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政治分析题

发布时间:2024-04-24 05:34:48 影响了:

政治分析题篇一:考研政治分析题万能模板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万能模板

一、是什么?(阐述原理)

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

二、怎么讲?(过渡部分)

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

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把xx 问题政治化)

三、怎么干?(行动性的语言)

提出行动

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

分析题可能之形式

34-38 题:10×5=50 分

34. 马原(哲学)

35. 中特+马原(政经)

36. 毛概+近现代史

37. 思修法基(思修)

38. 世界经济与政治

分析题:马原(哲学)

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一、是什么必背

1.实践的定义:

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性=物质性=无条件性=绝对性

2.范畴

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

3.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思想道德修养)

③人与自然(马哲)

二、怎么讲必背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干:调动三个积极性4 点行动必背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人)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科技)

③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分析题模版二:马原(哲学)——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应对所有的主观题)

一、是什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必背

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3)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

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怎么讲:永远之第二步必背

①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B;(学习原理时不忘实际)

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 的时候,也要注意做A。(实际工作时,要上升到原理的高度)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严重后果(教条主义)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另一个严重后果(经验主义)

三、怎么干:矛盾分析法必背

⑴“两点论”: 16 个字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再16 个字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⑵“重点论”:

①干事情,多选一:

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②对一个人或事情做判断、评价:

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分析题模版三:马原(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次数、频率问题)

一、是什么?必背

①区别:

内外根源、稳定性表现、地位

②联系:

ⅰ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ⅱ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ⅲ.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分析题篇二:政治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政治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政治开卷考试对同学们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令同学们头疼的是解答材料阅读分析题,有的同学一见此类题型就内心慌乱,无所适从。其实大家不必害怕,材料阅读分析题自有它的答题规律,一旦掌握,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要想答好这类题型,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读懂材料,抓住其核心信息。

核心信息是一篇阅读材料的关键所在,抓住了核心信息即材料的中心,就抓住了解题的方向,我们也就踏上了材料通往课本知识的桥梁。 如何找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呢?方法有二:

1、在原材料中直接找出中心句。

材料:“谁说亚洲人在短跑项目上不行?”带着这样的自信和冲动,2004年8月,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以完美的起跑,完美的冲刺,最终以12.91秒的优异成绩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展现了亚洲选手前所未有的速度。赛后,刘翔说:“我相信,今后我的运动生涯还会有更多的奇迹。”

问题:你能从刘翔的身上学到什么?

分析: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刘翔之所以取得佳绩,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行。通读一遍后,会不难发现,该材料的中心即是:“我相信,今后我的运动生涯还会有更多的奇迹。”

2、语文概括段意的方法总结中心句。

材料:我是你不变的伙伴,我是你最好的帮手,我是你沉重的负担。我能推你向前,也能将你拖向失败。我做事情可以半途而废,也可以既快而好地完成它们。

我易于管理,但是你必须牢牢控制住我。我是所有伟人的仆人,不幸,也是所有败者的仆人。我既能使伟人走向成功,也能使败者走向失败。

接受我,训练我,牢牢地掌控我,我将把世界放在你的脚下。放任我,自行其是,我将毁掉你。

问题:你能猜出“我”是谁吗?怎样才能掌控“我”?

分析:这则材料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暗示了材料的信息。初读后大家会觉得东鳞西爪,不好把握。其实我们不妨用语文学习中概括段意的方法,先找出材料中的几对核心词语“最好的帮手”与“沉重的负担”、 “使伟人走向成功”与 “使败者走向失败”,对比发现,能涵盖这些词语的中心就是“挫折”。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应该怎样战胜挫折”,答案便一目了然。

二、找准材料中的信息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1、显而易见时,直接从课文中找出。

材料:如上关于刘翔的阅读材料。

问题:你能从刘翔的身上学到什么?

分析:从材料中“带着这样的自信和冲动”和“我相信”两处信息,我们显而易见地会发现,这则材料考查的是课本中有关自信的内容。我们应从刘翔的身上学到“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的道理。

2、模棱两可时,可采用筛选的方法,寻找课文中的相关知识。

材料:1994年9月,一对美国夫妇带着7岁的儿子在意大利旅游。在路上,他们遭受到歹徒袭击,使他们的孩子中弹身亡,这对夫妇应该痛恨这个国家,可

是悲伤过后,他们做出一个震惊的决定:把儿子健康的器官捐给意大利人。一个15岁的少年接受了他们爱子的心脏,一个19岁的青年得到了他的肝,一个25岁的少妇换上了他的胃……5个意大利人在这份生命的馈赠中得救了。

问题:你从这个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筛选法,意思是说首先要系统地掌握全册的知识要点,然后依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逐步缩小知识搜寻范围,最终找到答案要点的方法。这个材料可概括出“美国夫妇捐献爱子器官挽救了5个意大利人的生命”这个中心,根据这个我们可在七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中逐单元搜寻知识要点。它首先不是第五单元“青春”的话题,应筛去;也不是第六单元“情绪、情趣”的问题,也应筛去;更不涉及第七单元“依法保护自己”,筛去;那么此题的答案肯定在第八单元中,而美国夫妇捐献爱子器官是真善美的行为,显然,材料的知识点就在本单元十七课第一框题“真善美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里面。

三、知识点一定要找全。

同学们切切注意,找全知识点是减少无谓丢分的关键。

材料:有一天,哥哥把弟弟送进了戒毒所。原来弟弟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在一起吸烟、喝酒,慢慢地就陷入了吸毒的泥潭。

问题:我们从弟弟的事例中得到哪些启示?

