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科学技术与政治

发布时间:2024-04-19 22:55:13 影响了:

科学技术与政治篇一: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

陈万求 李丽英

(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

[内容提要] 本文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指出科学技

术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杠杆,在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家是政治文明的总设计师,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倡导者,政治制度文明的建立者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发起者。政治家在决策中同样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对科学技术作用于政治文明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政治文明 知识背景 机制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和政治,同属于客观世界的两种事物与现象。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而且对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认为,“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具有三个彼此互不排斥的目的??

[1]科学的心理目的、理性目的和社会目的。” 科学的社会目的即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社

会功能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沿着贝尔纳的思路,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在政治文明的系统结构中,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政治意识文明,它是政治文明的内隐思想层面,是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行为的认识和心理反映的进步状态,包括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政治心理等,其核心是民主政治意识。第二个层次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外显物质层面,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为了维护其整体利益而规定的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与方式的总和,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个层次是政治行为文明,它是政治文明的行动层面,是人们政治行动的进步状态,包括政治斗争、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等。 科学技术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杠杆,在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进步中,科学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对政治意识的影响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意识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其产生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与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在政治意识进步中科学技术的作用突出表现在:

首先,科学与民主是一对孪生子,科学越发展,科学精神越深入人心,人们的民主政治意识就越进步。贝尔纳说过:“我们明白,再没有什么比提倡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更能促进这样圆满的政治的实现了。通过周密的考察,我们发现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是文明社会和自由政体

[2]的基础。”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发展民主政治意识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是学术民主和自由创造的产物,没有学术民主的社会气候,没有政治民主意识的大文化环境,科学技术难以兴旺发达,或是走上畸形的发展道路。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物化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使社会组织体系由塔式结构

123走向网络式结构,其基础是独立、自由、公平、公开、公正的经济社会实体。这种社会结构模式的普遍化,会影响到政治生活领域,客观上要求独立、自由、公平、公开、公正政治意识。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树立民主意识。民主最核心的内容是平等和参与。科学活动是富有民主精神的活动,因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中真正的权威是平等。同时,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生活,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主精神也促进公共生活中民主观念的发展,使民主观念成为社会中一种主流的价值观。科学对客观性的追求使主观独断不再为公众认可。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来讲,科学运用、社会分工和民主参与是一个相互关联渗透的一体化进程。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高度分化和综合使分工与协作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分配给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从而拥有作出决策的权利。

其次,科学精神有助于人们摆脱旧的、落后的政治意识,培养理性主义执政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执政作风。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基本内涵是理性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与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政治意识,如盲从意识,顺服意识等,在科学精神的荡涤之下,会逐步走向消亡。科学精神营造务实高效、开拓进取的社会氛围,培养人们理性的执政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科学精神中的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有助于人们在政治上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不主观臆断,不因循守旧、不迷信盲从,敢于大胆怀疑,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形成实事求是的执政作风。正如贝尔纳所说:“科学主要是一种改革力量而不是一种保守力量,不过它的作用的全部效果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科学通过它促成的技术改革,不自觉地和间接地对社会产生作用,它还通过它的思想的力量,直接地和自觉地对社会产生作用。人们接受了科学思想就等于是对人类现状的一种含蓄的批

[4]判,而且还会开辟无止境地改变现状的可能性。”

再次,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政治信仰。在人们形成自己政治信仰过程中,科学技术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信仰问题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科学的政治信仰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深刻了解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缺乏科学态度,不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模糊不清,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了解不清,就很难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心。

2.科学技术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托夫勒说过,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必将引起政治制度的变化。的确,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改革力量”,必定对政治制度产生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它既可以引起政治制度的局部变化,也可以导致社会革命,引起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首先,在政治制度质变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最终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说过。他说:与青铜器技术相适应的是奴隶制国家,与手推磨技术相适应的是封建制国家,与蒸汽磨技术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评价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时,恩格斯又说:印刷术的推广、古代文化研究的复兴,从1450年起日益强大和日益普遍的整个文化运动,所有这一切都给市民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带来好处。这说明:特定的科学技术与某种国家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111 本文为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研究”(课题编号:06YB77)研究成果之一

