,但无法彻底阻断,也并不能改变语言间客观存在的强弱对比关系。

四、多元化的语言观与多样化的语言研究和实践

多元化的语言观使研究者对语言的本质具有多元化的认识,产生了语言研究和实践中关注本体性、主体性和载体性的各种不同倾向,不同的倾向性产生了不同学派或研究方式的特色与不足。语言观的不同也是造成学术分歧的重要原因。虽然语言本体、语言教学、语言传播、语言规划和政策等领域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研究者在语言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是必要的,语言观的完善是提升研究水准的途径之一。

内容注释:

①“七门自由艺术”(septem artes liberales),简称“七艺”,包括文法(Grammar,含文学)、修辞学(Rhetoric)和辩证(Dialectic)“三艺”(trivium)以及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四艺”(quadrivium)。七艺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把学科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包括体育(游戏和若干项运动)、音乐、舞蹈和读、写、算;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这一体系传入罗马并得到发展。罗马学者M.T.瓦罗曾拟订过一份学校课程方案,其内容除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及音乐外,还有医学和建筑学。

②“语言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范畴指不分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对语言的系统思考都可归入“语言哲学”的名下。狭义范畴特指20世纪以语言为主要课题的哲学研究。这里指的是狭义的“语言哲学”。

③Zeno公元前315年创立斯多葛学派(Stoics),该学派的研究领域一部分是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但在哲学和修辞学的某些领域他们发展了自己的方法和学说,认为语言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段,具有不规则特征。

④吴为章(1999:135-145),沈家煊(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173)译为“象似性”。 ⑤参见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192),辜正坤(2004:5-30,73-116)。

⑥乔姆斯基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的区分很可能是受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J.J.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表层语法”、“深层语法”这一区分的影响。

⑦见洪堡特(2004)《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序等,何自然(2006:53-69),申小龙(2003:7-8)。

⑧不但罗素所著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没有提到作为哲学家的洪堡特,而且在《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专著中涉及了自索绪尔以来的多位语言学家和包括罗素在内的哲学家,却没有提到早索绪尔近一个世纪的语言学家洪堡特。 ⑨“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⑩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

引用注释:

[1]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9).

[2] R. H. Robins.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th ed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1).

[3]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Peter Owen Limited,1959:65-70,102-104,107-122.

[4] Otto Jespersen.Language: 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George Allen & Unwin,1922:7,56.

[5]钱伟量.语言与实践——实践唯物主义的语言哲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

现代语文篇二:现代语文(考试题)

? 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 明代开始有了“官话”一词。这个官话指的就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标准话。

?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民族共同语是以一种方言为基础逐渐形成的,那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现代汉语方言并不是同普通话并立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现代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

? 现代汉语的特点:1、声韵配合规律性强2、元音占优势3、有声调变化

? 语法方面:1、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2、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3、有丰富的词量系统

? 汉语的人文精神:1、重意会2、重虚实3、重具象4、重人情 ? 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般分为古文字阶段和近代文字阶段(有人称为隶楷阶段)先后出现了形态迥异的多种字体。甲骨文、金文、篆文被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被称为近代文字。秦末汉初是汉字发展两阶段的过渡时期。

? 汉字的构造方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 称呼语的主要类型:敬称、公称、贬称

? 比喻:用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

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比喻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他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辞格

?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辞格

? 双关:利用语言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里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600年的诗歌305首。根据当时音乐的分类标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主体和精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诗;雅是周王朝直辖区域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统治阶级祭祖拜天地时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 赋、比

现代语文

、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是一种不借助于其他的修辞手段而直述其事的方法。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托物起兴。复跌章法和四言句式是《诗经》艺术形成的外部表现。复跌就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四字句为主的句式结构使诗歌显示出整齐不呆板的句式特点。 ? 汉代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诗歌领域第三个重要阶段。乐府诗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署,是官设的音乐结构,后来就把有这一音乐机构所搜集编制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称乐府。同时把其中来自民间的作品称为乐府民歌。这样乐府又文学史上一种诗体的名称。《诗经》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实主义精神

? 孟浩然和王维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孟浩然的代表诗《宿建德江》、《春晓》。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是《山居秋暝》、田园诗的代表作《渭川田家》

?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岑参的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小李杜”是晚唐诗坛诗人李商隐和李杜的合称(咏史诗)

? 词大致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四段,称为三叠或四叠。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中的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宛在水中沚。

?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斨。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酒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休说鲤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现代语文篇三: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占40%的比重。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意项、做练习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必须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采用灵活生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发掘文言文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鸿门宴》、《屈原列传》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增加故事情节要始终围绕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展开,人物的对话要紧凑。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其实就几个字:多看,多背,多练,多记