分析: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如果只学完十五课,这样回答就可以了,但是学完全册后再这样回答,就不全面了。因为弟弟这样做还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们还要加上一个知识点,即“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答案的叙述一定要条理。

答案的条理表现在下面三点。

1、大知识要点和小知识要点一定要分清。

2、大知识要点要放到开头突出位置并独立成段。

3、小知识要点的前面一定要标上序号。

材料:据调查发现,许多孩子从来不洗自己的衣物,房间从来也都是乱糟糟的;吃了饭,从来不主动帮助家人收拾碗筷;只要家人不催促去写作业,便会在电视机前一直坐着;当自己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却总能找出无数的借口和理由;出现了过失,也会流泪和叹息,可几天后就恢复了原样……。

问题: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何感想?

答案示例:

(1)、我们应该培养责任心,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① 认真做好该做的事。

② 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③ 对做错的事情要负责任。

(2)、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

(3)、我们要克服依赖性,自觉走向自立。

自立才能自强。只有自立,才能培养自强的精神。选择了自强之路,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不断增强自己的本领,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

五、要注意书写。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师尤其喜欢整洁、隽秀的卷面,面对凌乱、潦草的字迹却头疼心烦。说到这里,同学们该知道怎么做了。

在平时学习中,同学们只要注意这五个方面,勤学多思,我相信你们解决问

题的能力就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政治分析题篇三:2016政治材料有些分析题解析

2016年政治材料分析题及重点补充

高频原理汇总:

1、辩证唯物论部分重要原理总结 :(结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关于物质和意识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

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物质的各种形态、物质的各种属性、表现和关系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东西存在。意识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和构成环节。

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服从一定的客观的物质运动规律,各种不同的运动规律不过是物质世界自身运动规律的不同方式。因此,尽管意识具有其独特性,但也决不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

第三,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人的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统一,而意识只是这一统一性的一个环节。要准确理解物质概念,必须准确地理解意识以及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把握并不是一种直观的动物式或照相式的反映,而是超越了动物心理所不能逾越的现象界限,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时,意识利用所把握到的事物的规律性,根据人的需要,通过对于现象的观念性创造,在观念中形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和蓝图。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计划性,并进而通过人的活动将目的、蓝图变成现实存在,从而改变世界,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世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之上的。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其次,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一个时代的实践只能实现特定的目的,试图超越时代时间水平的限制,只能流于空想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1.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

(2)世界统一于物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2.方法论意义

(1)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实践意义: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3日下午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1)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2)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

(3)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4)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出的判断。

(5)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世界,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三、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

1.内涵

人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效果

(1)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具有阻碍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1 月23日下午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1)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

(2)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3)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四、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正确估计: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2.前提:遵循客观规律。

3.基本途径:社会实践。

4.条件:一定的物质条件。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要遵循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遵循客观规律,从而社会的发展既要合乎于目的又要合乎于规律,使得人和自然相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构建生态文明。

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新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 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核心、关键,它们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识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思想也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

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二、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

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2.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事物。

3.因此:习近平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4.因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敌我、中外、历史和现实之间种种的矛盾,高度精辟的提出:抗战中中国必胜,中国抗战是持久战,游击战在抗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反对了“亡国论”、“速胜论”,抗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判断的正确性,唯物辩证法的强大威力。

5.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中的某一部分脱离了原整体,成为独立的另一整体,事物的各种分解、分化、分裂、裂体中都有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整体在更大整体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各种融合、兼并、整合中都包含着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首先把整体区分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新增)

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景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4.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5.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用于创新

1.原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

2.创新的作用

(1)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3)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创新的内容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

各方面的创新。

4.重视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把继承和

政治分析题

创新统一起来。

5.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应对各种前所唯有的困难和挑战、创造光辉和美好的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我们就要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从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实践形式的新形态——虚拟是实践

1.形成: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

2.实质内涵:

是主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

3.特点: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4.作用

(1)开拓了人的活动多样的自由空间。

(2)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3)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一、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新增)

(一)起因:

1.二战后再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

2.20世界70年代初,由于各种矛盾激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随后西方国家普遍走向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二)作用

1.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2.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1)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

(2)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导致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扩张,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

(3)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

(4)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3.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分析题:

1、华佗对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的头痛发热分别看诊,用药,说明什么?

答:材料所涉及的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即同果异因,因果关系中还存在着同因异果和多因多果等复杂现象。华佗通过望色、诊脉,透过现象揭示了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现象,而本质则要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答: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

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4分)

2、签名球被孩子擦掉签名再踢和材料二设计“醒目药瓶”帮助老人看清楚药瓶上的字。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分)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4分)(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4分)

3、(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4分)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答: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3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3分)

4、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1)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1说明邯钢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答: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做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材料二: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入30%~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的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 (2)结合材料2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答: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3)结合材料1、2、3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答: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5、(1)用IBM的案例说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分析题 政治 考研政治分析题 2017政治分析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