2陈万求(1966----)男,湖南永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

1

定程度上加速旧的政治制度的死亡,同时催生新的政治制度。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会引起政治制度局部的量的变化,促使其良好地运行和发展。在政治制度根本性质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会发生改变。正如有的学者研究指出:要使一种政治制度运行系统能够健康有效地运行和发展,关键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2)建立高效能的行政管理系统;(3)建

[5]立强有力的监督系统;(4)建立快速的反馈系统。上述政治制度运行系统中的决策、管理、

监督和反馈,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特别是现代政治制度的运行系统,离开了科学技术,简直寸步难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印刷术、没有电子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政治普选、政令的畅通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3.科学技术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获得的、运用或影响政治权力,从而实现特定的利益的行动和取向。政治行为主要体现在政治斗争、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之中。

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斗争。科学技术对政治斗争的影响明显体现在战争中:(1)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使武器和军事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从而使武器和军事设施在战争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非重要因素上升到重要因素,并且在当今和未来的战争中,其重要性会愈来愈显著;(2)科学技术使军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兵种的建制方面,像炮兵、装甲兵、航空兵以及数字化部队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军事科研成果的产生和应用,而它向民用的转化带动社会各部门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又

[6] 给科学技术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利于军事科研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向政治管理的渗透日益加深了。政治管理的现实基础、主要内容、运行机制、权力结构、权力分配等方面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重大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政治管理中政治信息走向公开化、透明化。政治信息一般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根本利益而进行活动所具有的观念、倾向、主张、意志等信号。在历史上,政治信息的发展经历由封闭到半封闭再到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与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和途径、传播范围和领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信息的传播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使政治管理中的政治信息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成为可能。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电视、广播,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的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迫使政府的政治管理从封闭、半封闭走向透明化和公开化。无论是国家的重要会议,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还是政治家的个人隐私都不可避免地公诸于世。总之,随着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治管理信息公开化将是大势所趋。

科学技术对政治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民众政治参与上。现代科学技术有利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社会产品,从物质上保证人们的基本需要,使个人除了谋生的劳动之外,也有精力和时间关心并参与政治生活。此外,现代科学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也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从而为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再者,现代科学技术还为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一种新的政治民主形式,国外称之为“交互式(或互动式)民主”(Interactive Democracy)、“直接数字民

[7]主”(Direct Digital Democracy)。这种民主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即时性和直接性

等特点,使人们突破时空的限制,直接取得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经由网络“(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科学技术与政治)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同时,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接受民意反馈,甚至可以获得直接来自人民的直接授权,从而随时修改施政方针。

二、科学技术对政治家的影响

政治家是政治文明的总设计师,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倡导者,政治制度文明的建立者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发起者。政治家在决策中同样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始终是影响政治家决策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家决策的科技含量是不同的。科学技术对政治家决策产生的影响的范围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由此区分了政治家决策的三种形态:经验型决策、过渡型决策和科学型决策。经验型决策,一般指政治家凭借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决策。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政治家所获取的信息量很小,分析问题以定性为主;二是在决策过程中,“谋”与“断”交织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工;三是决策的随意性很大,与规范化、程序化相距甚远;四是决策结果正确与否,取决于政治家个人的素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过渡型决策。由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大机器工业发展,使政治家决策中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传统经验型决策开始向科学型决策转变。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由于决策对象十分复杂,政治家个人独立作出决策已经变得十分困难,“谋”与“断”逐渐分离,咨询机构开始出现;二是决策方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定量分析已经被引入政治家决策过程。第三,科学型政治决策。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渗透到政治决策的各个方面,并对政治决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政治家的决策完成了由传统经验型决策经过过渡型决策向科学型决策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政治家决策是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二是决策由政治家个人的行为变为集体行为;三是“谋”与“断”两个环节相对独立,其任务分别由不同的系统来承担,由咨询机构拿出若干方案,由政治家集团最后定夺;四是决策手段高度现代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上述三种政治决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家决策方式的转变,即由政治家“个人决策”为“集团决策”所取代;第二,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家决策程序的完善,使决策程序进一步细化,预测越来越成为政治家决策的前提,控制反馈成为决策程序的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家决策方法的改进,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对某个单一问题的解决改变为对问题的综合系