多看有关文言文的书籍,文章,培养语感

多背著名的文言文,其实如果你在上学那掌握课本上的就足够了

多练习在看文言文的同时,也最好能逐字逐句翻译

多记文言文中的一词多译现象,实词的常用意向,虚词常用意向

一、 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 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 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 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次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要达到这个目标,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文言的含义。它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还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即: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阐释,对文言文学习从语言到内容到最终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便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把握的“纲”。具体学法如下: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是学习文言的重要基础

学习现代文,是从认字开始,学文言亦然。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中学生学习文言,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开始,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释为翻译。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下面就先谈一谈关于实词的掌握。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与现代汉语使用的词汇没什么差异,如“人、马、山、石、大、小、上、下”等,这给我们学习文言带来很大方便,没有初学外语满眼茫然的 。这类词,我们便可视作现代词去理解。一种情况是与现代使用的词汇完全不同,甚至从现代汉语中根本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来。如“宦官”,是古代以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宫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古文中与之同一概念的词汇还有“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宦官已经消失,那么表达这一概念的一系列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还有一义项是“仕宦之通称”(如《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但现代各级政府官员也不有此称呼了。再如“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后作王室的代称)、“章甫”(古代一种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见了。而“曰”、“叟”、“须臾”等词,已被“说”、“老头”、“一会儿”等词汇代替。这类实词,虽难记些,但不会同现代汉语混淆,可把它们当作生词去记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古今都使用的词,但其意义却与今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况复杂,难于掌握。这些词汇,又常常被列为考查重点,是需要下大力气掌握的。应把学习重点放在这类词汇上。请看下列几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Α{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②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③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梅花岭记》)

Β{①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②莫我肯顾(《硕鼠》)

③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Ε{①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②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坐縻 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

Α组中的“冒”字有多种义项,②③两句中分别是“轻率”、“假托、冒充”义,与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而第①句中却是“涂盖、敷上”义,讲为“冒充(它)”,就大错特错了。

Β组中的“顾”字,②③两句中都讲为“顾及、顾念、考虑”,也与现代汉语无异,可第①句中则是“ 访”义,如果用今义去解释它,就要出笑话。“顾”在古汉语中还有转折连词的用法(《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少见。

Ε组中的“坐”字,除第②句与现代汉语同义(后来将其名词意义写为“座”),①句讲为“因为”,③句讲为“白白地”。“坐”字在文言中也还有其中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义项。

对这类情况复杂、难于掌握的实词,要结合课本中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知识,勤翻字典,多作比较,防止错误地用今去释古义。同时,还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看似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词语,在古汉语中实则两个单音词,其意义也常常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请看下表:

例句

古义

今常用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的连用。中:中间;间:夹杂,读jiàn

里面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谍报”是名词 “谍”和动词“报”的连用,义为:侦探报告。

刺探到的敌方情报

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同上)

“不过”:不超过。(也是两个单音词连用)

仅仅,只是

诸君而有意(同上)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音词连用)

故意,居心。

婉贞于是率少年结束而出(同上)

“结束”:整好装束。(两个单音词连用)

不能继续

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图画》)

“体面”:是“体”和“面”两个词的连用。体:立体。面:平面

光彩,好看;体统,身份。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交通”:连接,交错相通。(两个单词连用)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无论:是否定副词“无”与动词“论”的连用,义为: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作文:写文章。(两个单音词连用)

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还有动词义)

事事皆其所已经者(《少年中国说》)

已经:副词“已”和动词“经”的连用,其义为:已经经历过。

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的副词。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叔向贺贫》)、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指示代词“其”与名词“实”的连用,其义为:那事实,即实际情况 承接上文而含转折意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其实:那果实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词连用)

故意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至于: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义为:到,到达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风齐王纳谏》)

地方:是名词“地”与“方”的连用。地:土地,领土;方:方圆。 指某一地区

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成:是名词“形”与动词“成”的连用,义为:形势确立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是非:指示代词“是”与否定副词“非”的连用,义为:这不是

常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或指口舌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同上)

心计:名词“心”与动词“计”组成的主谓词组,义为:心里盘算。 计谋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南

河北省 河南省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连词“因”与动词“为”连用。因:于是,便。为:写,作。 连词,表原因 。

空中多而窍(《石钟山记》)

空中:中间是空的

天空上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动词“具”和名词“体”的连用。具:具备。体:形体。

不抽象、明确。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行为:名词“行”和动词“为”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 举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同上)

非常:否定副词“非”和形容词“常”连用。非:不,不是。常:一般,平常。 十分,很,极。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梅花领记〉)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 现代语文是核心期刊吗 现代语文是哪级期刊 现代语文杂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