[8]统解决等。

2.科学家对政治家的影响力

科学技术对政治家的影响常常以科学家为媒介进行,即通过“科学技术-科学家-政治家”的关系链条展开。科学家对政治家的影响的大小、程度,在此我们姑且称之为“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政治家决策的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

在经验型决策阶段,“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还不十分明显,政治家对科学家的依赖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对于统治阶级具有直接的依附性,

[9]他们要么是统治阶级的附庸,即所谓的“士”,要么是赋闲的落魄的统治阶级本身。因此,

古代社会科学家对政治家决策的影响不能和现代社会同日而语。

在过渡型决策阶段,“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逐步扩大。此时,科学家往往成为政治家集团进行政治决策所不可或缺的“智囊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趋专业化、综合化、复杂化,政治决策问题已经超出了古代社会个人狭小的范围,也不可能在停留在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上,需要一个为政治家决策提供重要咨询的机构,这就是智囊团。如二战后美国的兰德公司、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英国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等。

而在科学型决策阶段,随着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逐步向法治化迈进,科学家与政治家的交往将更加频繁,他们之间的角色转移也愈来愈频繁,“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空前增加。此时,出现了所谓的科学家-政治家阶级,科学家往往成为政治家,执掌国家政权,直接进行政治决策。例如,波兰总理杰兹·布泽克(1997年起任)就是一位化学工程师,2005年新当选的波兰总理却是一位经济学家,罗马尼亚总统埃米尔·康斯坦丁内斯库(1996年起任)是一位地质学家,保加尼亚总理伊万·科斯托夫(20世纪90年代末起任)是一位数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捷克的许多部长也都是科技专家。

“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的逐步增加昭示: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加深了。

科学技术对政治家的影响还表现在知识背景在政治家决策中的作用。知识社会学认为:每个执行特定社会角色的个体都必须具备执行他正常的角色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如果他缺乏

[10]这些知识,就认为他不适合担任这一社会角色。同样,政治家要执行其独特的社会角色,

必须具备作为政治家所必不可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我们称之为政治家决策的“知识背景”。“知识背景”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具有多种要素、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的总和。任何知识背景都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科技知识的结晶。

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家的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同时期知识背景的反映。人类的知识背景的演进分三种前后相继的形态:古代浑然一体的知识背景;近代直观、机械的知识背景

[11]和现代多系统综合的知识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家的决策总是或多或少受他所处时代知

识背景的影响。在古代,人们的认识局限于的笼统的直观经验,有关对象的知识以世代相传的见闻、风俗、习惯、经验、实验、生产方法的形式保持下来。那时,自然科学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部门,它对自然规律的揭示还处于起步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人们还不能从对事实的概括中给自然界以统一的说明,而是借助于思辨,在想象中构成一种浑然一体的知识背景。处于此种知识背景下的政治家的决策带有天然的专制性、个人崇拜和神秘主义色彩。16、17世纪,随着以精密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为特征的近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近代牛顿力学的产生,使近代知识背景在总体上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这种知识背景虽然不能充分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它已经获得了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意义。受此影响,处在这个时代的政治家其决策带有局部性、机械的色彩。19世纪中叶以来,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开始改变直观、机械的知识背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微电子学、激光学、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一系列崭新学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这时起,关于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关于它本身的一种概念的组成,知识背景也不是一维的,而是由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系统构成的多系统综合的知识背景,即现代知识背景。处在这个时代的政治家进行决策时,必然受到这种知识背景的影响,带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

处在某一个时期的政治家,其决策既受到他所处时代宏观知识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他个人微观知识背景的影响。宏观知识背景和微观知识背景相互结合,共同对政治家的决策产生影响。微观知识背景即政治家的个人学识经验、专业知识结构等。如果说,宏观知识背景使政治家决策带有时代的特点和痕迹,那么,微观知识背景使政治家的决策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知识经验的痕迹:第一,政治家个人的学识、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政治家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第二,政治家决策认识活动中,政治家知识背景里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是政治家决策冲动的背景力量。政治家的直觉判断,虽然表现出决策冲动的随机性,但是隐蔽在这种冲动背后的必然性,却是政治家的价值观念。

三、科学技术作用于政治文明的机制分析

所谓机制,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过程和途径。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机制即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作用的方式、过程和途径的总和,它包含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涉及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问题;微观机制主要关系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基本过程。

(1)宏观机制

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有二: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文化教育。

经济基础

↗↘

科学技术政治文明

科学技术与政治篇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关系初探

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关系初探

【摘要】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二者的完整概念在政治学相关理论中出现的并不多。政治哲学是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性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政治科学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简要说明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使读者对两种概念之间有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认识。

【摘要】政治哲学 政治科学 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both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cept in political science related theory is not much. Political philosophy refers to the political reality in value judgment, evaluation and description; Political science us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scientific method for all political phenomenon and the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political behavior.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briefly illustrate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have a more clear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Keywords: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science the Relationship

目 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4

一、政治哲学及其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政治科学及其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二者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观点立场 .................................................... 6

(二)分析手段 .................................................... 6

(三)研究路径 .................................................... 6

(四)分析层面 .................................................... 7

(五)可验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美国政治学家艾伦·C . 艾萨克曾经对政治学家们的政治观点进行了以下四点概括,即“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性的”[1]。这种概括也正说明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大致特点。直到20世纪上半叶,哲学才逐渐流行于学术界,并具有学科与方法论的双重特征,20是世纪初,政治学界开始开始萌生科学主义思潮,20世纪20年代的新政治科学运动率先提出政治学科学化的主张,倡导引进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建立起类似自然科学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本文在此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政治哲学及其应用

政治哲学是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性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它的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与逻辑,其方法主要是哲学思辨式的[2]。即便在今天政治哲学也不并不是一个普遍接受的学科名称。但它确实与道德哲学和社会哲学不同,不能把他们归为一类。

政治哲学追求真、善、美的知识(正义、和平、自由、幸福、平等等被认为是真善美的体现),具有浓厚道德色彩与价值色彩,并以此作为政治评价的标准来评价政治现象,制定政治理想目标。政治哲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哲学主要探讨人的社会政治性问题,力图从人的社会政治性中引出对政治本质、本源和终极价值等根本性问题的结论;其次,在政治理想分析层面,政治哲学主要研究政治的正义性、合理性等问题,力图回答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政治体系才算是合乎人性的、正义的和值得追求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问题是政治哲学在这一层面上的讨论重点;再次,在政治手段的分析层面,政治哲学主要研究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问题,试图寻找通往理想之国的理想途径[3]。因此,对制度的研究、对法律的研究以及对教育的研究等就成为政治哲学在这一层面上的研究重点。

由此来看,政治哲学更加侧重于在道德及伦理方面的应用,提出政治目标及政治口号,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意志,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二、政治科学及其应用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它主要从事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个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4]。所以,它的内容包括对政治生活的事实性判断和描述,对某种政治现象的因果性分析,对政治概念和命题与政治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

按照当今政治学界的看法,政治科学主要有以下标准:首先,政治科学具有客观性,政治科学研究的是客观政治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作取舍。政治科学研究的规则遵循严格的逻辑程序,不按人的偏好改变或调整,其研究的结果不掺杂人们的主观情感;其次,政治科学具有精确性,政治科学必须精确地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的状况和程度。同时,政治科学必须运用准确的、规范的语言、概念和范畴,一精确地反映和体现政治事实和现象的实际面貌。又次,政治科学具有系统性,政治科学由政治概念、范畴、通则、法则、规律和理论等构成,在这些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应该具有严密的的逻辑联系和合理的组列序列。同时,对于科学资料的运用也必须符合上述的原则,而不是资料的简单叙述或罗列;再次,政治科学具有普遍性原则,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具有普遍的覆盖性,它应该包括一切同类的政治对象,政治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具有普遍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因此,普遍性的程度反映着研究的科学性的程度;最后,政治科学具有可验证性,政治科学的结果必须是可验证的,对于同样的政治科学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可以重复研究,“假如程序正确,那么我们就会期望它们的结果也是相同的[5]。因此,无法验证的或经不起验证的政治科学研究都是非科学的。

政治科学是在政治哲学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我们所理解的政治科学包括两种情况,即广义上的政治科学与狭义上的政治科学,广义上的政治科学就是政治学。狭义上的政治科学主要是指对具体的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在研究中采用更加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更加客观的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三、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二者的关系

在西方,政治潮流的变化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

科学技术与政治篇三: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张紫微

广西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业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养殖

姓名 张紫微 学号1418391006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张紫微

摘 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最革命、最积极的变革因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推动力量和永不停息的发展动力,而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政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支持,而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进步的推动是全面而深刻的。科学技术不断渗透进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改变了政治的运行机制等因素。二者之间在不断融合的同时,其价值取向的背离也日渐明显和扩大,两者的分与离是对立的统一,是构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科学、政治、背离、统一

随着近代几次科技革命的出现,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生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令人刮目相看,使得科技日益成为强大生产力的事实令人信服不已。对此,马克思指出:“生产中也包括科学,应当把科学称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因素。”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根源于经济,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国家政权,目的是维护阶级统治,保持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因此,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 1 ]所以政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属上层建筑。

1 “奥本海默案例”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完成了杜鲁门所盛赞的“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从而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为尽早结束战争作出了贡献,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成了举国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然而,面对着成功和荣誉,奥本海默的心情

是苦涩而复杂的。科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致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并增进人类福祉。 然而原子弹的研制,却很难与此目标一致,且包含着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潜在危险。因此二战之后,他怀着对于原子弹危害的深刻认识和内疚,满腔热情地致力于通过联合国来实行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张与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各大国交流核科学情报以达成相关协议,并反对美国率先制造氢弹。也正因如此,他被美国右翼势力指控为间谍,被剥夺了接近国家机密文件的权利, 并被解除了一切政府公职。这就是著名的“奥本海默案例”。

2 从“奥本海默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2.1 科学与政治对人类价值的背离

科学与政治对于社会的根本价值,在于它们分别承担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的作用。然而,科学的价值关系总体来说是很复杂的,人们往往一时难以认识和评价某些科学是否从总体上或根本上符合人类利益,所以经常出现科学有意无意地从事背离人类根本利益的活动。从奥本海默案例中,我们便看到了,科学给人类带来和平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让世界毁灭的隐患。可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当科学背离人类价值时,作为人类利益代理者的政治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更背离了自己作为政治的价值取向。政治主体出于不良政治目的,将科学纳入其违反人类利益的目的,科学自身的价值实现则受到阻碍,从而反映了科技与政治价值取向的背离。

2.2 科学对政治的僭越

科学应该是中性的,知识是一种单纯的发展工具和手段,不具有政治价值。但是一些国家利用其巨大的科学优势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侵略”,他们将科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控制别国,约束他人,从而为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服务。同时还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强制推行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对于科学技术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扭曲的状况,法兰克福学派作了深刻的揭示。他们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片面地把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不仅掩盖了社会问题,也导致科技的不当应用,背离了科技对于人类应有的价值。[2]这种科学与政治的非正常结合,即是科学与政治在本质

上的分离,它是剥削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对科技价值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扭曲。

2.3 政治对科学价值的扭曲

文化价值与社会结构是制约科学是否兴旺发达的两个重要因素。巴伯认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理想类型”的文化价值应包含“合理性、功利主义、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改善进步论”。否定这些文化价值的政治意识形态,就会扭曲科技的健康发展道路。[3]

从奥本海默研制出原子弹这一项目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因素经常使科学的角色发生扭曲,否定科技人员作为科研活动主体存在的价值,使科技人员不得不过度依附政治主体的价值取向,甚至卷入无谓的政治纷争,从而偏离自己的价值取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科学常成为某些政治斗争的中心。大多数科学家本意是不愿从事政治的,但很多科学家卷入了政治纷争也是事实。而且,科学家对政治的卷入常常是通过科学或非科学的组织进行的,主要是靠影响而非指导或领导。[4]

2.4 政治对科技负面价值的干预和控制

当代科学的正面价值空前展现的过程中,其巨大的负面价值也得以前所未有地显露或隐现。作为人类利益代理者的政治系统,对科学活动的负面价值取向进行阻止、规范和控制,是其理所应当的职责和价值的体现。科学对于人类的价值具有两重性:它可给人们带来便利和福祉, 这是科学的正面价值,它也可给人类带来不利和危害,这就是科学的负面价值。正如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结束了二战,带来了和平的同时,却也给世界带来了毁灭。

阿兰·考特莱勒在1982年讲到,科学给人们带来了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及便利的交通工具,但是科学的作用常有扭曲的表现,这是对几十年前满怀上述希望的不曾料想和不受人们欢迎的偏离。[5]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没有对科学提出全面质疑, 因为科学一直总体上被公认为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后来,科学的负面效应彰显,从食品中致癌化学添加剂到越南战争中使用的杀伤性武器,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总是有益的这种观念产生了根本怀疑,许多人认为社会生产新科学知识的能力,正在迅速超越社会控制科学的能力。

2.5 美国政府对“奥本海默案例”的反思

随着麦卡锡时代的迅速结束,科学与政治界开始开始对奥本海默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当美国政府终于认识到为美国的利益做出重大 贡献的奥本海默的遭遇不但是对奥本海默的不公正,也是对美国的严重损害时,由约翰逊总统在白宫授予他1963年度费米奖。看似仅仅对奥本海默本人的重新赞誉和肯定,但它却深刻揭示了美国政府对科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象奥本海默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他能够在世界法西斯猖獗的政治语境下,倾全部精力和才智去组织原子弹的制造工作,而当战争结束后又力阻政府不再发展氢弹,这本身就是奥本海默对科学与政治关系的诠释和理解。

3 科学与政治的基本关系

3.1 科学与政治相互独立、相互矛盾

科学与政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而政治则带有阶级性,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分别处理着两个不同层次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生产力范畴重要内容的科技总是积极多变、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则是相对稳定、保守的。

同时,科学与政治二者的价值也是相互独立的,政治的对象是人,而科学的对象是物。二者是明显不同并且相互区别的。政治的主体与科学的主体二者的角色及作用是不同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之间可能存在共通的转换却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可以说科学是相对单一和简单的,而政治却是综合和复杂的。总体来说,科学和政治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并且由于彼此的区别而相互矛盾着。

3.2 科学与政治统一服务于人类实践

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的有机体内,科技与政治都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其实质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 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内在联系、统一的,这种融合性,本质上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源于人类正当利益的实现。科技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些矛盾的解决,便产生了科学技术。而政治则主要是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来规范人们的利益关系、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也正是因为人们要对彼此利益关系作出调整,实现社会公平、安定生活需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科学技术 政治 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 2017考研政治科学技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